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波老城
内容
编辑推荐

城市史的概念,立刻让人们对城市建立了一个时间的坐标,它提醒人们,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它也在时间的变异中成长着,变化着,就像一棵老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它的年轮来了解它的经历。城市也有它的年轮,也有它的经历,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城市史。《宁波老城》将讲述的不是一般的城市史,因为这一套丛书会从各个角度来阐述这座城市的各种历史,我们这一本书,将更像一本“城史”,城——它的防御设置,它的功能布局。城内的交通水系,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形成与变异,包括消防、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切,它们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它们的故事。

内容推荐

到底有没有“堇子国”,这个悬念的破译时间仿佛越来越近。河姆渡意味着什么,她是宁波城市的母亲吗?乱世筑城,重大工程往往出于防御的无奈。当时的宁波城比威尼斯还更像一座典型的水城。城市,“三百六十行”的精彩世界。

讲述沧桑往事,描绘市井风情,老城、老俗、老墙门,让人魂系梦牵,欲说还休……

目录

序章 城市史前的城市

 一、到底有没有“堇子国”,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悬念的破译时间仿佛越来越近。

 二、河姆渡意味着什么,她是宁波城市的母亲吗?

 三、越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过三座雏型城市,为“郡县制度”的秦王朝奠定了行政框架的基础。

 四、三座雏型城市都在寻找着同一个目标,寻找作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真正城市的形成,寻找着这一中心最合适的地理位置,这一寻找显得十分漫长。

第一章 城墒:传统城市的标志

 一、乱世筑城,重大工程出于防御的无奈,世上的许多伟大创举常常是被逼出来的。

 二、城垣画角听风铃,敌楼月色衬柳荫。

 三、有没有雅兴,让我们到当日的子城里去走走看看?

 四、毁城、建城,这都是有原由的,要不然谁会去做这种笨重的蠢事?真正有地方特色的倒是那座市舶门,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关。

第二章 河是城市的骨架,水是城市的血脉

 一、有了水,才能养人,才能形成城市。

 二、当时的宁波城比威尼斯还更像一座典型的水城。

 三、月湖,集中表现了城市的水景,成为公众的乐园。

 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第三章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城市“风水”:城市格局的基调,市民生存的舞台支点。

 二、“坊市制度”及其瓦解后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三百六十’行”的精彩世界。

 四、商贸航运的东城,文化人居的西城。

 五、城里的官员们在哪里上班?

 六、近代生活的开始。

第四章 一座充满真诚信仰的城市

 一、佛陀世容,梵宇丛林。

 二、西方宗教丰富了老城的信仰色彩。

 三、社火,炽热的民间信仰,宁波的土著宗教。

 四、庙会,为了信仰,更为了自娱。

第五章 城市主题:战争与和平

 一、边防与城防相结合,这是宁波历代守军的共同使命。

 二、以城市为目标,实施越来越细致的防御。

 三、保卫宁波,为和平而战。

 四、以和平的名义,迎接新时代的黎明。

后记

试读章节

“鄞”,据后人的解释,一般认为那是“堇子国”的故地。堇地形成了人口集中的“邑”,“堇邑”的合体字就是鄞。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些道理,关键是“堇子国”并没有被证实,它的解释就失去了有力的事实支持。于是另一种解释就认为,那里有一座“赤堇山”,“堇”是当地一种野生的草,又称紫花地丁,山以紫红色的紫花地丁“堇”命名,“堇”加“邑”而成为鄞。最早记录越国情况的《越绝书》里也有“若耶之溪,涸而出铜;赤堇之山,破而出锡”,铜和锡的合金,就是当时越国掌握的最新的金属材料青铜。青铜在当时被称为“金”,其贵重犹如今天的黄金,因为它可以制造当时杀伤力最大的青铜武器。如此说来,鄞地就成了越国重要的青铜原料产地。这一资源的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核材料,可见赤堇山一定是越国重要的军事工业原料基地,何况《越绝书》和另一本记录越国的《吴越春秋》都写到过越国大夫范蠡到赤堇山视察工作。一个政府首脑到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进行视察,这是很合情理的事。问题恰恰在于,后人义考证了那座赤堇山并不是现在在白杜不远处的赤堇山,而是宁波平原西部四明山东麓的梅园锡山,于是解释再次失败。再一种解释则从文字本身入手,认为“堇”本身就是黄土两字上下叠合而成的省笔字,白杜地区的山上,土色呈黄色,这样就说通了。道理仿佛说通,其实并不然。

“贸阝”的说法更为生动,据说东部的育王山就叫郧山,翻过那座山,就看到了它的后面那片茫茫东海。有人解释说,当时海上的“东鱼是人”经常到这里来贸易,于是集人成邑,也就是成为一座雏型的贸易城市。

“句章”的说法更加振振有词。说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终于称霸中原,周天子就赐他为伯爵,为了“章(彰)伯功”,就将他的封地称为“句章”,以此表彰句践伯爵的业绩。

所有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文字的本身意义来引申诠释,认为这样就说到了点子上。问题恰恰在于,越人并没有创造文字,也没有像楚人那样接受了北方华夏民族的文字,他们根本就没有用文字记载过自己的历史、记录过自己故土的地名。所有的对鄞、郧、句章的解释,肯定是后来南下的秦汉人赋予的。现代的史学家最终证明,这三个地名都是越音,秦汉人用华夏文字记录了这种读音,形成了三个可以书写的地名。

古语音学家特别指出,带“句”这个音,读作“够”,是越国的地名和人名中常用的词音,比如“句余”、“句吴”、“句践”、“句章”,句可能仅仅是一个发音词,正如吴方言中的“阿”,阿叔、阿伯、阿狗、阿猫,有鲜明的方言特征,但无具体的意义。而句章边上的“句余山”,这个“余”倒是有意义的,那是越音中的“盐”,这正好与当时这地方处于海滩盐碱地的历史相吻合。

但是这三个聚落的真正意义却在于,它们都是宁波平原边缘最早的人口集聚之处。邑,可以解作城市,或者说它们开始形成为宁波建城前的雏型城市。他们确实是一个“邑”,一个由人口聚合而形成的熙攘之处。

秦兵存大将工翦的带领下占领了这三个越人人口密集的聚落,把越人赶走后充实南下的北方人,然后以原来的地名建立了三个县:鄞县、郧县和句章县。

余下的最后问题,则是那三个地方当初是否建造过“城”?我们试图用地名来佐证,地名是一种历史的“活化石”,它们常常保留着某种历史的信息。最早的鄞县所在地白杜,那地方的一座山至今还叫“鄞城山”,也就是“鄞县城所在的山”;句章当时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姚江的南岸,那里有一个古渡口,一直叫作“城山渡”,看来“渡”以“城山”命名,只不过这座“城山”已经弄不清究竟指哪一座了,但是句章建城则可以在古籍里找到一种说法。《十三州志》说,周元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72年,句践“并吴,因大城句余”,也就是在句余山大造城堡,到底怎么造,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细述。而白杜的鄞城山,明代的嘉靖年间还能从地下挖到许多古砖瓦、破碎的陶瓷片,堆积层厚处竞达三四尺,古城的规模约有二三里见方。只是古郧县的县城,后来一直没有人说起,也没有说建造过,也没有说没建造过。

当我们今天有考古的实物证实了4000年前的莫角山已经有了城邦古国,那么在2400年前的鄞、郧、句章如果建造过城堡,那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了。P14-15

序言

城市史前的城市

这个题目听上去确实有点怪怪的。这个怪怪的问题其实可以跳过去不去理会它,如果你仅仅对现在的宁波城市感兴趣的话。当你的阅读有从容的时间,你的兴趣又广泛而活跃,那就不妨读一下这篇不长的序章,虽然只是一席题外之言,也许会对你理解宁波城市有更深刻的提示。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追溯这一历史常常是一件颇能令人兴奋的事情。就一般人而言,城市给他们的印象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或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边上标着这座城市的名字,人们可以通过读图知道它的方位、交通,它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大概的地貌特征,比如哪一条河流或者大道从它边上经过等等;或者是眼前的一批巨大的建筑群,以及这批建筑群的组织秩序,比如街道、社区、公共设施,商业、居住、文化、政治等功能分区,诸如此类的城市实景,更加强了人们对于城市空间性的认识,总之,城市的空间性在一般人们的印象里是鲜明的。

城市史的概念,立刻让人们对城市建立了一个时间的坐标,它提醒人们,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它也在时间的变异中成长着,变化着,就像一棵老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它的年轮来了解它的经历。城市也有它的年轮,也有它的经历,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城市史。《宁波老城》将讲述的不是一般的城市史,因为这一套丛书会从各个角度来阐述这座城市的各种历史,我们这一本书,将更像一本“城史”,城——它的防御设置,它的功能布局。城内的交通水系,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形成与变异,包括消防、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切,它们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它们的故事。

城市史开端前的时代里,这一片土地不会是事件上的空白,它同样有生动而鲜为人知的故事发生。对城市史而言,它就是“史前时期”,宁波的城市史前依旧发生了城市的故事,它们是宁波城市史的精彩前奏。

后记

关于宁波城市的历史,已经出了不少书,之所以还要写这么一本,作者自信有写作的价值。

以往的书籍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锲入,这一次更多地从文化学的角度,因为这是《老宁波丛书》的其中一本,同时要承担将城市的大略简要地叙述一遍的任务。也只能述其大略。

有许多文化性的事物在宁波这座城市中渐渐地消逝了,有价值的东西令人怀念。有些东西已经不可能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了,但它可以用精神的形式留存,这种精神的形态也就是文化的形态。

这本书里的许多史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对于它们的文化意义的认识则未必知晓;有许多史料以前很少用到,但当它放到某一个逻辑框架中的时候,它的新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相信,这本书还是可以读读的。

当然,有许多观点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见,希望抛砖引玉。当更多的人来关心宁波已经失落和正在失落的“老宁波文化”的时候,这种文化将再生、将升华,这正是我们所企盼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波老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时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1046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5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5
15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