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朋友的葬礼/中国知青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天,李洱家里终于住进了“知青”,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他们就住在我们家的厨房里,自己做吃的。他们是来打靶的。那时候的“知青”,很多人参加了民兵,要参加射击训练。家人吩咐不要接近他们,担心跟他们学坏嘛。其中的一些故事和细节,作者写进了《朋友的葬礼》,这里不再赘述。

内容推荐

《朋友的葬礼》的作者李洱是青年作家中自我跨越度最大的、写作完成度最高的一个。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更具内在的颠覆力量。荒诞中有着令人惊怵的真实性。文化传统与知识者生态的关系、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这些二十世纪中重要的文学母题,到李洱这里,无论写法还是意识,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无论谐趣性还是庄重性,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展程度。左手写乡村右手写知识分子,百科全书式描写巨变的中国,后知青文学的幽默荒诞剧。

《朋友的葬礼》收入《鬼子进村》、《朋友之妻》等多篇小说。

目录

鬼子进村

葬礼

朋友之妻

现代视角下的知青书写一一解析李洱小说《鬼子进村》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鬼子进村

仪式

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用“恍然大悟”一词造句,“咣”的一声,门被踹开了。又是付连战,他是枋口小学的校长。这家伙跟犯了什么病似的,门都懒得敲一下,说进来就进来了。当然,在我们抓耳挠腮造不成句子的时候,他的这种举动,并不让我们反感。虽然我们都知道语文老师乔凡新现在很恼火,校长一走,他就会把邪火发泄到我们头上,但那毕竟过一会儿才会发生,眼下,还是先来对付这个付连战吧。

上午,姓付的已经玩过这一手了。那时候我们上的也是语文课,乔老师刚把我们默写的课文收起来,他就踹开门进来了。他用手指头敲着门口的一张课桌,说:

“谁说知青是驴,给我站起来。”

这话好多人都说过,所以没有人站起来。付校长看形势不妙,就换了个方式发问。为了加重语气,他不慎把粗话都说出来了:

“是谁最先说的?驴日的,给我站出来。”

这一下当然更没有人站起来了。因为大家没有站出来的资格。这话最早是村支书说的,村支书在大会上说过之后,才以语录的形式传遍全村。最近几天,姓付的一直在公社开会,他还没有来得及听到村支书的语录,村支书的那段有关知青和驴的话很长,其要点,大致如下:

知青们来咱们村干什么?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伟大领袖

和导师毛主席说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什么叫接受再教育?就是说,他们是驴,已经调

教过了,可是没有调教好,需要我们再来调教调教。

村支书的话,涉及知青和驴的,就是这么一段。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村支书是在打比方。村支书虽然不可能知道什么叫比喻,但他却会使用比喻。其实,当我们鹦鹉学舌地说:“知青是驴”的时候,我们也是在使用比喻。没有学过有关比喻的知识,就已经会比喻了,付校长应该高兴才对,完全没有必要踹门、瞎喊、说粗话。

但话既然说出来了,他就打算继续说下去。他走到讲台上,又说了一遍:

“知青是驴?是谁先说的?驴日的,有胆就站起来。不站起来?那好,等我查出你,你就搬着板凳回家。”

搬着板凳回家是我们最乐意干的事,谁都想搬着板凳回家。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谁都愿意站起来当场亮相。

不知道是谁先扭头看乔红军。肯定是坐在第一排的人先扭头,别的人才像鸭子一样一起转头去看乔红军的。乔红军是村支书的小儿子,他爹不在场,大家只好看他。

乔红军一下子哭了起来。鼻孔下面鼓起两个气泡,随着他的哭声,那两个气泡忽大忽小。乔红军的鼻涕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记忆,去年,我回枋口村探亲的时候,我在村口还见到了他。他的鼻子下面现在清理得很干净,我跟他说了十分钟左右的话,他掏出餐巾纸替儿子擦了好几次鼻涕。时过境迁,现在该轮到子承父业,儿子的鼻涕鼓气泡了,看来,流鼻涕也是会遗传的。

乔红军当时鼻涕一把泪一把地那么一哭,付连战就傻眼了。付校长付连战一定认为是乔红军先说的。他在讲台上愣了几分钟(这期间,他的手没有闲住,至少掰断了十根粉笔,有的粉笔还掰成了四截),然后说:

“肯定是你们当中有人教乔红军说的,乔红军自己不会这么说的。是谁教他的,以后我会查清的。”

“你可以接着上课了。”他对站在讲台一侧正往烟锅里装烟的乔老师说。

乔老师没有讲课,而是让我们互相检查刚才默写的课文。谁查出对方的错误,就可以朝对方的脑袋上敲一下。无人能够幸免,谁挨的都不止一下,这使大家立即互相怨恨起来。

现在,付校长又踹门进来,他要干什么?有人下意识地摸摸头顶,也有人扭头去看乔红军。

付连战这次没有发火,或者说,他没有把火气发出来而是藏在肚里。他说,听说有人称知青是鬼子,谁再这么胡说,就把谁的嘴贴上胶布。他说什么叫鬼子你们懂不懂?日本人和美国人才叫鬼子,知青不叫鬼子,知青叫什么?知青的全称是知识青年,他们是来枋口村建桥的,在济水河上架上一道桥。

其实把知青说成是鬼子,并不是枋口村人的说法。我们后来才知道,那是付连战的村子里的人的说法。付连战的家在官庄村,离枋口村有二十里地。那个地方的小孩看到许多知青都留着小胡子,就把他们和电影中的日本人联系了起来。其实大家都见过胡子,大家没见过的是修剪得整整齐齐,只在嘴唇上面长不在下面长的胡子。付连战这次是先下手为强,或者说,先给大家注射预防针。认真说起来,枋口村人把知青称作鬼子,是从付连战开始的。这是乔老师后来告诉我们的。关于付连战,乔老师说过一些很精辟的话,至今我们仍然印象很深:付连战的前两任老婆先后死了,乔老师说,那是因为老付的那玩意儿不顶用,让大家旱死了;付连战的头顶是光的,乔老师说那叫鬼剃头,是那两个旱死的女鬼给他剃的,女鬼被他气成神经病了,本来是要揪他的那玩……

P1-4

序言

《朋友的葬礼》序

李洱

我没有当过“知青”,但关于“知青”,我却有许多鲜活的回忆。

我小的时候,很多村子都住有“知青”,我常听大人们讲述“知青”的故事。但奇怪的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却没有“知青”。我曾问过大人,这儿怎么就没有“知青”呢?大人有些答非所问:没有好啊,那些害群之马,躲还躲不及呢。人们对“知青”印象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

我常常住在舅舅家,那个村子是有“知青”的。我曾多次听舅舅和表哥讲过,那些“知青”是如何偷鸡摸狗的。表哥的语气很值得玩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羡慕嫉妒恨”。表哥曾指给我看,哪个是“知青”。其实不用他指,我都看出来了。“知青”们的穿戴与农民不同,洋气;“知青”们的农活干得很差,动作和效果都不够美;“知青”们说话,很侉。“侉”在这里是“蛮”的意思。有趣的是,有些“知青”本来就是当地人,只是户口在城里,但说起话来也故意“侉”。这或许是为了显示,他与当地人的不同。

当时关于“知青”有许多笑话。比较有名的笑话,与麦苗和韭菜有关。你指着麦苗问,那是什么?“知青”说是韭菜。于是,引来一片笑声。只有不解风情的“知青”,才会说那是麦苗。传得比较多的笑话,除了关于农事的,就是关于房事的。有“知青”曾下过很大功夫,研究骡子为什么没有后代,还有人研究鸭鹅同笼之后下的蛋到底是鸭蛋还是鹅蛋。这些研究相当高深了。我认为,这些故事比“缝纫机与雨伞在解剖台上偶然相遇”的故事更有意思。

有一天,我家里终于住进了“知青”,使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他们就住在我们家的厨房里,自己做吃的。他们是来打靶的。那时候的“知青”,很多人参加了民兵,要参加射击训练。家人吩咐不要接近他们,担心跟他们学坏嘛。其中的一些故事和细节,我写进了《朋友的葬礼》,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他们其实也还是孩子啊。

我后来与许多当过“知青”的人成了朋友。回忆往事,我们的意趣却大相径庭。他们对“知青”生活的讲述,我们在后来的“知青”小说中已经看到很多了。我理解这一点。屁股决定了脑袋,也就决定了嘴巴。不过,写下我所知道的“知青”故事,也是有必要的。这本小说集中的《朋友之妻》和《葬礼》,部分地记述了我后来与“知青”那代人的交往。但我要强调一点,这都是小说,是事实与虚构的结合,不是生活实录。

其实我很想再写几篇“知青”故事。“知青”虽然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专用名词,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知青”:当你背井离乡,当你突然被抛人一个新的环境,当你在新旧知识面前无所适从。这个时候,“知青”仿佛就成了一个暗喻。而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暗喻之中啊。

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朋友。

2013年2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朋友的葬礼/中国知青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13107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201314522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1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