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与考古学交叉研究的成果。作者潘碧华以长江三峡地区出土的考古遗存为论据材料,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复原了三峡早期先民的生存方式和场景,重建了当时人居环境的变迁过程。这一成果不仅拓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其上限向前延伸到了先秦特别是史前时代;而且在区域性的聚落群宏观分析和局域性的单一聚落微观分析两个层面上,对如何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早期聚落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丰富和充实了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论体系。
图书 | 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与考古学交叉研究的成果。作者潘碧华以长江三峡地区出土的考古遗存为论据材料,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复原了三峡早期先民的生存方式和场景,重建了当时人居环境的变迁过程。这一成果不仅拓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时间范围,将其上限向前延伸到了先秦特别是史前时代;而且在区域性的聚落群宏观分析和局域性的单一聚落微观分析两个层面上,对如何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早期聚落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丰富和充实了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论体系。 目录 序一 蔡达峰 序二 高蒙河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案例 第一章 方法论 第一节 早期聚落的人居环境 一、理论模型 二、系统组成 三、研究的层次 四、研究的困境 第二节 考古学中的聚落研究 一、聚落考古 二、人居环境与聚落 三、考古学研究与人居环境五大系统 第三节 早期人居环境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系统论方法 二、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考古材料的解读 第一节 聚落与遗址 一、聚落和遗址的形成 二、聚落和遗址的时空对应关系 三、聚落和遗址的内容 第二节 考古遗存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一、考古层位学和类型学 二、共时性和历时性 第三节 遗存信息的获取 一、多学科手段的运用 二、对传统理念的突破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忠县到巫山:三峡早期人居环境 第一节 遗址概况 第二节 居住形态 一、遗址平面分布 二、遗址垂直分布 三、遗址时间分布 四、聚落选址 五、房屋形态 第三节 生业方式 一、农业生产 二、渔业生产 三、狩猎生产 四、渔、猎生产与当地盐业生产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麻柳沱:单一聚落的人居环境分析 第一节 麻柳沱遗址概况 一、遗址位置 二、发掘经过 三、遗址分期 四、次生堆积的发掘 五、其他专题研究 第二节 麻柳沱遗存的多学科研究 一、麻柳沱陶片样品的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 二、动物骨骼鉴定 三、孢粉分析和植硅石分析 四、现代农业气象数据的参考性分析 第三节 麻柳沱聚落先秦时期人居环境分析 一、静态分析 二、动态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一、三峡早期人居环境 二、考古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互补性 三、问题与展望 附录:麻柳沱等先秦遗址陶器样品的PIXE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碧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7695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3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X21 |
丛书名 | |
印张 | 8.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1 |
宽 | 14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