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东师大出版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于1957年建社,1980年复社。相对悠久的历史,无数优秀的图书,使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师范教材的王国,社科学术著作的重镇,教育、教辅读物的权威,大专、中小学教材的基地。孙颙主编的《华东师大出版人》,是一批学子,从丽娃河出发远行的一群人,献给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六十岁生日的礼物。

内容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的六十周年大庆,像一面猎猎飘动的大旗,划过长空,把天南海北从事出版业的毕业学子,瞬间召集到了这本《华东师大出版人》合集中。

孙颙主编的《华东师大出版人》内容主要由出版人小传和名录组成,内容涉及西藏、宁夏、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多个区域58位天马行空般辛勤工作的资深出版人的文章与访谈。

目录

心中流淌的歌/孙颙

一 访谈与自述(按人物出生年月先后排序)

 使命与责任/万中一

 庆幸无意中得到天底下最好的职业/雷群明

 编好教材为中学教改尽一份力量/王铁仙

 我与编辑有个缘/陶信成

 在教育新闻出版园地耕耘/翟福英

 难忘的岁月/洪本健

 被出版的感觉/朱杰人

 我的出版三传/赵昌平

 啊,那非凡的平凡岁月/赵斌

 三十七年出版路/陈和

 人生愿意舍,才会有得/杨泰俊

 与白寿彝《中国通史》结缘的日子/王界云

 情有独钟到白头/刘堂江

 一生俯首书丛/包南麟

 结于华师大的学术缘/曹维劲

 出版需要激情更需要定力/郏宗培

 万水千山有梦依然/孙颙

 缘分/杨益萍

 不老的大学/赵丽宏

 自述/潘振平

 学习历史是有用的/张建一

 在新闻和出版之间/陈保平

 为作者“擦火柴”的人/李其纲

 从事最美丽事业的人/秦文君

 出版人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唐克敏

 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哈若蕙

 一份缘一段情/祝君波

 我的出版之路/罗伟国

 唱歌的归途/于景明

 一代有一代之出版/王兴康

 半生萍踪/胡传海

 在书业无别离/邵敏

 创意“华东师大作家群”:一个编辑献给母校的爱/阮光页

 缘结华师大/陈如江

 创造一缕生命的亮色/刘毅强

 我与出版甘六年/宫晓卫

 我与《西藏文学》的因缘/克珠群佩

 电影与出版的结缘/张扬

 师大图书装帧之提高/高山

 二十余载出版同行/翁春敏

 出版,是我喜欢的职业/倪明

 青山依旧在/马竞

 大变迁中的一叶小草/施薏苓

 我与90年代的文学出版/邹亮

 栖居历史名城潜心古籍出版/曾学文

 无巧不成书业人/陈鸣华

 难说再见/王焰

 愿做教育出版的铺路人/张莉琴

 书业行走二十年/彭卫国

 春华秋实/苏德敏

 读书是件好事情/朱旗

 如果没有书我会在哪里/王为松

 如歌的行板/李远涛

 数字时代的编辑宿命/段学俭

 我与出版/匡志宏

 工作着是美丽的/贾立群

 我是一棵长在母校土壤里的树/车海刚

 专业的魅力团队的力量/龚海燕

二 华东师大出版人一览(按人物姓名首字拼音排序)

 华东师大出版人名录(一)

 华东师大出版人名录(二)

 华东师大出版人名录(三)

后记/“槐市人”工作室

试读章节

难忘的岁月——我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工作的三年

洪本健 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经军垦锻炼,任教于上海市中学。后考研回华东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出版社社长、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编有《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欧阳修资料汇编》、《唐宋散文要义》、《宋代散文评点》、《解题汇评古文观止》、《王安石散文选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其中《校笺》一书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快快乐乐生活。——洪本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幸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度过了三年难忘的岁月。

这是工作紧张、堪称极其忙碌的三年。来出版社之前,学校就有明确的指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样都不能少。要让出版社为学校多作贡献,不努力怎么行?出版社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从策划选题、外出组稿、编辑加工、印刷出版到全国发行,一环紧扣一环。记得班子成员讨论工作都忘了时间,常常是不得不去放松一下的时候,才让会议暂时停一停;记得除夕前几天还忙着跑这家那家印刷厂,催促对方按时出书,不能耽误寒假后的开学用书和图书订货会;还记得为了一次次的订货会,多少社里的同志废寝忘食地做准备;而当深夜里发行科长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告诉销售码洋不断推向新高的喜讯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欢乐!

这是工作紧张而又极有意义的三年。我们的《大学语文》和《英语听力入门》深受读者欢迎,印数不断攀升。作为全国重点高校出版社,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利用高校资源,推出学术精品以嘉惠学林的神圣职责。反映我校老教授文史哲研究成果的《施蛰存文集》、《冯契文集》、《陈旭麓文集》先后问世,在校内外都有不小的反响。“20世纪国学丛书”以重印的方式,集中推出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的《中古思想史长编》、吕思勉的《经子解题》、柳诒徵的《国史要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吴梅的《词学通论》等名著;“往事与沉思”系列接连出版了吕思勉、丰子恺、谭其骧、钟敬文、杨宪益等文化名人的传记,都受到学界和读者们的欢迎,我和责编一样深感欣慰和鼓舞。

在出版社工作,接触文化界名流的机会多,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唐德刚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原以为这样一位大学者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恐怕不易接近,没想到当他从美国来到上海访问我社的时候,居然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而且谈锋甚健又异常风趣。在宴请他的时候,他给大家畅谈了许多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引发在座的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强烈反对“台独”的立场,讲起在台湾曾被“台独”分子围攻,但终于脱身而无恙的情节时,绘声绘色,一脸幽默。他的民族大义,令我们十分钦佩,而他的机敏与睿智,又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了出版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我到北大拜访了他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那是我第一次跨进许多驰名中外的北大教授所居住的燕南园。早在念大学时,就读过宗璞创作的著名小说《红豆》,对她蕴含深情的灵秀文笔钦佩不已,此番面对面的交谈更使我获益匪浅。我感谢她对我们出版社的信任,告诉她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在最新版中收入了她感动了许多人的名作《哭小弟》。这勾起了她对孩提时昆明生活的回忆。她说因自己的视力很差,父亲的有些著述主要由她的先生蔡老师在整理。谈到“文革”中我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她对父亲充满深深的怀念。临别时,她把自己的一本散文集送给我留念。视力不佳给读者们深为尊敬的这位女作家带来极大的不便,但她仍以坚韧的意志,排除万难,刻苦创作,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啊!

由于出版《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的需要,我去了北京,到位于故宫里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接洽工作,查阅资料。档案馆的同志带我参观了存有不少清宫档案的库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在清代不同时期修的一大本一大本皇帝家谱,开本好像比整整一版报纸还大,封面全都是用黄缎子包着的,十分耀眼。这些罕见的大书,原先都放在用高级木料做成的柜子里面。柜子本身的分量就很重.,加上一摞摞特大开本的黄缎子家谱,其重无比。管理员担心压强过大,再结实的地板也承受不了,就把柜中的大书取出,排放在柜子前面,金灿灿的一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宝物多着呢,有皇帝的医案,有慈禧太后所看京剧的许多手抄本。由于当时艺人们反复琢磨,认真修改,所以同一剧目,有许多手抄本,可见其精益求精的从业精神。我社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一定的财力,故能取材于故宫档案,推出了《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这一巨著,为研究清代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我为此深感喜悦和自豪。

短短三年出版社的工作,充满了快乐,但也有无奈和伤怀。看到全社员工热情洋溢地工作,看到一本本飘着墨香的新书上市受到读者的欢迎,看到我们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良好出版社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先进高校出版社的称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我社的畅销书遭盗版,却没有精力花大成本去查证,去圈定分布在外地的盗版者,以诉诸官司,讨回公道,我感到十分的无奈;看到一起为高校出版事业而奋斗的同志因病而倒下,如勤奋工作、勇于献言献策的教育编辑室施希仁老师,患病不久即辞世,令我黯然神伤。在我离开出版社以后,历史编辑室的张哲永老师、外语编辑室的张云皋老师、我社原副总编金庆祥老师,先后不幸因病去世。我想起张哲永老师拿着他精心策划编就的《国清寺志》给我看时愉悦的表情,想起张云皋老师带领室里的年轻人对《英语辨析大词典》书稿日复一日地加工修改的场面,想起金庆祥老师与我一起筹划师专教材研讨会以确保教材修订顺利进行的情景,痛惜与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想对出版社的所有同志说,工作是紧张的,双效益是要努力争取的,但忙碌之中节奏也是要把握住的,关心自己的身体吧,为了替高校出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洪本健先生本人提供)P35-37

序言

本书,是一批学子,从丽娃河出发远行的一群人,献给母校生日的礼物。

多年以前,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阮光页先生,提议出版一套散文丛书,所收作者,全部是华东师大的毕业生。由于这套书,我们这些散落各处的写作者,便聚集到一面旗帜下:华东师大作家群。我记得,那套散文书的精选本,曾作为母校五十年大庆的礼物。我们很兴奋。因为个人的声音虽然微弱,我们集合起来的歌唱,却能响亮地为母校祝寿,把对母校的挚爱和歌颂,在广袤的大地上传播。

十年过去了。在母校又一次大庆临近时,还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领导突发妙想。朱杰人先生建议,出版《华东师大出版人》一书。朱先生发现,从母校出发的学子们,不但有一批创作丰硕的作家,更有数量庞大的、在书业辛勤耕耘的资深出版人。描绘他们攀登前行的足迹,实际上是对母校教书育人成果生动的检阅。朱先生为了完成这一构思,找到了热心为母校做事的陈丽菲老师,商定由她担任书的责任人。至于要我也参与其中,挂个名,出点主意,那就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了。

这个选题的意义,和“华东师大作家丛书”一样,是毕业生们祝福母校生日的合唱。听到消息的同学们,特别是在出版业服务的同学们,均表示热烈的赞同。不过,事情开始后,我们发现编辑的难度大大高于前面一套书。首先,此选题不可能成为各位出版人的文集、合集,尽管众多的资深出版人亦是各方面的专家,著作颇丰,但是若把科技论文与文史大作编在一起,是违背常识,也是明显不讨好的。其次,把各位关于出版的论文集中出版,同样不是上策——虽然在体例上可成立,但是,这和通常的出版论文集区别不大,缺乏特别的冲击力。

反复讨论的结果,最后的选择是写“人”,写从华东师大毕业而效力于出版业的“人”。写他们的思想,写他们的抱负,写他们的苦斗,也写他们的收获。由本人撰写,是最理想的方案。如果受时间等限制,本人写不了,就由陈丽菲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进行采访写作。写出一群优秀的出版人,自然看清了他们的来路——那就是源于华东师大文史楼等处的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体例是确定了,只是苦了陈老师他们。那么多忙人,散布全国,搞清楚名单、地址不容易,约稿更不容易,还有众多需要采访的,想想就明白大大不容易。至于采访后的录音整理与写作,加上请当事人审读修订,又是辛苦且费周折的事情。我深知他们的艰苦与勤奋。偷懒的主意是我出的。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献给母校的集体礼物,多一人少一人,无关紧要,关键是在大庆之前要拿出来。所以,本书的完成稿,缺许多应该收入而未收入的华东师大出版人;即使附录的“名单”,亦不可能完整。我在这里先向校友们致歉。我相信此书有重版价值,慢慢再补吧。

书的来龙去脉说过了,末了想补充的,是阅读校样时浮起的感慨。

我们经常说“校风”,更雅一点,也说“文脉”。华东师大培育出那么多的学者、作家、教授,包括本书涉及的出版人,他们与华东师大的“校风”有什么关联,延续的是什么样的“文脉”?

坦率地说,上述问题,我没想明白。因为我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只有四年,认识的师长们不多,要我说清楚“校风”、“文脉”是比较困难的。我比较熟悉的只是,中文系的老师们。在读本书校样的时候,让我联想较多的是中文系的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先生。也想到了施蛰存先生。我对施先生的文字有高山仰止的敬畏,可惜,与他个人没有很多接触,所以人物的印象淡一些。

以上各位先生,在学问上的成就,早有定评,无须我来唠叨。读校样时让我想到的,是他们对我们这些后来者,在如何“为人”,如何“为文”方面的熏陶。

“为人”的正派、耿直,是老先生们共同的气质。单说许杰先生。斯人已去,他在逆境中不顾威吓,尽力帮助比他更加艰难的同事及其家属的故事,则永远地留存在华东师大学人的心中。徐中玉先生主持中文系时不准压制学生、钱谷融先生面对气势汹汹的批判家们宁折不弯等等往事,均形象鲜明地印入我们的脑海。

“为文”的踏实与执著,是老先生们的另一个共性。许杰先生、施蛰存先生全是前辈中的才华横溢者,但是,他们留下的创作,不算丰厚。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我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参加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辑的时候,读了那个年代众多作家的作品。我明白,“高产”很容易演变为“水分”,而惜墨如金,则往往是对学问更加负责的态度。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的文字亦不多,但他们对文化、思想的贡献,是经得起时间拷问的。钱先生受批判几十年的“文学是人学”一说,到新时期成为被高高举起的旗帜,正是明证。他们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对中国文化的爱与追求,无比执著。像徐中玉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依然主持文艺理论杂志的编务,约稿、审稿乃至改稿,我看很难再有可与他比肩之人。

先生们给予我们的营养难以说尽。单是以上所说“为人”、“为文”的品质,我等学到一二,便享用毕生。在我阅读本书校样,为校友们筚路蓝缕的奋斗感动唏嘘时,我联想到的,正是老先生们所代表的华东师大的风格。

做一个优秀的出版人,需要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需要坚持文化传承、学术立场的气度,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也需要“文章关乎千秋”的科学意志。我想,华东师大能走出那么多的优秀出版人,与母校的“校风”、“文脉”之优良不可分割。

孙颙

2011年4月

后记

华东师范大学的六十周年大庆,像一面猎猎飘动的大旗,划过长空,把天南海北从事出版业的毕业学子,瞬间召集到了这本合集中。

本书成于众手。假如没有主编孙颙先生在出版界的个人号召力,没有他对我们不断的鼓励与指导,我们要完成华东师大出版社领导朱杰人先生交予的这项校庆任务,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涉及西藏、宁夏、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多个区域58位天马行空般辛勤工作的资深出版人的组稿与访谈、修改,采集920余位华东师大出版人的名单(特别是在上海的世纪集团、文艺集团、文新集团、大学社、社会出版社等范围内,我们上上下下对名单梳理了几遍)——所有工作的完成,完全依靠老少学长学友积极襄赞,以及虽非华师大校友然而却因为是出版同道的友情支援。因此,我们在此向包括华东师大出版人在内的所有出版人,致以深深敬意;并奉列以下名单,表达特别的感谢:

世纪出版集团名单帮助者: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先生,副总裁兼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李远涛先生,世纪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顾小菁女士,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先生,学林出版社社长曹维劲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兼上海书店社长王为松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先生、社长助理邓越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跃进先生,远东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兼副社长罗伟国先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张莉琴女士,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吴洪先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毛文涛先生、副总编苏德敏先生、编辑王韩欢先生,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朱旗先生,上海音像公司胡道荣先生;

文艺出版集团名单帮助者:文艺出版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厉强先生,香港万里出版集团副总编陈鸣华先生;

文新集团名单帮助者:《新民晚报》总编陈保平先生,文新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倪珺女士;

华东师大与华东师大出版社名单帮助者: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人力资源部主任张俊玲女士等;

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名单帮助者:华东地区大学社秘书长单位、华东师大出版社张俊玲女士;

上海地区其他出版社名单帮助者:《编辑学刊》副主编孙欢女士,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副总编孙悦女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陈达凯先生,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先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原总编、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主任(正处级)何剑秋先生,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先生、副总编张衍先生,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周兵先生,中华地图学社社长路丽华先生,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副总编陈如江先生;

上海以外地区校友名单帮助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先生,华东师大对外联络部副主任夏祥伟先生,北京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飞先生,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报》原总编刘堂江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先生,《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先生,齐鲁书社社长宫晓卫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王为松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先生,华东师大出版社分社长翁春敏先生。

在此,尤其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领导朱杰人先生对上海师大编辑出版学科的信任和提携,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有关社领导对项目自始至终的全力扶持与帮助,以及本书的项目编辑储德天女士、审读编辑朱妙津女士的辛勤工作。

本书内容主要由出版人小传和名录组成。小传目录,按照传主生年月日排列。如孙颐主编前言所说,名录是大海,小传是浪花,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现母校在培育人才上的一个特色,以及集合特色方面的声音,分声部做一个合唱。据此,我们的工作也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名单展开组稿和访谈、整理的工作,收入标准主要是社级出版人和得奖资深编辑,由各集团各社等提供,孙颙主编与出版界一些同人商定;二是尽可能动员各方资源渠道,收集出版界的华东师大毕业生,其中在华东师大出版社与华东师大其他部门涉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则无论是否本校毕业,尽可能全部收入。

限于各种条件,华东师大出版人名录主要以上海地区为主,在全国范围内的名单远未齐全,有待所有同学同道的襄助与继续努力;而仅仅在上海,还有不少按照名录应该进入小传合唱的、在出版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华东师大出版人,已经接到我们组稿甚至访谈的要求,却因时间或者其他原因,最后未能单独成文,编辑者深感遗憾。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展示更多的华东师大出版人群体之熠熠光彩,读者也能从中受到更大的教益。

本书具体运作由上海师大出版研究中心与校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师生以项目的形式承担。立项工作参与者有陈丽菲教授、王秋林副教授、周伟良副教授和王月琴、陆臻、李静等老师,具体工作则由陈丽菲教授带领李静博士和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张允允、施隽南、邓小娇、林凡凡、熊慧、陈沛雪、俞锦莉、朱凤、凌励、孙雁如、冯楚楚、林俐、王绮慧等完成。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科师生兢兢业业,日以继夜,以社会学调查访谈的标准进行三稿录音整理和名录收集,虽然访谈、整理、联系、集稿等事项琐碎烦难,但是,众多优秀出版人别具风采的人生与创业经历,对文化、对出版的情怀、理念与犀利识见,是大学课堂里难以企及的知识与眼界,能够面对他们、倾听他们,是编辑出版学科师生最好的学习机会与莫大荣幸。作为出版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育者、出版行业的后来人,我们向华东师大,向师大走出的优秀出版人,再次致以崇高敬礼!

《华东师大出版人》项目承担者

上海师大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槐市人”工作室

2011.4.2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东师大出版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89162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9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7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