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0中国中篇小说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2010年度中国中篇小说中的佳作,包括东紫、海飞、吴君、方方等13位作家的13篇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通过本书,能帮助读者领略中国二十一世纪中篇小说的魅力,打开一扇通往小说艺术世界的门。

内容推荐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本书精选了2010年度中国中篇小说中的佳作,包括《所有花朵开满的春天》、《无可逃遁》、《菊花香》等。多种多样的叙述手法,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反映悲喜人生、复杂人性的生动和深刻方面,呈现出优秀的品质和丰富而绚丽的艺术光彩。

目录

小说写作的基本伦理(代序)

沿河村纪事

长江为何如此远

我叫陈美丽

白猫

足下

龙袍

轻轻一擦

金刚沙

无可逃遁

菊花香

药王品

所有花朵开满的春天

刀锋上的蚂蚁

试读章节

十五年前,我曾走访过一个小山村,那时我还是个在校大学生,暑期跟随两个师兄去做社会调查。这个小山村位于广西境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这个名叫“沿河”的小山村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曾暴得大名,这得益于我导师汤东林先生。汤先生曾在1937、1946、1964、1978年四次光临该村,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在这个小山村的缩影,成就了著名的《沿河村调查》一书,此书无争议地被视为是国内社会学的奠基作之一。

汤先生对沿河很有感情,把它视为第二故乡,只可惜他当时已垂垂老矣,无法履行他的第五次出行计划,我们的走访,正是在他的授意下进行的。“过去看看——”他这样嘱咐我们,“不要带什么目的,我当年也是这样,就是过去玩儿,随便看看,若有可能的话,跟他们做做朋友。”

他报了几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王寡妇——若是还活着,叫我们代他问声好,“你们就说,汤某人很想念他们!”老先生大声嚷道。他那天非常兴奋,躺在床上给我们画沿河村的线路图,我们明知几十年间沧海桑田,他的那些线路对我们未必有用处,可是也只能由他如此。

老先生天性开朗,心思单纯,到了晚年尤盛,我们几个学生受他影响,亦都相当有“个性”,再加上当时年轻气盛,自恃有老先生的保护,常常会做些出格之举,这都是后来我们参与沿河村一系列事变的前提;汤先生也略有预感,提醒我们说:“现在外面很乱的,你们当心点!尤其是你——”他指指我说,“花花裙子什么的就不要穿了。”说得我们三人都笑起来。

据汤先生介绍,该村“怪有意思的”,和我们想象中的小山村一样,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只因地处边地,村民们有尚武之风,三百年问,该村出过两个武状元,十六个军阀匪首,还有数以万计的虾兵小喽哕。总而言之,这是个盛产好汉的地方,血性、浪漫、勇猛……凡此种种,皆见于当地的史料记载,以及村老们的坊间传唱。

当然这一切,汤先生也未能有幸目睹,即便在他最早抵达该村的1937年(此时战争还未波及南方),他对该村的“骁勇善战”也未能有丝毫体察。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贫乏安静的村庄:农田,水牛,炊烟,村舍。村头一棵老榕树,一条小河从村中潺潺流过……和内地任何一个小村落一样,这里驯顺而守旧,是一个成熟、完整的农村宗法社会。村民们拘礼,乐天,懒惰——虽然一样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在汤先生看来,他们近乎在打盹。

“这帮猴儿们萎了,”村里一个老人告诉汤先生,“他们过不了安生日子;除了干些偷鸡摸狗的营生,身上哪儿还有一点祖先的血脉!”

汤先生一住三个月。此间不通音讯,恍若天上人间,待他走出沿河村的时候,才知世界已生大乱,所以数年以后当他旧地重游,得知当年“喝酒聊天”的伙伴们多半已战死沙场,他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作战才是他们的职业——”汤先生后来总结道,“可惜他们多数生不逢时,到了你们这一代啊——”老先生摇了摇头说,“更难了,现在到处搞经济,哪儿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他还嘱咐我们,过去给他们支支招,教他们赚点小钱,“可怜那个穷的!”但不可介入太深,“村里的那些个经济啊,政治啊,人事啊,碰都碰不得!记住你们的身份,只是旁观者,交交朋友那是可以的。”

“哈哈,交朋友——”老头儿得意洋洋地说,“我是最擅长的了,我在当地有很多朋友,你们随便打听——”他从眼镜上方看了我们一眼,嘴角漫出微笑来,“但是也不要乱打听噢,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就算啦。”

老头儿喜欢耍噱头,我们早已习惯了。不过我也略略有些好奇,就是他提及的那位王寡妇。王寡妇是何许人也,这是我们在南下的火车上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谁能料到呢,在到达沿河村不久,我们就撇开了王寡妇,很快投身到另一段生活里去了。我们忘了先生的嘱咐:要做一个旁观者;而记住了他的另一嘱咐:生活是重要的,学问只是附带。  我顺带说一句,我们在沿河村发生的一切,跟我导师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年,我只是有感于他的谆谆教诲,以及他对于我们人品、性格、生活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才决定写下这些,作为他“沿河村调查”的一个后续性花絮,并以此来纪念他。我导师卒于2004年,享年八十六岁,其时距离我们沿河之行正好十年。

沿河村地处山洼,四周群山环绕,交通颇为不便。我们一路辗转到了镇上,不得已拦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才得以进入。路是沙石小道,平时人来车往尚可通行,一旦逢上雨天,则整个村寨的交通即陷于瘫痪。车主也是沿河村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名叫胡性来——这名字起得怪异,我和两师兄都忍不住笑起来。

胡性来也笑:“你们别乱想,我这人从来不乱来的。”他从驾驶座上转过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乡下人,名字都是乱起的,后来到了部队上——”

“你也当过兵?”

“当过啊。我们村里,半数以上都当过兵,不过现在也不容易了,还得走后门,所以现在当兵的也少了。”

“那你们现在干什么?”

“干什么?——”他展颜一笑,“到了就知道了。”

胡性来非常热情,为了陪我们说话,他把车速降下来,一路上给我们介绍沿河村的风土人情,口气甚是谦卑,“我们乡下人…‘我们穷地方”之类不绝于耳,我听了,心里难免有些感慨;对照先前他给我们描述的他在军中的种种奇闻趣事——那讲起来真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心想这才几年时间,当年那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激昂士兵就已蜕变成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是啊,除非有意外发生,否则他将永远固守这片土地,忠实于他的农民身份,老实巴交,不作任何幻想。

而他的周遭,是肥硕浓密的棕榈、芭蕉,各种不知名的热带植物互相缠绕——再也走不尽的崇山峻岭,密密丛林。车从其间驶过,突然变得很小很小,而马达声轰然如雷,阳光却点点滴滴,更见幽深;间或路边有三五行人经过,也都生得和胡性来一样,黑瘦短小,眼窝深凹,口鼻粗重……有马来人之态。

我们突然有些目眩,坐在拖拉机的车斗里,左观右望,有种置身“异域”的恍惚迷离感。事实上,这“迷离感”自南宁以降,深入山区,已经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直到这天我们在丛林里碰上了军车。

当然了,碰上几辆军车也说明不了什么,可问题是,我们已有很多年不再见到这什物了——以前虽曾见过,但也仅限于电影里——我们三人都来自北方,平时生活中连军人都难得碰上,更何况车队?车队迤逦而行,绵延不绝,突然一两声汽笛响,只惊得鸟雀四起,枝叶摇晃,带着阳光也“扑腾扑腾”的,一时间竟是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我们惊骇之余,也感新奇,难道边疆有战事发生?

胡性来笃定地摇了摇头,告诉我们“没的事”,不过是摆点小阵势,吓唬吓唬“那边的人”。——那边的人?越南人?我们不得而知,心里却越发惴惴然,担心自己的安危,怕再也走不出这片丛林;同时又有些莫名亢奋,想象被子弹击中,永远倒在这土地……啊,该来的都来吧,在这天高皇帝远的边地,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此时,胡性来已泊车让道,我们几个坐在车斗里,看着一车一车的士兵,都身穿迷彩服,荷枪实弹;阳光照着他们年轻的头脸,那头脸上有丛林的阴影。他们突然鲜活起来了,车厢里一阵骚动,原来是,他们看见路边的我们——我们中有一女子——竟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你推推我,我推推你;他们吹长长的唿哨,朝我们打“V”形手势,叽叽哇哇对着胡性来挤眉弄眼,一边笑得嘎嘎的。  我看明白了,他们是拿我和胡性来开玩笑。

我也笑。心里想,此地是边镇,他们大约很难见到像我这样的学生妹;又想,既是边镇,那么兵来将往,军民杂处,原是极正常的事儿,哪儿就扯上了战争!P1-3

序言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在座的各位,主要是写小说的。我自己并不写小说,只读小说和研究小说。坦率地说,在阅读和研究小说的过程中,我对能写小说的人是很好奇的。为什么写小说的人的脑袋里会藏有那么多的故事?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却有如临其境的描写,这常常令我好奇。我想起有人这样问大仲马,为什么你的脑海里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大仲马就说,那你为什么不问问李树,为什么会结李子呢?李树就应该结李子,桃树就应该结桃子。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小说家,而有一些人可能天生就缺乏写小说的才能。有的时候,当我读-些小说时,会替作者着急,因为里面有些细节好像不该是那么写的,好像是不能够那么写的。写小说当然是与个人天赋有关系,但也不尽然,尤其是写长篇小说,除了和天赋有关,还跟其他因素有关系。比如,写长篇小说可能跟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系,像鲁迅,很难写长篇的作品,我猜想这可能跟鲁迅患有结核病有关系,而且以他那样的脾性,怕是很难有坚持较长时间的写作耐心。又比如当代’作家,像李锐,他的作品篇幅都是很短的,而像莫言,他的作品篇幅通常是很长的。余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一次咳嗽和感冒都有可能影响到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的写作。各位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都有这方面的感触。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一次感冒就可能把写作的气中断了,甚至窒塞了,出来的作品就不那么有气势,不那么浑然天成。所以很多因素都在影响小说的写作——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

我出过一本书,书名叫《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其实这个书名本身就包含了我对小说的基本看法。文学要从俗世中来,要有坚实的物质外壳,作家呢,要有世俗心,要重视写人记事的合情合理,要尊重生活和经验的常识,要有写作的根据地,并且要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通过贴着语言写所建立起来的阅读信任,最后,还要达到把作者自己摆到作品中去——也就是说,要让灵魂参与其中,要让作品有辨析和书写心灵世界的能力。文学发展到今天,不仅要反对假文学,还要反对死文学。没有细密、严实的物质外壳,从中读不到来自俗世的可信任的消息,胡编乱造的文学,是为假文学;没有灵魂的叙事,心灵的呢喃,没有作者性情的流露,没有广大的胸襟,旨趣低俗,襟怀狭窄,是为死文学。而“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的意思,就是说文学既要有精细的俗世经验,又要有深广的灵魂空间,二者的结合,便是我理想中的好文学。我希望这是一条文学的新路,你若愿意从这条路走下去,或可渐成一个大作家。

(这是作者在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办的长篇小说研修班上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审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0中国中篇小说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有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1453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1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