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学术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集子的主题是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对一些非哲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套用一位伟人的名言,我的观点大概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讨论哲学的问题,而问题在于讨论非哲学的问题。”要问这个观点有什么依据,我希望不仅在本书第一篇文章“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中,而且在书中的其他文章当中,都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本书名曰“求知明理”,还想要强调这样一个想法,即书中的文字,以及类似的其他文字,与艺术作品属于不同的范畴。同样套用一位哲人的名言,讲理是学术作品的首要价值,正像靓丽是选美女郎的首要价值一样。学术作品靓丽一些当然最好,就像选美女郎若讲理一些也是锦上添花,但在评价某篇文章、某部著作或某位学者之工作的时候,仅仅说“漂亮”或者“差劲”,说“很棒”或者“很糟”,至多能当做评价的一个部分,而不能算是评价的全部结论。

内容推荐

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等非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就是本书书名“求知明理”的意思。说哲学思考是为了“求知明理”,或许会使有些希望用哲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终极关怀的人们感到失望。但我确实想表明,在我们这个时代,仅仅依靠我这样的人的能力,是已经很难指望哲学还能像宗教那样,一手颁布这个世界的意义,一手提供另一世界的许诺了——尽管像其他任何专业一样,甚至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对于以虔敬态度来从事它的人们来说,哲学依然可以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内在意义。

目录

人生品味/1

 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3

 像冯契那样创造价值、追求理想、履行责任/9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镰刀斧头/13

 告诉孩子们什么叫成功/20

 更重要的是养护感受幸福的能力/22

 让灾难成为我们的课堂/25

 不“爱岗”者能不能“敬业”/28

 当违规操作成为习惯动作/31

 腐败没有理由/33

 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羡慕中国/35

 重视荣辱观问题的当代语境和本土特色/38

 向中国文化索要国家命运和人生意义的谜底/41

 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43

社会评论/49

 社会主义的关键词是“社会”/51

 目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三个文化矛盾/54

 争取总体水平、人均水平和最低水平的同步提高/58

 “费厄泼赖”不该缓行/62

 培育融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和谐文化/67

 合理性的追求/72

 与“知识生产”有关的三个问题/76

 理论和常识之间的“反思平衡”/83

 让智慧之光穿透大学的围墙/86

 什么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89

 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91

 历史的意义和无意义/96

 对城市精神的一些哲学思考/101

 国庆节前想到了中山桥下一位喜爱阅读的拾荒者/105

 规则意识与公民道德/107

 “无车日”的启示:呼唤“消费者义务”的意识/110

 走出“恐慌”和“大意”之间的两难境地/114

国际观察/119

 “风险社会”“文明冲突”和“永久和平”/121

 从“同一个梦想”出发谈价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6

 骄傲之余的思考/130

 中国的世界责任:以“天下人”的立场观“天下”/132

 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136

 什么叫国际大都市/139

 国际会议:不仅仅是“麦克风外交”/143

 民主如何才是一个好东西/147

 战争背后的“主义”/151

 欧洲认同的历史性更新/154

 入世后“第一张罚单”有感/162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165

 世博会,一种新的世界观/175

公共演讲/179

 当今中国的精神挑战/181

 同胞情谊的哲学反思/189

 谈谈“意义”的意义/198

 中国公民,让祖国为我们而自豪/210

 对“规则”的若干哲学分析/221

 26年前张华为救老农献出年轻生命,今天我们怎么看/229

 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235

试读章节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值得重视。人们曾经用集西方性和反西方性于一身的特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对过去的中国人的吸引力;与此类似地,我们或许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融“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于一体的特点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在的中国人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主张用人间社会的努力来消解天国和人间的分裂,就此而言它是倾向于内在超越传统的,但同时它又主张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结合起来,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性改造,就此而言它是倾向于外在超越传统的。受哈贝马斯近来一些论述的启发,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意义:对于在一个合乎道德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来说,“为什么要讲道德”这个问题在提出来以前就已经得到了解决。一方面,因“外在超越”的现代困境而导致的虚无主义问题需要用此世的努力来克服;另一方面,因“内在超越”的现代困境而导致的“做戏的虚无党”(鲁迅语)问题需要用外在环境的改造来解决。

但与此同时,对马克思所理解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关系,我们也要作一些新的理解。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体验经济。在消费主义时代,商品不仅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亦即依赖于消费者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理解而实现的价值。“理解”因而不仅是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历史的主体的基本存在形式,而且是人作为经济的主体、消费的主体的基本存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所从事的解释世界的作用,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读书人,而且老百姓;不仅作为官员和公民,而且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们怎么思想,怎么理解,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将是什么样的。

所以,哲学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对人们的理解的影响,是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挥其社会作用和历史作用的更重要、更恰当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释世界从来就是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解释世界尤其是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不仅因为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而且是因为解释世界就是我们人类之存在的根本形式;不仅因为当我们在从事哲学、从事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在进行解释活动,而且因为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消费活动中,我们也在解释世界。哲学指导阶级斗争、社会运动和社会工程等的作用当然重要,但哲学启蒙人心、批判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哲学提高那些指导阶级斗争、社会运动和社会工程的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的作用,更加重要。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强调解释世界的重要性,而且要正视解释世界的困难性。在我们这个所谓“后形而上学时代”,不仅宗教,而且哲学,都无法承担为大众颁布意义的职能。哲学文本还是充满着各种意义(尽管也有各种无意义),哲学家还是在忙于解读和创造意义(尽管也产生着许多无意义),但这些意义能否成为真正的意义,真正有助人们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取决于人们在面对不同哲学体系、包括哲学在内的不同价值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时候,是否接受它们甚至是否关注它们。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无法指望让人们仅仅出于传统的信念或神圣的光环来敬重某一种思想、某一种体系了。哲学要说服人,必须提出实实在在的理由,而这些理由不能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不能离我们时代最有说服力的科学知识太远。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时代,哲学要获得“关注度”“点击率”.就必须与各种哲学以外的活动或价值连在一起。这并不是说哲学的理解活动一无用处,而是说哲学的理解活动改变了形式:不再是高高在上向芸芸众生颁布意义,而是脚踏实地落脚于世俗生活,出入于不同学科、穿梭于专家文化与生活世界之间,也就是致力于在不同科学之间进行沟通,在科学与常识之间进行沟通,在不同领域之间从事翻译和批判活动。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哲学在现代只能满足于专门知识之“替身”和科学与常识之间的“诠释者”或“翻译者”的角色。

当然,哲学是哲学家的活动的产物;哲学的角色说到底要由活生生的哲学家来承担。哲学的作用一旦从天上降到地上,哲学家的耕耘劳作就更忙了。除了读哲学书、想哲学问题以外,哲学家现在也得读大量非哲学书、想大量非哲学问题。永恒的哲学问题已经离不开当下的世俗问题了,暂时的哲学体系当然更不能以玄奥、神秘作为其真理性、高贵性的标志。哲学家已经承担不了精神导师的重任了,但哲学家为履行其诠释者的职能却要比扮演精神导师的角色做更大的努力。说哲学是一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就意味着哲学家要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知道自己的局限,但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在知道自己局限的情况下继续追求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理想目标,要求哲学家必须努力学习以充实自己;不仅学习哲学知识,而且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学习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不仅是独白式诠释的能力,而且是对话式诠释的能力,也就是主体问交往和论辩的能力。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另一面是“知其不足而学之”。只有“知其不足而学之”,才算真正“知其不可而为之”。

今天早餐时,薛华老师谈到司马迁,我想借用司马迁来结束我的发言。早餐时我们谈到生态危机,讲到生态危机与中国建筑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也讲到了阿房宫,讲到有关阿房宫的历史记载是否真实。薛老师说,即使现在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阿房宫的记载可能是一种虚构,但他也不愿意轻易怀疑司马迁,不愿意轻易怀疑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薛老师对司马迁的这种信任,我深有同感。我不敢对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妄下判断,但对作为思想史家的司马迁我佩服之至。《史记·孔子世家》篇末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每次读这段话我都深为感动。司马迁说他对孔夫子这位“至圣”“心向往之”。司马迁虽然承认孔子对他来说是一个“不能至”的理想,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个理想的不能至而放弃这个理想,相反,他仍然“心向往之”。这“心向往之”的对象远在一个理想世界,但“向往”之此“心”、此心之“向往”,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发生于我们这个经验世界中的。司马迁对这个不可至的理想的向往并没有使他成为孔子,但这种向往使他成了司马迁,成为我们所知道的司马迁。一个超越的理想能起到如此实在的作用,我们就不能说它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同样,哲学体系是暂时的,但哲学问题是永恒的。对永恒问题的回答不会使我们的哲学体系成为永恒的体系,但会使我们的体系成为比较有意思的体系,使我们的哲学工作成为比较有意思的工作。P5-7

序言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以来,与哲学有关的文字,我写了不算太少。与那些冗长并且常常有些晦涩的“论文”和“著作”相比,似乎还是几篇非专业的杂感随笔,更能向家人和朋友显示,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还稍微有一些价值。于是,趁着北师大出版社编辑饶涛先生约稿的机会,把自己发表过的非专业短文浏览一番,从中选择出一些,再加上未曾发表的少量文章,组成读者面前的这本集子。

这本集子的主题是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对一些非哲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套用一位伟人的名言,我的观点大概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讨论哲学的问题,而问题在于讨论非哲学的问题。”要问这个观点有什么依据,我希望不仅在本书第一篇文章“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中,而且在书中的其他文章当中,都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等非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就是本书书名“求知明理”的意思。说哲学思考是为了“求知明理”,或许会使有些希望用哲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终极关怀的人们感到失望。但我确实想表明,在我们这个时代,仅仅依靠我这样的人的能力,是已经很难指望哲学还能像宗教那样,一手颁布这个世界的意义,一手提供另一世界的许诺了——尽管像其他任何专业一样,甚至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对于以虔敬态度来从事它的人们来说,哲学依然可以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内在意义。

本书名曰“求知明理”,还想要强调这样一个想法,即书中的文字,以及类似的其他文字,与艺术作品属于不同的范畴。同样套用一位哲人的名言,讲理是学术作品的首要价值,正像靓丽是选美女郎的首要价值一样。学术作品靓丽一些当然最好,就像选美女郎若讲理一些也是锦上添花,但在评价某篇文章、某部著作或某位学者之工作的时候,仅仅说“漂亮”或者“差劲”,说“很棒”或者“很糟”,至多能当做评价的一个部分,而不能算是评价的全部结论。

书中选入的文章写作于不同时期,因此文章的内容与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现象会有一些特定的联系。但我希望,在议论这些事件和现象时所依据或涉及的道理,并不完全局限于特定的语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学术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世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13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