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领略大师智慧,聆听名家感言!“阅读”与我们如影随行,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分隔又很难说清其存在意义的一部分,阅读是什么?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读书”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如果说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乃至有文人自清高的一面。今天,我们对阅读的认识和研究则应站在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也更加全面的角度。学者论读书,名家谈人生,大师的智慧,成功的捷径。

本书是收录了33位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亲自撰写的人生阅读史。

内容推荐

费孝通、张光斗、金庸、何祚庥、茅于轼、葛翠琳、邓友梅、孙幼军、金波、张美妮、柳斌、陈四益、叶永烈、蒋子龙、陆天明、二月河、张之路、余秋雨、唐浩明、梁衡、肖复兴、梁晓声、高洪波、赵丽宏、贾平凹、陈村、刘醒龙、周梅森、池莉、余华、吴为山、白岩松、杨鹏。这是一份大体按年龄排序的名单。33位文化精英,33个阅读标兵。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书籍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许多名人的成功,都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们的读书经历。他们站在阅读的前沿,以自己宝贵的读书经验,为今天的青少年从阅读走向成功提供范例。他们共同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本堪称前所未有的阅读指导书。

通过对文化名人成功阅读方式的梳理和推介,本书力求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营建新的阅读文化、阅读理念,宣扬新的阅读形式,提供新的阅读体验。

目录

读书是人生的大事(代序)

阅读改变人生

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张光斗:皓首穷经的追求

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何祚庥: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

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葛翠琳:童话里的姹紫嫣红

邓友梅:书是战士的武器

孙幼军:给孩子一个童话世界

金波: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张美妮:读书给人生以光辉

柳斌:读书即是享受人生

陈四益:读书使人避免轻信和盲从

叶永烈: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

蒋子龙: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

陆天明:书是没有终点的人生

二月河:随缘读书,学问自在

张之路:读书需要与人交流

余秋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唐浩明:一天不读书便感到有所欠缺

梁衡:书是青少年的指路标

肖复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梁晓声:无书不成眠

高洪波:一书在手,万事皆忘

赵丽宏: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贾平凹:读书有福

陈村:站着做人,躺着读书

刘醒龙:读书是一种自由的境界

周梅森:读书改变生命的质量

池莉:阅读使生命的历程更久远

余华:选择书籍犹如选择人生道路

吴为山:借鉴前人,延伸自我

白岩松:让我感动的作品是经典

杨鹏:好书使我们触摸到世界的心灵

后记:感谢

再记

试读章节

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费孝通

费孝通简介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2005年4月24日病逝于北京。

书约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祖籍江苏吴江。他以多方面的学术开拓,为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步,而他的人生历程又代表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这样的说法。这种针对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率先提倡运用的。在今天的学术界,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还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在费孝通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诚和勇气。20世纪80年代后,费孝通开始从农村走进了小城镇,又从小城镇走进了中小城镇,从中小城镇又步入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最后推出了全国一盘棋的研究模式。他一生为学术、为事业、为富国富民而工作,写下了近500万字的著作和文章。直到今天,《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必读书之一。

费孝通老人已驾鹤西去。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感受到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

费孝通书缘

您读的第—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三国演义》。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我的姑父。在我童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给我订7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文艺》,作为过年的礼物。送报人把印有我名字(收件人)的刊物递到我的手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这本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书。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多读书,多写文章,做一个好人。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但是有人会搜集一些网上的资料给我看。

一生为学术  费孝通

我是1930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到了北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

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调查。吴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气。我受这个影响极大,我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样。

1980年,组织上给我平了反,决定重建社会学系。这时,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实际已中断了27年,我的老师一辈活着的寥若晨星,我自己也70岁了。怎么办呢?一门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能唤之即来,一旦中断后想恢复或重建时,就得从培养人做起。因为科学知识需要积累,需要一代代相传,没有这种薪火相传,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所以,当时就决定在大学里设置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为重建社会学贡献了力量。就在北大社会学系成立之后,我应聘为这个系的兼任教授。1985年,我离开社科院,开始主持北大的社会学研究站。由于我并不在北大编制之内,所以有时加上名誉两字,但这绝非挂名,而是实职,因为我有任务,如讲课、带研究生和指导研究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北大,还是为了要在中国重建社会学中贯彻吴文藻先生提出的社会学要中国化的思路。

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咱们中国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很重要啊!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可以讲,我一生都是为了学术,没有别的东西。我这辈子学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志在富民。

皓首穷经的追求

张光斗

张光斗简介

张光斗,1912年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抗战开始,弃学回国,任职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从此与中国水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常委;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1981年被选为墨西哥国家工程院国外院士。曾获国家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水利功勋奖、中国工程院科技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主要专著有《水工建筑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论文集》等。

书约张光斗

张光斗,被人们誉为“当代李冰”。从黄河的龙羊峡到长江的葛洲坝、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还有荆江分洪闸、三门峡工程、丹江口工程、隔河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从南到北的各大水电站,几乎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迹。

几年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35米高程,机组发电,船闸通航,高峡从此出平湖。这其中也凝聚了张光斗教授半个多世纪的心血。从20世纪40年代起,张光斗就与三峡工程结缘,是60多年来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论,直至开工建设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把关者。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每至工地,必到施工现场。对别人的劝阻,他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张光斗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年过九旬,视力又不太好,但仍每天坚持工作。凡是请他审阅的技术文件,都是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审阅,并提出自己的书面意见。他爱管“闲事”、好批评人也是出了名的,但他关心的问题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青山峻岭,长江大河,见证了他数十载的不懈追求。

张光斗书缘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激发我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选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岳飞传》、《文天祥传》、《三国演义》、《水浒传》。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哲学性的书,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科技书,总要问一个“为什么”。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书籍是前人知识的总结,读书能增加知识,但总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读书,也不能全信书。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青少年时读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毛泽东主席。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毛泽东选集》,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人生为了什么。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读书要思考,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读书,关键是要弄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工作。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如一本书10万字,则每人每年读40本,亦即400万字。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色情的书、迷信的书。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书要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要求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读书时要问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书呆子是读书不思考,不问“为什么”,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您有一生的阅读计划吗?

我没有做过读书计划,读书联系思想,就有兴趣,想多读书。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对此您有什么忠告?

网上有好的知识,也有好的内容;电视以新闻为主,不能代替读书。

可以选择,可以反复思考。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不上网。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好书要细读,不好的书翻一下就不要读了。

一直学到老—一小记张光斗

张光斗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镇一个贫寒家庭。其父张荔洲,在海关当小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1918年,张光斗入本镇晋安小学读书,1924年毕业。因他读书勤奋,成绩优良,全家节衣缩食,供他上南洋大学附属小学,后又经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入本科,学土木工程。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去各水利工地参观实习,看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增强了将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决心。193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水利工程,获硕士学位。为了提高理论水平,他于1936年去哈佛大学,在威斯特加德(H.M.Westergard)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几十年的奋斗,使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然而,耄耋之年,他仍像当年一样勤奋好学。1984年,他的清华大学副校长任职期满,但他退而不休。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小的书包,里面是一个特制的高倍放大镜,不但能放大,而且还有一个灯泡可照明。近些年,张光斗的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只能借助放大镜。每次学生交来的论文或工程方面送来的报告,他都认真审看并亲自写意见。由于视力不好,再加上手也发抖,他写的字别人很难辨认,为此他十分苦恼。1997年,85岁的张光斗决定学电脑,学打字。他是江苏人,说话有口音,学汉语拼音有困难,但他不屈服,一个字一个字地练,在键盘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当屏幕上的字看不清时,他就拿着放大镜核对。2002年4月,在他90岁生日前夕,他撰写的《我的人生之路》出版,而这洋洋洒洒55万字的自传,竟全是他自己用电脑敲了两年敲出来的。

他的读书生涯,还将伴随他无限的求索。

P1-10

序言

我小的时候,可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当时被我认为是用来描写“打架”的书,里边“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后来,过年的时候,姑父在上海特意以我的名义订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少年文艺》。我当时特别兴奋,把这本杂志从头读到尾,并且决定也要自己写文章。14岁的时候,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写的文章也发表在《少年文艺》上了。大概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口巴,我就翻译过一些童话,当然这些东西已经不容易找到了。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本印成书的译作就是乌格朋的《社会变迁》。从此,我开始了读书、写作的生涯。读书,是我写作的源泉。

由名家总结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来指导青少年的阅读,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可以让青少年借鉴大家的经验,在读书学习上走一条捷径。

后记

让我们如何感谢您,《阅读改变人生》的33位作者?让我们如何报答您,《东方书城》节目忠实的观众朋友?我们倾心奉献的,唯有这本《阅读改变人生》。

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是全国唯一一档面向中小学生的读书节目。开播两年来,致力于向青少年宣传全新的阅读理念。我们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验,树立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典范i以富于精神内涵的图书精品塑造阅读先锋,在中小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引导读书、激发思考、提升修养的作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倡导读书,电视有功”,这是金庸先生为《东方书城》节目的题词。当电视与平面媒体阅读此涨彼消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读书的式微。我们策划本书,正是鉴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状况极为令人担忧。本着《东方书城》一贯倡导的阅读理念,我们策划出版这本《阅读改变人生》以指导青少年阅读的图书,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感谢本书的33位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孩子们一起谈读书,谈人生,让我们领略到学者的风范,名家的智慧。让我们一一致以谢意:费孝通、张光斗、金庸、何祚庥、茅于轼、葛翠琳、邓友梅、孙幼军、金波、张美妮、柳斌、陈四益、叶永烈、蒋子龙、陆天明、二月河、张之路、余秋雨、唐浩明、梁衡、肖复兴、梁晓声、高洪波、赵丽宏、贾平凹、陈村、刘醒龙、周梅森、池莉、余华、吴为山、白岩松、杨鹏。这是一份大体按年龄排序的名单,这是33位“文化一阅读精英”。当我们把约稿函发给诸位名家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些惴惴。然而,我们得到了最热忱的回复。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孩子们现身说法,把自己的阅读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们。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他们站在阅读的前沿,以自己宝贵的读书经验,为今天的孩子从阅读走向成功提供范例。他们联袂为孩子们共同创作这样一本堪称前所未有的指导阅读的书,也令《东方书城》拥有了一份殊荣。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书籍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阅读方向确定人生的方向,阅读理念决定人生的成就,而阅读阈限界定人生的视野。每一位名人的成功,都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们的读书经历。

他们用切身体会,告诉人们:阅读给人以智慧。阅读塑造心灵。阅读给人以创造力。阅读给人以快乐。在e时代阅读构架中,N种阅读方式被提供给我们。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阅读方式及速度推进人生。

通过对文化名人成功阅读方式的梳理和推介,本书力求为中国青少年营建新的阅读文化、阅读理念,宣扬新的阅读形式,推进新的阅读革命,感悟新的阅读体验,激发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我们力求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解构名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以及他们青少年时代的求知与思考展示名家的个性;以他们事业的成功与读书的密切关系,揭示阅读的作用;把名人的睿智、渊博及读书故事展现给小读者。

由于组织上的工作安排,节目制片人巴丹现负责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宣传推广工作,《东方书城》制播也暂时告一段落。但读书是永远的。这本凝聚了中国文化精英阅读理念的《阅读改变人生》,是我们奉献给全国亿万小读者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最值得珍藏的礼物。

衷心感谢我们的作者。

最后,我们还要向小读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读书有福,祝你们一生幸福。

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节目组

2003年12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专门指导孩子读书的书。

——费孝通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当今之世,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过来人的阅读经验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柳斌

书是青少年的指路标。青少年刚学会识字就面对一个茫然的世界。这样一本指导读书的书,其实是教给他们怎样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其意义已超出阅读本身。

——梁衡

书是人类智慧的汇集。优秀学人读书的体会仿佛思想火花之闪耀,它将照亮年轻学子的心灵。

——吴为山

引导青少年阅读,是成年人的义务。因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这些意见来自一个成功的读书群体,相信会对广大青少年的阅读有所启迪。

——周梅森

这本书可以让青少年看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历史,所以选择书籍就像选择人生道路一样,要靠自己来决定。

——余华

信息爆炸的时代,报刊书籍浩如烟海。出版这本书,能让初涉尘世的青少年有选择地读些好书。同时,前人的读书经验和历程也有着珍贵的借鉴作用。

——张之路

本书的意义在于诱导青少年阅读,而诱导阅读,对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是最重要的。

——池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7365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