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缄书札藏何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对夫妻,潜心研读红学著述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相互切磋讨论,从人情世理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非文学”的考察,针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元问题,包括创作原因和目的、情节设计、脂评补白和作者身份与经历,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此外,对《红楼梦》出场人物与历史人物原型之间的对应,对小说隐笔叙述的事件与大清国史真相的衔接,都作了大胆又精彩的假设和言之成理的分析。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红学索隐派的专著。从人情世理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非文学”的考察,解决,《红楼梦》其作者的元问题,包括创作原因和目的、情节设计、脂评补白和作者身份与经历。

此外,对《红楼梦》出场人物与历史人物原型之间的对应,对小说隐笔叙述的事件与大清国史的真相的衔接,都作了大胆又精彩的推理和言之成理的分析。读这本书,是否你也一定忍不住重读一遍乃至几遍呢,最后的结果是,读了多少遍自己都记小清了。

本书解读《红楼梦》小情节和人物,语言堪比《达芬奇密码》凝悬疑、探秘、解谜、时空穿越于一体,引人入肚,扣人心弦。

目录

坐下重读红楼梦(编序)/001

一 立论方法篇

 《石头记》石破天惊——原著书人为康熙废太子之子/001

 人非物换——一把开启红楼谜宫的金钥匙/006

 《风月宝鉴》照背面——访奇采异、极巧穷研拼出真故事/015

 信手拈来无不是——“脂评”的暗示/025

 掀起脂砚红盖头——脂砚斋即是《石头记》原著书人弘皙/036

二 清史疑案篇

 康熙传位之谜/045

 雍正暴死之谜/061

 石氏太子妃究竟是谁/076

 玉带林中挂/080

 “可叹停机德”与江南曹家第一次查抄/085

 谁可称为“槛外人”/092

 红楼梦外梦/094

 兄弟让国与乾隆吟诗赞夷齐/097

 弘皙诈死之迷/101

三 人物索引篇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生活原型/111

 史氏太君之谜/115

 巨石幻玉补青天——解读红楼梦中人雍正帝/126

 为遮天大王验明正身——解读《红楼梦》中宝玉原型之一曹王妃/138

 史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红楼梦》史湘云生活原型为曹雪芹/154

 桃花又是一年春——隐“木石姻缘”花袭人原型的归宿/170

四 补记家史篇

 薛宝钗补记弘皙历史/176

 林黛玉补记弘皙历史/197

 甄士隐贾雨村同时补记弘皙历史/210

 妙玉补记弘皙历史/221

五 文本解读篇

 从秦氏“脉案”与“药案”看康熙大帝病死之谜/234

 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簿册/248

 宝钗待选选什么/253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真正使命/255

 赤瑕宫神瑛侍者/263

 红楼姻缘一线牵——通灵宝玉贯穿梦中情缘/267

 芦雪庵即景联诗隐说藏修地——《石头记》藏修地在乐亭石臼坨/287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293

 贾家后事早安排/300

 盛筵不散为哪般/302

 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304

 金鸳鸯殉主登太虚/306

 宝玉悬崖撒手/311

六 考证假说篇

 假借汉唐/314

 “索书甚迫”隐含怎样天机/319

 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从亲友寄怀诗解读《红楼梦》原作者/324

 乐亭李兰为弘皙替身/329

 名副其实的“黄叶村”——《石头记》藏修地在河北乐亭菩提岛/335

 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石头记》藏修地在乐亭石臼坨/351

 庙名久隐断碣犹存——一明一暗两大物证现身石臼坨/354

 青埂峰上留青史——《石头记》藏修地在乐亭县石臼坨/358

结语:真情再现石破天惊/363

参考文献/368

后记/369

试读章节

怎样破解著书人设计的“文学迷宫”呢?需要有的放矢。既然著书人的意图是补记家史,行文就必然围绕隐含家史来展开。书中人物也必然映射生活中的各个原型。哪一个人物在映射著书人呢?单从反映作者才情这方面来讲,书中便有“博学宏览”的宝钗,有“才情之最”的黛玉。用著书人提供的“风月宝鉴”反面照看,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说,这宝钗与黛玉怎么就有超人之才呢?透过这“荒唐”背后,可见宝钗和黛玉的才情都在表述著书人的一面。脂批亦有“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怎样理解这“合二为一”说呢?应该是这两个人物都在对应同一个生活原型,即著书人。还有脂砚斋批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泄露出评书的脂砚斋将真身幻写为钗颦的真相。

作为补记被泯灭家史的一部谜书,有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传情人世;有世代相传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秘藏民间;更有“圈内情人”的文学作品暗透玄机。俗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代文学巨匠既然著就了这传世谜书,一定会留下可供后人考究谜底的资料。

在乐亭《县志》人物列传有诗云:“湘湖莼菜鉴湖莲,两地讴歌戴二天。试向清江迎送处,官舱留得几文钱。此云无缘借寇公,万人遮道莫匆匆。留鞭世泽今犹西,不在湘东在泽东。箧有文章囊有弦,半肩行李也潇然。固陵西望烟霞胜,共筑沙堤到日边。巨业鸿文姓氏香,肖堂累世在宫墙。由来种德还酬德,璧水春风万里长。”乐亭素有文化大县之称,地方戏曲有“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 “老奋影”)、“乐亭大鼓”源于本县。并有“莲花落”(俗称“落子”)流行民间。早在前清时期,乐亭人就重视教育,兴办私塾。所有这些文化底蕴的形成,自然需要强有力的物质作基础。

前清时期乐亭大部田亩属英亲王阿济格封地,原乐亭城第一大皇粮庄庙上崔家庄头崔景禄,便是阿济格手下将领。后来又有“京东第一皇粮庄”汀流河刘家,并有城内李氏、大港(音贾)史氏等多家士族大户。这些士族世代有人在朝中为官,更有“富可敌国”之财。对应《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在原籍皆有“房分”之说,应该说这“房分”指的就是“旗人封地”皇粮庄。在所谓四大家族败落之后,这些宗室显贵便以“落倒帮子”身份来到各自封地,这应该是京东“皇落城”的由来。

对应“著书黄叶村”一说,在乐亭海隅石臼坨(空中俯视如漂浮海上一片黄叶),文化内涵更与“藏身修书地”相吻合。考坨上诗词赞赋等文化古迹,这被誉为“世外仙源”的孤岛,有两个特别值得考究的现象:一是没有碑头的断碑(《红楼梦》文中提道“断碣犹存”)。这断碑属刻碑时故意不做碑头,碑头部分保留石料原样,绝非后来损毁。按古时碑头代表碑主人身份地位来看,这故意不做碑头之举,说明刻碑时碑主人身份地位无法用碑头表现。这恰恰与著书人先时“锦衣纨绔”,后来“茅椽篷牖”相符。

综合考证各方面信息,这位隐身著书的妙笔“大士”,在书里书外有许多替身为其补记历史。在清史中有两位老臣(《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册页上的两株枯木)张廷玉和鄂尔泰;在方志中有乐亭士族出身的李兰;在《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甄士隐、贾雨村、北静王、宝玉、宝钗、黛玉、妙玉、贾芸等多个人物;在石臼坨《朝阳庵碑记》中的智元大师;清宗室亲友以“圈内情人”身份撰写诗词寄怀的曹雪芹(一击两鸣);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以评书人出现的脂砚斋。将众多替身综合为一身,他便是“红楼迷宫”筑造者——爱新觉罗·弘皙。

将原著书人确定为弘皙,是打开红楼迷宫的关键。来看弘皙与原著书人相符之处:  首先,其作为康熙嫡长孙便很值得重视。弘皙是康熙嫡长孙吗?当然是。作为太子胤初的正室嫡子,深得康熙帝宠爱,再加上自幼便接受最高等的教育,如此方对应“楔子”中那段自白。不过,从清史上是找不到弘皙身影的,这就是“家史消亡”(贾史薛王谐音)的结果。

其二,康熙临终有嘱:“废太子次子朕所钟爱,封为亲王。”弘皙就是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史料记载,弘皙在雍正朝先为多罗理郡王,后为理亲王,直到乾隆上台后的“弘皙逆案”被革除宗室。那么,从“弘皙逆案”可以看出,就连弘皙父辈的庄亲王胤禄都成为逆案追随者,其他参与者也都是宗室王爵,这就说明弘皙身位要比这些亲王高。究竟弘皙在雍正朝身份有多高呢?比他高的有的被雍正处理了,有的死了,到雍正后期,弘皙应该是一人之下,群臣之首。为什么查不到弘皙作高官的史料呢?正所谓“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是因为他的记录在清史上被抹杀,“贾史王薜”——家史消亡的结果。

其三,将弘皙定位为原著书人,恰好解开“自叙说——雪芹年龄太小”这一“死结”。试想,能够著出如此气象恢宏煌煌巨著的人,起码应该具备非凡的身份:从小接受高等教育,博通经史;长大后又能在仕途历炼,上可进入深宫禁地,下可见群臣百官,对当时清王朝的内政外交耳熟能详,写起来才如此得心应手。P002-003

序言

坐下重读红楼梦

(编序)

一、红楼梦是一部谜书

才女张爱玲说过,人们之所以没看懂《红楼梦》,是因为都在站着读……

《红楼梦》是一本旷世谜书,这一点毋庸质疑。并且作者寄望于读者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开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寥寥几语便已露端倪,更用人物姓名谐音,向读者反复交待所讲的故事须把真事隐去。亦在情节展开时,诗文谜语中,苦心孤诣地屡屡暗示书中隐藏着秘密。看《红楼梦》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段: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据红学家周绍良考证,唐朝并无“韩翊”其人,只有“韩翃”。韩翃,字君平,南阳人,登天宝十三载进士第,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大历十才子”。韩翃有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清初曾有小说、戏曲同名作品《章台柳》,情节取自唐代传奇,主人公便是韩翃。

而《红楼梦》这段文字提到的典故,出自唐代钱翊《未展芭蕉》诗: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绿蜡春犹卷”,正是从钱珝此诗首句化来。看来宝钗提到的唐诗,作者不是“韩翊”或“韩翃”,而是“钱珝”。是宝钗失误,是作者笔误还是另有隐衷呢?从上下文看,宝玉前句已写“绿玉春犹卷”,分明是谙熟此典的,那又如何汗出而忘记了呢?可笑的是,宝钗更嘲笑宝玉“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

好,相信读者即可从此处体悟出作者的用意。并非是忘记了“赵钱孙李”的“钱”姓,而是故意错,错得这么明白,故意拿清初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部文艺作品《章台柳》主人公韩翃来代替真实作者钱珝。这个明知故犯很蹊跷,很值得揣磨,哦,对了,原来作者是想让读者来探究“一缄书札藏何事”的!

究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曲笔隐述?“庙名久隐,断碑犹存”,难道作者真的是本应绍登大统,却被篡权又被除名,死后无缘在太庙里享受祭祠的准皇帝?所以著野史补正史,“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记于八十回嘎然而止的断稿《石头记》中?鉴于此,开篇即云“此系身前身后事……”纯粹把《红楼梦》当成文学作品来欣赏固然无妨,然而发出呼吁要把《红楼梦》纯粹当成文学作品的那些人,就有些罪不可恕了,自己省事掩耳盗铃一样糊涂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充当红学研究的阻碍势力呢?

二、红学与红迷

“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王静庵先生发此诘问。“红楼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由此观之,则谓红楼梦中所有种种之人物,种种之境遇,必本于作者经验。”鲁迅先生以小说家的经验和敏锐,也指出作品严谨写实的自叙特点,“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当年胡适通过史料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记载,考察曹家家世及与皇室的渊源,并力求打破“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之路,代表考证派与索隐派论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之后红学某种程度是按照“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来论证胡适曹雪芹为第一作者之说。尽管考证资料有限,且未能完全流布共享,亦真假难辨,存在争议较大。但循此思路依然有关键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共识,限于红学知识浅陋,只能引注几篇我见过的论著。其一,论证成书年代在乾隆年间,最保守地说,在乾隆十九年之前。其二,关于书中所述真故事发生背景,“生于末世”“虎兔相逢”关键时间段的考证。例如徐子余在《红楼梦学刊》《“虎兔相逢”解作康雍两朝交替之年新证》。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揭示摆在人们面前的红学之谜。刘梦溪先生曾言,红学考证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道路,对红学产生之初提出的问题,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无确定答案。如“脂砚斋是哪一个?”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谁作的?”并预言:如果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考证因客观材料的限制无法进行下去,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未必再愿意涉身红学领域,红学本身也不会像考证派盛行时期那样红火。

然而现在已是网络化时代。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红学”两个字,会有成干上万条记录出现,任意打开其中一个网页,跳出来的就可能是网络红迷的文章,或新鲜独创,或无所顾忌。网络红迷活跃的现状,也许令人讶异,但不能无视。在编辑《一缄书札藏何事》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红学艺苑”这个红学网上论坛。这是充满生机的学术论坛,为红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着清新空气和宽容环境的基地。所载文章,或通过文本分析,或假手于版本对照考证,或针对红学流派观点。或发布专论解决某一问题;或系统长文,提出一系列看法。这些洋溢探索热情的红迷文字中,不乏考据翔实,立论中肯,言之有物,符合学术规范之作。

何来如此多的红迷现身?恐怕是和现当代红学海内外研究持续繁荣是分不开的。远的不说,上世纪90年代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曾风光乍现,本世纪之初刘心武先生坐阵百家讲坛,演说“秦学”又为红学开辟了一条新生之路,形成了一定影响。开花便可结果。《一缄书札藏何事》的作者直接从中受到启示,并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三、《一缄书札藏何事》

终于说到正文了。本书作者是一对夫妻,潜心研读红学著述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相互切磋讨论,从人情世理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非文学”的考察,针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元问题,包括创作原因和目的、情节设计、脂评补白和作者身份与经历,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此外,对《红楼梦》出场人物与历史人物原型之间的对应,对小说隐笔叙述的事件与大清国史真相的衔接,都作了大胆又精彩的假设和言之成理的分析。

本书作者认为,《红楼梦》原作者为康熙废太子胤乃的次子,爱新觉罗·弘皙。书中有“四大家族”贾史薜王,谐音为“家史削亡”,针对清史“假语存焉”,作者著书《石头记》补记家史。又,甄士隐的岳父封肃,暗示《石头记》遭遇封杀肃清,才有继承人曹雪芹披阅增删,为《红楼梦》之后的传世流通。《一缄书札藏何事》,透过《红楼梦》“画园子”一般的浓墨重彩之笔,铺画出原著书人一生真故事的索引。

“英雄不问来处”,太平盛世,文化昌明,不拘一格降人才。本书作者夫妇以中学学历,刻苦研读撰文,难能可贵,所提出的某些观点,不惟可圈可点,亦有一针见血之见。比如质疑“圣祖宫中养育乾隆”之说。  本书有几处设定贾琏、环兄弟影射乾隆,我立即联想到元妃不赏贾环出谜那一段戏。设若此说成立,那就是作者在骂乾隆“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了。跟别人兴致盎然地谈起此书,说贾环就是“乾隆”,人问,为什么叫“贾环”?我亦缄默,因是胡思乱想,按照拆字法,应该就是“一坏”。后文又有赵姨之内侄,贾环表兄“名钱槐者”,或可谐音佐注“乾隆坏”吧,不论有无道理,《红楼梦》原作者对小说人物命名的用意也是“索隐派”探究真相的一条线索。

本书作者对清康雍乾史料的掌握虽限于视野不够充足或谬误难免,但对书中人物与原型之间的定位能自圆其说,比如针对“你两个一口贼气,多早晚死在我手里”对应弘历两皇后的命运。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与弘历结婚,乾隆二年被册立为皇后,十三年死于东巡途中;另一位皇后乌拉皇后,早在弘历是皇子时已是侧福晋,乾隆二年被封为娴妃,富察氏死后,代皇后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正式册国皇后,但在乾隆三十年正月陪乾隆和太后南巡时,竟“由于愤怒,毅然披散开头发,摘下所有头饰,并自行剪断头发”。结果可想而知,被收回册封,打入冷宫,第二年就死了。

本书提及弘皙幼年生母“石氏太子妃”去世,十五岁时父亲胤礽被废黜太子,康熙将其过继到雍亲王胤稹府。书中用黛玉进府来隐记。“演说荣国府”一节中,冷子兴:“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贾雨村:“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他皆念作‘密’字,每每皆是……”与此巧合的是,清史记载,胤礽是康熙第二子,康熙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生,生母是嫡皇后赫舍里氏,即孝诚仁皇后。胤礽乃死后,雍正追封其为理亲王,谥日“密”。其嫡福晋曾被康熙封为太子妃,称赞她“淑孝宽和”。

本书定位“贾母”原型是康熙二十八年后主持后宫的老太妃。基于本书作者根据周汝昌先生考证在乾隆二年初有康熙老太妃薨逝,《红楼梦》文本中在“品笛感凄清”后,亦称“上回提到的老太妃薨逝了”之语。我在《国宝东陵》一书中看到了关于“老贵人”墓之谜的记述。老贵人传说为雍正之妃,本应葬西陵泰妃园陵,不知什么原因,在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入葬苏喇嘛姑园寝。本书作者认为,写贾母对上用宫纱这样了解熟悉,“软烟罗”一节是“卖弄家私”之笔,隐露这贾母贵为宫中太妃,都说明她出身世任江宁织造的曹世家。更有“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之语,加之湘云送雨花石戒指等情节,当然本书解读精彩有趣,不需要在此一一细论。

据说当有人把“开言不谈《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的情况向乾隆反映之后,“上言,似言明珠家事”,此“御说”为后来附会者提供了一条思路,也不排除乾隆御用文人正面宣导的功效。比如据《随园诗话》胡适有一结论:“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历史是人写的,官修史书动辄篡改、文过饰非的状况并不少见,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对史料的讹传误读,更是为红学罩上了一层迷雾。盛世如春,相信《红楼梦》原作者“金钗雪里埋”,亦有喻义等到寒雪消融、拔云见日的那一天。

“明白了真实的人物关系,《红楼梦》原文和批语的意思便一清如水,其义自见。”本书恰恰界定了新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原型关系的对应。欢迎方家批评指正,也殷切期待有考证实据来相佐。

作为责编,读到本书某些段落,在恶补“红学”基本常识的同时,竟不务正业,乐为验证本书提出的线索,不时重读红楼梦,不时浏览“红楼艺苑”,特别是在“细品红楼”栏目,看到不少精彩的文章,透出学界已形成诚如刘心武先生所推重的蔡元培先生那种“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学术正气。期待本书的出版,能给我们红迷一些想像的空间,欢迎这样的假设,欢迎讨论,欢迎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并藉《一缄书札藏何事》为一发端,拟将一个《坐下重读红楼梦》系列陆续呈给读者。如同“红楼艺苑”是一个红迷发表作品的园地,这里同样提供一个出版的平台。把网络红迷纳入开放自由的学术视野之中,把现当代红学研究持续繁荣现象载人历史,在学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红学已不拘于传统研究套路,红学研究主体也因网络催化及其他媒介传播延伸到普通读者群体,故红学研究在此盛世氛围中有着更多丰富和突破的契机。多多红迷的参与,必将有助于突破红学研究之樊篱与瓶颈,逐步揭开《红楼梦》所隐真事,还作者以本来之面目。俗语说:“饮水思源。”酷爱红楼的静庵先生对此不能释怀:“我辈之读此书者,宜如何表满足感谢之意哉!而吾人于作者之姓名,尚未有确实之知识……”倘使这样优美的一部作品的作者永远被隐埋,被遮蔽,实在令人痛陪和悲哀,每个人都理应自责对作者的辜负。适逢盛世,倘使这一谜书有了正解,还作者以本来的面目,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的身份确定,不能不说是你我可喜可贺之事!不能不说是中国的大事!世界的大事!

黄艳华

2009.12

后记

世事难料。看刘心武先生讲《红楼望月》,好奇心使得我们成为”好事者”。作为普通县民,竟然探究红学迷宫,自己也觉得不自量力。

探索道路艰难曲折。妻子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事都认真。于是,渐渐购来邓遂夫先生校订的甲戌及庚辰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荣宪宾和孙爱林先生校注的全本《红楼梦》,周汝昌先生的《定是红楼梦里人》,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等书籍。从此深陷“迷津”而不能自拔。书到用时方恨少,涉及前清历史的,买来看;涉及《红楼梦》的,买来读。到网上查询,到书店猎奇,追着看历史电视剧。一次次地发现与惊喜,一次次地否定与沮丧。什么叫走火入魔?这下可是亲身体会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个个谜底的出现,总算是有了一个自己认为还算严谨的真情轮廓。从著书人到隐笔手法,从书中人物到背面隐含的生活原型,再从《石头记》到《红楼梦》的传承过程,可以说是形成了一整套观点与思路。

当然,探寻中走进死胡同是常事。如在对薛宝钗的认识上,开始不知怎么越看这宝钗越觉得她”假正经”,想来真是可笑。所谓”满纸荒唐言”,若看不出荒唐所在,一味的以为书中人物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便是被作者蒙蔽住了。后来按”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髅”的提醒,再加著书人隐笔手法,我们将宝钗真身定为男儿。又博学宏览,又端庄稳重,又胸悬金印,又有金簪埋在雪下……多方面分析,宝钗显然应该是著书人幻身。

原著书人弘皙的出现,可说是”访奇采异,极巧穷研”的结果。一参悟[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所谓的虚花悟恰好应对著书人在书中幻身美女。正是著书人将世事看破,归隐后寻到一个可以长生的地方——世外桃源。

无巧不成书,在乐亭海隅有石臼坨今名菩提岛。岛上有菩提树——西方宝树唤婆娑。难道说著书人归隐的所谓世外仙源在石臼坨?于是,找来《乐亭县志》,想了解一下石臼坨文化底蕴。以我们探究《红楼梦》真故事的眼光来看原《县志》,可说是同出一脉。很难想象著就红楼迷宫的高士们手笔有多大。

惊喜之余,又一难题摆在面前。以我们这拙劣手笔怎么能将大师著作解说明白呢?如何将探究出的真故事表述出来?修改增删,业精于勤。我们夫妻俩都没有进过大学,由于肚子里就那么一点儿墨水,只好班门弄斧,冒昧评论大师文笔,让读者见笑了。权作投石问路,此版仅刊部分拙论。关于全书各章回的真情解读以及“警幻情榜”等稿等待机会再行出版。

身处小城,见识短浅,未免穷酸,请不到业内前辈为拙作增光添色。作为爱好者,我们探究真情无门无派,如果触动了什么,也属无意之举。同时,我们郑重声明:鉴于探究与解读的特殊性,文中必须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图片来说明。但限于客观条件无法与所有者取得联系,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北京奥运,历时百年终于圆梦。《红楼梦》传情人世已近三百年,这红楼真梦也该圆了。

愿国学经典在世界文坛放出绚丽之光。

真诚感谢您能用宝贵时间来阅读本书。

——作者

二○○九年三月于乐亭圆梦小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缄书札藏何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玉瑞//李信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04031314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