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王凡和东平编著的《红墙医生》内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第一位保健大夫王鹤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的第一位保健大夫周尚珏,原中南海保健办公室主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马苏高,原陈云等人的保健大夫、中南海保健办公室副主任力伯畏,董必武的保健大夫王通,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原中南海护士长马晓先:他们是在领袖和伟人身边工作的保健大夫和护士长,他们也是在常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的特殊职业者。

在他们的特殊视角中,更多地观察到伟人们在面对健康和疾病问题时表现出的态度和所言所为。这些保健大夫和护士长们审慎和翔实的回溯,告诉了我们保健大夫们的工作职责以及他们和领袖们的真实关系。

内容推荐

由王凡和东平编著的《红墙医生》所记述的这几位保健大夫和护士长,经历了共和国领袖保健制度从创建到完善的全过程,是这一领域内威望很高、口碑很好的佼佼者。也许是受到领袖们的影响和感染,他们忠诚于党的事业,任劳任怨,为人正直,襟怀坦荡。这些保健大夫们审慎而翔实的回溯,《红墙医生》告诉了人们保健大夫们的工作职责,他们和领袖们的真实关系。

目录

第一章 他心中有个不可磨灭的形象——记新中国第一位毛泽东的保健大夫王鹤滨

第二章 从孤儿到中南海保健工作负责人——记原中南海保健办公室主任、北京医院副院长马苏高

第三章 “我在的时候,总理还年富力强。”——记新中国周恩来的第一位保健大夫周尚珏

第四章 从弓弦胡同2号到中南海——记新中国领袖保健工作见证者力伯畏

第五章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的难忘往事——记曾任董必武等保健大夫的王通

第六章 五进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记“文革”后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

第七章 红墙内的护士长——记“文革”期间中南海保健组成员马晓先

后记

试读章节

从1949年8月进中南海,到1954年秋季离开,王鹤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五年多。他与翰墨结下如此难解的情缘,是否与他在毛泽东身边,受到这位在书法上有着极高造诣的伟人的熏陶有关呢?通过和他的几次交往,笔者感觉二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一次,笔者无意中言及毛泽东的书法,不想竟引来他一发难收的阔论,他对毛泽东书法的渊源汲取、发展分段、艺术风格和欣赏解读,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最能体现毛泽东书法艺术成就的,是毛泽东的行草。它疏荡淡远,前无古人,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告诉笔者,他就此撰写了一部《惊世书圣》。显然,他对此的研究已得精髓,笔者期盼能尽早读到这部专著。

后来,笔者就此向王鹤滨询问,他说他对书画的兴趣自青少年时就萌发了,在毛泽东身边,则,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开始从事书画创作,则是在他离休之后。爱屋及乌,由于对书画的喜爱,他又收藏起了与中国书画难以分离的砚台。笔者在他那里欣赏到数款从天然质地、雕琢造型到年代出处都极有讲究、极具价值的砚台,笔者跟着这位已是收藏家协会会员的前辈,又长了几分见识。

但是,笔者更希望了解的,还是他在毛泽东身边的经历。因为他是新政权建立初期,毛泽东的第一位专职保健大夫,经历了领袖保健工作从不甚规范到制度健全的过程。特别是,王鹤滨在此期间还兼任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就住在丰泽园内毛泽东寓所菊香书屋的对面,可谓和毛泽东朝夕相处。不像在他之后的保健大夫,当毛泽东在北京时,整天守在丰泽园院墙外的办公室值班,无事警卫不叫,连毛泽东的面都见不到,许多有关毛泽东的情况,要从他的秘书、卫士和护士那里打听二手材料。

而且,王鹤滨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也算是个革命队伍内自己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了,与其他长期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的工农出身又经历过战阵的机要秘书和卫士们相比,在对毛泽东的言行、举止、思维的感知上,还是有些差异的。除了家人,和毛泽东几乎朝夕相处的人员,就是值班秘书、警卫和王鹤滨所在那段时间的保健大夫。在这些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屈指可数,也就是建国初期的王鹤滨、1954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林克……因此他们的回忆,颇值得关注。

大概是因为都有中南海里的经历的缘故,笔者和他的孩子又是朋友,因此得到他格外的垂眷,对于所有的询问,他都尽其所知地娓娓道来、悉心讲解,使笔者收获甚丰。

王鹤滨是河北人,1924年4月5日出生在安新县白洋淀东南的北冯村。他家很穷,只有两间半低矮昏暗的土坯房。父亲做长工,母亲每天编织苇席。尽管度日艰辛,父亲还是决心让王鹤滨读书。在绝大多数传统的中国农民眼里,总习惯把自己吃苦受累遭人欺凌归结为吃了没读书的亏,王鹤滨的父亲也未能跳出这一思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120师所属的部队在王鹤滨家乡一带打日本,当地民众积极响应。王鹤滨参加了儿童团,还当上了副团长。从那个时候起,领导人民抗日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这个名字,渐渐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根。

1938年8月,王鹤滨高小毕业,参加了抗日政府的工作,当了安新县秘书室的书记员。1940年10月他考入华北联合大学,第二年转入白求恩卫生学校,经考试编入高二期(相当于大专班)学习。

刚刚度过极为严酷的华北反“扫荡”斗争,晋察冀军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大部分同学和部分教师,自1943年春季始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后来经历了约三个月的辗转“长征”,西渡黄河来到陕北。王鹤滨和部分同学经过两次考试,进入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中国医科大学由原来的红军卫生学校发展改编而成,学校在距延安城东约15华里的柳树店,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隔延河相望。中国医科大学是延安医学的最高学府,学制五年,没有假期,对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求也高。

这个时期延安的医科大学,有着这个时期和延安的特色,除了学医学,学生还受到浓浓的战争感染与政治熏陶。就是在这里,王鹤滨第一次见到了他景仰已久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并当面聆听了毛泽东的精彩讲话。那一天,王鹤滨就坐在第一排,与毛泽东就隔一张当做讲台的桌子。他记得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经过血的教训,才认识到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意义。

1944年,王鹤滨以各方面的优异表现,被选为全校的模范学生。第二年夏季,日本宣布投降。因工作需要,王鹤滨的课程尚未学完,就因学业优异,提前被调到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当住院实习大夫。P2-3

后记

在开列了一个二十余人的名单后,我们开始了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保健群体纪实的采访写作。我们真的没有想到,让他们回顾自己亲历的往事,竟然是那样的困难。“那是组织上交给的工作,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了,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亲眼看到了年纪如同父辈的首长们,为了党的事业、国家命运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我们做的那点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几乎在每一位采访对象那里都听到了类似的话。这些朴素的言语,使他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巍峨。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陈述,许多最初从事领袖保健工作的人相继老去或身体渐衰,却没有留下一部有关这方面工作历程和制度健全的比较翔实的记载,没有留下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领袖保健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勤恳敬业的奉献与情怀的信史;特别是只有他们,最贴近地直观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们以怎样的精神和毅力在疾病和衰老加身的情况下忘我工作、冷静而理智地面对死亡这些构成高尚人格却又鲜为人知的部分;如果他们这些正直的、真正的知情者不对之加以追溯,将造成历史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并使那些心怀叵测、道德卑下者得以虚构歪曲;我们这些年所致力的就是通过对知情者陈述的记录,留下尽可能真实的历史痕迹,同时也给失真杜撰设道屏障;如今我们记录的新中国领袖保健工作群体追溯,已经得到了许多老保健的支持和认可,他们才勉强答应我们,谈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说了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益发景仰这一代老保健工作者的情操和境界。

在采访和写作开始以后,我们才感觉我们初定的名单太少了,第一代领袖的保健人员是一个更大的群体。但仅就完成这二十多人的全部采写任务,我们已感觉很艰巨、时问还要拖得较为漫长……故而我们目前先将已写就的这七位人物纪实辑集成书,作为这一选题第一阶段的成果。

作者

2005年春夏之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凡//东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7572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