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图书 | 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 |
内容 | 试读章节 Ⅰ 目录 导论 一、对象、困难、对策、原则 二、内容 上卷 第一章 觉醒、伤痕、回归、反思、改革、反叛:文学行动与主体的建构 第二章 焦虑:本土梯级差异的观察 第三章 关于中国文化特性/认同思考的反思 第四章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 第五章 泛文化寻根 第六章 先锋与抑制 第七章 异质的女性话语 第八章 西部与文学想象 第九章 “异域中国”的后殖民话语 第十章 网络与少数族裔文学 下卷 Ⅰ 诗歌篇 第一章 温暖的家园与重构的挑战 ——转型期彝族现代诗派论 第二章 朝圣之旅:诗歌,民族与文化冲突 ——转型期藏族汉语诗歌论 Ⅱ 叙事篇 第三章 边疆的策动:先锋叙事中的边疆文化 第四章 抽象、焦虑、反讽与融合——小说中的西藏叙事 第五章 “归真”、冲突与和谐——两部回族长篇的多重文化意蕴分析 第六章 土改、民族、阶级与现代化——少数族裔题材小说中的“土改” Ⅲ 散文篇 第七章 “西部”散文研究 Ⅳ 荧屏篇 第八章 “西部”:重建的主体与被掏空的大地——转型期中国电影西部空间建构流变的考察 第九章 《天上草原》,身心何归? Ⅴ 争鸣篇 第十章 委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 第十一章 关于唯色《西藏笔记》的思考 第十二章 虚妄的“汉诗” 第十三章 先锋、历史与意识形态——《表意的焦虑》之解读 第十四章 “民族”前途何所之?——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几点看法 跋 后记 内容推荐 中国转型,一个正在展开的历史进程。它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各族群人民共同的历史宿命。在这无法回避、无法逃遁的历史宿命中,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不同族群的中国人,体验着既相同又相异的情感,书写着既一致而又差异的文学……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由上下两卷构成。相对而言上卷可算是宏观性的研究,即主要从一些带有跨地域、跨文化的问题视角出发进行考察。其中涉及一些转型期文学的关键概念。下卷基本由个案性的研究构成,主要是对转型期具体族群文学及地域文学写作的考察。重点涉及彝族、藏族以及回族、蒙古族等的文学情况;另外还有对“西部”、“边疆”文学地域视角的考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姚新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9027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1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