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轼叙述一种(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代人杰,如嵇康、葛洪、李白,苦苦寻仙不得一见,身上却有了仙气。这挺有意思。可惜近现代,仙气或神性在生活中消失殆尽。西方哲人界定为“祛魅”,希望人类有朝一日能“返魅”。也许五十年,也许二百年,人类将收敛狂妄自大,重新回到敬畏天地的良好心态中。

刘小川编著的《苏轼叙述一种》始于对苏东坡的原始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内容推荐

苏轼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偶像,正能量传递者。

《苏轼叙述一种》是叙述读者了解、研究、赏析苏轼及作品的重要作品。巴金文学院文学奖获奖作品。

《苏轼叙述一种》是与苏轼同为乡人,同用乡音,同习乡俗的作者刘小川,将用最真实生动的笔触展现这位巨人的淋漓元气与人格魅力。

目录

小引1

— 生活之意蕴层5

二 天才少年13

三 奇人张方平,醉翁欧阳修27

四 初仕风翔39

五 十年生死两茫茫……49

六 医国手55

七 文人与山水71

八 人间天堂,酒食地狱81

九 老夫聊发少年狂89

十 小人发难99

十一 坡仙113

十二 谁能伴我田间饮125

十九 苏轼的诗199

二十 苏轼的词221

初版后记252

再版后记254

我所知道的刘小川257

试读章节

苏轼到陕西凤翔做签判,苏辙送他到郑州。沉默的苏辙骑一匹瘦马,衣裘单薄,在深秋的风中缓缓行进。后来下雪了,白的雪和黄的土地,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早期的诗作中,这可能是最好的一首。飘泊在外的人,读着它会生出相似的感慨。

京城的名人下基层初做官,却跟主要领导闹起了别扭。到凤翔半年后,苏轼碰上新太守陈希亮。陈希亮原是眉山青神县人,王弗的同乡。此人与苏洵也属旧交,按常理,应该照顾苏轼才是,可他对苏轼严格得不近情理。他个子小,眼睛有点斜视,训斥部属喉咙大,动不动就暴跳如雷,部下都怕他。苏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几件事,受到小民称颂;衙门里他人缘好,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苏贤良”。然而陈希亮发布命令:谁也不许叫苏轼为苏贤良。二十七岁的苏轼为此很不高兴:皇帝都对他客气呢,这怪老头却压制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生怕他的才干盖过太守的政绩。有小吏偷偷叫他苏贤良,那陈希亮眼力不济耳朵倒灵,抓过小吏用鞭子猛抽。苏轼宅心仁厚,听小吏声声惨叫,忍无可忍了,要夺太守的鞭子,被人拉开。

陈太守对苏轼说:“你敢对上司不敬,我就抽你!”

苏轼郁闷了好久,想念弟弟苏子由了,写诗说:“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

中秋节他不去知府厅参加例行宴席,被罚铜八斤。古代钱币分金银铜,八斤铜不是小数。苏轼知道这处罚的规矩,可他就是不去。罚金由王弗带人送到知府。她回家,软语劝苏轼。据她观察,老太守也是一位好人,凤翔十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王弗猜测,老太守也许是故意对他严厉呢。

苏轼听不进去。有两年的时间,始终和陈希亮拧着。

王弗这样的好妻子,深知用什么方式劝丈夫,以她温柔的慧眼看人看事,尽量弥补丈夫的性格缺陷。事后证明,她对老太守的猜测是正确的。陈希亮为官几十年,对训练年轻人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确性子倔,两年中从未向苏轼做过任何解释。后来,他因收受其他地方送来的好酒而下狱,一世清名毁于几个酒坛子,气死在狱中。而苏轼已经有了不少官场体验,慢慢回忆老太守,明白了王弗的那些话语,怅然写道:“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颜色……”

苏轼对王弗的怀念,也是这种情形:王弗走了整整十年,他才细细咀嚼妻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江城子》这样的感人肺腑的作品。

人生多少事,事后方知原委,却要么事过境迁,要么物在人亡。“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苏轼在凤翔待了三年,作为副手,他并无显赫政绩,公务也说不上繁忙,有的是时间到各地走动,既是体察民情,也可以叫做游山玩水。古人对天地山水,对历史人文,有极大的虔诚和浓厚的兴趣,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浮光掠影的旅游。

凤翔境内有终南山脉,山中多庙宇,寻僧访道是苏轼的一大乐趣。有一座开元寺,寺中多佛教题材的古画,苏轼往往匹马而入,一看就是一整天,日落时分方策马而回。他一个人在山林中穿行,身影在草木之间时隐时现。他沉浸于古画,王维的画,吴道子的画,不禁浮想万端,由古画及于人事,由人事及于自然。圆圆的落日照着他的长脸,也照着他云去风来般的沉思。这副形象,单论外形已令人感动,更何况我们还试着进入他的内心。

凤翔天灾严重,要么洪水滔滔,要么久旱不雨。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两个月不见一滴雨,地里的庄稼眼看枯死。心焦的不只是农夫,天灾关系到所有的人。苏轼率众祈雨,每日望着大晴天烧香叩拜。到三月,终于有了点雨水,人们小心翼翼地企盼着,不敢期望过高。好像习惯了无雨的天气,不再相信老天爷了。

暮春的雨,断断续续地下着,有一天夜里,忽然变大了,并且接连下了三天。凤翔人这才欢呼雀跃,额手相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这亭即是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苏轼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

从一开始,所谓仕途第一站,苏轼的眼睛就盯住民间,这使他不可能沉浸于亦官亦文的优哉游哉的生活。凤翔穷人多,衣不蔽体的流浪汉随处可见,他们为何穷呢?苏轼寻思着,看见地方的华屋美宅,不禁大发感慨: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凤翔城外有个李姓地主,其庄园的富丽堂皇,整个关中都少见。庄园的豪华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北宋的地方豪强,搞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遇灾年,有点土地的人也没法过活,只好打土地的主意。而灾年频仍,实力雄厚的地主就大肆吞并。美仑美奂的庄园,巧夺天工的亭榭,到苏轼眼里却变了味,它是以千家的破败作为代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轼与杜甫,乃是一脉相承。

苏轼的这种“民问精神”非常宝贵,而且他是自始至终的。我今天提笔写苏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种精神的敬意。才华是其次的东西。如果苏轼一到凤翔就同李姓地主打得火热,写帮闲文章,赞美地主的庄园闲适而优雅,讨来几锭银子、一顿酒饭,那么,他的文字再好,也不过如同挖空心思赞美皇帝的司马相如之流。

苏轼到凤翔,盯上了李家花园,横竖看它不顺眼,于是发为文字。一首诗奈何不了大地主,却显示了一种立场,一种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不可或缺的立场。我想它在今天的意义,不言自明。作家当有大视野,大感觉,大疼痛。

苏轼到凤翔,除了同李家庄园过不去,还同太守大人闹别扭。前者富豪,后者权贵,苏轼两者都不买账。当时他二十七八岁。后来一直就这样,看人看事只凭良好的直觉,不计利害。这直觉从何而来?除了后天习得的,我想也是天性使然。想想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先天固有的东西已是分量太足,而后天习得的种种又使它变本加厉。苏轼之为苏轼,盖在于此。

P40-44

序言

值得信任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屹立于巅峰的伟岸旗手,正是苏东坡。

本书始于对苏东坡的原始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我家距苏轼老宅仅百米之遥,从小就在他的英灵弥漫处跑来跑去。园林优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3年,朱德到眉山,这位激动不已的总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辛,指南宋的辛弃疾。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儿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散文八大家”。而当时的散文,和今天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不是一个概念。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幸福。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二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大文豪的巨笔,一生写过的墓志寥寥无几,王公贵族请不动的。母亲与乳娘,双双呵护苏轼的生长。及至成人,先后又有三位女性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宋朝女人,我们终于能知道全名了,不像李白、杜甫、自居易的夫人,只留下她们的姓氏。

王弗、王朝云,有着惊人的美丽,无论是她们的外貌,还是她们的内心。

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性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性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性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儿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永不流传的诗。他最大的爱好是打抱不平,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才是上级。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瞅着灾年要大捞一把,因为他永远让自己显得莫测高深,叫别人捉摸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家门前贴告示,围观的群众多达数百人。告示写得歪歪扭扭,而内容大快人心:屯积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些都是真事,史料记载明确。

过了三十余年,苏轼在杭州办“安乐坊”,为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救活了几千人。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去世多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眉山这小城,各种各样的古怪人物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足以写成一本精彩的厚书。倒是最近这十几年,人的行为模式突然趋于单一,欲望、意志、趣味,看似各自流溢,实则积为一潭,逼近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模式。个性被设定、被掌控,个体的局部反抗几乎毫无意义。个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的反面。究竟是谁,谁在设定人的喜怒哀乐呢?谁在制造那个标准化的“现实通道”?我重读享誉全球的哲学家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他主要研究美国,副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结论已如书名。他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其实受制于新型的极权。那是一个试图用资本的逻辑掌控一切的国家。对外的丛林法则、穷兵黩武,有其内在的动因。

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毕竟时间短,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以避免西方人的严重异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的伟力会自然生发。眼下的回归传统、以民为本,见证了古老的文明重获新生的伟大力量。

而作家有义务推波助澜,把活生生的传统带到当下,把一批又一批精彩人物写在纸上。

后记

《苏轼,叙述一种》动笔于十二年前,200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得巴金文学院颁发的随笔奖,是当时惟一一本获评委全票通过的书。2005年,此书被上海《小说界》杂志拿去转载,影响更进了一步。2007年,眉山出了一本市内普及性读本《眉山苏轼》,基本上采用了初版的文本。

几年来,此书在互联网上的流传也比较广。不断有读者对我说,喜欢这本行文轻松、篇幅也不大的书。读者形容它像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有别于携带重装备的大部队。

今年这次修订,在初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约三万字,并在编辑的建议下添上了每一节的小标题。

从1965年到1974年,我家住在眉山县下西街,距三苏公园(古祠堂)仅百米之遥。那地方是儿童戏耍的天堂。每当父亲找不到我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去公园看看。

我妈妈1994年年底就去世了,享年才六十五岁。妈妈生前很爱看书。谨以此书敬献给妈妈的在天之灵。

哦,写下妈妈这个词,多少次泪飞如雨……

四十多年前我就读的眉山城关一小,隔一道青砖古墙并一溜修竹,就是占地百亩的三苏公园。公园的南大门外,还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公园坝坝”,小学生中学生,在草地上打滚踢球放风筝看电影,乐翻了天。如今填满了硬梆梆的钢筋水泥。小学生驮了大书包过马路,必须东张西望,脑袋扭得像拨浪鼓。车,太多了,太强势了。汽车水泥欺负人,尤欺少年儿童。

苏轼之能成长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庞然大物,其早年生活的饱满度太重要了。《品中国文人》这一系列,我品读了历代四十多个大文人,涉及几百人,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活得蹦蹦跳跳,既能读又能玩儿。

以前的人凡事投入,较真,而眼下的人目的性强。人去盯目的,盯来盯去盯出了功利二字。功利赫然在目,过程就缩小,甚至被取消。以前的人做事,是先把事情做好,其它的等做好了再说。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倒过来了。这个倒转是可怕的。

隐藏在“倒转”背后的算计性思维,强化了功利,丢失了过程,也就丢失了生存的饱满。生活趋于瘾头化,而瘾头一旦抓空,人就不可逆转地活向无聊。例如许多四川人,不打牌他就打瞌睡。走到风景名胜,他还是摸牌算牌……形形色色的算计型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咱们漫长的古代,这种东西未成气候。眼下是个大难题,而破解难题尚有契机。

有些富于价值的生活方式一旦丢失,几百年找不回来。

人生诸事,惟在操心的过程中方能呈现感觉的丰富性。而感觉的丰富性乃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前提。

苏东坡、曹雪芹这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以后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文化先贤有了紧迫感。把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不知今,焉知古?

尽力而为吧。每天早起干活,写下千余字,和当年一样写不快。在这铺天盖地嚷嚷“‘陕”的年头,我们来较量慢功夫。

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的袁艺方女士,她的厚爱使此书的修订本得以面世。艺方也是拙作《王之道》的编辑。

《苏轼,叙述一种》初版时曾载有天麻先生的短文:“我所知道的刘小川”,现附于书后。

作者

2012年11月23日于忘言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轼叙述一种(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6960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3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