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的寻访,影坛往事的追忆,银色岁月的回顾。
本书50篇文章,追忆了上世纪中国影坛的几十多位著名影星的生活、工作历史。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我们了解老影星的最佳读本。
图书 | 老影星自述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昨夜星辰的寻访,影坛往事的追忆,银色岁月的回顾。 本书50篇文章,追忆了上世纪中国影坛的几十多位著名影星的生活、工作历史。 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我们了解老影星的最佳读本。 内容推荐 《老影星自述》是《寻访老影星》的姊妹篇。它收集了五十位老影星的自述文章,可谓“沙里淘金”,来之不易。五十篇《自述》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老影星的回忆录专著,因为已有专著出版,本书只是节选了其中的片段;二是散见在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影报刊;三是选自新中国出版的电影报刊。此外,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我还“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佚文。例如,金焰的《(野草闲花)及其他》,阮玲玉的《自杀前的谈话》,张织云的《我的自述》,赵丹的《我的演戏经过》,等等。这些文章好比是“出土文物”,弥足珍贵。 目录 我这半辈子 我的自述 我的银幕生活 从事电影工作的开始 我怎样走进银色王国 从童星到导演 过去·现在·将来 一个“坏人”的自述 我的演戏经过 投身银海的经过 我的“明星”时代 参加“友联”始末 我拍《雨过天青》的经过 从舞台到银幕 自杀前夕的谈话 我是怎样走上银幕的 电影是我的生命 半工半读的日子 《野花闲草》及其他 第一个镜头 演员生活的开始 重映《夜半歌声》有感 乐与苦 从舞台到银幕 经历与希望 我的影剧生涯 从影往事 过去和现在 艺海十年苦斗史 从四岁说起 我的演戏生涯 过去和现在 第一次进摄影棚 我的从影史 从影迷到影星 第一次拍电影 白云杂记 说说《秋海棠》 答记者问 第一次演戏 第一次拍电影 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我的自述 演员生活十年 答读者问 答读者问 回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日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临时顶替的“三考演员” 场记·龙套·职业演员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大家庭,十七岁时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所谓有钱有势的人。可是我受不了他的压迫,第二年就离了婚。那时,女人离婚是被视为不守“妇道”的,当家的哥哥嫂子对我很不满。我为了自食其力,便与明星公司签订了演戏合同。我的兄嫂知道后更是大发雷霆,说我丢尽了彭家(我本姓彭,名剑青)祖先的脸,逼着我与家庭脱离关系,改名换姓。那时正值夏历端午节,我想到老虎是不怕人的,它头上有个“王”字,就改姓王,并且改名汉伦。 我第一次上银幕主演的片子是《孤儿救祖记》。这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在这部影片中,我扮演一个年轻的寡妇,郑小秋扮演寡妇的儿子。这时候的明星影片公司没有摄影棚,只是在先施公司后面的渭水坊租了一间过街楼做办公室;在徐家汇租了一块空地做拍戏场所,内景外景都要在阳光下拍摄。当时,做演员是很苦的。记得有一个长镜头要我抱着郑小秋在高高低低的石子路上奔跑。一面跑,一面跌跤,因此我的膝盖和手臂都受了伤,鲜血直流,痛得要命。第二天伤处发炎肿了起来,我要求休息一两天,可是老板不答应,我只好咬牙忍痛继续拍戏。 《孤儿救祖记》拍成放映后,很受欢迎,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因此发了财,办公室搬进了大洋房内,老板还买了汽车。接着又开拍第二部长故事片《玉梨魂》。我演女主角梨娘,杨耐梅演小姑(听说杨耐梅前年受骗从香港到了台湾,结果贫病交迫,倒毙在街头。写到这里,我不禁为耐梅妹悲咽流泪)。《玉梨魂》摄成后,公司老板又赚了一大笔钱,于是造起了玻璃棚,买了炭精灯。但从此,更苦了我们演员。老板为了赚钱,不分日夜地要我们拍戏。每天拍戏的时间经常有十八个小时。当我主演的第三部影片《苦儿弱女》开拍后,每场戏都是要我流泪,有一天从早晨拍到深夜四点钟,几十个镜头拍下来,我的眼泪实在流干了,人也筋疲力尽,只想睡觉。导演见我流不出眼泪,便异想天开,把炭精灯的玻璃罩子除下,叫我把脸靠近灯,让炭精灯的强烈光芒和炭精气把我的眼睛刺激出泪水来。天亮拍完戏,我的眼睛已肿得睁不开了,泪水流个不住。我要求公司请医生医治,可是老板说:“合同上没这一条。”因此,我的眼病贻误下来,至今还是常流泪水,害苦了我一辈子。 P2-3 序言 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应聘参加《上海电影志》编委会工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曾先后走访了数十位老影星,记录了不少“口述资料”。与此同时,我还奔走各大图书馆,搜集到很多“文献资料”。两种资料再加上我个人的收藏,足以构成一部“感性的”中国电影史。 《上海电影志》一书问世后,就考虑如何将这些资料整理后公之于众,让众多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参考,供广大的电影爱好者阅读。于是就有了两本书的出版:一本是《寻访老影星》(已于2008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就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老影星自述》。 《寻访老影星》,记述了我走访过的数十位老影星的从影始末,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好评。远在美国旧金山的舒华先生著文说:‘《寻访老影星》一书不只是对昨夜星辰的寻访、影坛往事的追忆和银色岁月的回顾;而且是人生金色年华的脚步声,它呼唤人们珍惜青春和生命!”香港演艺界资深人士文隽先生,在《星岛日报》上发表系列文章介绍此书,他说他在上海“买到了一本好书——《寻访老影星》”,让他了解到中国第一位女影星王汉伦的晚年生活,也让他重新认识了徐来——她并不是过去媒体所说的“艳星”,而是主演过《船家女》等进步影片的优秀电影演员;还有……日本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后藤典子女士认为,这本书对她的研究很有帮助。定居澳大利亚的顾雯女士,在异国他乡读到这本书,有如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东北哈尔滨的邓松柏先生,是老电影的“粉丝”,他读了这本书之后,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和我会晤,并和我交上了朋友。如今已届86岁高龄的老影星梁影女士说:“这本书让她回忆起年轻时代的从影生活”……。 如今,此书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资料馆、台湾电影资料馆以及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都有收藏。 《老影星自述》是《寻访老影星》的姊妹篇。它收集了五十位老影星的自述文章,可谓“沙里淘金”,来之不易。五十篇《自述》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老影星的回忆录专著,因为已有专著出版,本书只是节选了其中的片段;二是散见在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影报刊;三是选自新中国出版的电影报刊。此外,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我还“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佚文。例如,金焰的《(野草闲花)及其他》,阮玲玉的《自杀前的谈话》,张织云的《我的自述》,赵丹的《我的演戏经过》,等等。这些文章好比是“出土文物”,弥足珍贵。 五十篇《自述》的内容,有的是重温自己的从影经历;有的是回顾自己初上银幕的轶事;有的则漫谈电影表演的体会;内容丰富多彩,颇有史料价值。每篇《自述》都附有若干老照片。有的是生活照,有的是工作照,有的是电影剧照。300张照片多半来自我个人的收藏,可以和文字内容互补,做到图文并茂。每篇《自述》后面,还附上《编者感言》一则,或补叙,或追亿,或议论,不拘一格,算是“相关链接”。 “自述+图照+感言”,选择这种“三合一”的结构形式,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人物。 此书在编纂过程,得到责任编辑叶刚先生鼎力相助——我们已是第二次合作了,相互能做到开诚相见,合作得很愉快。 星转斗移,流光易逝。中国电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五十位老影星都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如今多数已经作古(目前只有七位健在)。我们在编纂此书时,已经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只能以此书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最后,我要感谢诸多的老影星的后辈,感谢他们对出版此书的支持,还有一些无法联系到的,则希望能够提供联系地址或电话,以便酌付稿酬。 赵士荟,2011年5月27日于上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影星自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士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6018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8.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