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深圳管理样本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老丈母娘经济”促生的房奴群体

在当前的经济学界有一个比较调侃的说法,称中国的经济为“老丈母娘经济”。抛开经济学领域的诸多观点和联系不谈,我们不得不承认,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购房者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结婚才必须要一套自己的房子。因为这是老丈母娘的要求,即:“没有房子就娶我女儿,想都别想!”于是,广大青年男女开始了他们的购房生涯,而这些老丈母娘为了达成所愿,大多也要搭上自己的“棺材本”。因此,老丈母娘促进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发展,甚至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所贡献”。而作为购房的当事人,在买房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幸福,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支离破碎,但是大多老一辈人还是没有完成思想转变,而且他们对于年轻人的选择还具有一定的左右能力。于是,“有房子才能结婚”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主流,包括城市中已经有房的家庭在内,为新婚夫妇添置一套新房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其中,虽然双方老人也会为此竭尽全力,但是在购房中“灾难”最深重的还是当事人。因为漫长无期的房贷会成为一把无形的枷锁,始终压在购房者的肩头。与此同时,购房之后的“月供”也会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也让那些月收入过万,原本应该生活轻松快乐的白领一族不得不精打细算,长年累月地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

一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数据显示,在清朝乾隆元年(1622年),也就是清朝最繁盛的时期,北京核心地区新帘子胡同(位于长安街南,二环以里),其四间瓦房(相当于今天的联排别墅)的售价只有白银70两。而当时一名仆役的月收入就有6两白银,也就是说,当时一名低收入的清朝人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轻松解决住房问题。而造成古今住房问题对比如此悬殊的关键,是人口密度的不同。在当时,我国人口的总数不过4475万,而且当时全国的土地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全国人口又主要聚集在长江中下游的苏锡常地区,在京城的人口其实并不多,所以房价很低。这也是当时大户人家都是亭台楼榭的庄园居所,中产阶层至少也是四合院居所,而低收入人群也可以居住在“联排公寓”中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今天中国的人口剧增,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太多的人群涌进了北京。据北京市交通网络检测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市每天的客流量平均保持在600万人左右,节假日可以增加到近千万人,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甚至激增到了2000万人次以上。也就是说,如今北京市一天的客流量,最高值就已经达到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人口分流政策,我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也开始有计划地向二、三线城市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房价合理化,还需要人口分布的最大化和最终合理化,当然首先是人们对此有一个充分的思想认识。

由于中国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文化,“居有定所”是人们固有的生活观念,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则是以游牧(主要是海洋游牧)文化为主。当这两种文化冲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在经济和物质上接受了他们,却在思想和文化上与其脱节,这就造成了幸福感的流失。而我们的民族又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积累的,在目前阶段还不可能被完全吞噬,这也就注定了我国人民幸福指数将大打折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人们可以把车子停在郊外,然后把自己的家安在一辆大巴汽车上,而在我们国内,这样的事情还属于天方夜谭。

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在思想文化上和国际接轨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在购房这件事上,由于受到家中老人的制约(比如为自己女儿考虑的丈母娘),大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整个购房行为中,老丈母娘居然成了最积极的推动者。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因为要完成长时间的房贷偿还,女方与其说是嫁给了自己的丈夫,不如说是嫁给了一套房子;男方与其说是娶了自己的妻子,不如说是娶了一套房子。到头来,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数十年,得到的居然只有一套房子,而幸福感则早已不知去向。

P27-31

目录

第一章 苦干、死干、硬干,干成了“穷忙族”

1.“穷忙族”就是比“月光族”更穷,比“劳模”更忙

2.竞争激烈是一些人成为“穷忙族”的原因

3.为什么有那么多“日理万机”却“钱途”无望的人?

4.错把固执当坚持:“穷忙族”摆脱不了苦干命运的要素

5.方向和距离:走向成功的永恒路标

第二章 房奴、车奴、卡奴,青春被严重透支

1.“老丈母娘经济”促生的房奴群体

2.前怕涨,后怕跌,买一套房子会增加多少烦恼?

3.汽车时代降临,车奴潮流来袭

4.卡奴阶层,白领一族变工资“白领”

第三章 孩奴、学奴、婚奴,变成了“命运奴”

1.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你甘心沦为孩奴吗?

2.为什么要把60%的家庭收入都用在孩子身上?

3.为什么养活孩子、教育孩子,最后还宁愿被“啃老”?

4.左手面子右手面包,孩子出国留学到底为哪般?

5.要想获得幸福的婚姻,就必须将婚姻坚持到底吗?

6.已婚青年与单身贵族相比谁更幸福?

7.精打细算,彻底摆脱成为婚姻奴隶的命运

第四章 人口、户口、瓶口,大国的“三口”效应

1.黄金周,你看到的为什么是人流而不是风景?

2.人口红利为什么也会变成人口负利?

3.人口13亿基数成双刃剑,资源政策何去何从?

4.人口数量的合理化有何优势?

5.户口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利的标记

6.计划生育政策:时代赋予中国的桥梁

第五章 PPI、CPI、GDP,流失了你的幸福感

1.通胀压力究竟如何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2.CPI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3.宏观经济调控若不给力,居民心头寒意浓

4.为什么国家富强了,居民却并没有感觉到相应的幸福?

5.工作没安全感,生活就没幸福感

第六章 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拼成了“孤胆英雄”

1.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自称“孤家寡人”?

2.自负之下,圣主乾隆有多圣明?

3.时刻谨记,自信和自负只在一念之间

4.戒除自卑心理,生活才可以更美好

5.传统文化:国人对幸福诉求的契合点

6.历史红尘在目,国人应坚守传统文化

第七章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观观”相护

1.谁都知道金钱不等于幸福,但人们总是走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

2.杞人忧天似的远虑导致的是对养老的过度忧虑

3.中国人为什么只懂得勤劳工作,却不懂得休闲?

4.单纯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预期的幸福

第八章 封建、迷信、无信仰,降低了生活质量

1.封建思想流失了你的幸福感

2.为什么有人根本不信命,还是会跑去算命?

3.为什么那些走在理想道路上的人最幸福?

4.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

5.放下不存在的精神包袱,享受世间的幸福快乐

序言

勤劳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美德,这样的事迹在中国古代可以说不胜枚举。即便到了今天,勤劳朴实的作风在很多中国人身上也十分常见,特别是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在短短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便用自己的勤劳将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强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仅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有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而这种国际间的人才流动,让很多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向国外输出了很多劳动力,比如到澳大利亚挖煤的煤矿工人和到美国西部淘金的采矿工人,以及到东南亚的橡胶园作业的工人。这些华籍工人和现在国际间人才的流动从性质上有所不同,他们纯粹是以付出体力劳动而获得报酬的,所以无论再脏再累的活儿,甚至连本地那些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中国人却从来都没有退缩过。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勤劳、吃苦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本地压力,河北省保定市向非洲国家输出了第一批劳动力。很快他们便在当地扎下了根,因为他们到了非洲后看到有很多荒地,便承包下来种菜,然后再运到城市里去卖,工作既辛苦,时间又长,很多当地人都不愿意做,但中国人却做了,并且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在随后的10余年间,保定市每年都会向非洲各国输送1万多名劳动力,他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了非洲各国人尽皆知的“保定村”。只要一提起非洲的华人,绝大部分非洲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尽管这些输出的人员已经远非最初的纯劳力,但是在非洲或中东的很多国家,当地的老板都很乐意雇用中国人。据南非一位从事金属开采生意的老板梅恩讲,他们公司已经招募了不少华人,并且仍然在招聘华人。在他的眼里,每个中国人不仅都很勤劳能吃苦,而且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极少计较工作时间的问题,经常不计报酬地主动加班。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从来不参与什么罢工。而这一点,正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员工所无法相比的,他们要么动辄罢工,要么就像许多南非本地的员工一样磨洋工。

可以说,勤劳、本分几乎成了很多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那么,理所当然,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人一定会过得十分幸福,就像在唐朝时期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一样:富足而安定。而实际上,有一些勤劳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因为勤劳的本性而过得多么幸福。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有些中国人不但没有很多外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富足安康,而且生活质量反而并不好。比如工作时间问题。早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之后,美国便制定了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度,之后更是成为了国际惯例,但实际上在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里,8小时工作制依然没有落实,即便是落实了,很多私营企业或公司也会将远远超出8小时工作量的任务摊派到员工身上,使得很多公司员工尽管理论上是下班了,但实际上是下班了却不能离开岗位。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行业中,如餐饮司机、售货员、保安等服务性行业,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都很大。而在国外,包括很多私营的小商店都是每天按照8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很多小店都是利用时间去赚取更多的利润。试想,这样勤劳的中国人能幸福吗?

几年前,由于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促使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实行每天5到6个小时的工作制度,甚至有的国家还实行了每周4天的工作制度。但在中国,即便是法定的每周5天工作日、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的制度却依然没有得到落实。调查显示,中国的人均工作时间排在世界第一位,年人均工作时间高达2200小时,而在近邻的日本,却只有1758小时,美国则为1610小时,欧洲发达国家则更少。在工作时间如此短的条件下,欧洲人还享有带薪休假的待遇。和勤劳的中国人相比,那些喜欢坐在海滩上喝着红酒晒太阳的悠闲惬意的欧洲人才是最幸福的。

不仅如此,据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人口最多,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的人均工资排名却位列倒数第一,人均每小时获得的报酬为0.8美元。而最高的德国,人均每小时获得的报酬为30美元。美国位列中间,人均每小时也有22美元。如此悬殊的差距简直令人咋舌,而实际上这种人均的算法本身所透露出来的,必然是会有更多远远低于这一水平的现象存在。在如此大的贫富差距之下,那些生活在金字塔底层的中国人,在他们勤劳的本性背后,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生活呢?

正是出于一种深入探讨的目的,我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8章:即苦干、死干、硬干,干成了“穷忙族”;房奴、车奴、卡奴,青春被严重透支;孩奴、学奴、婚奴,变成了“命运奴”;人口、户口、瓶口,大国的“三口”效应;PPI、CPI、GDP,流失了你的幸福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拼成了“孤胆英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观观”相护;封建、迷信、无信仰,降低了生活质量。通过这8个章节,我们力图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解读中国人的勤劳和幸福,并分析造成中国人勤劳而不幸福状况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此外,本书还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发,兼顾局部微观经济的细节考究,以期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隐藏在那些令人乐观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下的幸福与不幸的根源所在,以便让我们能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内容推荐

成君忆编著的《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是一本解读国民不幸福的原因及对策的心理学书籍。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幸福”展开,分析了当今中国人勤奋努力却缺少幸福感甚至感受不到幸福的各种原因,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加以阐述,告诉人们如何去看待幸福,又如何去找寻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阅读《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读者朋友能够对幸福有新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在勤劳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幸福。

编辑推荐

谁成就了“穷忙族”?为什么财富总被透支?为什么国家富有了,你却总是疲倦、沮丧?为什么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却拼成了“孤家寡人”?结合成君忆在《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中提出的对当前社会实际的阐述,你会找到隐藏在各种社会现象之下的幸福与不幸的根源所在,以便你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什么人勤劳而不幸福/深圳管理样本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君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1677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