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四川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作家汪毅的新著《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最近由九州出版社出版,配有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遗存、张大千老照片等300幅。

  这是大陆主流媒体首次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张大千先生故居(纪念馆)摩耶精舍进行系统拍摄。该书通过《百年巨匠———张大千》纪录片镜头内外的展示,记录了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张大千作品收藏家林百里、张大千故交黄天才、大风堂门人孙家勤、张大千研究专家巴东等,追忆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与张大千的交谊;并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展现的张大千《庐山图》作为中华文化承古启今的艺术标志,记录了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的过程,还原了张大千的生命、艺术、情感、精神世界,阐释了张大千的艺术特征及对中国美术的贡献,论述了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等内容。

内容推荐

张大千原名正权,单名爰,字季爰,又字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生于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病故于台北,享年85岁。翻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张大干作为一位艺术家所具有的全能竞技冠军的出色表现,堪称“球体艺术家”,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都闪烁着光辉,传达出“今之完美”、 “一代振奇人”所具有的特质信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家、摄影家、收藏家、鉴定家、理论家、敦煌学家、美食家、烹饪家、园艺家、建筑家、旅游家、经营家、玩家……

同时,我们还不难发现,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活动大都与张大千有关:他面壁敦煌临抚壁画展与著述,被誉为“唤起中国文艺的复兴”;他的摄影作品《黄山云海},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影展“摄影金质奖”,创下中国较早获得国际摄影金奖纪录;他的绘画作品《秋海棠》,获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他的《荷花》1964年由美国《读者文摘》20万元美金购藏,曾创当时中国画最高价(今天,他的作品依然领跑现当代中国画单幅最高价,即《爱痕湖》拍出1亿零80万元人民币的纪录);他与毕力口索的会晤,被誉为“东西方艺术史值得纪念的年代”;他在绘画上形成的泼墨泼彩时代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纪元;他在海外举办的数10次画展,为中国艺术在海外打出一片天下。更有甚者,他的《庐山图》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标志,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中标示……

目录

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我的又一次动心旅情(自序)

4月4日 北京·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与作者踏上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

附一 破译孙家勤教授的艺术密码

附二 隔海忆孙家勤教授

4月5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与作者前往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4月6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采访孙家勤、游三辉先生,作者前往故宫博物院拜会周功鑫院长

附游三辉先生的墨彩世界

4月7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

4月8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赴机场拍摄空镜,作者观光台北故宫博物院

4月9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采访历史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巴东、张大干故友黄天才及研究张大千的学者朱介英

4月10日 台北·台中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

摄制组赴日月潭拍摄

4月11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

摄制组与作者赴玄奘寺、中台禅寺、台中拍摄

4月12日 台中·台北

作者参观诚品书店,游览101大楼,走访胜大庄毛笔店

4月13日 台北·基隆

作者再度走谒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前往基隆极乐寺祭悼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

附隔海忆孝公

4月14日 台北

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张大千》摄制组采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收藏家林百里

附一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采情

附二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巡礼

附三 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漫步

4月15日 台北

作者访问朋友黄天才、李再钤、巴东、朱介英,参访台北文献会

附一 隔岸犹闻书展香——写在旧香居《张大千画册暨丈献展》之际

附二 张大千学与大风堂画派

附三 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

附四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

附五 张大千与中国文艺复兴

附六 张大千画作中的四川情结

附七 张大千的情爱世界

4月16日 台北·北京

结束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天,摄制组的任务是采访孙家勤、游三辉先生。而我的任务是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协调摄制组入故宫拍摄事宜,并与安云霁、杨京岛先生前往拜会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

拜会周功鑫院长,其实是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的计划之一。这个计划,自抵台北后我便开始具体实施。理由颇简单: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隶属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干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前院长秦孝仪先生有深系难解的情结。

周功鑫院长系博物馆专家,于2008年5月走马上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对她的认知,始于《两岸故宫》大型文献纪录片。我还知道她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先生的秘书,故对秦院长格外推崇与敬重。在该片中,她几乎言必称“秦院长”或“老院长”的功绩如何如何,让我感到她的云水风度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美德。

周功鑫院长衣着大方,施以淡妆,给我第一印象是:端庄、谦逊、和蔼、心细、气质佳,颇有淑女与领导者的风范。

我们的滔滔话语,自然从张大干开始,因为此行的主旨便是拍摄《百年巨匠——张大千》,也因为我曾出任四川省内江市张大干纪念馆首任馆长。

接下来的话题,便是秦孝仪院长。在我的心里,秦院长亦属于“说不完”的范畴,无疑亦是我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的一个内容。秦院长系张大干的挚友,在台湾有“第一支笔”和蒋中正先生的“文胆”之盛誉,故被台湾学人尊称为“孝公”。秦院长在台北故宫寒暑18年,传播中华文明无愧于“厥功至伟”的评价。

秦院长之所以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一是因为周院长曾服务于秦院长,有若干联系;一是因为我曾与秦院长有两次晤对(其中一次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且有12年的交谊(详见《隔海忆孝公》一文)。我所著的《张大干的世界》(3卷)书名全系孝公所题,而且其中的《大风堂的世界》扉页亦为孝公所书。的确,我与孝公有缘,竞让我拥有了“两个唯一”的殊荣:一个唯一是他为大陆作者题写书名;一个唯一是他一次性写3个书名(在台湾也是没有过的)。由此,我以为此次能晤对周功鑫院长,在某种程度上缘自孝公,尽管他于2007年1月驾鹤西去,让我们深深地缅怀。

P42-43

序言

2009年10月,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台湾文化之旅》一书,其自序为《我的动心旅情》,记录了1996年和2000年两度走进美丽台湾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属于定位为广义性质的文化之旅。出乎预料,媒体关注此书,《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地方志》、中国台湾网等20余家报刊网有报道,上海《旅游时报》转载相关内容,《团结报》将序言作为“当代散文”登载;读者关注此书,英才图书馆将此与中外名著一并作为学生2010年寒假阅读推荐书目:市场关注此书,书店脱销,出版社拟再版。而其中的若干宣传,非作者所为,而是在网上无意浏览所悉。

如果说《台湾文化之旅》传达了我人生的动心旅情信息,那么《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则是我人生又一次动心旅情的集结。其缘起是:2010年4月,我应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邀请,以《百年巨匠——张大干》大型文献纪录片文史顾问身份赴台湾协调联络策划拍摄事宜(亦包括大陆一部分的协调联络),遂再度踏上魅力宝岛台湾,再度踏上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走向一程又一程思念路的深邃。

《百年巨匠——张大千》大型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于2010年4月5日(清明节)在台北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开机、14日封镜,系统拍摄了张大干生前故居摩耶精舍(后辟为张大干先生纪念馆)与“张大千”的情景再现,特许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张大千的作品及院内场景,还分别采访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暨张大千作品著名收藏家林百里、张大千故交黄天才、大风堂门人孙家勤、大风堂再传弟子游三辉、张大千研究专家巴东等名流贤达,使之闪烁出记忆的经典。

采访中,周功鑫院长回顾了当年接待张大千夫妇来台北故宫的情景,以及台北故宫典藏张大干所捐文物与敦煌壁画及《庐山图》等情况。林百里先生收藏张大千作品至富至精,认为张大千的作品,特别是泼墨泼彩作品是当代艺术的巅峰之作;同时,讲述了所购藏的《青城山通景屏》、《幽谷图》、《修竹美人》等作品鲜为人知的故事。黄天才先生则介绍了他与张大千在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交谊,以及《庐山图》创作与家属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始末。孙家勤教授在巴西八德园侍师张大干3年多,介绍了张大干在海外的创作和生活情况。游三辉先生重点介绍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讲到情深处,竟长泪满面哽咽:“太老师张大千是为中华艺术累死的”。巴东先生则从艺术角度分析和阐释了张大干的艺术特征及对中国美术的贡献,等等。

摄制组还在台北、台中、日月潭等地拍摄了大量空镜,传递了若干鲜为人知的信息,想必此书能引起读者浓郁的兴趣,因为张大千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一直发烧的“张大千热”,是两岸文化聚焦的亮点,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至于张大千的画作,更是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被市场所热捧,如其《爱痕湖》于2010年5月17日竟以1亿零8075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造了中国现当代书画单幅首次突破亿元关的纪录。为此,我以为所著《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一书便有了其他“看台湾”的书无法替代的意义,即两岸文化交流之精髓在于人文交流的意义,想必能引起两岸读者关注,特别是《百年巨匠——张大干》大型文献纪录片201 1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之后。  顺着协调联络策划的走势,我欣我喜,不仅记录了镜头内外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的情景(《文史杂志》、《巴蜀史志》、《内江文艺》分别选载),而且链接了张大干学与大风堂画派、张大干绘画艺术的分期及成就、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张大干与中国文艺复兴、张大千画作中的四川情结、张大千的情爱世界等内容,使之具有延伸寻踪张大干的特殊意义。甚至,别出心裁地展示了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张大干生前寓所摩耶精舍)的丰富遗存和整体面貌。这些遗存与面貌,对于解读和还原张大干的生命、艺术、情感、精神世界无疑是最真实、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重要部分,对于延伸读者对张大千更多的认知和审美体验无疑是最好的视角之一。我以为,通过此个案的诠释和展示,对于解读其他艺术大师及其纪念馆亦不乏人文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寻踪张大干的确是一个美妙快乐的过程,但却需要憬悟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震撼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示意中,我竟然寻觅到张大干《庐山图》时代文化价值的答案。其图表述为:从距今8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兴隆洼代表作玉耳饰块的文化源头起,顺流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而至现当代,其间每一个时期均有标志性的作品,如西周的毛公鼎、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清代的翠玉白菜,而现当代代表性作品标志却是被誉为“历来画史之奇构”的张大干的《庐山图》。无疑,这是一个高度概括和定位性的表述,让我们感到中华文化源起(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兴隆洼代表作玉耳饰块)至今(《庐山图》)一路走来的辉煌璀璨,以及《庐山图》承古启今堪称的时代绝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近70万件,荟萃了中华文明的宝藏,几乎代表了东方文化,即与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比肩齐名,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因此,《庐山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中的展示具有划时代意义,价值不逊连城。遽然,我感慨万千:当穿越历史时空隧道而追溯中华文明源头时,我们才能感到张大千的通天接地,才能感到张大千《庐山图》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人文创造、人文表现、人文情怀、人文意义的鹤鸣九天,才能感到张大千原来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永恒!蓦然,我感到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既是属于我的,又是属于中央电视台的,更是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寻踪的是张大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创造!由此,我联想到所努力倡导的两岸文化论坛:

那是2006年4月16日。当看了北京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感人至深的一幕,我便夜不能寐致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深感此论坛鼓舞人心,具有里程碑意义,亦是对台工作‘十一五’的大好开局。由此,谨建议国台办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在此基础上乘势而进,举办两岸‘文化论坛’。多年来,尽管两岸文化交流未间断,但它与‘文化论坛’的理念、范畴、规模、意义、影响却有较大距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和根基。把握这个命脉与根基,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经贸与文化(两个论坛),可谓‘机’之两翼。只有两翼平衡与生风,祖国统一大业之机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壮丽。”同时,我还在《四川美术》2006年第6期特刊序言中预示:“随着时下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的热火朝天,我们已经看到两岸文化论坛的万道霞光。作为文化人代表之一的张大干,他将是两岸乘势而来的文化论坛中的别样红的映日荷花。”为此,国台办专门复函于我:“您对两岸关系的关注,我们表示赞赏,感谢您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心和支持。”颇有意义的是,2007年4月28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发表演讲。为此,对于两岸文化论坛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完整概念我不乏预见性,而且在时间上刚好提前一年。我以为,我的这个建议具有普遍意义,即不仅体现在文化上,也体现在国家意志层面的政治上。尽管文化不等同于政治,但它却能影响政治,因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同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引自《国家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序言)由此,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便有了筑起两岸文化论坛高台的意义,以及努力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来的积极意义!

鉴于上述,颇感自慰的是:我的这一次动心旅情——寻踪张大干台湾之旅绝非浮光掠影或快速扫描,而是努力追溯了渐行渐远的记忆,浓缩和提纯了一份诚挚的情愫,拓展了认知张大干所构筑的“三千大干世界”的美妙精彩,特别是对台北故宫博物院导览厅《中华文化沿革图》示意中关于张大干《庐山图》时代意义的发现和诠释,较之曾著《台湾文化之旅》所表达的动心旅情无疑是一种超越和升华,不仅具有特定的“张大千意义”,而且具有两岸文化交流的特定意义,即其他“看台湾”的书无法替代的意义。对此的评判,我不愿意饶舌先入为主地引导,而是信奉让作品——我的“动心旅情”说话,因为我相信读者读后的那一种“动心”属于美丽并不乏震撼,而且是可以与我心灵相呼应甚至唱和的!

是为自序。

汪毅

2010年12月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8708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5
21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