“明末四公子”是哪“四公子”?他们是:与李香君的事迹成为著名戏曲《桃花扇》的素材的侯方域,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的陈贞慧;与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的冒辟疆;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的方以智。本书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再现了他们不同凡响的一生。
图书 | 明末四公子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明末四公子”是哪“四公子”?他们是:与李香君的事迹成为著名戏曲《桃花扇》的素材的侯方域,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的陈贞慧;与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的冒辟疆;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的方以智。本书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素材,再现了他们不同凡响的一生。 内容推荐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许多知识分子空怀一颗报国之心,却被奸佞所不容。被称为“明末四公子”的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和侯方域,就是在和阉党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事迹成为著名戏曲《桃花扇》的素材;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他与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以致人们演绎出“董鄂妃之说”、“被虏之说”等多种版本的传说;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全书语言流畅生动,非常适合休闲阅读。 目录 前言 引子 明末的形势 一、复社 1.明末的社 2.复社的出现 3.复社加入政争 4.复社倒阁 5.大明帝国的覆灭 二、弘光小进行 1.拥立福王 2.钱谦益投靠马、阮 3.阮大铖复出翻案 4.阮大铖准备消灭复社 5.弘光朝内讧 6.马、阮的下场 第一章 陈贞慧 一、陈贞慧的父祖 1.陈贞慧的祖父陈一经 2.陈贞慧的父亲陈于廷 二、陈贞慧与复社 1.陈贞慧是复社中坚 2.阮大铖是东林叛徒 3.复社君子与阮大铖结怨 4.复社与阮大铖势不两立 三、陈贞慧在南明时期 四、陈贞慧不仕清朝 1.亲友无一人降清 2.二十年不入城市 3.陈贞慧之子陈维崧 第二章 冒辟疆 一、冒氏家世 1.成吉思汗的后人 2.冒辟疆的祖父冒梦龄 3.冒辟疆的父亲冒起宗 二、风流少年 1.科场不利 2.参加复社 3.复社君子痛骂阮大铖 三、红粉知己 1.慕名造访董小宛 2.冒辟疆与陈圆圆的一段姻缘 3.冒辟疆与董小宛终成眷属 4.董小宛与董鄂妃的疑案 四、不做亡国奴 1.亡国之痛 2.不媚新朝 五、凄凉的晚年 1.晚年穷困潦倒 2.遭遇家变 第三章 方以智 一、桐城方氏 1.桐城方氏的源流 2.方学渐奠定方氏家学 3.节烈文采的方门女性 二、方以智多彩的一生 1.涉猎极广的少年时代 2.卷入政争的青年时代 3.南奔投桂王 4.出世未敢忘世 三、方以智的学说 第四章 侯方域 一、中州久树东林帜 二、白下新登复社坛 1.应试侨寓秦淮河 2.阮髯欲托侯生庇 3.烽烟未靖家难还 4.阮髯报复侯朝宗 5.侯生辗转入牢笼 6.李姬盟誓终不移 三、壮悔堂前无穷悔 四、社朋畏友几多人 试读章节 三、陈贞慧在南明时期 崇祯十五年(1642),陈贞慧父陈于廷去世多年,家道逐渐中落,境况大不如前,有时甚至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可是他依然好客如故。乡试落第后,他住在南京鹫峰寺,从此再也无意功名,发誓隐居终生了。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陈贞慧的三哥陈贞达拒绝投降,被农民军处死。起先,陈贞达因父荫授应天府通判,崇祯十二年(1639)补户部主事。其时,虽然魏忠贤早已倒台,但是内监还是插手政府事务。陈贞达不肯阿附太监,被下诏狱,与黄道周做伴。二人在狱中,酒酣后,指着牢房说,这就是我们的酒馆啊!被释后升任顺天府知事。 清兵人关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迅速退出北京,顺治小皇帝取而代之坐了龙廷。满清政权起初可能并没有吞并全国的野心,摄政王多尔衮甚至想要联络南明小朝廷共同进剿农民军,然后划江而治。南明朝廷的如意算盘是:让满人代剿农民军,将来把北部中国拱手相让就是了。但是,随着形势变化,清廷很快改变了决策,江南乃是全国的粮食、财赋的来源,哪里能弃之让人。 此时,京畿一带的抗清运动纷纷而起,大顺军扼守山西,清军忙于应付尚不敢大举南下,这给了南明小朝廷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党争又起。东林、复社君子想通过铨选朝廷官员来控制朝政,已经身为首辅的马士英自然不肯相让,也援引私人作为自己的党羽。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旧交阮大铖。八月,马士英推举阮大铖为添注兵部右侍郎。在东林、复社士人的一片指责声中,东林的元老钱谦益却见风使舵地投了赞成票——他在《愚臣报国心长等事》的奏疏中说:“不复以党论异同徒滋藩棘,则人才日出。”阮大铖遂一路飙升,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连马士英也要趋附于他。东林一派的正直官员,如大学士高弘图、姜日广,兵部侍郎吕大器,吏部尚书张慎言等都被挤出朝廷。 马士英、阮大铖重修旧怨,疯狂地报复东林、复社诸君子。 他们声称南京太学生闹起的学潮(指“秦桧在内,李纲在外”的政治谣言),是礼部主事周镳、按察副使雷演祚的后台,给学生们撑腰。阮大铖对马士英说:“孔门弟子三千,而维斗等聚徒至万,不反何待?”强把罪名安在复社诸君子的头上,制造舆论,准备将复社一网打尽。阮大铖为了翻阉党之旧案,鼓动马士英追究投降李自成的官员,名之日“顺案”——以示与“逆案”相抗之意。周镳的堂弟周钟也是投降李自成的官员之一,那时只不过是个翰林院的庶吉士而已。因顺案的牵连,顺便把周镳捎带进去。于是,以党同姜日广企图拥立潞王的罪名,于八月初二逮捕了周、雷二人。 实际上,阮大铖与周、雷二人早就积有宿怨。 周镳的伯父周应秋、叔父周维持原都是阉党中人物,但周镳耻与之论亲,坚决与东林党人站在一边。他居金陵,俨然乡绅领袖,复社拟就《留都防乱公揭))后,请他过目,他极力赞成。消息走漏出去,阮大铖曾寄信给他,恳求他消弭此议。可是周镳接到信之后,看也不看,当着送信人即一把火烧掉了,阮得知后如何不恨?雷演祚是太湖县人,崇祯三年(1630)的举人,曾任山东佥事,后来看国事不可为,辞职回乡。雷与阮本是旧识,但党派既立,清浊殊途,雷与阮成了誓不两立之势。一次,阮大铖携酒看望雷演祚,准备与他一诉衷肠,不料雷跳墙而遁,阮进屋后只见桌上摆放着一本魏忠贤逆党名单,羞愧、惊骇之余,阮大铖恨不得把雷演祚一口吞了。旁观者或许以为雷演祚做得太过分,可是忠殊途,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啊! 说起周镳的被祸,还与周镳、周钟堂兄弟之间的睨墙之争有关。二人原本不和,在甲申之变后,周镳私刻《国变录》等书,攻周钟在国变之后曾给李自成上《劝进表》。周钟乃复社中坚,遂被马、阮抓住把柄,实际上,顺案就是针对复社而来。这样,周镳的这一不智之举,不但害了周钟,也害了他自己。 阮大铖也没有放过陈贞慧,他于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九日,面见福王。五天之后,陈贞慧的祸事就来了。 自从崇祯十一年(1638)《留都防乱公揭》事件之后,陈贞慧等人就被阮大铖衔恨入骨,因此在阮大铖的黑名单中,陈贞慧名列榜首。陈也估计到自己会被列入阮的黑名单之中,但还是我行我素。此时他正好在南京,为周镳、雷演祚被捕系狱之事而忙碌。 陈贞慧不忍离开复社的同志,忙前忙后地照顾打点,日夜陪伴着周、雷二人。有人为他的处境担心,陈贞慧则虬髯贲张道:“男子汉死就死,有什么可怕的?”可见,他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阮大铖为制造借口,先放出谣言说,陈贞慧准备搭救周、雷,并命家仆向镇抚司行贿。九月十四日,校尉们搜查陈家,查找陈与周、雷的来往信件,以找出陈行贿的证据。但是搜查许久毫无所获,只好将陈贞慧捕去交差。 次日,锦衣卫审问陈贞慧,为何要为周、雷行贿?陈贞慧义正词严地回答道,这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再说我陈某人和周、雷二君子都不是那样的人!审问者是锦衣卫仪正张薇,他本是北京陷落之后逃南的官员,颇有几分正义感,有意网开一面,遂以找不到实证为由,将陈贞慧羁押,其全家解回原籍。 黑名单中自然也少不了《留都防乱公揭》的起草者吴应箕。吴知道周、雷入狱后,即到狱中看望,并一直照顾他们一个多月,直到听说了马、阮要逮捕他的时候才匆忙离开。他离去前安慰周镳说,周君不必着急,现在李闯和满洲攻势很急,你的案子大概不会有什么危险。周镳却说,正是因为二敌当前,所以我的案子才不会有好结果——事实果然证实了周镳的预料。吴应箕离去之后,还在燕子矶与侯方域会面,商议如何搭救周、雷的事情。 侯方域也是阮、马黑名单中的人,他慌忙中投奔到兴平伯高杰的军中,暗中以巨金求救于小朝廷的内阁大学士王铎及兵部侍郎练国事。此时,主办陈贞慧案子的是锦衣卫镇抚冯可宗,有锦衣卫旧僚刘侨忠告诉他,道:“若是无故杀害东林后人,将来恐怕逃不脱公论!”王、练二人也都与冯可宗打了招呼,所以冯可宗将陈贞慧拘禁在自己的官衙里,审问时也是表面文章,始终未曾加刑于他。王铎可能也疏通过马士英,老马不想得罪太多的复社士人,遂向阮大铖透风。最主要的是,审问许久没有找到任何栽赃的证据,这才缓解了陈贞慧之狱。侯方域为了贿赂王铎、练国事,花费了几千两银子,陈贞慧出狱后,二人相见,陈贞慧口不言谢,侯方域也并无德色,盖相交于心也。 与陈贞慧一家相交甚密的李雯,家中也起了变故。 李雯,松江人,少年时与陈子龙齐名,乃李逢甲之子。甲申之变,其父逢甲死于农民军中。李雯闻知后一路行乞北上,朝夕号哭不止,到了京城寻找三四天,方才乞得一薄板棺材收敛其父,又守在父棺前,日夜以薄浆祭奠于前,虽气息微弱,不肯离去。适逢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入京,内院诸大臣嘉其孝行,赏其才华,强行授予中书舍人。以后,清廷宣谕各地诏书及多尔衮致史可法等人的书信,也都出于李雯之手。 弘光元年(1645)正月,避难于宜兴陈家的侯方域被阮大铖捕去。临行时,陈贞慧握着侯方域的手,道:“先生此去若有不测,家乡又纷乱不止,你这小女将何处是归呢?我们两家从祖辈即有交情,可谓休戚与共,就把她许配给我的儿子吧!”两家夫人一杯酒即定下这门亲事——当时侯方域的女儿三岁,陈贞慧的次子陈宗石方两岁,后来陈宗石入赘侯家。 …… P62-65 序言 纵观中国历史,最惨烈的莫过鼎革之时,动辄几百万、几千万无辜生命葬送在无谓的争斗之中,财产损失更是不在话下。当然,更为无法估量的浩劫还是在文化和精神层面,残忍的屠杀、文物的丧失、人伦的裂变、道德的沦丧都是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描述的,其给后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是一时所能够算清的。这创痛绝不是一代甚至几代可以抚平、恢复得了的。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这道出了明清交替时的巨大变化。至于此天崩地坼之变到底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还是延缓了历史的进步,史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现代史学界认为,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孕育着蓬勃发展的资本经济萌芽,手工业竞相发展,商贸业迅猛成长,人民思想逐渐解放,有人提出抑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的启蒙思想,党社运动日趋活跃,西方先进文化已进入中国的门槛;虽然政治上仍是高度的封建集权,但是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焉知继续发展下去不会出现个虚君共和的宪政体制?只是在民变与外寇的交互打击下,这个转变终于没有到来。几百年来一直觊觎着富庶中原的满洲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入主中原。清初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逐渐形成闭关自守局面,兴文狱,禁结社,禁锢学术思想,强化民族压迫,民族之间的隔阂纠纷加剧,中西交流中断,等等。近年来,一些清史“专家”百般吹捧“康乾盛世”,到底这个“盛世”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其实,明朝的灭亡并不可避免。说起明末形势,令人一喟三叹的是南明政权的不作为。昏庸的弘光帝一心贪图享受,在清军兵临城下之时仍在挑秀女,选伶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腐败官僚集团,对上酒色逢迎,对下打击异己,使得朝政一团糟。左良玉与四镇等军阀势力勇于内斗,为争权夺位,不惜同室操戈。而以复社士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之下,依旧征歌选舞,诗酒清谈,国难当头,毫无作为,当然,这群在野的知识分子,一群退出政治中心之官僚子弟,想要有所作为,恐非易事。 自崇祯帝殉国至各地的抗清运动大体沉寂下来,经历了十九年之久(1644—1662)的痛苦历程。这期间有多少中国人死于刀兵之下,恐怕很难精确地统计出来。除了动不动的“屠城”之外,许多肝胆志士拒不投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无数有血性的中国人为反对“薤(剃)发令”,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最终杀身成仁。 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和侯方域等“复社四公子”就是在这时代剧变时,居住在南京的几个贵族出身的文人。 四公子除了方以智之外都是明朝诸生(秀才),他们自然没有“臣死节”的义务,所以在亡国之生死关头没有做成烈士。处在朝代嬗替世风变革之时,士人的出处成了生死攸关的大节。巧诈善变者飞黄腾达,忠贞不渝者固守沉沦。高风亮节的四公子或是避世做了逸民,或是逃禅成了僧人,大多采取了与当局不合作的态度。只有侯方域一度参加科考,还曾为当局出谋划策,想要投怀送抱,但终止于悬崖边缘。 虽然四人经历不同,但是大都坚持了民族的气节,保持着士人的风骨,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屡覆屡兴的玄秘之所在。 陈贞慧(1604—1656),宇定生,江苏宜兴人。父亲陈于廷曾任官左都御史,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因反对阉党,饱受迫害。儿子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在陈贞慧死后多年的康熙十八年(1679),陈维崧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但一直心情抑郁,四年后卒于任所。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公揭》,张于南京,揭露阉党分子阮大铖的真实面目。南明弘光朝,他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明亡后,拒绝清廷的徵辟,终身不仕,隐居家乡,埋身土室,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娴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蒙古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其先祖为元朝皇室后裔。冒辟疆诗文俱佳,但科场不利,六次南京乡试,皆下第,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崇祯十六年(1643),20岁的董小宛嫁给冒辟疆,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大举南下,冒辟疆、董小宛为避战火流离颠沛,历尽磨难。在中原板荡之时,他显示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气节,束发汉服一副行者打扮,隐居家中,接纳抗清力量,交结遗民志士。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极为清贫,以致到了卖字换酒的地步,“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冒辟疆、董小宛这对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侣甘愿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耐得住寂寞,在清贫中度过一生。董小宛也在操劳中积劳成疾,28岁就香消玉殒。人们似乎不愿意她这样过早地离开人间,因此对她的结局演绎出“董鄂妃之说”、“被掳之说”等多种版本的传说。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出身安徽桐城,他自幼秉承家学,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历见名山大川,遍游京华胜地,增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于江淮吴越间,遍访同道,博览群书,交友结社,以文章博学闻于天下。 崇祯朝亡后,复社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方以智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径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一说投水殉国)。 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另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方以智学识渊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归德人(商丘)。他长于古文,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与韩、欧古文以及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他与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侯方域的《李姬传》记述了他的红粉知己李香君的事迹,歌颂了她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同时也反衬了奸佞阮大铖的卑鄙嘴脸。传中的其他人物,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从而使侯方域名声大噪。 侯方域在四人中年龄最小,才华也突出,可是终因耐不住寂寞,总想挤进“体制内”,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的乡试,成为他人品中的瑜中之瑕。说起来,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因为“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一直是读书人的出路;研究学问,作为与当政者抗衡的独立政治力量,自古在“圣贤书”中就没有出现过。后来侯方域觉悟到这错误的一步,将书斋命名为“壮悔堂”,百般悔恨自己的不智之举。可是偏偏一曲《桃花扇》传遍天下,倒让众人都只记住了侯方域,其他三位复社君子反倒成了配角。 与“清末四公子”、“民国四公子”不同,“明末四公子”生于同时,才性文章,相互深交,意气相投,只可惜生不逢时,既不能见用于当时,又无缘发挥其聪明才智,默默地了却一生。不过历史毕竟公正,使他们不至于湮没青史,给人们留下了一段美好佳话。 书评(媒体评论) 陈贞慧 他曾拒绝清廷的征辟,隐居家乡,终身不仕,埋身土室,十余年不入城市;冻饿随身,不改初衷。他的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 冒辟疆 他诗文俱佳,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只好以在野身份鼓与呼。他与董小宛的一段恋情成就了千古佳话。晚年,他安于清贫,即使卖字换酒,也不向新贵低头…… 万以智 他年轻时曾游学神州,历见名山大川,遍访同道,博览群书,交友结社,以文章博学闻于天下。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侯方域 他长于古文,宗唐宋八大家,形成清新奇峭的风格,显露出不凡的才华。他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一曲《桃花扇》传遍天下,让后世百唱不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明末四公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忠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0370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0.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