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构树下的肥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构树下的肥梦》是一本梦幻式的书,不拘泥,不显耀,但有一种肆意的狂想的味道,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好玩的部分。邓勃的文字很难归类,它既是叙述的描述,也是诗意的表达,同时又是笔记性的感悟。如此没有规则的变奏般的文字正好适合写许鸿飞雕塑肥女人的故事,还有许鸿飞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来到石磨坊与许鸿飞合作雕塑的美国雕塑家阿基杜拉。

许鸿飞的成长脉络与人生故事,穿梭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寻梦之旅中。通读全篇,一个由海边诞生的艺术之魂,溯着蜿蜒的历史逆光,进入读者的视域。需要提及的是,本书并没有像其他的传记写作那样,按照时间的脉络,事无巨细地将被立传者的生平琐屑一一道来,而是巧妙地安排许鸿飞生命过往中的几个关键的断片,讲述了一代艺术才俊的成长史。

内容推荐

在《构树下的肥梦》中,邓勃首先是用他娴熟的摄影技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可供把玩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光和影自由嬉戏,相互追逐,人、物、景三者和谐为一、相得益彰,写意出一个酒香浓郁、诗韵缭绕的石磨坊——一个造梦的空间。它隐匿在都市的喧嚣里,在构树荫庇的屋檐下,在不为人知的偏安一隅,是成就雕塑名家许鸿飞的地方,即许鸿飞工作室。摄影师邓勃用他的光影技术,在虚幻的艺术长廊中为众人迎来了一丝光亮。需要指出的是,邓勃似乎并没有刻意尝试为石磨坊寻找某种别致的氛围,而是从日常景观中巧妙取舍,即便是对雕塑家许鸿飞本人的正面留影,也多是从其生活、工作的常态中随意抓拍,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走近艺术家生活的内核,更有利于还原一个艺术家真实的人生图景。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本装帧精良的书中,一个光影交织、流光潋滟、栩栩如生的艺术家世界跃然纸上。

与光影技术相互辉映的,是邓勃在《构树下的肥梦》中所动用的独特的叙述语言。在《构树下的肥梦》的写作中,邓勃另辟蹊径,用一种诗意而自我的语言来述说雕塑家许鸿飞的点滴故事,将自我在生活中的种种瞬间的感思注入其中,或欣悦、或孤独、或痛楚、或得意……纵览全书,作者确实做到了不拘一格,凭借感情的恣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造梦之域——石磨坊,更成功地还原了雕塑家许鸿飞的艺术人生。

目录

自序

第一章:花红

第二章:颤吻

第三章:世界

第四章:鸿飞

第五章:大有

第六章:艺术

第七章:进山

第八章:睡觉

第九章:父亲

第十章:黄老

第十一章:靓色

第十二章:造梦

第十三章:断奶

第十四章:梦戏

第十五章:心景

结语

附录

试读章节

很久不到广东美术馆看展览了,八月的一天,偷闲去瞧了一下,可惜许多作品都看不懂。刚好有个“非凡艺术展”,确实非凡。长长一条用瓷做的骨头挂在墙上,这是作品?一些作品干脆挂出用瓷做成的一张张白纸,非凡得让人“非常费解”。

也许“非凡艺术展”非普罗大众所能理解,但美术馆里的其他展览也让不少人看不明白。二楼有一张直接展出古碑的拓片,也成了个人作品……

不懂。不懂。

幸好,不止我一个人看不懂,现场几个孩子看后也一脸茫然,连说不知道是什么。还说,他们班上的小朋友画得还好看些。

还有一中年人说:“这个作品展很有喜感,看完就想笑了。”

我想,是不是现在的艺术超脱了不再关注现实世界,而是潜心于材质的特性或虚缈地抒发个人感受?

不过,公共展厅还是多展出普罗大众看得懂的艺术作品为好,毕竟,观看展览的大多不是艺术造诣高深的专家。

实话说,我对此的理解是,这只不过是一出《皇帝的新衣》的再版。这些作品冠冕堂皇地被高悬艺术殿堂,供人瞻仰,却只不过被某些人或团体赋予了高级的审美价值而已,是一些相当勉强,难以让人信服的艺术作品。

但面对这些“高雅”艺术,许多人怕被称愚昧无知,而跟风称好,人云亦云,幸好,还有一批说真话的孩童。

现实世界中的美和丑渐渐地不能引起艺术家的兴趣,艺术作品的主题也偏离了生活世界,不再关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问题。艺术家们有的只是像痴人说梦一样喃喃自语。也许,这样也是艺术,但它已经失却了艺术的公共性,而成为“小圈子”、“精英”的艺术。慢慢地,它走上少人问津的窘境。

究竟什么是艺术?何为艺术家?

因工作关系,我常跑进各省美展、国家美展中,我发现,真正的艺术不多,许多艺术家都为了迎合什么而变得堕落,他们像蚂蚁般孜孜不倦重复着陈腐……这,连同功利束缚着大部分艺术家的思维,这条无形的锁链越来越长,这种过度的伸展,艺术逐渐变得筋疲力尽。判断上的奇怪,不顾主题上那丝毫的趣味,严肃的装模作样,对功利的贪婪毫无顾忌,他们周而复始,互相效仿,捧着纸一般轻的奖牌狂欢,主题似曾相识而变得空虚乏味……一切使今天的艺术世界弥漫着迟钝和腐臭的气味。

不腐臭的就是走得太远,走得自己都看不懂。画面似乎没东西,或肆意涂抹得横七竖八的颜色,或大块平涂的画面。总之,大作也许只有艺术家本人知道是什么东西,我敢断定,有些艺术家本人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东西。就如前面所说的,不再关注现实世界,只是潜心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或艺术形式本身的特有语言,抑或抒发艺术家的个性体验和感受。

这应该“归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消费化,这一切让中国的城市迅速进入文化幻象的时代。光怪陆离的写字楼,大型购物广场,广告,卡拉OK等等,这一切深受外来的影响,国人尽可能应用惯有的拿来主义,取其表面,艺术也一样。这些迅速的扩张,快速改变着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改变着人们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拿来,翻版。必然换来的是空洞和浅薄。

中国当代艺术也有几个“牛”人,这几个人在国际艺术市场也很吃香,但,这种现象会维持多久呢?

他们开始也是从“主流”跳出来,应该可喜可贺。他们也许是从恍惚中猛然苏醒,他们用微薄的力量想—下子把中国艺术来一个天翻地覆,但他们只能站在主要场地的边缘地带,在挣扎,有一丝的微弱的光亮,那只不过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已。但,这光亮是可喜的。虽然,他们的作品迎合了部分市场,但也许,比更多艺术家满足于现存的世界还是好些。

艺术病了,政治有时会摧毁艺术,会把它延伸到晦涩不明中。

现代艺术演变成了一种悲剧,这悲剧占领着主要的场地。

中国艺术要来一次复兴,来一场狂风暴雨,对时代的枯燥无味的观念进行批判。这是艺术家的任务,别为了功利,别纯粹追逐政治,而宁愿成为可怕浩劫的传播者。

这种种现象的产生也是因为社会已陷入“权力下的审美”,这是一种畸形。权力就是真理,且都必须为“权力美学”让路,这是可悲,这是可笑。

挑战权威,这需要一种力量。价值重新评估需要勇气。

有人也许会说,中国现代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一个顶峰时代,我可不这么认为。

这我理解成一种口号,太多的主旋律让艺术家堕落成主题创作。

美术如此,雕塑如此,舞蹈、音乐有时更甚。

其实艺术家们都是一个个骗子,骗人们进入他们的世界,骗人们为他们的创作买单,区别只是有高明的骗子和低劣的骗子而已。

如此类推,伟大的艺术家是伟大的骗子。

艺术,什么是艺术呢?

亨利·摩尔的雕塑在北京展出的时候,一个老太太问美院的一个教授:为什么好?这位教授反问她:这个东西放在这里好看吗?

那老太太说还不错,挺好看的。所以说这就是艺术,至少说明它是美的就足够了。

许鸿飞的胖女人就给人欢愉。可以说看到他的胖女人的人都会欢喜。这几年,媒体上鸿飞与他的胖女人占了很多版面。市民们认识了许鸿飞的胖女人也认识了许鸿飞的真面目,所以每回出街常常被人认出来。

“这不是胖女人的艺术家吗?”之后,总是冲过来与鸿飞合照签名……

我不知鸿飞的作品是否算是伟大的作品,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也许很多人并不认识许鸿飞本人,但他的作品,他的胖女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喜欢。我以为,这是作品是否伟大的前提和重要标志。

一件伟大的作品一定要让人记住,不一定要凡人喜欢。也许有“伟大者”如此说,世人在他作品面前总是没眼光。对此,我给他两个字:狡辩。

我佩服鸿飞的勇气,他敢于挑战常人审美的极限,在世人推崇以瘦为美的年代里,许鸿飞的作品却“顶风作案”,而且他让这些胖女人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对于我来说,艺术是用来玩的东西。一直以来,艺术都肩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在一味地追求伟大的题材时,却忽略了艺术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我想‘肥女人’的广受欢迎,是在其世俗化的表面,隐喻一种生活的达观态度。世界上各种流派的哲学其实都在追问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快乐地生活。‘我肥我快乐’,这种精神的传递不就是一种人生智慧吗?大道至浅。”鸿飞这样解释什么叫艺术这个难答的话题。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他最著名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就如他的雕塑《老妓》,是罗丹又一代表作。罗丹的主张就是:“在自然中一般人的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妓是一件恒久的完美之作。它让人们联想起一位女性,为生活所迫痛苦卖身的一生。罗丹将这位悲剧女性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使人目不忍睹,不仅没有歧视之意,反而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并为社会造成的苦难感叹不已……

艺术家是猎人,在广阔的森林中,好的艺术家知道哪里可抓得到猎物。

小时读《三字经》,有一句“蚕吐丝,蜂酿蜜。”老师说:“有为者,亦若是。”艺术家也不例外。真正的艺术家会像蚕一样吐丝,像蜂一样酿蜜。不可能吐桑叶,酿花粉。他们必须经过分解消化,去糟粕,取精华,溶酿为液和汁。

现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还停留在陈旧的学院派中,他们逃脱不出来,被传统捆绑住,而成了这辆超大无比欲望化战车上的俘虏。有些时候,也许是夜间,他们也许做出勉为其难的挣扎的姿态,但最后还是舍离不掉,成了剩余意义的附属品。这是一种悲哀,虽然披着冠冕堂皇的外衣。

对某一事物的喜欢和迷恋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前称其为“癖”,现在叫做“控”。许鸿飞的肥女“控”,让他在国内外,起码在国内成为知名度颇高的艺术家,肥女使他迅速被人记住,一路蹿红。

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许鸿飞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他把作品的狂欢、趣味、运动和力量的表象推向了极致,表达着一种世俗的快乐,一种世俗的幽默,一种世俗的好玩。简洁、朴实、率真和夸张的手法将雕塑语言处理成具有荒诞、讽刺和幽默的一场场喜剧。

我不把许鸿飞对胖女的喜欢和迷恋叫癖和控,我称其为迷醉。说到迷醉,在这里引用一段尼采描述艺术家心理的话:

——为了艺术得以存在,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首先须有醉提高整个机体的敏感性,在此之前不会有艺术。醉的如此形形色色的具体种类都拥有这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性冲动的醉,醉的这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同时还有一切巨大欲望、一切强烈情绪所造成的醉;酷虐的醉;破坏的醉;某种天气影响所造成的醉,例如春天的醉;或者因麻醉剂的作用而造成的醉;最后,意志的醉,一种积聚的、高涨的意志的醉。

鸿飞的潜意识里喜欢那种肉感,他说,他出街时总是会不知不觉地为一些胖女人的肉感吸引,觉得很性感。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许鸿飞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并把生活中邻家大嫂的生活场景予以精彩再现。略显臃肿的肥胖夸张得十分恰当,有些滑稽,让人忍俊不禁。笨拙的《BOBO女》,骄傲的《一起走过的日子》中的遛狗者,《张长李短》的长舌妇,喋喋不休的《八婆》,《抠》、《祥》的大嫂,手牵儿女在《阳光大道》上疾走的年轻母亲,个个呼之欲出,个个鲜活灵动,可掬的憨态中透出几分可爱。艺术是个性的反映。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标新立异。有独特的视角,或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标新立异就意味着与众不同,就是个性的张扬。许鸿飞在作品中流露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所表现的是一群成熟的、丰满的少妇,并非唯美的青春、靓丽的少女。他表现的是这些邻家大嫂的生活梦想,选用了丰满、肥硕、具有重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夸张造型,在大俗中锻造大雅,也就使得他的这些肥女人在当下讲三围、讲曲线的社会语境中脱颖而出。

许鸿飞用他的艺术创作很好地表达了一种社会观念,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再认识,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用他自己的符号诠释了当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我以为一个艺术家不能老沉浸在自然写生中,这样容易丧失自身本能的野性,失去了幻想力。要创作,别沉浸在自然状态之中,迷失了方向,就失去了创造的生产元素。

一位艺术家不必去描绘真人,应该去创造自己的人物。我看中的许鸿飞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创造了自己的人群,自己的理想胖国,当我看到这些胖女人们时,她们在梦里还纠缠着我。所以,他的作品让我入迷。

还有,许鸿飞和黄永玉心目中的伊甸园的夏娃和亚当,开始一看是多么的吓人,因为他们已不是常态中的让人厌恶的男人女人,从雕塑中,嗅不出模特、专业技巧和所谓的规定教条的气息。风格极为大胆,初看会觉得极为粗糙,甚至觉得没有完工。他们怪异的静止,挺着乳房和生殖器,是多么的骄傲,带有某种无以名之的严肃和神圣。有一种深不可解的东西在梦幻的眼神里。他们已是另一个世界的造型和协调。他们已是鸿飞和黄永玉的梦境。他们创造了新的天新的地。

但他坚持胖女人是一种冒险的做法。许鸿飞最初创作胖女人作品时并不被人注意,许多人在等着看笑话,甚至用下三滥的手法开始人身攻击。

许鸿飞从来不怕争议,他甚至不参加任何有关雕塑的辩论。对他来说,保持心灵的创作自由状态更为重要,艺术个性不能受任何意识形态和金钱的束缚。他始终认为,作品好坏优劣的最终标准,只取决于民众的认可。偏偏是,许鸿飞很幸运,他的作品竟然是一炮走红、博了个满堂彩。这让一些所谓专家大家脸面何在?

我在放火,又岂能容你再点灯!不给这厮戴上几顶高帽子、将他一棍子打死、不把他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实在是难出胸中的这口恶气。

在中国做艺术不容易,你行了,同行说你命好;你一旦输了,他们会喝红酒庆祝。人说文人脑袋灵、弯弯绕多,此话一点也不假。这也许是中国人的劣性的原故。

唯我独尊、同行相轻,争名邀功、同室操戈,极端思维、非左即右。只要有利于己,某些人就决不会吝惜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也不会在意劳动人民的死活,更不会讲良心和良知。

要命的是,鸿飞平时太张扬,起码生活态度太张扬,虽然这不是他的错,但中国有句著名的话:枪打出头鸟。难怪艺术界有些人“仇恨”他,我就想不明白,对于成功应得到表扬,应该爱护这些“出头鸟”,让他能飞得更高,让他在天空中尽情翱翔……

但,一切都不是这样,也许,我太天真了。在一些文章中,可能会写到老艺术家如何爱护一些“出头鸟”的故事。我每当读到这些时,常为老艺术家们的情怀而泪流。出到社会后才明白过来,其实,许多不是事实,或有意夸大个别细节,使之镀上一层溢美的色彩而已。

所以呀,在中国想干事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有才华和热情远远不够!!!因为现在国人最受欢迎的不是有才华的人,而是会说会处世会和领导打交道讨领导喜欢的人!在中国,人际关系才是最大的学问!

在中国规则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潜规则才具有决定性!不知道不了解不运用潜规则,想做事做成事往往困难重重!

陈丹青曾说过:难办的是同行相忌,可悲的是同行相残。彼此防备着、伤害着。窄路相逢了,还得打招呼,握手,扯闲天……

P139-145

序言

分娩时的痛苦。

蝴蝶要从茧子里出来,它扯着茧子,将其撕破——

陌生的光线,自由的王国。幸福的突然来得头晕目眩。

我来了。我撕破了。我蜕化了。

我承受得了这种幸福吗?

2010年秋夏期间,广州不是太阳高照,就是大雨淋漓,那种如泣如诉的淫雨。热就热个半死,雨多也多个半死。

日子还是要过。

甘肃舟曲又是泥石流,那泥石从山上冲下来,新闻言:8月7日23时许,汶川地震重灾区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沟口固体物质约180万立方米。舟曲县城关镇宽约500米、长约5公里的区域被夷为平地,300多户被掩埋,20余栋楼房被冲毁。

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长3公里,水面平均宽100米,水深9米,蓄水量约15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

这泥,把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埋葬……

这可恨的黄泥。但这泥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虽可恨,但又不得不依赖着它。

这泥,还有人把它做成了艺术品,创作出美来。许鸿飞就是其中一人。

活着,不知什么东西总在啃噬着我,我前面总有一道障碍,它淹过来,我感觉不到我的脉络,我也不知在寻找什么?我挣扎不了似梦一般紧随着我的枷锁……煎熬着。斗胆写这本书,是酒精给了我力量,它让我脱口而出。

写一个人或两个人谈何容易?特别是写名人那更不易。这也许是心中的那股冲动。别人说,冲动会害死人。但我这次一定死不了,有几个原因,首先,阅读的人都是有知识的,知识人是有风度的。第二,许鸿飞是我朋友。朋友写差点不好说,起码拉不下脸,也就算了。第三,天天喝茶的人,心跳一般很正常,不容易激动。第四,反正我不是专搞文字的,大不了大家只会说一句:毕竟是摄影佬嘛,。哪能驾驭得了文字,而一笑了之。第五,唉,不说了,反正似乎所有理由都偏向我,我就有胆了。

许鸿飞,是我的同事唐朝人介绍给我认识的。第一次见他时,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谁叫我是性情中人呢?

我长这么大,还是觉得天并不是高不可攀,地的中心也并不是深不可测。我妈也从没告诉过我:哪些界限我不能碰,最多是说,不准打架,不准欺负女孩。所以,除了坏事外,没有任何界限能够羁束我。我有一个信念,有心者,事竟成。

日久生情,我常到他工作室坐,与他聊天,很开心,也学了很多事。艺术有种魅力,是精神上的、生气盎然的魅力,它总在诱惑我,像毒品一样,渗透进我的血液里,注进我的形体中,叩动我的心灵,让我感到欣悦,心旷神怡。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似乎都喜欢用涂画、玩沙、哼唱、手舞足蹈等方式来表达情绪。

等到长大后,情况变了,爱好不一样了'只有少部分人还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世界,品尝人生。于是,大人涂画的行为被称为艺术,留下的痕迹就被称为艺术品。

他们很幸运,他们可自由地挥洒对生命的热情,将对周遭世界的注视倾诉到画布上,或雕塑上,就像小时涂鸦堆沙一样自然。不一样的是他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并积累了绘画雕塑的办法和技巧。

我写关于艺术方面的文章时,总是写不完整一个句子,不论我如何地寻求,如何地努力,都是白费工夫。一些怪异的句子却总是闪入我脑中,如梦一样。

我迷失了吗?不,我只不过暂时走进超现实主义的活动环境而已。

伊萨姆·诺古奇(Isamu Noguchi)曾说:对石头的过分加工,它就难以成为雕塑,石头就会死去。

文章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文章不能过分地雕琢。

每天,或许都有一位青年艺术家正在放弃他的梦想。

而这个世界并不在乎,即使他还有很多的才华没有得到展示。

每天,肯定都有一位青年艺术家正在为了他的梦想而执著奋斗。

这个世界,会因为他而变得不同,即使他也许暂时略显迷茫或心怀疲惫。

我们要肯定那些为了梦想而执著奋斗的艺术家。

所以,我要写这本书。

主要写艺术家:许鸿飞,钱大有。

这本书我不想一味吹捧,不想与有些人一样,围着一只麻雀,吹毛而不求疵的,吹外观俊丽的,吹双目如鹰隼的,吹静若处子而内涵深厚的,吹动如脱兔,神情敏锐的,吹振翅飞翔,扶摇直上九万里的……

我不吹许鸿飞,我也不吹钱大有,我对雕塑半懂不懂,不敢大发感慨,不敢精妙宏论。我只不过写生活,写我的理解,写我所见而已。我用自己的方式收集着细节和片断,希望从这些细节和片断中,能够显现出艺术家的一面。

许鸿飞与钱大有起码留下了痕迹。

但丁在。《地狱篇》中曾写过:……处在舒适的环境里并不会给你带来荣誉,躲在被子下面也终究一事无成。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留下美名,无异于在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还不如空中的烟尘或水上的泡沫。

人在生活中,在学习与谈话及观察中,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以及很多门类的知识,甚至相当陌生的领域,总是如潮水般涌来,对于这些猛烈的冲击和无休止的争议,人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无法阻挡地接收着信息蔓延,但不可能都吸收入记忆。脑袋只能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吸收少部分;并且让它扎根,去消化去放大。到了最后,有些甚至改头换面,形成自己统一的思想。

这就需要判断。这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人在水边走,难免会湿脚。我常到这环境里混,所以有所感悟在所难免。有时,甚至有创作雕塑的冲动。

在传统社会中,审美往往只限于少数贵族名流,正像哲学家所说那样,文化和艺术还只是少数贵族的特权。如果如今还那样,我一定不会加入其中。所幸的是,如今,艺术把审美化的涵义大大扩展了,虽然许多还囿于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局限,但我们平民在很大程度上可对一些艺术加以否定。

在艺术中,没有绝望的歌唱,也没有人耳永听不到的超声波。

海风在黑夜里呻吟,海浪在阳光下破裂……录下来就是一首音乐,或喜或悲。

到展览馆看艺术家的作品,我更主张了解艺术家个人的状态和观念意识。只有通过熟悉和解读一个创作者,你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内涵。

在太阳下,所有物体都平等,但怎样才能在这所有物体中寻找出能成为艺术的形体呢?怎样才能让别人欣赏它甚至神往呢?这就要靠艺术家,靠他们用他们独有的画品表现出引人出神的激赏品?观者都是自由的观赏者,要好的作品才能引诱观赏者……

这就要求艺术家变成超人,起码要变成非人。

他们观察自然却不复制自然,应该说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有用的自然提取下来,那就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和自然中的不一样,这已被我们艺术家们有所取舍,他们已升华到创造的构思的产品……这已更高于自然。

遗弃自然,叩问自然,必会产生高尚有魄力的作品。

伟大与平庸,有时只不过就有那么一丝的不同而已。

我在此叙述艺术,叙述胖雕塑,叙述快乐,叙述那一天,石磨坊那只跳来跳去的小鸟……

这种景象不是很多,没有艺术家,我们很快就会厌腻大自然的单调……

世上如没有了艺术,一定是一个充满挫折、惊讶、痛苦和厌烦的世界。

我想吻你,许多男子都渴望着一个绝世美女对他这样说。

一对鸟儿在石磨坊构树红球花间梳理着对方的羽毛……

时间骄傲、缓慢而又永恒。

我总在行走。我知道,我的行走,为的是灵魂而非身体。所以,我的灵魂总在游荡。

我在远处寻找一个世界,为我编造一个新的世界,哪怕是幻觉。  想想,我们一个个人都生活在银河的微小星辰里,我们每个人为何又离得如此遥远?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在这看起来很久的时光里,我们何尝不是在痛苦中;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和追求,都在自相残杀,其实就是在抗拒着这个悲观事实。

这一切,也许我该服从,就范。但我会因此而痛苦不堪。

幸好,我还有灵魂,我的灵魂可以到处游荡,不分日夜地追逐着这个银河的微小星辰,甚至冲出这个星辰,到无穷的宇宙中遨游……

我为什么在这里?这里是哪?为何见不到太阳?为何见不到花儿?为何看不到我?还有除了电视机二十四小时连续播放的人外活人呢?没有了人为何世界变得那么苍凉?寂静。我喜欢这样。虽然这情景可怕。但不用说话,不用想不必要想的事情。活在没有思想的空间里,也许是最容易产生思想。要不,我心不会那么沉重。不,应形容为空白。空白也许才是思想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不是人,人是没有翅膀的,我看到它的一边翅膀断了,流着血色的液体,摔到我前面,从天上掉下来……从哪里射来的乳白色的光?天上?不。地下?不。远处,一长长的黑色队伍,这是蚂蚁?如果是这样也会令人惊奇,起码还有活着的物体。近了。走近了,是人?不,人不会这样没有一丝表情的,它们长着人的身体,长着人的面孔,它们又是什么呢?走过。一个接着一个。我也走进这行列,我也成了它们。万籁俱寂,我听见了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动……不,一定不只是我的心跳,要不不会那么大声,那么激烈,还有谁的呢?

也许一切都是虚假的。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笛卡尔,他曾提出一个关—于人生是梦的设想。他说,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一切都可能是梦。他解释,所有我们认为感觉到的东西以及看起来好像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都只不过是梦中的场景和片断而已。在他眼中,一切完全是一场梦,一场无止境的梦,在梦中有时梦见自己入睡,有时梦到自己醒来,梦中充满了想见的人和景,在梦中也许是国王也许是乞丐……

这梦还不可怕,我也赞同这永恒的梦的假设,人本来都是在自己骗自己而已。但他假设的第二个就可怕了,我连想都不敢想,太毛骨悚然了,我给你述说一下他的一干关于恶的精灵的假设。他说,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恶的精灵、一个强大如}申灵邪恶如魔鬼的实体手里的一颗棋子而已。它以无休止地欺骗我们为天职,使我们看到、触摸到甚至闻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目的只是以看到我们无止境地犯错误为乐。  我暂且不理会笛卡尔怪异的假设,但我的游荡又是什么呢?

但我为何还是找不到真正的世界?我找到的只是可怜的和零碎的世界而已。

一阵风吹过,几片黄叶飘落。但我还是醒不来。

哪里是真正的世界,哪里是假象的世界?我已经彻底迷失了。

遥远之物一个个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那个夏曰正午,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甚至投影在我身上的一截树枝的投影,“灵光”在重现,就像海市蜃楼般,一个笑脸奔跑的姑娘……时空在奇异纠缠。

一杯清亳一支烟,凌晨一时后到天亮的时光,漫古论今。我承认,我往常是戴着锁链写文章,写这本书时,我要解开这些链条,尽情地抒写,但过程很不容易。

写到这里,我想起俄国诗人巴拉丁斯基一首论述雕刻的诗:

艺术家用深邃的目光凝视看一块石头,

在石头中发现一位女神,

烈焰在血管中奔驰,

他的心儿已向她飞去。

然而欲火如焚的他,

已经控制住自己:

他用从容的、渐进的手法

把女神隐秘的皮肤

一层一层剥下。

真是浪漫,叫人觉得石头里都附灵魂了。一句“把女神隐秘的皮肤,一层一层剥下”,叫我感觉她皮肤圆润发光,细细滑滑的。

鸿飞的胖女人也是细细滑滑的。

一阵雨刚过,天空变得很明澈。

2010年8月,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构树下的肥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14368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66
212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