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戊戌维新运动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戊戌维新运动史话》,由刘悦斌编著。

内容推荐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度,她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使她在前进的路途上越来越步履维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乏敢于冲破先王法度、试图进行因时损益的改革之士。一个世纪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们发动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尽管它无可挽回的失败了,但毫无疑问它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并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史话》将为大家呈现戊戌维新运动中的那些历史故事。

《戊戌维新运动史话》由刘悦斌编著。

目录

引言

一 风雨如磐——民族危机的加深

 1.瓜分豆剖的危机

 2.午夜惊雷

二 “圣人为”异军突起——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的崛起

 1.锋芒初露

 2.创立“托古改制”理论

 3.“公车上书”

三 洪波涌起——汹涌澎湃的维新宣传活动

 1.维新旗手——康有为

 2.“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

 3.“冲决网罗”的谭嗣同

 4.以“天演”警醒国人的严复

 5.三湘大地风雷激荡

 6.洋人的鼓噪

四 秀才与皇帝的合作——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颇想有所作为”的青年皇帝

 2.异源同流

 3.继续联络同志

 4.光绪帝终于下定了决心

 5.“一朝天子”想有“一朝臣”的努力

 6.新政上谕如雪飞

五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各不相让的争斗

 2.秀才们想动武

 3.风云突变

六 丰厚的遗产——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1.惨痛的教训

 2.不灭的功绩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核心是“通三统”、“张三世”的学说。“三统”说和“三世”说都是今文经学家的主张。所谓“三统”,是指“黑统(人统)”、“白统(地统)”和“赤统(天统)”。“三统”(也叫“三正”)说在汉代由董仲舒加以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统”,这个“统”受之于天,旧王朝违背了天命,便由另外一个“承应天命”的新王朝来代替,旧王朝的“统”便让位于新王朝的“统”,朝代更替,就是这三统的循环往复。举例来说,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是黑、白、赤三统依次更替,可见“三统”说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是,这种理论承认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所损益,正是这种“变”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康有为这里,“三统”说反映的是进化论的历史观。

“三世”说也是由董仲舒理论化的。《春秋公羊传》有言:“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不记死亡日期)?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据以发挥,将春秋时代的史事,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三等,认为孔子“笔削”《春秋》,或者“微其辞”,或者“痛其祸”,或者“杀其恩”,是以时代的远近而异其笔法的。东汉何休又予以推阐,以“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此即所谓“三世”。这三世一世比一世进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康有为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三世”说,使“三世”说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政治内容。他把“三世”解释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认为“据乱世”是君主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而“太平世”则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须按照由据乱而升平而太平,即由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的顺序向前发展,由此他得出结论:君主专制制度的中国必须实行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就是这样用旧瓶装新酒的手法,变戏法般地向以封建学术面貌出现的外壳中,灌输进了充满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维新变法主张,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然性,使维新变法主张有了理论基础。范文澜曾说他是在“利用孔子进行政治斗争”。

《孔子改制考》一书,在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荡,被称为“火山大喷火”。在以后的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为继续牢牢抱住孔子改制说不放。但是,由于他塑造的孔子和历代统治者所崇奉的孔子截然不同,因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嫉恨和抨击,孔子改制学说被指责为“离经叛道,惑世乱民”,康有为被视为“辩言乱政之人”,《孔子改制考》也被作为“悖书”,同《新学伪经考》一样遭到清政府的严禁。

在为维新变法构筑理论根据的同时,康有为也在构筑他的理想国,这就是酝酿于中法战争前后,而于1902年最后完成的《大同书》。该书初名《人类公理》。《大同书》共十部分,第一部分是“入世界观众苦”,列举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们所受的种种苦难,以此来说明这个世界一定要变。后九部分则具体描述了他所企盼的那个理想国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美景: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军队,也没有帝王将相,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来源很驳杂,既有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礼运》所描绘的那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也有佛教的慈悲思想,既有今文经学派的“三世”说,也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他把这些学说糅合在一起,幻想出了一个“至善至美”的大同世界,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当然,他的大同世界只是一种美妙的幻想,所以毛泽东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P16-1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戊戌维新运动史话/近代政治史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悦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19497
开本 32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7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6.506
丛书名 近代政治史系列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3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