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兹曼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和谐、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是口头语言。传播者凭借口语以及比比画画的身体语言这一灵敏媒介,将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西非有一个部落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那里的土著居民虽然没有文字,也没有现代法庭中使用的厚厚的法典,但却形成了独特而又有趣的司法审判习俗。如果发生纠纷,当事人双方就会来到部落首领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部落首领会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来作为判定依据,设法使当事人双方都感到满意。
比如已经独立成家的儿子从父亲那里偷了一袋种子,这位首领就有可能用类似于“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这种话来劝解。于是观看审判的人们皆大欢喜,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部落首领为什么要用我们看起来近乎玩笑的方式来审理案件呢?这是因为在这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们要想发现和解释真理,就必须凭借口头语言中的各种公式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谚语、俗语和寓言。因此,在这种文化里,谁张口闭口都是格言警句,谁就会被视为智力超群。
但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人类经验知识的传承没什么好处。人们还来不及思考,话音就已经从耳边消失了。这就是部落首领一肚子都是谚语的原因,他只能靠这种办法记住祖先的思想和经验。如果必须硬着头皮把一整部逻辑严密、语言干涩的《民法》背下来,恐怕他宁可辞职不干。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古代文学史,就会发现越是古老的年代,人们越喜欢创作押韵的作品。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汉赋、唐诗、宋词,全都押韵合辙,富有音乐感,这正是为了在文字印刷不发达的年代便于人们口头传颂。
印刷术教你思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发明了文字。从此人们说出的话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这绝不是一件小事。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查。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言学、修辞学、历史学、逻辑学和科学——所有从事这些学问的人都必须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后来人们掌握了大规模印刷术,文字的这种作用更如同火山爆发一般,激发出人类文明的无穷潜能。
在大规模印刷时代,读者面对的其实是对智力的最大挑战。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走下去,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无视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举一反三。
而印刷术时代的信息本身则应该是完整的、有逻辑、有情境的。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中,为了避免歧义,诗歌、音乐等承载浓缩了丰富渊深的原始智慧的媒介变得不再流行,不得不让位于刻板冗长的行政公文、散文。
在印刷术的推动下,人们学会了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世界,并且为智力作出了一个新的定义,那些具有客观和理性思维,能够发表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演讲的人,成为最具智慧的人。印刷术如同传说中的“智慧水”,让人类的头脑获得了一次了不起的升级。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波兹曼对于印刷时代的美国非常推崇。那时候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阅读习惯培养了辨识、选择、判断的能力,人们乐于发表个人见解,也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印刷文字,特别是说明文的语言结构对人们影响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诙谐地说:“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跟你说话。”
著名的美国“废奴”总统林肯曾经与他的政治对手道格拉斯进行过七场著名的辩论,最短两个小时,最长甚至达到了七个小时,每个人在回答一个政治问题的时候起码要花上半个多小时。在这些复杂微妙、你来我往的辩论中,两位政治家语言的句子结构、长短、修辞手法完全是书面语风格,包含了复杂的修辞手法,比如讽刺、隐喻、意味深长却又似是而非的隽语。而他们的听众居然也能够津津有味地从头到尾听完辩论的每一个长句,甚至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当时的美国公众无疑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可以用耳朵加工非常复杂的信息。
在这种环境下,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公众人物被人们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甚至跟他们的演讲技巧也没有关系。可以肯定,如果美国的前15位总统走在街上,没有人会认出他们是谁。人们想到他们,就是想到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社会地位、观点、知识都是在印刷文字中得到体现的。P11-13
自从人类诞生在这个星球上,探索未知的一切就成了人类必修的功课。而这种探索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个方向,一是指向人以外的一切自然万物的自然科学,一是指向人内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这两种探索并行不悖,甚至对人类内心的探索还要更引人注目一些,无数的宗教人士、哲学家、伦理学家成为一时一世的英雄。
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的主宰,普通人的内心也就被悄然地遗忘了。是的,我们知道透过天文望远镜可以洞悉亿万光年以外的太空奇观,我们知道钻进潜水球可以拜访深不可测的海沟居民,我们知道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把原子核轰得四分五裂,我们知道通过在基因上做手脚就可以像上帝般创造生命。我们的科学可以无所畏惧地驰骋在宇宙的边缘、原子的狭缝间,从亿万年前的洪水到人类灭绝后的生物无不了然于胸。唯有一样却始终难以触及,那就是探索这宇宙万物的人。
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凭何而死;我们不知道自己除了有血有肉,与飞禽走兽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不知道将会对彼此做出些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我们不知道情感和思想究竟能够走多远。自然科学无法解释我们对自己的疑问,能帮助我们的只有人文社会科学。
我们需要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研究“人”——这个地球上最伟大、最复杂,也是最难以理解的生物——的学问。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因为早已有成百上千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孜孜不倦地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学术成果百花齐放,汗牛充栋。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者们使用的似乎是一种普罗大众无法听懂的论文式语言。长久以来,学术界以各种各样讳莫如深的学术术语和写作规范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离墙,将好奇的大众挡在外面。
学者们这样做也许有他们的理由,因为这种规范和术语有助于他们彼此交流和促进。渐渐地,他们也忘记了如何用大众语言讲故事,尽管他们的研究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心得,却根本无法讲给父老乡亲们听。而群众们则伤透了心,既然你不能告诉我你研究了些什么,那我只能认为你什么也没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于是,我们的社会就发生了断裂,一边是学者们自说自话,一边是普罗大众嗤之以鼻。
近几年来兴起的“草根史学”尤其令人不安。不少非历史学专业人士对历史学研究非常傲慢,有些人以为用嬉笑怒骂的文学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就是历史学,钻研深入一些的人以为通读了二十五史和几本古人笔记就能还原历史真面貌。于是在公众面前,殿堂里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都被“草根史学”所颠覆,甚至是骂倒。
不可否认,“草根史学”在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甚至对于目前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然而,“草根史学”的先天不足在于,它只能告诉读者们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却说不出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历史学研究要做的。
笔者自揣能够读懂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语言,碰巧又比较喜欢为普罗大众讲故事,愿做一名论文语言和大众语言之间的翻译,架设一座学术界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笔者希望告诉普通读者,学术界其实有很多很有趣的成果,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也讲过很多奇妙的故事,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醒学术界,学术成果也可以写得很华丽,很好看,很有可读性,让普通读者喜欢。愿笔者的努力能够改变公众对学术界的不良印象。
本书由一系列短篇科普文章组成,绝不就事论事,或者仅仅描述奇谈怪事,通常的谋篇布局是提出一个读者熟悉却又常常忽视的问题,引起思考,然后讲述一段历史或者社会现象,最后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原理解答为什么。
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会提出一个令读者感到震撼或者颠覆性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很可能在学术界内已经不算新鲜,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大多数文章的观点、说法都来自于某一位或者某一群专家学者多年严肃治学的成果,绝非轻言戏说。
出于对学术规范的敬畏,笔者在此郑重声明:本书文章并非学术论文,而是向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读者介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科普作品,为保证可读性,有些地方或许不够严谨,希望诸君勿以论文规范苛求。本书所论均非本人研究成果,本人所做工作仅限文字传达,为免著作权纠纷,已尽可能地在文中对论点引自何人加以说明,若仍有遗漏、不妥和冒犯之处,本人在此致以歉意。
《偷窥社会学家的书桌》呈现出的是一篇篇独特性、严谨性与生动性并重的别致“小文”,旨在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加以解释,对政治和民主中的很多问题进行讨论。
之所以为“另眼人文系列”中的一本,在于《偷窥社会学家的书桌》展现了隐藏在正统社会学背后的故事,试图在普罗大众和学术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即:丛书揭示了社会学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并回避了大众无法听懂的论文式的叙述语言,为读者娓娓道来数十篇颇有深意的社会学故事。本书由笑阳著。
《偷窥社会学家的书桌》呈现出的是一篇篇独特性、严谨性与生动性并重的别致“小文”,旨在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加以解释,对政治和民主中的很多问题进行讨论。作者笑阳眼光犀利,分析视角独特,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抱有批判的精神,颇能开拓读者看待问题的视角;图书内容丰富,行文有趣,却不乏警示性,可读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