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作者唐凯麟、陈仁仁)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与伦理;人格与修养;儒五常与做人等内容。

内容推荐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作者唐凯麟、陈仁仁)为该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撰写的。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包括了儒家与伦理;人格与修养;儒五常与做人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导言

儒家与伦理

一、文化主流

二、伦理之维

三、礼乐教化

心性与德性

一、天人合德: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石

二、心性之思:关于道德的形上学

三、善恶之辨:对于人的本性的探寻

四、进路之争: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格与修养

一、成人与成圣:理想人格的魅力

二、内圣与外王:修齐治平的展开

三、善心与善行:存心养性与积善成德

四、精神与品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五、生活与志向:孑L颜乐处

人伦与社会

一、君臣有义

二、父慈子孝

三、夫和妇顺

四、兄友弟恭

五、朋友之道

五常与做人

一、仁者爱人

二、义以正人

三、礼以立人

四、智者知人

五、信以待人

原则与变通

一、忠恕之道

二、义利之辨

三、中庸之德

四、经权之间

传统与现代

一、儒家伦理与民族精神

二、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三、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建设

四、儒家伦理的历史命运

后记

试读章节

单纯从“仁”来看,‘其个体身心修养方面的内涵显示的是它的主体性,其人与人交往方面的内涵显示的是它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要通过礼来实现。仁与礼的关系是孔儒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对关系正体现了人二为“仁”与身心为“仁”的结合,体现了道德的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结合。仁者之爱发之于外,必须在礼节规范中实现;而礼节规范必须内化为人的内在自觉即仁,才会使人免于外在的束缚,从而使礼成为人的一种有意义的自由选择的道德行为。而要达到仁,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靠自己的身心修养,这就是仁的主体性。

没有主体的自我修养就没有仁德的培养,没有人与人的交往就没有仁德的发用,没有仁的内核的礼就没有意义,没有礼的规范的仁就不会实现。无论从仁还是从仁和礼的关系来看,都包含着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结合,两者结合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中和、和谐,一是个体身心的和谐,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是要达到社会总体的和谐。

3.实践性与形上性相结合

就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相比较,儒家更重视道德实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亲“无违”、“智者知人”等等,都是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德性的,它需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行,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孔子对仁、礼、孝、智等德目并没有作出知识论意义上的界定,而往往是因不同学生的提问而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正是一种道德实践的立场。因为实践是应该因人而异的,孑L子的因材施教正是希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指导,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尽快找到正确的方向。从根本意义上讲,德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本质。

那么是不是说儒家就不重道德认知了呢?不是的。只不过儒家的道德认知与一般的认知不一样。一般的认知是完全对象化的,比如科学认知,要通过对对象作解剖分析,才能得出有关对象的客观知识,这种知识与人的情感状态是无关的。而儒家的道德认知,与其说是认知,不如说是体知。所谓体知,是说通过体验来认知。既然是体验,那么就与道德实践脱不了干系了,于是道德认知就是道德实践中的认知了。既然是体验,自然就把认知主体融入对象中去了,因而道德认知也会因人而异,对同一德目的道德认知,自然也就会有境界层次之别。

儒家道德认知的目的是要寻找道德实践的根据,加强道德实践的力量,提高道德实践的境界。因而在儒家伦理中,道德认知本身不是目的。这种思路,把道德认知导向了一种形上性的认知。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路,就是这样一种道德认知。认知的结果就是:道德实践的根据在心,然后向内上升为性,以至于天。这种形上性的道德认知,把道德当作了先天先验的东西,因而也是先于道德实践的。其本意是要把道德当作每个人内在的先天本性,从而加强道德实践的力量,使道德成为一种主体自觉的行为。但由于后世儒家在道德形上性这一方面的片面强调,使得这种道德本性越来越外在化,道德不但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道德本性,反而成为一种外在的束缚力量,成为一种压迫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道德上的虚伪。宋儒“存天理、灭人欲”就是道德形上性的极端片面发展的结果,使得孟子那里内在的道德本性被外化成为天理了,以至于后世倡言心性、性理之儒多被视为空谈家,而与真正的道德实践越来越远了。所以宋明以降,儒家在心性一派主流之外,同时也形成了重实行的功利一派与之抗衡。这说明,儒家内部总有一股结合或平衡道德的实践性与形上性的力量。

儒家崇尚教化,因为教化是使儒家伦理从思想观念形态向社会实践形态转化的基本途径。任何伦理道德观念,若要形成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就必须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离不开教化。而教化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则会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儒家传统来自于上古的礼乐传统,因而儒家教化具体体现为礼乐教化。

教化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也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行得通。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让老百姓富起来,这一点往往因为儒家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及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而被忽略了。

据《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感慨那里的人多,为他驾车的弟子冉有就问,人多了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之后该怎么办?孔子说,教化他们。这就是儒家“富而后教”的思想观念。先秦儒学大师孟子、荀子无不旗帜鲜明地主张“富而后教”,无不把富民当作教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孟子曾经跟梁惠王说,如果你首先能使老百姓有得吃,有得住,死了能办得起丧事,得到祭祀,然后办好各级学校对他们进行教化,比如教他们孝悌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爱亲敬长,那么你这国家治理不好才怪哩。对孟子的这段议论,可以从教化的角度作如下几点理解:一是教化的前提条件是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二是办学乃教化的途径之一,三是教化的主旨是德教,并且可以具体化为培养孝悌之类的德性,具体的知识与技艺教育在其次,四是教化的目的是使政治和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实现王道政治。P18-21

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2010年9月9日

后记

本书是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撰写的。

作者自2008年上半年接受写作任务,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小书。本书首先由陈仁仁在唐凯麟的指导下初拟目录和写作提纲,然后与唐凯麟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并吸取了200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本丛书作者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2009年初,将目录和写作提纲确定下来之后,即由陈仁仁执笔写出初稿,然后与唐凯麟反复讨论修订,三易其稿,最后于2009年底由唐凯麟统纂定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阅吸收了前辈和时贤的不少研究成果,特在此深表谢忱!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编审彭彦华女士和山东教育出版社臧伟先生等相关人士的敦促和鼓励。他们通读书稿、精心编纂,为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令本书增色不少,作者深感于怀,也谨此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主观上虽然力图深入儒家伦理文化的内部,把握其精神实质,尽可能接近其真实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关于儒家伦理文化的通俗读物,但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恐怕这种良好的愿望还只是停留在主观的诉求上。书中不当和不完善之处一定不少,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凯麟//陈仁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68063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9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