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廓曼陀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构思巧妙,把拉萨八廓街作为一个曼陀罗来展开。它是一个立体的多面体,把藏文化的精髓糅合于其中。八廓街就如同是一个立体的曼陀罗,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铺展开去。这种景象仿若宇宙结构的镜像,不仅折射出藏文化的精髓,也许还有更深遂的秘密……

内容推荐

全书分地理八廓、人文八廓、元素八廊等上中下三大篇,每篇又分为几到十几不等的小节,详尽描述了拉萨城和八廓街的地理、历史、人文等风貌。

颇见作者心思的地方还在于:本书本着曼陀罗的游戏精神,因此各篇目及章节之间互有交叉,因而阅读本书并无固定的先后顺序,可随意阅读。阅读中可参阅指示小标,跳转到其它页阅读。而且,在空白处还可以写下读者的感想。

目录

人类理想与记忆中的城市

第一章 大地上建造的曼陀罗

以大昭寺为中心构建吐蕃

大昭寺的建筑与文物

绕八廓一圈

八廓街区——拉萨“城中城”

第二章 曼陀罗观念在八廓传说中的变形

造神:班丹拉姆和她的女儿

情歌还是道歌:仓央嘉措

整体与部分:说唱艺人

对立面的转化:丹巴泽凌

世界的层次:龙与鬼

碎片与重建:白哈尔

第三章 转动曼陀罗的人们

念玛尼,朝圣者的记忆

八廓街寺庙分布图

八廓曾经是贵族社区

条条商路通向八廓街

拉萨河的水、八廓街的人

第四章 五行、五色、五音和五欲

火:供养、施舍与光明

水:甜茶的味道

土木:八廓街的传统建筑

风筝

木:画出来的家具

松石之美

五色

唐卡作坊

木版刻印:一个家族的印经史

拉萨印经行会

乐舞:朗玛霍谐传奇

编织:生活在织物中

编织机的构造与原理

八廓街上的藏式织物

藏餐

节庆之城

后记

试读章节

乌如,以今拉萨为中心;要如,主要包括今天的山南地区;叶如,则以今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为中心;如拉,以今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为中心;孙波如的范同大致为今天的那曲地区与青海省的连接地带,即古羌人苏毗(被吐蕃征服后称孙波)聚居的地区。

大局初定,边境依然未稳。为此,松赞干布采取了联姻的策略。他先迎娶了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妻,然后又派得力的大臣禄东赞前往长安求婚。641年,文成公主携随行人员、大量陪嫁物品前往西藏。文成公主及其随从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出嫁的时候,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佛像。尺尊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为了供养这两尊全藏最为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开始修建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筑物:大昭寺和小昭寺。如藏文典籍《贤者喜宴》里所说:“赞普松赞干布之时,建造了逻些贝哈寺(即大昭寺),此为奉行佛法之始。”

当时的拉萨,古称“逻些”,还很少有固定的房屋,更无宫室,很多人居住在帐篷之中。

今天大昭寺的所在,在当时是一个湖泊。传说,在建立大昭寺的过程中,起初遇到了很多困难。文成公主推算出,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罗刹女头东脚西地仰卧着,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正是罗刹女的心脏部位,所以大昭寺必须建在湖上,以镇住“魔女”的心脏,为此需要填湖建寺。于是人们依靠山羊驮着装满沙和土的袋子,运来沙土,将整个湖泊填平了,在上面修建了大昭寺。

为了镇住罗刹女的四肢和关节,按文成公主的推算,又修建了十二座寺院。在当时吐蕃王朝的四大重镇卫藏四如(当时的四个行政区划),分别修建四座镇边大寺,又称镇肢寺。“魔女”左肩的约如修建昌珠寺(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区,寺庙建筑宏大);“魔女”右肩当时为伍如,上建嘎采寺;“魔女”的双足处是叶如及如拉,也分别建寺;后来在“魔女”关节处又再修建了四大镇节寺,或称再镇边四寺;最后修建四大镇翼寺,位于“魔女”左右掌心及左右足心处。

此时修建的十二座寺,并非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我在藏地也先后考察过尚存的几家,比如林芝布久乡的金色拉康,初为一间殿堂而已,并不具全佛法僧三宝,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从十二大寺分布在五如各处的关系上,则更加显露了其背后的真正用意:在作为行政区划的四如分别建有镇边大寺,起到精神统一的作用。最重要的两座寺是建在“魔女”两肩的吕珠寺(此寺今天依然十分兴盛)和嘎采寺。而十二座寺的统领,则是大昭寺,因为它是建在“魔女”心脏部位的。如此,完成了对吐蕃王国形而上的构建。

据藏文史籍记述,最初,大昭寺内原供奉的是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则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小昭寺大门朝东,朝向文成公主的家乡。8世纪前半期,金城公主人藏后,将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迎至大昭寺供养。自此,供奉觉卧仁波切的大昭寺便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拉萨也就围绕着大昭寺渐渐兴起,是为八廓街的缘起。

P2-3

序言

我与拉萨的因缘,已十年有余。对我来说,这个我一再抵达、途经又离开的城市拥有谜一般的魔力,并且仿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的那些城市一般,存在于人类的想像与记忆之中。

今天的拉萨,其实是两座城。十年前被称为西郊的地区,今天已经开发成了拉萨的新城,并且其繁华面貌与中原城市毫无二致,一样的高楼大厦、酒店与咖啡馆,并且还在不断地向外生长。

我所热爱的是那座老拉萨,即大昭寺、小昭寺及其周边的街区。直到今天,从西郊过来的中巴车售票员还会一路喊着:“拉萨!拉萨!”直到过了朵森格路,才算到了传统的拉萨城。

这一片地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八廓街。‘八廓”,藏语“中圈”之意。所谓“八角街”,乃是讹传,其实并没有八个拐角什么的。“中圈(八廓)”指的是环绕大昭寺的三条转经圈的中间一条。另有两条,一称“囊廓”,意为“内圈”,位于今天大昭寺内,是环绕大昭寺中心佛殿的转经线;还有一条“林廓”,意为“外圈”,其实是环绕着拉萨老城(包括药王山、布达拉宫和小昭寺)的大转经线。

内、中、外三道环形的转经线,有点像今天北京、成都的二环、三环,不过在意义上却绝不相同。现代城市的环线是本于交通而建,而拉萨的三个环线则完全出于宗教的信念。在这一点上,拉萨更加接近人类理想与记忆中的东方城市,它暗含了人们对空间与存在的理解。借用挪威建筑史与理论学者克里斯蒂安·诺伯格一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话,“建筑不仅仅关乎实际需要和经济因素,它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的意义源于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现象”(《西方建筑的意义》)。

在西藏相关史书的记载中,拉萨城的建立在一开始就充满了神秘色彩。今天我们从拉萨城的形制上还是能揣测—二。如果从高处俯瞰,老拉萨城的结构十分清楚,三个闭合的环线暗示了拉萨的存在及其隐含的精神内涵。

首先,从语义上分析,藏语“廓”即“圆周”,是人们称为囊廓、八廓与林廓的三条环线,虽然它们在事实上不可能是纯圆的,然而在理念上却是圆的。因为这里的“廓”,是“经廓”的“廓”,梵语称为Mandala,即“曼陀罗”。曼陀罗的出现与佛教徒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密切相关。西藏《时轮历精要》中说:

器世间(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轮构成的,风轮处于虚空之中,其内是它所承托着的火轮,有七重,其第七重为金刚山,或名马面火山;火山的里面是水轮,也有七重,其第七重为盐海,它的里面是地轮,地轮的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有五层沿圈,状如铜碟的边缘向外翻伸,下层最小,往上渐大(即一个上大而下小、倒立的圆锥体)。须弥山的外面有六重洲、六重海、六重山……

这段描述与佛经《俱舍论》中的说法一样。佛教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Brgya-byin)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辰都依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成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瞻部洲。《时轮历精要》中还详细指出在我们住的南瞻部洲中区的北半部分分为六个区域,“由北而南为:1.雪山聚(待考);2.苫婆罗(香巴拉);3.汉域(中原);4.黎域(和田);5.蕃域(西藏);6.圣域(印度)。”在藏人心目中,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20世纪西藏学者根敦群培在游历印度之后,指出所谓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洲都是印度的真实古地名,所以这个对宇宙的认识也非空穴来风,它的来源一定本于印度古代哲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由于有一个理想世界的模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去模仿并再现这个须弥山的模型,或者说宇宙的结构。西藏密宗修行者修行时就要建造或者观想这样的结构,谓之坛城(Dkyil-vkhor)。在藏传佛教的四不共加行中,即有“献曼达(曼陀罗)”。姜贡康楚仁波切的《了义炬》中写道:“在修献曼达中,行者重复把整个宇宙献给皈依处。”在最复杂的三十七供中,完整地模拟了前文述及的宇宙结构,包括须弥山、七金山、七香海、四大洲、金轮王七宝、日轮、月轮、星辰、阎摩罗、兜率天及其他天界等。在修行中用于观想的曼陀罗则更为精妙而深密,非拙文所能阐释。一般说来,密宗曼陀罗分为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和羯摩曼陀罗,分别象征着摄召身、意、语、业四印,其深层意义非我们所能探讨。

总的来说,曼陀罗结构一经显现,即成为精神的镜像,人们把信仰与思想投射在这一宇宙的镜像之中,去模仿并再现它。佛教徒也将这一认识应用在建造寺庙上。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建于吐蕃赤松德赞(742~797)时期,该寺从763年开始动工,历时3年修建完成。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中记载:这座寺庙完全仿照印度飞来寺而建,而在有关后者的传说中则提到,飞来寺是依照“须弥山/四大洲的形状而修建的”(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张建木译)。桑耶寺居中的主殿分三层,底层是西藏式的石头结构,主神为石头雕刻的释迦牟尼像;中层为中原式的砖瓦结构,主神为青铜铸造的如来像;顶层为印度式的木质结构,主神为药泥塑造的如来像。周围建有四大洲、八小洲、十二座神殿。

桑耶寺的出现,遂成为西藏佛寺的典范,之后的许多寺庙皆仿桑耶寺的形式构建。佛教后宏要地西藏阿里托林寺的迦莎殿则是“把桑耶寺一组庞大建筑群所表现的设计思想和内容,组织在一幢建筑之中”(《古格王国建筑遗址》,西藏工业建筑勘察设计院)。这个设计思路依然是曼陀罗的再现。有了寺庙,随之就有了环绕寺庙转经的人们,人群构成了曼陀罗的另一极。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认识到的那样:“曼陀罗象征着潜在的统一现象世界的多样性。”

抛开宗教观念不谈,在现实世界层面,拉萨城的构建也有着微妙的意义。对于统一吐蕃的松赞干布来说,拉萨不仅要成为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也要被打造成藏地“形而上”的中心。所谓藏地是魔女,大昭寺建立在魔女的心脏上,都是这一现实背后的隐喻,无比精妙。当然,这一切还协助吐蕃王朝顺利完成了藏地中心从山南到拉萨河谷的转移,进而通过建立大昭寺为中心的十二座镇边大寺,完成了在精神上对藏地的统一。

以八廓街为中心的老拉萨城,不仅通过建筑形成了曼陀罗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用他们的思维与情感呼应了曼陀罗的宇宙观。本书第二章中,会用几则八廓街的故事来探讨这些古老的观念。比如,对立面的统一、局部包含整体等,而且,这些也都从现代物理学的实验中得到了印证;而碎片的打破与重建则是人类学与神话学的重要原则,等等。如果你能理解并认同这些古老的观念,八廓街就向你开启了一个新的入口。

 十余年来,无论我路过还是居住在拉萨,八廓街永远带给我生机,我永远会在纵横交错的巷弄中迷路,永远会遇到谜一般的光线,一切都像第一天来到这里般新奇。我热爱它,仿佛它是宇宙的镜像。来自高山峻岭的山民、草原上的牧民、河谷中的农民,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来到这里。好奇的意大利人和睿智的德国人,他们都在寻找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就是荣格对曼陀罗的解释:“曼陀罗代表着形成(Formation)、转化((20nversion)、不朽精神(Enternal Mind)的永恒再创造”(荣格[carl Gustav Jung]自传《记忆、梦、反省》[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

人类的思想在一个逝去的世纪中发生着颠覆性的革命,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东方哲学,人类知识的分科渐渐交织融汇,相互印证,并自外转向内而“反思”。从上世纪的相对论到由量子理论而引发的混沌学,以及“薛定谔的猫”都仿佛在促成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哲思的“对立统一”。

理解量子理论的最重要实验是著名的双孔实验,通过类似实验,物理学家们不断推衍出颠覆性的理论,如“波粒二象性”、事物的不确定及平行世界乃至多重宇宙的构想等。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实验是在1982年,由物理学家阿兰·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完成的,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O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这个骇人的实验引发了新的推想革命,并印证了尼尔斯·博尔(Niels Bohr)对量子理论提出的一种假设: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量子)世界所固有的,而不仅是我们对于它不完全感知的结果。从某方面看来,这个命题更像是哲学或神学的命题。

爱斯派克特的发现激励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世界。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博姆(David Bohm)进一步推想,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物质世界互为镜像。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影像(}tologram),其核心内容则是“整体包含于部分中”。

这一推想仿佛是曼陀罗的一个注脚。而在卡普拉(Frijof capra)的《物理学之“道”》中,就对量子理论与东方古老的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联系与比照,这一方面的内容也非拙文所能及,但东方与西方、科学与神学终于超越对立,并互为借鉴与激发,这终究是令人欣喜的事情。“爱斯派克特和博姆这样的理论家指出,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联系着。适用于宇宙的惟一一个Holistic(全盘的、整体的)方法可能会解释人类意识之类的现象。”无疑,对于西藏的佛教徒和荣格来说,这惟一一个Holistic的方法就是曼陀罗。

有关坛城的结构暗含了人类对超越单一精神世界或单一物质世界的想像,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坛城就是宇宙的结构,不仅存在于精神之中,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有投射,仿佛镜子一般。八廓街就如一个立体的曼陀罗,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铺展开去。这种仿若宇宙结构的镜像,不仅折射出藏文化的精髓,也许还有更深邃的秘密……

高晓涛

2009年6月

后记

1996年夏天,我从学校一毕业,就去了西藏。那是我第一次入藏。两年后,我绕道喀什,搭货车进了阿里。再两年,我和陆毅在格尔木买了辆26的天堂牌自行车,骑着进了藏。那时玩心重,很开心。2004年,我从新华社辞职出来,没多久,和陆毅一起进了《西藏人文地理》杂志,自此开始了4年的藏地时光。2005年底,西达也做了同事,那时陆毅已经离开杂志社。我和西达一起去了很多地方,但大多时间都生活在拉萨。每天工作完成后,我俩就从西郊坐上2路小巴,在售票员“拉萨、拉萨”的吆喝中来到八廓街区。对他们来说,八廓街一带才算是“拉萨”。

在八廓街有没完没了的事可以做。比如,喝甜茶。老拉萨都知道,下午三四点钟的甜茶最好了;再比如,随着人流一起转经一有种说法称,在这世上有几条神秘的转经道,转着转着就进入香巴拉王国了;冬天的时候没什么游客,八廓街却最精彩,能见识各种各样的艺人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而街区里迷宫一样的巷弄却依然安静。八廓街从各个方面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我们感到越来越健康而青春。

2007年12月,从阿里回来后不久,我和西达先后辞职,但心却仿佛还没有离开八廓街。一闭上眼,我就会想起那里的一点一滴。于是有了这样一本书,来回馈滋养了我们的西藏。

西达比我在拉萨待的时间更长。他是一个热爱说话、热爱与人交流的人,这使他得以进入许多八廓人的生活中。本书中,他写了大部分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文字,如“念玛尼”、“谢百念与夏扎大院的生活”等。特别是在第四章中,他写的“酥油灯房”、“甜茶馆”、“藏画颜料”、“藏餐”、“风筝”和“藏式家俱”等,一篇一篇都是本书最充实的内容。

面家魏尚河完成了八廓百姓的部分内容。我的朋友德钦多吉,完成了书中《一个家庭的印经史》的文字。他是贵族雪康家的后裔,睿智而善良。

廖东凡先生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藏,对西藏的了解颇为透彻。书中第一章“绕八廓一周”的主体文字、“八廓街区”涉及历史部分的介绍,及第三章中“八廓商户”里关于八廓街商贸史的文字,都出自廖先生手笔。廖先生还在百忙中抽空为书稿做了审校,在此表示感谢与敬意!

此外,完书过程中,参考并查阅了次仁央宗女士的《西藏的贵族》,及西藏大学建筑系毛中华先生的相关文章,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的图片全部来自陆毅、西达和我三人。设计由袁培和陆毅完成,手绘图出自陆毅之手,地图来自拉萨北京中路上驴窝餐厅的老板阿坚,我们做了少量补充。世纪文景的李文青女士在本书的m版过程中做了大量的_丁作!

 特别要感谢那些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感谢赵宇、唯色、边璐、柴波、徐土和罗慧!感谢陈芳、黄颖和李涵对我们的支持!感谢八廓街热情的居民们,感谢书中写到的人们!感谢嘉措拉!感谢德钦多吉、东珠、黄晓林和格尔加,他们是我们与藏文化沟通的桥梁!感谢六百碗牛肉面的李金龙,感谢藏包子和藏面的师傅们,感谢青稞酒的酿造师,他们和阳光一样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我在全书的开篇和第二章中,借曼陀罗来表达八廓街的丰富、复杂、神秘及对应,这只是一种善巧和方便。曼陀罗是我借用的水晶球,透过它,给了八廓街一种自由的阐释。其实观念并不重要,如果你曾经在八廓街生活过,你的感知方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你的记忆中充满了美丽的碎片,谁又能说它们不是全部呢?

以八廓街为心的拉萨,伟大而美丽!扎西德勒!

高晓涛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廓曼陀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晓涛//西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6234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