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训武所著的《一个捣蛋生+偏科生的成才之路》以一个学生家长的切身经历和对一个“不是读书料”的儿子的小学、中学、大学及职场生涯的叙述,证明:一、“不是读书料”的孩子≠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二、在一个注重孩子的情商、志趣、心理和自主教育的家庭里,“不是读书料”的孩子不仅能够成功地完成大学学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职场生涯中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发挥出更大的才能。同时,还通过爱因斯坦、马云、张亚勤等几个著名的典型偏科生、捣蛋生的成长经历,揭示出他们走向优秀、走向成功的心理轨迹和必然因素,并从中揭示出为什么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科学家、实业家和领袖人物是出自偏科生或捣蛋生,而不是状元生的内在原因。
《一个捣蛋生+偏科生的成才之路》作者夏训武的儿子是一个偏科生,更是老师眼里的捣蛋生,从小学至高中一直备受歧视,多次被老师“整治”。作为父亲,作者对儿子始终满怀理解和关爱。其子在父母的鼓励下,最终考取一所211重点大学的心仪专业。几年前,其子从工作的公司辞职,与人合作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并获得风险投资。那个捣蛋的、偏科的小子,已经成长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怀着欣慰,更怀着对天下“差生”的父母心的怜悯,作者前后用了8年时间写下本书,写下他作为一个“差生”的父亲的心路历程和对中国教育的痛切思考。
让儿子自己选择
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后感叹:“还是上幼儿园好。”
“为什么?”我很注意地问。
“可以不做作业!”儿子说。
“那你就上幼儿园去,怎么样?”我试探他。
儿子马上停下来,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然后不容置疑地一扭头说:“不去。”说完就飞也似的跑开。
“怎么不去?可以不做作业啦!”我抬高嗓门叫唤起来。
“不,不。”儿子边说边跑得不见踪影。我想儿子肯定想到了,一个小学生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坐在一起唱“排排坐,吃果果”,那可是件丢人现眼的事。
一天,我对儿子说:“你这么想玩,作业也不想做,干脆就不上学了,好吗?”
稚气十足的儿子眼睛一亮,高兴地叫了起来:“真的啊!”
我说:“不过你要考虑好。第一,你不上学就只能呆在家里,我们大人上班去了,你哪里都不能去。如果你一个人到街上乱跑,有捉小孩的人贩子会把你捉去。”
儿子朝我一愣,等着我说第二条。看样子,他觉得这一条不是大问题。
“第二,你得关在家里,我们大人得把房门锁起来,因为怕小偷进来偷东西。”
儿子眉头一锁,表情严肃。在他看来,“不上学”还有这么一连串的麻烦问题要考虑。
“第三,你将来再也没有同学玩了,并且也没有人跟你玩了。”
“那为什么呢?”儿子急迫地追问。
“因为别人都上学去了,你跟谁玩?别人在学校都有同学玩,你既然不上学当然就再也没有同学了呀!”
“那不!不!不!”儿子没等我说完扭头就跑开了。我说出不上学的最后一条,遭到儿子坚决的否定。
在接下来的好多年里,儿子在学校出的问题不断,可是对上不上学的问题却再也没有犹豫过。虽然偶有迟到,但从不无故旷课。直到上初中,班主任老师多次将他赶出教室不让上课,可儿子对要上学,要上课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过。当然他坚决要上学、要上课不是为了用功读书。我想,“一个人呆在家里再也没有同学玩了”这句话,在他脑子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心理纠结时,与他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成人般的平等对话,是为了培养孩子冷静分析,权衡利弊得失,作出理智选择的能力和习惯。也许有些家长会怀疑,与一个几岁的孩子郑重其事地商量问题、征求意见,这行得通吗?有效果吗?
在孩子的心灵中,家长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行为曾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产生终生难忘的影响。这样的事例,几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虽然家长往往不知道是自己的哪句话,或哪个行为给了孩子这么大的影响。如在我五六岁时,母亲一边用针线补着我们的破衣服,一边喃喃地说:“笑破不笑补。”虽然母亲说时无意,我听时也懵懵懂懂,不知其意义,但这句话对我成人后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同时,家长只要遇事平等地与孩子商量,征求孩子意见,孩子就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思想,家长就能够与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就能够对孩子施以有的放矢的影响。相反,如果采取武力和强迫命令的办法,一旦孩子的“翅膀”长硬了点,就不知哪一天会公然反抗,或背地里干出种种不堪的事,如沉迷网吧、离家出走、染上种种恶习,等等。这时,如梦初醒的家长才知道,以往强制性教育的“成果”原来是一种假象,但这时候往往已铸成大错。
一些家长以孩子太小,不懂道理为由,遇事不愿与孩子商量,征求孩子意见。其实这只是大人们(由于心理障碍)下意识找的一个理由。因为,一旦与孩子进行沟通,就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了解孩子的情绪和想法,需要多费一些时间和口舌。与其说这是很麻烦的事,倒不如说,这需要放下身段,改变祖祖辈辈习惯了的家长作风。要改变人们的传统习惯,这个心理障碍往往才是最难克服的。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