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悦读宁波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黄文杰编著的《悦·读宁波》为读者深度了解和理解宁波、走进和亲近宁波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书以水为线,忠实记录了宁波的山水自然,考证和挖掘了宁波历史文化。

本书视角独特,思考凝重,开掘深度,文字朴实而又不乏灵动,叙述情趣盎然,韵味悠长。

内容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我和2011届学生在阅读和宁波相关的书籍的同时,由山溪到运河、由湖泊到大海实地寻访旧迹。我们把这一活动课程称为“沿着水路走读宁波”。宁波以历史文化名城独特而丰厚的底蕴、以朴野而淳美的自然,充实地支撑起历时三年的文化之旅。在走读过程中,有心灵感悟,有思想碰撞,记录下来就成了《悦·读宁波》。企望这些带着脚印的文字与图片,能让人重新审视生长自己的家园,找寻到渗透地域的袭裹心魂的气场与力量。

——黄文杰

目录

序言 解读宁波的新视角/001

地脉梳理/001

宁波:沿着水路走读/003

煌煌出海曙/008

新江北/021

浪漫江东/032

彩蝶翩跹鄞州风/042

潮涌镇海/051

走向大海的新宁波:北仑/061

风韵名邦余姚/069

沧海桑田话慈溪/078

和乐奉化/089

罡风化宁海/096

大海之子:象山/106

文脉追寻/115

儒释道的圆融与宁波地域人格的成长/117

框景沛然流溢的宁波经典文学/129

用艺术的眼睛感受宁波/140

最华丽的雕刻、刺绣、编织与剪纸/154

文化视野下的宁波风景/162

熔铸地域特性的十大风俗文化/170

色彩炫美的民间传说/182

温情浸漫说风物/189

燃情绽放宁波人(一)/199

燃情绽放宁波人(二)/209

山海走读/223

雪裹四明山/225

云河漂流/232

春到梁弄/238

春天,寂静的庭院/246

青山绿水藏秘瓷/253

溪口探幽/259

前童:美丽石头村/267

醉美南溪温泉/273

松兰山看海/278

风情渔港石浦/284

处处烽火台/290

寻访达蓬山/299

招宝山望海/305

梅山盐田:消逝在地平线上的美丽/312

东方风来满港春/320

有桥如虹美/325

东方可饕餮/331

运河流韵/341

运河名邑/343

古渡·人家/351

高桥·故事/356

慈城:营造千年的美丽/362

新三江口/370

天一生水/378

烟水月湖/386

外滩之恋/394

天封塔、永丰库、安庆会馆及其他/403

钱湖览胜/412

天童寺听涛/419

鄞南乡村古韵/425

山水相亲是鸣鹤/430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437

潮起红帮时尚/443

宁波话里听水声/450

尾记/459

读书·行走/461

参考目录/465

试读章节

这样的心态,构建的是一种自足圆满的生活。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全国文明村,一个是余姚泗门镇的小路下村,一个是奉化萧王庙镇的滕头村。两个名气都很大,经济实力都很强。小路下村明显有工业化色彩,以云环集团带动整个村镇经济的发展,农业只是一个点缀,村里是现代化的厂区与现代别墅交相辉映。滕头村工业企业产值虽不及小路下村许多,但它有特点,它致力打造生态村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环绕前后的农庄实现了现代化,树种得别样好,园艺业在全国都有影响。它打造的现代化农村生活,满足人对未来乡村生活的构想,也非常赢得赞赏的眼光:早在1993年就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滕头馆是上海世博会唯一的乡村馆,乡村馆里面展现的全是奉化人对于现代文明生活的理解。奉化人喜欢这样做,也做出了名堂。

由此来看,奉化的经济,在宁波地域中,是农业色彩最浓厚的区域之一。习惯于用工业化的眼光来看的人,会感到奉化城市化的发展相对比较迟缓,还是一种小城的味道,道路小,除了溪口和奉化之间的弥勒大道与到宁波的鄞奉路还算整洁开阔,其他简直是乡间小道了。有人说奉化发展相对较慢是因为离宁波太近了,有钱了都到宁波买房子:但实际上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奉化人的传统心态结构。

奉化人崇尚和合、安逸,可能在建置之初,唐官方就有这样的印象。唐开元二十六年江南东道采访齐浣,奏诸朝廷,析越州县地,设鄞、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并增置明州。奉化的县治在大桥镇,即现在的锦屏街道。南宋陈著《题奉化图志揭首》说奉化是“以民皆乐于奉承王化得名”,明曹学俭《舆地名胜志》也说“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奉化人看起来常常归类为顺民之列。但是我们也会惊异于这个区域里潜藏的桀骜不屈的刚性。799年1月,奉化西箬坑等地山民参加明州栗锃义军,杀刺史虞云;860年3月,剡西人裘甫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人奉化;1130年,董之邵、李佾、任戬率乡勇在萧王庙镇大战金兵:1644年1月,胡乘龙在雪窦山聚众起义,其部下与王翊、吴奎明结合,集寨四明,成了东南沿海重要的抗清势力;1852年1月,连山乡农民聚众进城,抗议县署强征新粮,捣毁县署:等等。当然,这个抗争的性格在历史人物蒋介石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过去的历史书上,一直把蒋介石描写成痞气十足、杀人不见血的魔王,也不尽容观。

奉化人有这样的表现,可能是受南面台州地区的影响,宁海人的性格比较刚健,富有革命性。但奉化人,从根子里讲,血液里流淌的肯定不会是决绝的叛逆,而是一种和合。比如说蒋介石,在乡民的眼里,也就是还原到生活本真来看,可能会更多了解到他包容、和合的一面。蒋介石对母亲至孝,走过蒋母墓道,拜过简朴的陵墓,读过蒋氏亲自写作的《哭母文》,无不为之恻然。注意蒋介石写的是“哭母文”,而不是“悼母文”,表现的不是程式性的纪念,而是深透文字的赤子之情。蒋介石与兄长有交恶,终和谐相处。蒋介石对母亲指定的婚姻并不满意,但也为成全母亲的意思,与毛福梅生下了蒋经国。蒋介石为迎娶宋美龄,答应与毛福梅离婚,毛福梅却依然是蒋氏故宅丰镐房的女主人。在回溪口的日子,蒋介石依旧常常看望结发妻子,尽他的努力维护脸面上的和合。蒋介石发迹后想要扩大旧宅,但是有一户邻居就是不肯搬迁,不迁也可以,丝毫没有强力实现的意思。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要张学良到奉化静养思过,请雪窦寺高僧太虚大师讲解佛理,可能在心底里希望故乡的弥勒能给这位血性方刚的将军有所作用,只是蒋介石当时自己未明白时代大义,张学良在这里感受的多半还是志向难伸。蒋介石一生崇拜余姚人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里,何尝没有和乐的思想呢?

也许。到了溪口。见过蒋氏故居门前清清洌洌的剡溪,特别是见过日落之时,妇女们在剡溪边三五一群捣洗衣服,剡溪边红色的灯笼依次亮起,远处山色蒙上淡霭的风情;然后坐在溪岸上的条石凳上,对着充满民国风情的长长的街铺,再听听乡里人用浓厚的声腔。讲讲蒋介石两次回乡退隐的事情,我们才会从复杂的历史中,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

奉化人,尤其是溪口人,对蒋氏感情不错,溪口最好的别墅区取的名字就是蒋介石媳妇的名字,叫美龄山庄。

2008年度浙江评选新魅力之城,奉化榜上有名,省建设厅专家对奉化的评价是“当代桃花源”。确实,和合的奉化,以特色农产品基地、著名旅游度假胜地、最佳休闲人居胜地的魅力,正越来越吸引更多的人去追寻它的风采。在周末,宁波城西的机场路上,上海、江苏等外地牌照的汽车络绎不绝,直奔奉化。这些奔向山林的外地人可能没有想到过,奉化也是一个沿海的城市,它的海岸线也是比较长的,在濒临象山港的一面,排开了莼湖、裘村、松岙3个集镇。奉化不只是商量岗的滑雪场、三隐潭的泉水、岩头古村的班溪漂流;不只是水蜜桃、千层饼,各种笋制品:不只是弥勒故事、民国故事;还有一个开阔的海湾。这个海湾盛产肉肥血多、味道鲜美的奉蚶。只是这块区域连奉化人也常常遗忘,在明清时,严厉的海禁使得这一带一度居民稀少。奉化的海洋文明并不发达。让人振奋的是,奉化人似乎要重新审视被其忽视的海洋的意义。近年来,把开发象山港、发展临港产业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建造浙江造船厂,旨在打造全省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敏杰物流、世捷物流等大型物流公司落户松岙,围垦16000亩的红胜海塘续建工程主堤合龙,都让我们想起围垦大海的慈溪人。相信一座滨海新城的崛起会给人一个崭新的奉化。

P93-95

序言

解读宁波的新视角

袁湛江

读完黄文杰老师的新作《悦·读宁波》,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书房的窗子,有一种破窗而出、展翅飞翔的冲动。

目光渐远、心静如水,心中渐渐呈现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八个字。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湖南作者的文字能在面向全球征集的四万多条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最独到最有创意地表现了宁波特有的文化和形象。略有不同的是,黄文杰老师用的是一本书,一本熔铸了他的思想、行为、情感、素养以及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表达的一本书,来阐释宁波的精神和形象。

黄文杰老师是宁波人。确切地说是宁波余姚人,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文化源流——河姆渡文化就发祥于他的家乡,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中都可以找到他的乡贤,他就是踩着这块具有丰富营养的土地成长起来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仍然不能断定他和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什么必然的渊源。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忽然感觉到,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背着自己的行囊,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从大气丰厚的历史文化中走来,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河姆渡地层中七千年稻谷的金色光芒在他脸上的映射,我们隐约看到了王阳明、黄宗羲、余秋雨这些文化学人,的精神在他坚毅的目光中闪耀,但他来不及驻足,只是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又匆匆向风云变幻的心灵深处前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探索者的背影。

这本书对于读者的价值是,为深度了解和理解宁波、走进和亲近宁波提供了一把钥匙。也许这不是唯一的一把钥匙,但肯定是最有创意的一把钥匙。

它是行走的文字。黄老师热爱他的故乡,就像热爱他的父母和亲人一样,文字中的温情和眷恋处处可见。全书以水为线,他把“对四明山水的天然依恋,对运河之水的深情眷顾,对走向大海的天然渴望”都熔铸在他行走的脚步中,他带领学生有选择地走访了宁波有代表性的水路;而他自己则走遍了宁波的山山水水,在一块一块朴素的石板构成的古街和青砖灰瓦的建筑中敲击出古老的回声,寻找失落的家园;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和水的亲近与对话中受到触动,获得灵感,夕阳下福泉山古井品茗听山泉淙淙,深山古寺夜访道士问芭蕉细雨,在余姚古渡听运河涛声。到象山港湾中流击水。读了黄老师这些写水的文字,或许你会对宝玉为什么常常用“水”来比喻他喜欢的女孩子而浮出会心的微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使古时交通不便,但如何能够束缚得住诸如李白、孟浩然那一颗颗诗一样的灵魂,而今天的社会已经变得如此功利和浮躁,种种限制和诱惑,即使不做浮躁的强盗,大多数人早已经是名利的俘虏了,而黄老师却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仍然持有一颗纯纯处子之心。不亦乐乎!

它是沉思的文字。《悦,读宁波》不仅仅是对宁波山水自然的一种忠实的记录,也不仅仅是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种考证和挖掘,我觉得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历史的见证面前,黄文杰老师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严谨的治学风气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很多人们司空见惯的历史定论面前,他没有轻信定论。也不迷信权威,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新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说,在讨论“余姚河姆渡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个问题时,黄老师对把“河姆渡归结为长江文化”这一传统而且具有统治力的观点觉得有些牵强并提出强烈的质疑,他非常鲜明地指出:“就像余姚河姆渡实际上不属于长江水系,甚至与钱塘江水系也无干。它只是一条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奔向东海的叫做姚江的独立水系沃灌的文明。却要归之于长江流域一样。为什么不能接受?为什么有大江大河才能产生深远的文明呢?希腊文明影响世界,它与大河毫不相干。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大河文明情结,作一深入地追寻呢?”我以为,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年轻人的勇气,而且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执著。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学术风气不很严肃的今天,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难能可贵。

它是飞翔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凝重的思考,深度的开掘,朴实而又不乏灵动的文字,共同构成了《悦,读宁波》的叙述风格:情趣盎然,韵味悠长。就像是三五好友相聚,以文会友,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偃仰啸歌,清茶淡酒,乐在其中,情趣相投也。我读黄君之文,始于受人之托,索序于余,总有忙中偷闲完成作业之感;继而被书中文字所吸引,常常觉得眼前的文字手舞足蹈,在空旷的视野中跳跃、飞翔,竟然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兴奋得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终于掩卷沉思。回味悠长,洗尽铅华,沉淀浮躁,放飞灵魂,竟有绕梁三日、挥之不去的缠绵。论及宁波人的精神特质,作者借助地理文化的契机,画龙点睛,宁波人的特殊气质跃然纸上:“他们有极强的进取之心与冒险精神,他们自由活泼而不甘固守一地,他们出征世界,并不’是因为这块土地的贫瘠,而是来自大海的召唤。”坦率地讲,这本书,不论你从哪一部分切入,只要你是个真正的读书人,都很容易营造一种对话的气氛,而且会在对话之中感受到精神回归家园的那种自由、亲切和冲动。

当然,黄文杰老师目前还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是一个在普通高中一线任教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很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不能奢望他有充沛的精力对宁波文化犹如他的乡贤前辈那样精深地系统地研究,目前他也还不具备诸如鲁迅、胡适等学者从家乡走出去经过比较鉴别以后形成的更为广阔的也更为科学的文化视角。但是,我们可以见证的是:黄老师的勇气和热情,纯粹与执著,智慧和素养,他踏上了一条健康的学术之路,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这位年轻人充满期待。

2010年 教师节前夜

后记

读书·行走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读与乡土相关的书,更是一件温暖心灵的事情。一年以来,我和我的学生就常常一起读与乡土相关的书,感觉特别有意义。现在我的书桌上,就有《明儒学案》、《方孝孺》、《琵琶记》、《中国绘画史》、《文化苦旅》等书,还有收录宁波作家作品的如《古文观止》一类的文集。荦荦大观,可能许多同学的书橱里也会有这样一些书。这些书籍都是与宁波这块土地相关,或是这块土地的生民的智慧,或是对这块土地的吟唱。无论哪一本。在中国的文学史、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鲜亮的一笔。老实说,我们的同学虽是高中生,但因为种种原因,实际读的书并不多,就是连常常列举的名著也未必真正阅读过,更何况《明儒学案》一类的巨著呢?现在我们居然收藏起与自己土地相关的这么多的书籍,自然别样欣喜。可能这些书,特别《明儒学案》这种学术性极强的巨著,对现在的同学来说,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多少,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有一种朝圣的心情,为乡土超凡的智慧感到骄傲。这些书在身边,会引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的确认。

说实在话,自己对乡土也并非很熟悉,更何况去梳理乡土的文化呢。对其中的一些书不甚明了,现在有这样一个活动,也是逼着自己读书,因为我总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读哪些书,怎样读这些书,更何况有学生会拿着其中的一些疑问来问我呢: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但我却时时盼着同学来问我。有时候做老师的快乐真的很简单:就是与学生互相聊聊读书的事情,他们读的角度、想到的方面往往跟我不一样,我谈我的意见,他们有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教参的约束,我们自由地争论。我感觉自己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

不仅读,读书以后还要去寻访,寻访回来再细细琢磨,互相交流,写写感受,形成一些共识,并出出一些小报纸。我们给活动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沿着水路走读宁波”,走读是走与读相结合的意思。“读”使我们对视界充满期待,“走”使视界最终达到融合,“写”使走读的过程充满内省与反思,充满探究与创造:而“水路”是我们选择的一个走读角度。毕竟我们的能力与时间有限,要梳理厚重的宁波文化的全部几乎不可能,只能选择一个角度;之所以选择“水路”,是因为我们想创造一份诗意,撷取最美丽的几帧,既能抓住宁波的灵魂,感受宁波的容貌,展现宁波的生态之美,又能在某些细部上读得细些,领略得充分些。

越读我们越是感到,宁波与水的缘分特殊。比如我们读慈城,读冯骥才的一些文章,读慈孝的故事,我们在慈城孔庙的“明伦堂”,听语文组梁老师给我们上《论语·沂水春风》一课,我们也禁不住惊叹慈湖之美;我们读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当我们走进秋天的上林湖,漫山红叶掩映下的碧湖是何其绚丽:我们读李白、陆龟蒙、刘长卿等人的诗,沿着传说中的唐诗之路走金斤岭,到晓云、鹿亭漂流,满耳是山溪潺潺的清唱;我们读《琵琶记》,寻访鄞南古村的时候,最动人的就是古樟树横蔽的河流、青苔斑驳的石板桥,我们在一条唐代建成的它山堰上久久地徜徉……

记录行迹的相册中无处不是水的踪影。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在河姆渡“双鸟舁日”雕塑下,共话端午龙舟竞江的故事,我们在它的下面举目远眺姚江的悠远;在烟波浩渺的东钱湖畔,我们寻访南宋的石刻遗址,居然误人一个千年的古村落韩岭,撞进古朴的建筑群中,一张张亮丽的照片,,摄取了那一片午后静谧的阳光,穿街过巷、绕户人墙的溪流,横于溪上几方石头几块木板做成的桥,淘洗水边一脸宁静安详的老人,以及我们惊讶的表情:有月湖婆娑的柳影,同学们在芳草洲念四川鬼才魏明伦的《宁波月湖铭》;香港宁波公学的学生来访时,一起探访南国书城天一阁,有一张相片定格的是两地学生在明式简朴的书橱前,对着线装的精美古籍,极力张望深邃的一种眼神,门外就是天一阁的假山与沁绿的池水……对着这些照片,我常常惬意地回味,静静地遥想。任何一页,对我来说,都是充盈温热的一景一事。

我们力图使行走充满诗意,成为充满情感张力的醉读。记得四月桃花盛开、春木华滋之时,我们走进了余姚化安山龙虎草堂——先贤黄宗羲曾经在此发愤著述。我们在小小的四合院中举办诗会,诵读姚江畔的先贤的诗文。魏以宁同学给大家读黄宗羲的《山居杂咏》,“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最是慷慨激昂,当时关涵立同学拉起了二胡,配以苍凉的《二泉映月》,其境让人怆然泪下。不知同学们会不会忘记这些乡土的美丽,乡土的传奇,以及我们曾经感受过的不一样情潮。

因为读,我们的视野遍及自然风景、城市乡村、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文学艺术,乃至人物思想,我们从感性的收存,逐渐走向理性的梳理。继而在心中,一个一个地域的生命化形象开始清晰起来,比如海曙的繁华、江北的变迁、江东的浪漫、余姚的风韵、慈溪的开拓、宁海的刚健等等;继而一条晶亮的宁波地域人格成熟之路,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一条条文脉。虽然这样的见解显得不尽完善,但每一次整理成文,都会给人发现的惊喜:我们明白了自己身上刻着地域自然与历史的印记,我们都是大地之子。

香港宁波公学来访时,高史嘉同学代表班级向他们介绍这一个活动,他引用汪国真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我喜欢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视界。”真心希望乡土斯文风脉代代流传。

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所有的单位和人。

愿我们都喜欢出发,都喜欢读与乡土相关的书。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人身上都沉淀着地域的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规定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这本书以充满对话感的语言,让我们满怀欣悦地审视自己的家园,使我们发现自身种种精神元素原来有如此切凿的载体。在家园日益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拾乡土中这些如玉一般漾着文明光芒的东西,善莫大焉。

——任国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悦读宁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文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37611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53-49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6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