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黄帝内经妙手回春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分别从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面,对古代的医学进行了总结概括。《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是吸收了诸子百家特别是道家、儒家的思想所形成的,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内经》的成书则标志着中医开始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

本书力求通过诠释《内经》的“治未病”思想,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所观察到病象预兆,提示忙碌的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通过中医的按摩、针灸、刮痧、拔罐及食疗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好地保健养生,走出“亚健康”。

内容推荐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公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其内容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方面,是部集大成的人文著作。

《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其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书中的内容却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全书仅十三个药方,很好地阐释了“是药三分毒”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把人与自然、宇宙看做是一体的.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来指导治疗疾病和养生。

《内经》中的重要观念——治未病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医所注重的防病养生理念:治未病包括防病于未然和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的都是健身防病《内经》主张通过协渊阴阳、顺应自然、通畅经络、饮食凋养等方式来达到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本书力求通过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诠释,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所观察到病象预兆,提示忙碌的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通过中医的按摩、针灸、刮痧、拔罐及食疗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好地保健养生,走出“亚健康”。

目录

本书内文图示

第1章 《内经》原理初探,一张神秘的面纱

1.中医之源:《内经》一书的来历及沿革

2.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的学术价值

3.中医的医学思维方式:《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

4.以生命科学为主体:《内经》的学术特色

5.天人合一:《内经》的思想根源

6.《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内涵(一):阴阳五行

7.《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内涵(二):藏象学说

8.《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内涵(三):经络学说

9.《内经》的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四):气血精神

10.养生之本:《内经》的根本思想,

11.延年益寿的秘方:长寿绝技

第2章 《内经》中的阴阳五行,阴阳五行藏天机

1.循阴阳,辨体质:阴阳学说与体质

2.阳为本,阴紧随:阴阳之气的养生

3.人体在上在外之气:阳气

4.人体内藏不出之气:阴气

5.四时阴阳,顺者生,逆者死:四时养生法

6.人以天地之气生:辨阴阳,断病源,

7.察色诊脉,阴阳先觉:五态人和五行人

8.体质养生法(一):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养生

9.体质养生法(二):气虚体质、血虚体质养生,

10.体质养生法(三):痰湿体质、湿热内蕴体质养生

11.体质养生法(四):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养生

第3章 《内经》中的藏象学说,五脏六腑蕴生机

1.视其外应,知其内脏:藏象学说

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

3.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

4.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音

5.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者

6.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者

7.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

8.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者

9.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者

10.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

11.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者

12.简单实用的排毒法:五脏排毒

第4章 《内经》中的经络学说,江河分布图决生死

1.沟通内外,协调阴阳:经络学说

2.看不见、摸不到却真实存在的: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一):手三阴经

4.十二经脉(二):手三阳经

5.十二经脉(三):足三阴经

6.十二经脉(四):足三阳经

7.远道取穴的典范:四总穴歌

8.调节人体气血的:奇经八脉

9.包治百病:八大安全穴位

10.化瘀通经,运行气血:经络治病

11.舒经理络、交通阴阳:经络养生的方法

12.美容养生的穴位(一):祛痘祛斑

13.美容养生的穴位(二):乌发洁肤

14.美容养生的穴位(三):亮晴提神

15.排毒养颜、延缓衰老:女性保健按摩

16.益气壮阳,滋阴生津:养肾之法

第5章 《内经》:中医治未病宝典

1.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思想

2.调剂身心,远离疾病:治未病与亚健康

3.身心并治,百病消:形神合一

4.看面相识病情:面诊如神早去病

5.头部望诊法:五行人保健

6.七情尽显面部:面色诊法

7.五官断疾病(一):看眼观病

8.五官断疾病(二):观鼻诊病

9.五官断疾病(三):口唇辨健康

10.五官断疾病(四):舌尝百味

11.五官断疾病(五):色斑看脏腑

12.五官断疾病(六):痤疮看内疾

13.五官断疾病(七):人中看生殖

14.气血不和,百病生:补气养血

第6章 奇难杂症化解术:起死回生有妙方

1.起死回生:扁鹊回生有术

2.历史上的名医传奇:历代名医

3.外感热病:外感热病之症治疗良方

4.风症:风症病机及治疗

5.咳症:咳症病机及治疗

6.痛症:痛症病机及治疗

7.痹症:痹症病机及治疗

8.痿症:痿症病机及治疗

9.厥症:厥症病机及治疗

10.积症:积症病机及治疗

11.水肿:水肿痛机及治疗

12.消渴:消渴病机及治疗

13.汗症:汗症症机及治疗

14.血症:血症病机及治疗

15.睡眠:睡眠障碍的病机及治疗

附录 内经十三方

试读章节

看眼观病

话说眼睛是心灵之窗,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眼神町以反映出人体的精气状况,精气充足之人,心理、身体状态都非常好。相反,眼神便会黯淡无光。而一些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可以使眼睛的色彩发生改变。观察眼睛是诊病的又一重要方式。

正常人的眼睛是明亮、有神的、转动灵活、视物清楚,而血气不足或者是脏腑出了问题的人,则会眼神浮散,眼睛浑浊,尤其是危重病人和老人的眼神。

其次要观察眼睛的总体状态。如果眼睑浮肿且很难消退,而目.眼睛感觉不适,这便是生病的前兆。我们常见到危重病人的眼眶深深内陷,而一些腹泻、呕吐患者和重型慢性病,如结核病、糖尿病、肝病、晚期肿瘤等患者便有这样的表现。有些人会有暴突眼,这是甲状腺患者或者是近视者的表现。

如果人眼睛的颜色发红,则可能是眼睛发炎,或者是得了某种全身性的炎症,如白血症、百日咳、病毒性肺炎、脑膜炎、结核病、病毒性腮腺炎等。眼睑上出现了米粒或黄豆大小的丘疹则有肝硬化的可能。而在上眼睑内侧出现的成对的黄色肿胞,则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眼睛的颜色如果偏白,则是贫血或慢性失血性疾病的表现,而发青的则是肠道问题。如果瞳孔的颜色偏蓝,则是有肠道寄生虫的表现。颜色发黑,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睡眠不足或纵欲的结果,女性则是月经不调。

正常人的眼球是白色的,没有其他的颜色或斑点。一旦眼球出现了其他颜色,这便是患病的开始。贫血者的眼球发蓝,眼球出现绿色则是肠梗阻。眼球发黄则是可能患上了黄疸(黄疸是由肝病或胆道疾病、妊娠中毒及一些溶血性等疾病所引起的),而出现小红点则是糖尿病的表现。如果眼睛中充血发红,可能是发炎了,而严重失眠者、心功能不全者、羊角风和癫痫患者、血压高者发生脑溢血前都会出现这种症状。还有一点要提一下,单侧发红,可能是患有了性病,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如单侧眼白发红,提示可能受到性病感染。

观鼻诊病

所谓的鼻诊是,中医通过观察鼻子的色泽、形态及呼吸时的状态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人体的很多经络都经过鼻子或其周围,《难经·四十难》曾记载,鼻者肺之候,足阳明胃之经络,“循于鼻”;而手阳明大肠经,“上夹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支脉,“上出页抵鼻”。《灵枢·五色篇》中也曾说:“五色之见,各出其部”,“男子色在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这些说的是鼻子的作用及鼻诊在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鼻子分为鼻尖(淮头、面王)、鼻翼(方上)、鼻梁(直下、天柱、鼻柱)、鼻孔和颂(鼻上端连于额部的部分,又名山根、下极、五宫)。《内经》认为,鼻子集五脏之精气,其各部分都与脏腑都有联系。正如《灵枢·五色篇》所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这些讲的便是鼻子各部分和脏腑的对应关系。不过在《石室秘录》中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向前变化发展的,这些差异性需要现代的中医进行进一步研究了。下面来看看鼻子是怎样来反映脏腑的疾病的。

鼻子对疾病最直接的反应当属是鼻涕了。鼻涕分为清鼻涕和脓鼻涕。感冒时,所流鼻涕为清鼻涕,当是风寒感冒,而脓鼻涕则是风热感冒。而如果鼻涕中带血或者是鼻涕颜色黄绿色时,可能是鼻咽部出了问题,应该到医院检查确诊一下。常流涕者,多患有慢性鼻炎或鼻窦炎。除此之外,常常鼻出血者,当是出现了一些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血小板减少、坏血病等,而高血压、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也是鼻出血的表现。

鼻子的颜色也是诊病的重要依据。常人的鼻子颜色明亮红润,而如果出现了其他的颜色或者是呈晦暗,这便说明是鼻子功能或者是相应的脏腑即将出现病变。

如果某人的鼻头为红色,他的肺脾内可能出现了实热的症状,而如果仅是微红,这便是虚热。而红色如果在鼻孔内部且鼻中隔处生有溃疡,这表示这人可能患了梅毒。鼻孔外部出了红色,是肠道问题,肠道内可能有寄生虫。女性的鼻翼如果是红色,这代表着此人有妇科疾病。鼻梁部皮肤出现红色斑块,高出皮肤表面且向面颊部扩展,这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如果鼻子突然变红,这可能是心脏和血液循环发生了问题。日常性痤疮的症状表现为鼻翼、鼻尖部发红并有小丘疹或小脓疱。

如果鼻子颜色发黄,这是湿热的表现。但如果同时脸色、眼睛都发黄的话,这就代表着此人患上了黄疸。如果鼻子颜色发白,这是气血虚弱的表现,可能有贫血;而如果鼻尖同时有白色粟粒小突起的女性,其月经不正常,颜色淡且量少,而且经期一再延后。如果鼻头的颜色发青,这人可能腹部会剧痛,而如果在青色的鼻头上还有小突起,这便表示着人的肝火旺盛,内分泌失调或是下焦湿热,女性患者在经期会感到持续性坠痛,经血量大且颜色偏重。鼻头是青绿色的患者多患有淋病性的性病。

鼻部如果出现了黑色,当是胃病的症状,如果呈烟熏状,这就表示症状很严重。男子鼻翼人中处的黑色代表着此人的腹部、阴茎、睾丸有抽痛的感觉。女性的鼻翼变黑,则是月经不调的表现。

山根(下极)也是诊病的一大点。山根位于鼻根部,内眼角之间。《内经》认为山根部位对应着心。山根的色泽能反应心气的存亡。心脏病人山根部均是白色,而心脏血瘀,也在山根处显示,轻为青色,重为暗紫色。在儿科中,山根处出现青灰色是心阳不足的表现,具有青色山根的孩子多会发生惊风。气厥之人山根颜色发暗。

除了上述的表现,鼻子如果发硬,这就可能是动脉硬化、胆固醇太高。而鼻子中的硬块则是胰脏、肾脏有病的表现。鼻子发肿可能是心脏不好,而鼻梁上的黑褐色斑点可能是日晒的结果,也可能是肝脏疾患等所致的色素沉着。鼻翼呼吸煽动的人,呼吸困难,小儿肺炎便是这样的症状,而小孩鼻翼煽动有可能是惊风的先兆。

P194-198

序言

在世界医学中,中医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一枝独秀,并影响全世界。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的历史很悠久,远古时代人们便试着开始寻求能医治疾病益寿延年的方法,在神话传说中出现了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岐伯、素女、雷公、少师、俞跗、少俞、僦贷季、鬼臾区、桐君、巫妨、巫彭、巫咸等等上古名医,甚至出现了《黄帝针灸》、《神农百草》、《素女脉诀》等上古时期的集体著作。到了先秦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医体系,《内经》便是中医系统理论的结晶。

中医不仅是门技术,还是一种文化。中医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上的科学,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哲学等等都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反之,中医的观点也被用来治理国家,比如汉代的“黄老之学”认为: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内经》问世之后,中医的体系算是初步完成。后世对《内经》的评价很高,曾用三个第一来评价《内经》: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问世很早,但是在《内经》之前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直到《内经》中,才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此后中医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路数前进的。之所以说《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是因为此书中论述更多的是用天人合一的观念来教导百姓怎样趋利避害,而非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全书仅有十三个药方便是最好的证明。《内经》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的便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养生思想。《内经》也是第一部以中医是一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在书中,它综合运用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知识来解释和探索人生命的本质。天人合一的阴阳平衡思想便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因而中医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以其平衡状态来维持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脏腑、经络、筋脉、骨骼等都是相互联系的,且与口、鼻、眼、舌、耳等五官九窍,与情志喜、怒、思、悲、恐等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因而中医治病也是在纵观人体的情况下治疗疾病,而非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比如有的人头上长疮,但是他的疾病可能发源于脚,身为一个医者首先是仔细地运用望闻问切的诊病方式,全面把握病情,才可能做到对症下药。但是因为人的身体素质和所处的环境都不相同,治病的方式也不同,因而需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要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治病治本,治疗方法则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说法。

中医中有一个形容人医术高明的词——“起死回生”,作为一个典故是由名医扁鹊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之症而来,当然这不并不是说扁鹊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而是说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挽救危重病人或者是救治寻常医者不能救治的病人的性命。不管是传说中的名医,还是史籍中详细记载的医德高尚的医者,他们之所以名垂千古,流芳后世,不仅是因为他们解除了很多人的痛苦,挽救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病人的性命,也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医学探索,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其实中医的一切皆是围绕着两方面展开的:治病和养生。这两方面最终的目的皆是强身健体,可谓是殊途同归。在中医看来,治病不如防病,因而医术高超的医者能治病于病未发之前。《淮南子》曾这样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内经》中也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讲究治未病思想,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意便是要求人们治病不如防病,但如果“已病”那便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变,或者在病变产生之前便预先想到各种急救方法。正如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所言:“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因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来保证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从而做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黄帝内经妙手回春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明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6355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21-64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