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设计集/置若网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受之教授新作《置若网文》系列设计感悟随笔集,关注建筑、时尚、城市等话题,饱览设计、文化资讯,不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

本书为置若网闻系列之二,是作者的一些文化随笔集,把有关设计方面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内容推荐

《置若网文》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作者认为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还有就是容易记忆。本套丛书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应新浪网之邀开博客以来的精选文章。分为五集出版,包括《建筑集》、《设计集》、《游走集》、《恋物集》、《时尚集》。主要是想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作者也希望自己把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本书为置若网闻系列之二,介绍了有关设计方面的内容。

目录

设计奇人索扎斯

绚丽伊索拉

阿根廷的原创性设计

精彩的格里克

商业摄影中的斯多葛主义

从世界杯足球看德国设计文化

把弄塑料的高手

松果一样的灯

球一样的椅子

怪才多多·阿斯兰

Arflex和意大利家具

科吉奥的快乐设计

石汉瑞潮

靳叔贡献

道骨仙风陈幼坚

古老当时兴

酒器纵观

打造品牌形象的人

柏林设计

小国大设计——谈谈荷兰当代平面设计

“全设计”指什么?

进入21世纪的工业设计

试读章节

2008年6月,在美国的学院里上课,课间休息时多在图书馆看看新到的专业期刊。偶然看到一篇报道,作者是伊斯麦·阿特金斯(Ismay Atkins),文章的题目叫做《布宜诺斯艾利斯——设计主导的世界》(Buenos Ajres is A World Leader by Design)。想起我2008年s月还在深圳讲中国设计30年的课题,讲课前有几位深圳报社的记者采访我,就提到深圳要成为创意之都、设计之都的构想,我还实实在在地回答了好多细节,突然看到阿根廷真成了气候,有点惊异。

那篇文章倒是很平实。谈及阿根廷突然从设计上大有突破的原因,竟是因为前几年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很不好,所以无论是官方(政府)还是企业方面,都集中推进设计产业,使得阿根廷设计出现了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面貌,特别在具有原创的文化产业上,在设计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篇文章是2008年4月6日在美国报纸上发表的,其他杂志也有转载,我细细看完了,倒很有些感触。

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是在2001年爆发的,这个国家的经济—下子滑到谷底,国家政治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急剧下降,人心惶惶,有点像1998年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一样,很不稳定。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阿根廷基本恢复了活力,现在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看看,街头繁荣,生活安定。完全不是7年前看到的那个样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艾泽扎国际机场(Ezeiza International Airport)人头攒动,去阿根廷旅游的国际游客大增,满大街都是来这里享受美食、购买精彩的工艺品和奢侈设计产品的外国游客。加上这个城市具有极为强烈的欧洲城市气息,居民中也是具有欧洲血统的居多,因此在这里走走看看,恍然之间好像觉得自己在欧洲的哪个城市里一样。橱窗里展示、出售的阿根廷自己设计的产品,实在是十足本土的创意,有很独特的风格,和国内好多企业抄袭成风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个做设计的人,看到这样精彩而独特的设计,好开心。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节,当地语叫做“Feria Puro Disefio”。 2008年4月举办的已是第八届了。期间,全世界大厂商的业务代表、大大小小商店的采购人员、设计师还有大批的游客,蜂拥而至。4月份是这里的秋季,踏着古典欧洲城市韵味的街道的金黄落叶,观赏道路两旁陈列的那些设计得非常独特的产品,实在是一种享受!看到这里有那么多探索性的设计作品,才知道在南美洲有这么一个精彩的设计大国,只怪自己眼界狭窄,早该来这里多看看的。不过当地朋友告诉我:阿根廷现代设计突飞猛进的发展,也都是2001年经济危机以后刺激出来的,以前并没有这么多好的设计,也没有这么多人从事设计工作。

为了促进阿根廷的设计——也就是我们现在整天说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对阿根廷设计越来越大的需求,也为了满足人数越来越多的阿根廷设计群体需要一个工作、展示、讨论设计的中心场所的要求,阿根廷政府在2002年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都会设计中心(the Buenos Aires Metropolitan Centre of Design)。每年,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两大商业性的设计活动,一个是设计节(Feria Puro Disefio),一个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时装周(Buenos Aires Fashion Week)。这两个活动,凝聚了整个阿根廷的设计力量,也提供了一个阿根廷设计面对国际的销售、宣传平台,对建立这座城市设计之都的地位很有帮助。在活动期间,各种设计研讨会、展览、设计比赛丰富多彩。从地图上看,布宜诺斯艾利斯离大部分国家都很远,但通过这两个活动,使得阿根廷的优秀设计得到全世界的公认。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设计之城”(City of Design),指出:“这个城市是整个南美洲最具有多元化特点和最具创意性的产业中心。”(the Most viable and Productive Design Industries in the South American Continent)  世界各个主要的大型奢侈品公司都在这里开设自己的旗舰店;2007年在东京举办了阿根廷设计展,展出了阿根廷最重要的50件设计作品,引起世人的关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阿根廷设计展。这些都标志着——阿根廷设计已经进入到国际设计的最前沿位置。

到阿根廷,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当地最好的设计产品呢?自然是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尔巴(the Malba)中心了,这个中心是设计博物馆,也有设汁品店,阿根廷设计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店里几乎都有,不过价格不菲。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个区,号称是阿根廷的“索霍”区(纽约的高级时尚区),叫做帕勒莫·维亚荷区(Palermo Viejo Distrlet),石头铺设的路面,凹凸不平,风情万千,那里有好多设计事务所、画廊、时尚店,在那里走走,眼睛简直忙不过来,太多了,太精彩了!

阿根廷设计师对产品形态自然有独到的处理手法,但是他们对材料潜力的开发,则更是令我刮目相看。

阿根廷的设计师喜欢从自己国家最丰富的资源、材料入手设计,比如阿根廷是皮革大国,因此好多设计师就集中于皮件产品的设计。阿根廷是个产牛的大国,以前总是把牛肉出口放在第一位,而对皮革却没有当一个资源来充分利用。其实,皮革的价值远远高过牛肉本身,阿根廷人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开始自己设计、制作皮革产品,经过设计的产品利润高。同时对设计人员的需求量也就大了。阿根廷的设计师在牛皮制品的设计方面,这几年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国际设计界惊呼,阿根廷进入了“皮革设计的文艺复兴时期”(the Ieather Renaissanee)。 阿根廷把皮革制品设计得出神入化的人很多,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彼得罗·莱西格(Pedro Reissig),我最近看到他设计的一组像玩具一样的动物形状文具,色彩鲜艳,幽默动人,把皮革和木材结合得这样精彩,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人做到这等水准呢!原创的力量,带动了他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我们说创意产业的兴旺,莱西格就是一个最好的成功典范。

莱西格的设计事务所叫做Nudo,这个设计事务所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非常具有创意的小事务所,我好不容易查到这个公司地址:Donado 2145,C 1530DRO,Buenos Aires,Argentina,电话是:54—11—4543—8780,他公司的电子信箱是:info@nudodesign.com。这个公司是他在2001年成立的。

莱西格的设计看来逗趣、幽默、轻松,功能也好,并且很时尚,其实他本人是个文化很深的设计师。他是在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学习设计的,他称自己的设计原则为“技术构词学”(Techno—morphology),认为这个原则能够提供新的设计灵感和开创新的方向。他的这种理论,得到不少南美洲设计师的认同。所谓“技术构词学”中的MorDhology可以翻译为“形态学…‘语形学…‘形态论”,在设计中指的是从自然形态中发展起来的高科技派,他们形成自己的设计哲学语汇。

顺便提提“技术构词学”这个领域,最近听说国内有人研究设计语义学,我就想到更加直接影响设计的“技术构词学”了。我在这里提供一点点有关这个设计原则的理论参考给大家。

比较新的有关这个学派的理论研究,我看到有Del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2000年举办fftJIASS—SMG2000~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论文,这次学术会议是第四次国际“结构”构词学国际论坛,其中有埃克豪特(Mick Eekhout)发表的论文叫做《Form as a bridge between architectural,structural and industrial design》,在同一个会议上的另一篇论文是M.Gudiksen发表的《shell Structures in Furniture Design)),第三篇论文就~Pedro Reissig在1994年第二次国际建筑结构Morphology 应用研讨会(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pplicaton of Structural Morph010gy to Architecture.W.G.#5,IASS,Institute fur Leichte Flachentragwerke,University of Stuttgart)上发表的,叫做((Structural Morphology as a Spatial Experience》。

如果细细地追究下去,在设计界真是有一批设计师和理论家在研究这个问题,在斯图加特大学的轻质结构研究所(Institute for Lightweight Struetures,Universitv of Stuttgart)一直就在研究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设计理论工作者可以追根溯源找些文献看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设计师在研究和应用,技术人员在研究和应用,而最主要的研究者竟是语言学家们,学科的融会贯通多有趣啊!

最后想提提我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之所以加上“原创”字样,是因为看到目前设计中,太多的设计都似曾相识,互相模仿,甚至相互抄袭,既然是“创意产业”,应该是“原创”的产业,如果你来我往地抄袭,这个产业的健康成长就大成问题了。

P28-35

序言

把我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设想。当然,出版书籍,就不能像博客上那样随意,要整理补充文字,图的精度要高,图量也要多,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张自己画的漫画,提高书的可读性,跟博客还是有所不同的。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或图片的网站。大陆地区基本上都叫做“博客”,台湾则叫“网志”的多。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有些博客专注在特定的问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不过大部分博客还是作为比较个人化的日记,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相关的图片。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博客的一个重要特点。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截至2007年12月,博客搜索引擎已追踪了1.12亿个博客。也就是说:便于每6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自己的博客,这个比例极为惊人,因为博客这个工具的引入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至于我自己接触到博客这个新的传播形式,历史就更短了。我是最近两三年才接触到的。在新技术上,我总是否个比较晚知晚觉的人。虽然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也有所闻,但是真正去使用,就相当晚了。

博客是在1997年12月17日由美国人约翰 巴奇创造的。据说开始也就是为了开玩笑。这个玩笑开的真大,很快就传遍世界。

博客是由网上日记演化而成的。人们在网上日记中保持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大部分这样的作者称他们自己为日记作者或记者。美国人加斯廷 霍尔在1994开始编写个人博客,当时他只是美国的斯瓦斯莫尔大学的一个学生,他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

不过,早期的博客只是手动更新的一般网站。然而,工具的改进有助于以时间倒序的方式张贴的网络文章的制作和维持,使更多的、比较缺乏技术的人可以编写博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例如,某种通过浏览器使用的应用软件的运用,是现阶段在编写网志的一个典型的方式。网志可以被寄存在专门的网志寄存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以使用网志制作软件来维持,或被寄存在一般的网页寄存服务器。

从1997年博客发明之后,初期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最近几年编写博客的流行程度迅速提升。在全球来看,博客的使用在1999年之后推向普及化,同时出现的博客寄存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公开日记”在1998年10月被推出,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个博客。这是第一个能让读者在别人的博客留下自己意见的博客寄存供应商。有一个著名的博客作者布拉德 菲兹帕特里克在1999年3月创立了“生活杂志”。

我开博很晚,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新平台没有信心,有点怕吃力不讨好。新浪网这样大媒体好几次提出要我开博,我一直迟疑,没有答应。后来见到博客的确有着很好的交流功能,我的看法才开始改变,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督促下,我终于在2007年同意新浪网的要求,开了博客。从开博的那天起,我希望这个博客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拿来给自己讲感受,而且还要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因此,资讯性是第一位的。并且,刻意不与博客上的跟帖辩论、斗嘴,希望这个博客能成为一个比较单纯的读书的安静角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几位朋友的协助,这个博客居然累计也有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好多人留言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看的文章,很开心。我的目地基本达到了,我也很开心。鉴于不少设计师、大学生在留言上说,这个博客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虽然现在我正在策划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网站,但是仍打算将博客继续办下去。

对我来说,写博客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的网上平台;第二,是希望把自己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方面的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先给博客读者看,搜集反应加以修改,然后用在我出版的书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只在博客上放文章,最近也开始写日志,但是因为工作忙,所以能够写自己感受生活的时间还是相对少一点点。

但有博客的人都知道,点击率是写博客的动力之一。我当然也会注意点击率的统计。我估计我的博客读者多数是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员和学生。对此,我是很满意的,这本来就是我开博的初衷,因此,也不打算为提高点击率而改变自己博客的形式和内容。

这套小册子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文》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人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先是其实有点儿我自发地事的模式:有点儿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来,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谈到这套小册子的设计,我是希望力求朴素的。我自己很喜欢“五四”之后那些散文集,像钱君陶、鲁迅、曹幸之这些微前辈的设计,无论是开本、装帧都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不能够设计一些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好散文集呢?我对出版社就提出这个要求,文责自负,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支持我的看法,因此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

出小书其实比出大书难,因为对象不同,涉猎面不同,要照顾的读者更加多元化,我好几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基本类似的小书,叫做《建筑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汽车的故事》,感觉还是题目太拘束了一点点,文字就放不开,希望这套小书能够更加轻松一点,给大家带来一些资讯,也带来一些开心。

王受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设计集/置若网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受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3574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