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内容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主题研讨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总检讨/付立庆

一、前提缺陷:凌驾于犯罪构成之上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二、要素缺陷: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要件之反思与消解

三、结构缺陷之一:缺乏违法性的阶层 ——兼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体系地位

四、结构缺陷之二:缺乏责任阶层——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切入

五、实践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六、功能缺陷:突出保护功能,忽视保障功能

七、全文小结:四要件体系的缺陷盘点

 建立一座法律解释论的“通天塔” ——对实质的刑法解释论的反思/周详

一、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概念在法理学中的缺位

二、对《通天塔》电影的解读

三、对实质解释论的几点反思

 论一只“牛虻”在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诞生 ——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周详

一、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描述——“牛虻物种(精神)”的缺失

二、《批判》一书标志着中国刑法学流派的诞生

三、《批判》之批判

理论前沿

 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欧阳本祺

一、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依据

二、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路径

三、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贯彻

四、结语

 基于法治原则的民意正当性拷问与刑事理性策略/张开骏

一、问题的提出:民意过度介入影响司法公正

二、司法的态度:法治不允许盲动的民意

三、解决的路径:司法应对与刑事政策之措施

四、未必多余的余论:正确理解与协调好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论劳动权刑法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中国劳动刑法建构的核心问题/肖雄

一、导论:研究的缘起与必要性

二、劳动刑法与劳动关系、劳动权

三、建构劳动刑法的理论依据——法益理论

四、劳动权刑法保护对刑法理论的挑战

五、劳动刑法理论对我国在劳动权刑法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结语

 民事赔偿的刑法意义/朱铁军

一、民事赔偿机能的历史流变

二、民事赔偿刑法意义在域外理论和立法中的表现

三、民事赔偿在我国刑法中的意义

刑法方法论

 “类型”作为刑法上之独立思维形式 ——兼及概念思维的反思与定位/杜宇

一、“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

二、“类型”的语义发展

三、“类型”的思维特征

四、“类型”的逻辑结构

五、“类型”的类型化

六、类型与概念的基本关系

域外传译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克劳斯·罗克辛

 纳粹主义对刑法的影响/约阿希姆·福格尔

一、引言

二、20世纪刑法的发展路线

三、纳粹时期对刑法的继续影响是综合发展路线的体现

四、纳粹时期继续影响的刑事政策的、宪法的和刑法教义学的教训

五、结语

域外视野

 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 ——以中世纪“非理性”证据、审判制度为中心/佀化强

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刑事司法观:法官=谋杀犯,刑事司法=谋杀

二、早期审判正义化原则的形成及其对刑事审判的影响

三、前基督教时代与基督教时代的证据、审判模式比较

四、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一 ——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惩罚的程序设计

五、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二:获致案件真实、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数字理性实现实质理性

六、结论:司法消极性的确立

 美国刑法理论视野下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宏观探析 ——区分之理、存在之据与影响之果/蔡曦蕾

一、前言

二、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之理

三、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存在之据

四、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影响之果

五、展望:中国刑事实体辩护事由的二维区分

专题研究

 入罪的理由:论刑法生成的标准——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张训

一、几点必要的说明

二、一般理解的“入罪”标准

三、“入罪”的科学当量——指标分析体系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定位/张亚军

一、客观归责的本质界定

二、客观归责与因果理论的关系厘清

三、结语:客观归责的体系归位

 论故意概念的相对性/周铭川

一、引言

二、故意并非心理学要素的实例

三、形式的故意概念与实质的故意概念

四、故意概念的相对性的具体论证

五、对实例一、二中行为人罪过的解读

 论持有的实质——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为例的分析/张曙光

一、导言

二、持有的本体:人对物事实上的控制、支配

三、持有的本质:一种“事实关系”

四、持有的实质:不是状态,也不是作为和不作为

五、一个成功的解释示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危害行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述论/谢冬慧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特点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价值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局限

 侦查辩护的诉讼救济与宪法救济/朱桐辉

一、意义与界定

二、现有救济体系的问题

三、法治国家的有效救济方式

四、需要增加的救济

五、从诉讼救济到宪法救济

 量刑义务:检察官客观义务之核心/汪贻飞

一、问题的提出

二、侦查阶段:“客观义务”抑或“法治原则”

三、审查起诉阶段:“客观义务”VS“功利主义”

四、定罪阶段:客观义务的乌托邦

五、量刑阶段:客观义务作用的核心阶段

六、判后阶段:检察官客观义务在量刑问题上的延伸

七、结论

 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王利荣

一、讨论的缘起

二、转制难结及解困方案

三、准确把握“五种人”结构性变化规律

四、合理诠释“矫正”的制度内涵

五、以修改刑诉法为先导,地方立法跟进

 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论国际犯罪论体系/宋健强

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

二、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表面印象

三、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实质印象

四、“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说——“犯罪论体系”的国际化辩正

 论社会团结、社会失范与犯罪控制/李 强

一、社会团结:类型与过程

二、犯罪作为社会失范

三、犯罪控制:范围、体系与模式

四、国家一元主导型犯罪控制模式的局限及其克服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编辑推荐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陈兴良主编的这本《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并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

本书收入22篇论文,大多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所作,其清新的文笔、前卫的观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为本书增添了一股蓬勃的朝气,使人不禁眼前一亮。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主题研讨 ; 理论前沿 ; 刑法方法论 ; 域外传译 ; 域外视野 ; 专题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兴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71196
开本 16开
页数 5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1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12
CIP核字 2010069573
中图分类号 D914.04
丛书名
印张 3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