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露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唯一一位深入“76号”魔窟与日伪特务较量的红色女谍,也是一位闻名海上的“左联”女诗人。她吟出过“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的铿锵诗句,本应该在诗坛大放异彩的她,却甘愿拿自己的生命和名誉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

内容推荐

九一八事变后,关露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左联”。曾在中国诗歌会创办的《新诗歌》月刊任编辑,诗作《太平洋上的歌声》蜚声当时上海文坛。1939年冬至1945年,她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成为我党优秀的“红色间谍”在该刊发表长篇小说《黎明》,同时以此作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并积极组织策反,功勋卓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因病由苏北转到大连疗养。1946年病愈后,被分配到苏北建设大学文学系任教。从1947年秋到1951年秋,先后在大连苏联新闻局、《关东日报》社、华大三部文学创作组和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工作。自1955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曾因受潘汉年问题一案牵连,两次入狱,达10年之久……

目录

1 多难的童年

2 投身革命事业

3 畅游于诗歌海洋

4 丁玲的友情

5 繁忙的岁月

6 坚持在“孤岛”

7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8 深入虎穴

9 将《女声》为我所用

10 日本之行

11 苦恋

1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3 第二次被捕

14 浓浓的亲情

15 最后七年

16 怀念

附录:

关露生平年表

关露著译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从广东出发势如破竹。1927年东路军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不久便与孙传芳军相持于江西,这些日子南京城里常有战争的消息传来,弄得人心惶惶。

关露姐妹想去外地找个地方避难,但苦于没人做伴,也不知上哪儿去。正巧常干娘从长沙到南京来玩,于是1926年冬天,常干娘带着关露和胡绣枫绕道上海去长沙。在去上海的船上,她们碰到常干娘朋友的儿子,叫阎径仲,他对常干娘说:“到上海最好住到我姐夫刘道衡家中,因为他们的家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属于法租界,相对比较安全些。”常干娘听了,觉得挺有道理,一到上海,就带着两个姑娘住进了刘家。

刘道衡的脸长长的,眉毛浓浓的,蓄着鲁迅那样的胡须,似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给人一种慈祥、厚道的感觉。他是留日学生,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很接近。

刘道衡的大哥叫刘菘衡,写得一手好文章,原在谭延■手下工作。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有相当力量,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革命派积极准备起义,谭延■顺风转舵附和革命。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7月正式任命谭延■为湖南都督。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江西、江苏、安徽等省纷纷宣告独立,组织讨袁军。谭延闾在7月25日假意宣布“独立”,不久,江西、南京方面讨袁军先后失败,谭延■便在8月13日通电取消“独立”,并且杀害了坚决反对取消独立的革命党人刘菘衡等。

从此以后,刘道衡再也不相信国民党,认为国民党内没有好人。他不再过问政治,在交易所里开个户头,每月赚几百大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1932年日本军方又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之后,刘道衡才放弃了这个营生。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奔波于上海、南京、湖南,做情报工作。1969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此是后话。

常干娘和关露姐妹商量后,觉得初次见面就麻烦人家,不太好意思。最后决定姐姐留下,妹妹跟常干娘去长沙,再去武汉,住在陈慧芝家。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就发生了困难。

刘道衡知道后,就叫关露写信告诉妹妹别不好意思,到上海来吧。就这样,关露和妹妹住在刘家,与刘道衡的小妹妹刘文渊同住在亭子间,并跟着刘文渊称刘道衡为三哥。

刘道衡全力资助关露,送她到上海法科大学法律系读书。当时这个学校在蒲柏路(今太仓路西段,北段解放前叫白尔路),1928年下半年搬到江湾后,改名为法学院。

关露进校时,教务长是沈钧儒。他是著名法学家,曾留学日本,1907年学成回国,从事立宪活动,参加辛亥革命,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南社。他在任上海法学院教务长的时候,还执行律师业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有不少是职业革命家和爱国志士,其中如讲授社会学和劳动法的李剑华,很早就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从日本回国后,应中华学艺社创办的学艺大学之聘去教社会学。1927年,李剑华在法科大学任教授时,在课堂上抨击黑暗社会,宣传新思想。关露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也第一次知道了“反对不合理的制度”、“反抗私有制”等新名词,她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天地是多么博大,世界上还有这样灿烂、神圣、庄严的事业。几年后,李剑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关露在上海读大学,家里的长辈忙着给她找婆家。家里人知道她的脾气,如果明说回来相亲,肯定会碰一鼻子灰,所以谎称外祖母病重,要她立刻返宁。关露收到信后,忙不迭地赶到南京。踏进门,发现外祖母的身体并不像信上所描写的那样糟糕,本想马上返沪,但外祖母和二姨母都苦苦地挽留她,说:“既然回来了,就多住几天吧。”关露想了想,就答应了。

有一天,大姨母的儿子来看关露,并约她出去吃西餐。关露推脱不得,随他去了。席间,这位表哥谈及要给她介绍一位银行经理。关露听后,把脸一沉,立即回绝。

两位长辈事先是知道这门亲事底细的,总以为姑娘该满意了,谁知仍不同意,这可惹恼了外祖母和二姨母,她们斥责关露不识抬举,不听老年人的话,将来肯定要吃苦头的。但关露仍不为所动,决心走自己的路。

P9-10

序言

电台正播送一首声情并茂的男声独唱歌曲:

“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朝夕都要忙。……”

这是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由贺绿汀作曲,而它的歌词创作者就是本书的传主——关露。

关露出生于1907年,1982年去世,2009年是她的102岁诞辰。

关露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女战士,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也给世人留下了种种谜团。关露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并具有浪漫的情感,因而她的一生既曲折又朴实,由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关露10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少年失怙,家道中落,这使得早年的成长过程遍布艰辛,那独异的禀赋和气质大都得力于母亲的影响。

关露母亲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时代的女权意识,身为长女的关露在亲情之中过早地觉察到母亲的身心痛苦,这样的童年经验,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她的性格走向。

母亲很关注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关露在青春时期最大限度地接受了古文、外语、美术、新文学、哲学和法律等各方面的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她还曾经辗转太原、南京、长沙、上海各地,丰富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心灵世界,熔铸着精神生命。

关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润而柔弱的知识女性,但那只是她的表象。了解关露的人都知道,关露对于大是大非问题态度鲜明,她的处事风格泼辣,她的意志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坚忍不拔。

关露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进入黄金阶段。1939年她奉命秘密打入敌伪阵营,成为抗日战线中的一匹“特洛伊木马”,后来上级又派她到日本人办的杂志去当编辑。关露身在敌营,处境险恶,亲友和社会不明真相的人,将她误认为民族败类,一时声名狼藉,而关露忍气吞声,无怨无悔。抗战胜利之时,上级领导及时将她接到苏北解放区给予保护,可到了五十年代,由于潘汉年案的牵连,关露蒙冤长达二十多年,致使晚境孤独凄凉。关露为革命牺牲了荣誉、牺牲了爱情、牺牲了健康……

令人欣慰的是,自从电视连续剧《潘汉年》播放后,不少知情人纷纷写出回忆文章,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关露,有关关露的传记近年来也陆续问世。关露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最危险的地方收集情报、暗中支持进步青年,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共和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关露。

后记

我想写关露传的念头由来已久,原因与其说是她的作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上颇有影响,不如说是她传奇性的坎坷遭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即为写关露传做了许多案头工作,首先看关露的作品和有关资料,然后采访不少与关露同时代的老前辈,其中包括我父亲丁景唐和关露的妹妹胡绣枫。1987年年末,我把关露传书稿寄给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董辅文老师。1988年1月19日,我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的开头,他说:“大作看完了,激动不已!大概今夜要失眠,脑子里是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女革命家的活动场景和她的音容。编辑是第一个读者(当然,我已不是第一个读者了),使我这么激动的作品还不是很多!我想到很多很多……”

可是没想到,在征订书的印数时,碰到了麻烦,我原来的书名为:《女诗人关露传》,后改为《一个消失了的女战士——关露的一生》,订数只有一千多册,出版社需要五千册以上才不会亏本,后来又改成《爱神和诗灵》,订数虽然上升至二千多册,但还不够,怎么办?编辑很看重这本书,一定要出版,得了,为了应付那些书店的“小辫子”,改了书名,叫《谍海才女》,重新征订,果然一跃而达5300册,遂得“死里逃生”。

1989年7月书问世后,知道内情的人纷纷写文章,表示感慨。如郝铭鉴在文中说:“我为关露同志感慨,关露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写过《春天里来百花香》这样的传世之作,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革命者,她于1932年入党,同年参加‘左联’,为革命出生入死。由于她的特殊经历,她背了四十年的政治包袱,人生坎坷,备尝艰辛,但即使身陷囹国,仍然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可是这位具有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称之为‘谍海才女’,难免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在《谍海才女》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删去若干篇章,大约二万多字,而这恰巧是关露为党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打入“76号”,策反李士群;二是到与日本大使馆和海军报道部有关的、由日本女作家佐藤俊子主编的刊物《女声》当编辑,为党收集情报;三是赴日参加“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而这一切都是受党组织派遣去的。不料,解放后两度入狱,达十年之久。

因此,陈思和在文章中说:“作者出于谨慎,对关露传奇的经历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尤其是对关露在1939一‘1945年这段时期的秘密活动涉及甚少。”梅益也说:“作为传记,这本书还是留下了一段空白,那就是关露从1939年到1945年这一段时期的真实情况。”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新文学史料》、《传记文学》、《上海滩》等报刊杂志上,写了关露的遭遇,并指名道姓地披露了关露做李士群的工作,和佐藤俊子等日本朋友的接触情况,特别是潘汉年的电视连续剧播放后,关露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近些年我收集并有意识地采访了一些知道或者认识关露的人,很想再为关露写一本比较完整的传记。要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周莺燕编辑,她特地约我写《关露传》,让我有机会一偿心愿。

根据编辑的要求,要配照片,这可有点难,因为在白色恐怖下,任何一个地下党员都不可能留下太多的照片,关露也如此。首先我想到了关露的外甥女李康将女士,我特地到北京去拜访了她,问她是否有关露的照片,回上海不久,我就收到了四五张关露与亲属的合影。然后到关露住过或者工作过的地方,都去拍,即使这样也不够啊,我想了个主意,凡是当时为《女声》投稿的同志,能够找到的,尽量请他们提供四十年代的照片。这些前辈都是父亲的朋友,我一一给他们写信或者打电话,近的我就顺便去采访,果然收获很大,他们是杜淑贞、鲍士用、李冷路、陆克昌、钟恕,陈嬗忱的爱人陈昌谦等。其中钟恕的照片来之不易,是她好朋友的女儿苗苏苏在其母亲的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已经发黄,背后用毛笔写了一行秀美的小字:“凤鸣学友惠存丽瑾敬赠”,原来钟恕阿姨叫丽瑾,照片上的她才二十岁不到,剪着短发,着一件短袖旗袍,学生打扮,显得清纯亮丽。

在北京,我请中国木偶剧团的潘元成去拍了些照片,其中有一幅是关露最后的住处,即朝内大街文化部的宿舍。那儿已造了很多新房子,冒着酷暑,我们兜了一圈也吃不准到底哪一间是关露的房间,最后问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郭娟和徐广琴,才在东南方看到一排破旧的平房,在厕所的隔壁找到关露的住处,看到这小屋子,大家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当时我的外甥淙淙正好从海外回来,到北京八宝山看爷爷的墓,我请他顺便拍一张关露的墓地照片。经过一番周折,淙淙终于完成任务。另外我还请张寿华、韦泱、俞仪方、甘振虎、许洪新等人为本书拍了些照片和资料,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无法看到关露的档案,所以有的材料只能通过采访有关人员,不过我尽量写得准确些,真实些,但是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这只能留待日后了。

丁言昭

2008年6月干慎成里两步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露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言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4255
开本 其他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1.3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