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野心不大,但愿能够成为高校学子撰写论文的枕边书,让他们在写作的痛若深渊中还能安然入睡。应该是最有趣的论文写作指南!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毕恒达将从事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经验及写作的构成与步骤的正式知识的点点滴滴,汇集成一本写作小指南,他所设想的读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本书可以破除学生以为写论文只要拿学长的论文参考一下的迷思。书中改编了一些论文草稿的片段作为例子,非常贴近现实中读者所需的知识。在书中,作者只写他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而且从头搞笑到底。读者读了之后不但没有脑袋被更多讯息塞满以至于睡不着觉,反而好像打完羽毛球之后身心获得抒解可以进入好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论文写作指导用书。作者建议读者用最迅速的方式浏览本书之后,先安心睡个觉,等明天一觉醒来,可以仔细分析这本书中你觉得对你最有用的部分,然后再依据作者的建议,一一列出你可以具体做到的重点。建议已经进入密集写作状态的读者不要将本书摆在书柜中当作参考书作为陈列之用,这本书的理想收纳地点就是你的书桌和床头。总之,一个你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

目录

有趣!有趣!有趣!

论文登山者的霹雳包

故事从这儿开始:代序

PART1 一点提醒、一种立场

PART2 你可以再靠近一点:本书内容导览

PART3 热情、热情、热情:选择研究主题

如何选择论文题目

 如何确定研究计划

PART4 想象我,陷入爱河:论文题目的拟定

PART5 营造气氛的前戏:前言

PART6 在学术地图中定位:为什么要回顾文献?

PART7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

 文献从何找起

 期刊论文

 书籍

 学位论文

 报纸

 搜寻引擎

 如何找到全文或纸本

 询问专家

 图书馆导览

 如何阅读书籍的版权页

 个人图书馆管理系统:Endnote

PART8 是文献回顾,还是家具型录

 Use文献,不是Show文献

 文献引用有规矩

PART9 哪一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如何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方法的位置

 渐行渐远:概念的操作化

PART10 论文的核心:发现与分析

 如何展开分析

 扎根理论

 学术研究对田野的影响

PART11 论文的面相:语言、文字与写作风格

 语言同时反映并形塑社会

 我被打败了:有关写作

 论文写作风格

PART12 论文写作症候群

 写作心理

 网路传说

PART13 整本论文的意义:结论与建议

PART14 未来,一直来:未来研究方向

PART15 留下线索到原典:关于参考书目

附录

 购买外文图书的网络书店

自动生产学术论文的电脑程式

试读章节

为什么要寻找文献?文献可以帮助你了解关于你有兴趣的研究议题已经有多少既有研究,别人已经研究到怎样的地步;一方面避免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一方面站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向前。我们可以学习文献中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或者从文献中找到可以研究的新题目。

阅读文献、建立理论架构与撰写研究发问并非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互动式、相互影响的。无论你选择什么议题进行研究,总是会有相关文献的。忽略了相关先前研究与理论,让你冒着探索一个无意义问题、重复别人做过的研究、重复别人错误的风险(Merriam,1998)。

Flowerdew(1997)则建议学生不要担心别人已经有与你相同的想法,或者你有兴趣的题目已经有人做过了。你的研究结果一定会和前人不同。你的优势是你渎过前人的作品,你的研究设计可以避免他们的错误,并且你还可以补足他们所忽略的部分。在最坏的情况下,你还是可以更新最新的田野经验资料。除非你所预备进行研究的田野,曾经有人做过,而当地人对研究者一再打扰已经感到厌烦。

除了提供理论架构以外,文献回顾可以让你知道你的研究如何使既有知识更为精致、修正、前进。有了别人的经验,也可以找到比较适当的研究方法,节省研究的经费与时间。分析既有文献之后,你才比较清楚用何种理论观点来看待你的研究现象,才知道怎么问问题,问对问题,问有意义、关键的问题。读者也才知道你的研究和既有研究之间的关连。文献回顾写完之后,请拿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以确保你没有遗漏了关键性的文献。

文献回顾可以强化研究毋庸置疑,但是什么时候进行则有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越早越好,有的人则认为应该要等到资料搜集完以后。Bailey(1996)认为虽然田野研究者并非要测试理论,但也绝对不是脑袋空空进入研究田野。在进入田野之前,研究者脑中的知识愈多,也就可能学到愈多。因此他建议在进入田野前最好全面地阅读相关文献。然而扎根理论家Glaser(1978)则认为,应该先到田野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然后建立理论。当理论已经足够扎根与发展后,再回顾相关的理论文献,这样才不会受到既有理论概念的桎梏。

Claser(1992)又进一步指出,根据是否有理论概念、是否与你的研究实质内容相关等二个向度,将文献分为三种:没有理论概念的通俗/非学术/民族志描述(nonprofessional,popular and ethnographic literature)、有理论概念而且实质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献、有理论概念而与实质研究内容非相关的学术文献。研究开始的时候,阅读实质内容为非相关而不是相关的学术文献,用以提高理论敏感度,并学习、熟悉写作的不同风格。实质内容相关的学术理论文献最好等自己研究过程中理论浮现够成熟的时候再阅读。反正文献就在那里跑不掉,所以不要急,以免读了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影响理论的浮现与建构。他认为研究的目的不是要企图证明或否证一个理论,而是建构新的理论,所以是要将理论整合进来;如果有差异之处,不是去否证,而是去解释这个差异。等到扎根理论接近完成,对自己建构的概念已经有自信之后,能够跟过去既有的理论相抗衡,才阅读相关文献,并且将文献视为用来持续比较的进一步资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研究者保持最大的自由与开放程度,以从资料发现概念、问题与诠释。否则,研究者会让既有但不相干的概念所困住。研究者可能会因此发展先入为主(preconceived)但不相干的问题,而让研究的方向出岔。研究者可能会受到其他理论家的震慑;研究者的言语可能会跟着文献走,而不是浮现的理论,因此其理论敏感度会遭侵蚀。再者,哪个文献是相关的,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要在研究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发现何者文献为相关。不过,研究者还是要随时阅读不会污染理论浮现的,以及可以增加理论敏感度的一般文献。

总之,建议先阅读文献的人,是希望站在既有研究成果之上,知道愈多就能看到愈多。如果没有相关文献作为基础,有可能漏失发问的机会或者对有意义的现象视而不见。反之,建议后阅读文献的人,是惧怕既有理论蒙蔽了研究者的视野,有戴着有色眼镜的危险。正如Maxwell(1996)所言,研究者要利用文献,而不是让文献利用。没有理论,你就缺乏洞见;过度依赖理论,却又让理论强加在研究之上。因此如何从既有文献中得到启发,对之保持高度的反省能力,且对新观点保有开放的态度,就是研究者必须不断自我训练的课题。所以研究者需要的其实是开放心胸(open-mindedness)而不是脑袋空空(empty-headedness)。

Maxwell(1996)特意使用概念脉络(conceptual context)而不是文献回顾的字眼,我想有他特别的用意。他认为有人将此研究设计的部分称为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是一个危险而且误导的名词,因为:

1.它可能只注意文献,而忽略其他相同重要的资料来源,例如未出版的论文、正在进行的学位论文、计划书,以及在此领域中的研究者脑中所想的事物。它也可能因此忽略了研究者自己的经验、推理思考或先前研究。

2.它经常导致研究者只是在撰写此领域的读书报告而不是针对与本研究特别相关的理论或经验研究的回顾。研究者最好能够进行前人所没有做过的整合性看法。

3.它可能误导你以为只要描述既有研究与理论就好。建立概念脉络不仅是描述的,也是批判的。你必须了解先前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发问何在、是否有漏洞或矛盾,而你的研究如何能够提出原创的贡献。不要将既有文献视为权威,而是将之视为一些有用而且可能错误的想法,而你应该试着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你的研究的概念脉络是你所建立的,而不是发现的。

他进而指出建立研究的概念脉络的来源有四:

1.经验知识:过去的研究观认为你的背景和认同是研究的偏差,应该将之去除。然而研究者其实就是研究的工具。Mills(1959)说最受人尊敬的学者是他不将研究与生活分开,两个部分相互滋养。将你的生活与研究分离,可能就去除主要的洞见、假说和效度检验的来源。然而这也不能做为任意将你预设和价值观强加在研究上的借口。(P33-40)

序言

写一篇论文,“落九枝花”

母亲提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闽南语俗谚:“生一个子,落九枝花。”意思是说,女人生一个孩子,损耗她的青春精力甚巨,当时听了觉得“落九枝花”的形容词很耸动。现在,当我看到处于写论文阶段的学生时,我常会想起“落九枝花”这个比喻。据我的观察,十个眼睛闪烁着智慧光芒、头上环绕着知识桂冠的学生,会有九个半一旦到了做研究、写论文的“生命阶段”,对自己走学术之路的信心逐渐花果飘零,“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走学术的路”是经常出现的告解内容。如果你已经或接近宣告“自己真的不适合走学术的路”,且慢,你或许即将发现“教授并没有告诉你”许多写论文的生存之道。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毕恒达将从事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经验的点点滴滴,汇集成一本写作小指南,他所设想的读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也就是书名中的“我”,这本书可以破除学生以为写论文只要拿学长姐的论文参考一下的迷思。我认为本书也会吸引另一群读者,就是属于主词的“教授”们,读这本书不断地让我回想起在求学阶段,我的老师可以告诉我但没有告诉我的事原来有这么多,也提醒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书的我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论文写作的事原来也有这么多。读完本书,有些教授们会像我一样因为受到启发才开始想告诉学生写论文的经验与知识。

我无法想象自己有能力为学生写一本这样的书,所以我实在非常感激毕恒达代替我们这些论文指导老师所做的付出。对于论文写作,自己累积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憋在心里,一直没机会讲,趁着替这本书写一篇序的机会,一吐为快,为此我要感谢毕恒达邀请我搭这个便车。

以前没人告诉过我

虽然这本书用“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这个标题的原意比较像是嘟嚷和抱怨,这本书当然不是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而写,但是,我觉得想办法解释一下“教授为什么通常不教?”,可以引发我们对专业训练以及创造力之间复杂关连的讨论。稍微了解这个复杂性,可以先帮助我们评估论文写作所需的知识特性。

自从博士阶段开始,我对写作技能所做的投资非常少,顶多选几篇写作风格不同的论文,揣摩一下自己想当哪一类的作者,从临摹开始。由于没有建立标准的作法,以至于每一篇论文的创作过程差异度都很大。有些论文写作过程风景秀丽、有些则荆棘遍地;有时脑里想写的字句像杯子溢满啤酒泡沫一样来不及接住,有些论文则从前言开始就一路NG到底。为了帮助自己建立比较可预测的写作计划(而不是任命运摆布),在读毕恒达这本书之前,我正开始读一些研究与写作DIY的书籍来克服(或起码让自己体认到)一些论文写作的弱点与障碍。不过,我一直觉得有关于写作过程中各种挫折与收获的转折,理论归理论,真的开始写,什么写作手册都没有效,因为我们很难将那些书中列举的好论文的构成元素以及写作的步骤,这些正式的特性,运用到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情境。

毕恒达这本书多少改变我这个悲观论。这本书虽然也介绍写作的构成与步骤的正式知识,它还包含了更多毕恒达累积多年的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对于硕博士论文写作风格的了解,书中改编了一些论文草稿的片段作为例子,非常贴近现实中读者所需的知识。我觉得毕恒达其实是用这本看起来轻薄短小的书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像写论文这样的创造技能,有很多部分是属于Michael Polanyi说的隐微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于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被认为需要正式的学习,并且有正式、标准的沟通方式(语汇)传递这种知识,隐微知识的特性是:拥有知识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说出来的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这种知识隐藏在身体和大脑里,很难捕捉、很难归类,因此也很难教导。论文写作就被许多教授认定为一种无法表达、教导的经验。  ……

我建议读者用最迅速的方式浏览本书之后,先安心睡个觉,等明天一觉醒来,可以仔细分析这本书中你觉得对你最有用的部分(通常也就是你的弱点),然后再依据他的建议,——列出你可以具体做到的重点。建议已经进入密集写作状态的读者不要将本书摆在书柜中当作参考书(尤其是字典类)作为陈列之用,这本书的理想收纳地点就是你的书桌和床头。总之,一个你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因为相对于其他的论文写作手册,本书非常生活化,它应该和正在密集写作的“作家”们,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本书的副标题是枕边书,各位不要觉得很夸张,相对于其他多少有点像百科全书一样罗列各种“须知”的写作手册,或许是为了不要增加已经被论文压得喘不过气的读者阅读的负担,毕恒达只写他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而且从头搞笑到底。我读了之后不但没有脑袋被更多讯息塞满以至于睡不着觉,反而好像打完羽毛球之后身心获得抒解可以进入好眠。不过,不要将这句话当真,写论文的时候很紧绷,不能靠读书来放松,要多运动让自己淋漓畅快。学学毕恒达每星期至少打两次羽毛球,对了,为什么毕恒达没有告诉你这一件重要的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恒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673085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9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52.3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