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
内容
编辑推荐

谢鲁渤所著的《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写的不是浙大校史,而是一本随笔体传略,并且还只是截止于1949年竺可桢离任时的“前传”。作者在材料取舍和谋篇布局独具新意,对于从求是书院破茧而出到第三中山大学因运而生的这30年,以“序篇”的形式梳理了一个大概,将随后的20余年作为前期浙大之“本事”一一道来,脉络清晰、疏密有致,重述了中国一流学府的崛起之路,追溯“东方剑桥”的精神与情操。

内容推荐

谢鲁渤所著的《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以大科学家竺可桢执掌浙大的13年为核心,描述了中国一流学府浙江大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与情操,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负笈流亡,先浙江建德,继而江西泰和、吉安,及至广西宜山、贵州黔北,于艰难跋涉中崛起而谓之“东方剑桥”的西迁岁月,突出展现了诸如竺可桢、胡刚复、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以及马一浮、丰子恺等一大批科学与文化精英的生活、学术风貌,同时辅以1897年杭州求是书院成立至1927年国立浙江大学正式挂牌的历史经脉,《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是一部随笔形态书写的浙大前传,文字凝炼、疏密有致。

目录

序篇

 序篇一 普慈寺谜案

 序篇二 在夕阳帝国的余晖下

 序篇三 十年一觉大学梦

 序篇四 犹如风声,犹如气息

本事

 一 国立浙江大学

 二 杭州瑰宝

 三 郭任远这个校长

 四 竺可桢上任记

 五 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六 1937年的“双十一”

 七 乡村协奏曲

 八 宜山记

 九 南郊茅屋与新缘缘堂

 十 黔北大学城

 十一 谁持彩练当空舞

 十二 芳野吟

 十三 回故乡之路

 十四 湄潭朗月照钱塘

 十五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后记:去老浙大夕花朝拾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普慈寺谜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在京城做过10余年御史,因冒犯慈禧太后贬官外放的林启,从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官邸设在城东皮市巷内。离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寺院,一是报国寺,在场官弄;二是普慈寺,在蒲场巷。其时报国寺已不复香火,据说成了清政府储藏武器弹药的库房;普慈寺则在数年前刚刚完成翻修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杭州东城梵刹之冠。

作为杭州官府首要,林启与其辖地内的寺庙,本不会有什么直接关系,何况他又是一位崇尚维新思想的饱学之士,通晓英文日语,研习经济科学,以兴学强国为追求,故而报国寺与普慈寺的一衰一盛,起初并未受其关注。但是在半年后的某个早晨,从皮市巷起乘的知府官轿,却抬着他出直大方伯,过菜市桥,经上刀茅巷后,停在了普慈寺的门外。

知府大人当然不是来庙里进香的。从轿子里出来的林启,任务是查办事关该寺的一起案子,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普慈寺不法僧人案”。这起案子的来龙去脉,如今已难以寻觅翔实记载了,有说涉嫌风化的,也有说欺行霸市的,究竟是怎么个缘由,未见定论,终究仍是一桩谜案。但细想起来,和尚的偷鸡摸狗抑或仗势扰民,虽也不是没有可能,却到底还不至于惊动府台大人,烦劳林启亲自来查办,若非另有说道,恐怕也一定会是弦外之音。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元至正年间修整过一次,明时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复又重建。杭州历代寺庙众多,建建毁毁如过眼烟云。相比灵隐寺、净慈寺这样一些驰名丛林,普慈寺应是排不上号的,年久破败修修补补或许可以,完全倾塌了想要重建,绝非易事。但这座颓圮已久的寺庙,却竟能耗时3年,奇迹般平地再起,而且规模超前,不能不令人诧异。从这一点上说,普慈寺的浑水,很可能与经济有关:造庙的钱是怎么来的,首先就是个谜;钱又是怎么花的,恐怕也是笔糊涂账。都说普慈寺的僧人法道了得,林启倒是要探个究竟了,他最是容不得贪赃枉法的,任粮仓御史时就曾逆权势而整肃纲纪,且连西太后的作为也敢于说三道四,哪里会在乎几个不法僧人。

林启是怎么查办普慈寺案的,又到底查出了什么,还需另做考据,但寺僧所为确已辱没佛门清静,应是毋庸置疑。所以查处的结果,是将恶僧逐出山门,寺产收归国有。按说僧人不法,庙堂无辜,换个住持也不是不可以延续,只是在当时的杭州,并不缺少寺庙,尤其在林启看来,与其重续普慈寺香火,不如拿它来办一所学堂。他一向主张兴学强国,读书的理应多于拜佛的才是。

于是就有了相应的另外一种说法,以为这是林启事先就盘算好的。早在出知杭州之始,他已经有了要在任内办几所学堂的想法,亲自查办普慈寺案的目的,正是相中了这处几乎可谓现成的校址。从事后的结果看,这个说法倒也不无道理,因为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普慈寺的殿宇禅房就几乎原封不动地改弦易辙,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同寻常的“求是书院”。这也是林启在杭开办的第一所学堂。

说求是书院不同寻常,有两层意思,一是它的创立极富挑战性,二是从一起步就显示了藏龙卧虎的质地。虽然林启在书院开设3年后的1900年4月就殁于任上,但在他所招收的最初一批学生中,却有着像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林启甚至还聘请了美国人L.Mattox(中文名王令赓)担任书院总教习,华人教习者中的宋恕和高啸桐,更是后来一再被人提及的维新派大学问家,前者是浙江平阳人,系“东瓯三杰”之一,后者与林启同为福建籍,做过广西梧州知府,时为林之幕僚。后来以主笔《杭州白话报》颇负盛名的林白水,初时也应林启之邀,参与过求是书院的创办。无论师资抑或生源,求是书院之强,可谓“两浙无两”矣!

杭州人大约都知道孤山放鹤亭边的林社,这是后人为纪念林启修筑的一座两层楼屋。时隔百余年,林启并没有离开这座他曾五度春风的城市,至今仍端坐于此间的梅树下,一顶圆桌,几张方凳,清癯睿智的面容与湖山相映,谁都可以在侧旁的空凳上坐下来,听他讲述早年创办求是书院的前尘往事。据说林启先生不仅谈吐幽默,且言辞犀利。

但不知为什么,我感觉中的林启,却不是里西湖畔抚桌而坐、意兴阑珊的这个样子。许是因为在我住地的附近,出入时常经过的大学路上,总能看到残存至今的普慈寺。虽然仅剩很少的一点建筑了,却毕竟还是加以修缮,被保护起来了,在门楣上挂出了“求是书院”的匾额。每每见之,就不免心生幻想,仿佛林启刚刚从那里出来,令手下在门上贴了封条,神色肃穆且略带思谋地捋了捋胡须,随从掀开轿帘,林人内坐定,回看了一眼普慈寺,随之摆手道:起轿!

现在遗存的求是书院,门是朝西开的。这当然不是先前的寺门了。门前那条东西走向的蒲场巷,也早已消失。但是在林启的轿子离去的当初,以及随后的许多年中,这条巷子里却回响着浙江乃至中国新教育的足音。从那些足音中辨别林启的行踪,大致可以复现以下一些场景:

3月,普慈寺案查办完毕。林启特意挑了个散淡的日子,邀约浙江巡抚廖寿丰泛舟西湖。名为游春,实则是要禀告案子的处理结果。应该是在画舫上,有茶和点心,清风徐来,湖光潋滟,巡抚大人说不定还信口吟了几句诗。见廖寿丰的兴致不错,林启试探性地提了一句该寺房产的处置,廖似觉此等琐细事务,无须过问,便称由杭州府自行打理便可。林启甚喜,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P2-4

后记

去老浙大夕花朝拾

我读过的学校都很有历史。初中时的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称“杭高”,早年谓之浙江第一师范,名垂近现代文化与革命史之卓著者几可列队;毕业后报考的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自然是冲着日后想进浙大去的,虽然当时的校史仅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算起,但现在看来,浙大的附中,其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尽管在这部关于老浙大的书中我只稍稍提了几笔。

杭州这个地方,旧东西是很少见的,时常被人挂在嘴边的一些老建筑,基本上都是翻修如新,形态或许还在那里,气场是没有的,用来拍拍电视剧还行,若想身临其境地追忆昔日人事,多半找不到感觉。譬如我住宅附近的两处,一个求是书院,一个风雨茅庐,后者能看出点大致轮廓,虽然丝毫也感受不到王映霞的气息(郁达夫是一天也没在这里住过),但它所在的“场官弄”好歹还有块牌子订在那里,前者却是除了将仅剩的一间房屋修得连个方向感都没有,早年所在的蒲场巷,以及书院的占地范围,竟是一点点旧貌都无从想象了,因此在杭州寻根怀旧实在是件让人尴尬的事。

董桥的集子《从前》要再印,朋友替他请张充和题写封面,见字后董先生大为感慨:“张充和一管大笔蘸遍当代中国的茫茫烟水,她的一洼砚田不仅磨透历代书艺的渊源也磨平风雨家国的离乱”。那年张充和96岁了,仅仅两个大字就能写出并让人感觉出如此境界,盖因心中有历史之故。源头可上溯自清末求是书院的浙江大学也已过了百年,一提“求是”两字,濡染于“茫茫烟水”间的履痕苔影便隐约可见,闪现着一代名流巨擘风姿的灿烂星空始终标示在历史深处,尽管距离迢迢难再与共,却到底还可以牵动一份后辈的敬仰。

有幸得以追写老浙大的前尘故旧,于我是一件乐事。牵强附会地说,我现在每天往来的大学路,就是那些飘渺烟云的原产地,曾经因向往浙大而报考附中的冲动之举,也隐约像是一种缘分。如果就个人兴趣而言,我近年来的文字指向又的确多属“从前”一类,自小生活在杭州,总想着去翻一翻的,自然也是这个城市的老皇历,作为她最早的一所大学之一的来龙去脉,那是绕不过去的,无论是否有充足底气,都愿意试一试。

然而一旦接手,我才发现自己实在很是捉襟见肘。对近现代教育史的文化积累是软肋之一,各门科学知识的匮乏,对汇聚了众多科学名家的浙大殿堂,更是怯于贸然闯人。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构想,无从涉猎,当然也一直都开不了笔,只能好好先读《竺可桢全集》中第六到第十二卷的日记。

在1949年前的浙江大学,执掌浙大13年的竺可桢无疑是最核心的人物,他的几乎一天不缺的日记,为起自1936年的浙大“竺可桢时代”留下了详实且细致可触的史料,尤其抗战中流亡西迁那几年于艰难跋涉中的崛起,全然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将竺可桢执掌时期作为主轴,老浙大的基本脉络,大致上是可以清楚的。1921年4月出版的《清华周刊》10周年纪念号说:“学校一个时代的精神如何,就看校长的态度怎样。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计划、有理想、有希望的人。清华以前享有的盛誉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周寄梅是清华第二任校长,竺可桢则为浙大第五任校长,我以为拿这段话来说明竺可桢,也甚是恰当。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这部书要写的不是浙大校史,而是一本随笔体传略,并且还只是截止于1949年竺可桢离任时的“前传”。这样的内容和文体,决定了作者在材料取舍和谋篇布局上无疑会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因此成型后的这部书,对于从求是书院破茧而出到第三中山大学因运而生的这30年,我以“序篇”的形式梳理了一个大概,将随后的20余年作为前期浙大之“本事”一一道来,以求其脉络清晰、疏密有致。

深入苍茫岁月中的老浙大,实在是不免让人感触多多,遐想多多。以现今的目光去看从前,忍不住的总想来点说三道四,但是说过道过,回头一读,竟像是画蛇添足了,于是删去。前些年给报纸写专栏,也是些消逝年代的故人旧事,报纸版面有限制,字里行间夹杂更多的又是一言难尽,就索性重在记录,少加赘语了。专栏仿鲁迅之“朝花夕拾”,起名“夕花朝拾”,写这本书的感觉,其实也正是去老浙大夕花朝拾,循的便也是此一路径。

感谢杭州市文联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也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能接纳我之所拾,惜因才识有限,疏漏和遗憾之处在所难免,好在老浙大几度风雨、一肩星斗,行程中花开花落、处处灿烂,想那未竟之种种,是一定还会有后续的。

书评(媒体评论)

在信息的海洋里,这套书恰如一叶扁舟,载着浙江历史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驶入了我们躁动不安的精神世界。面对喧嚣的现实,它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力量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而它本身也成为这种力量有效的延伸之一了。

——刘恒

从这里出发,了解浙江,了解中国。

——余华

我迄今至少有三个遗憾,就是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受到过这三所学校的沐浴。

——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鲁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6193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5.5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