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拾柴记(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韧、王拙编著的《拾柴记(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写作经历。父亲发表的十几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未发表的日记、诗作,年老体衰的母亲翻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码”出的“意识流”体作品,大儿王韧上初中时写的铿锵日记,小儿王拙在英国进修时写的《布莱顿笔记》,以及三个孙子、孙女稚嫩的作文、日记,勾勒出这个中国普通家庭朴素的日常生活和写作姿态。

内容推荐

《拾柴记(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是陇中会宁山村孕育出的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父亲发表的十几篇小说、诗歌、散文和未发表的日记、诗作,年老体衰的母亲翻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码”出的“意识流”体作品,大儿王韧上初中时写的铿锵日记,小儿王拙在英国进修时写的《布莱顿笔记》,以及三个孙子、孙女稚嫩的作文、日记,勾勒出这个中国普通家庭朴素的日常生活和写作姿态。读者或许从《拾柴记(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中能看到自己或家人的依稀身影,感受到枯枝野草点燃的些许温暖。

目录

拾柴小叙/王汉英

冬梅/5实心眼启启/11水跃金霞/18华主席送来红五卷/29礼物/30喜事

/38送别/42心/47洁白的雪花/57老友/66骡殇/68大树那边的人与我/70

区别/74书情/77沉淀的回忆/79拾柴小叙/82病房日记/91《云深斋书录》

序/101《拾柴小叙》后记/104

灰鸽子/白兰芳

灰鸽子/111昙花梦/168与蚊子战斗到底/171生产队长的回忆/175打鬼

/182小狗种碗/188我也是小偷/192静宁行/196笔记三则/200

恰同学少年/王韧

初中日记第一本——1982年6月2日一1983年3月2日/209

初中日记第二本——1983年3月5日一1983年8月31日/253

给弟弟的一封信/281诗三首/283病闲杂记/285没有心情/300香港印象/301

从1978年说起/303开心表演/305赛事琐记/307

布莱顿笔记/王拙

Karl一家人/315晨起杂记/316第一次漫步/316我是老外/317宽容/318Paul

讲猫的故事/319旅游专题课/319朴次茅斯/320教堂/320今天有点累/321

伦敦初探/321沙特王子/322迪利亚/323伊斯特本(Eastbrone)/323年关检

讨/324过年/325信手写来/326利兹堡和坎特伯雷/328小城Lewes/330转载

同学日志《生活闲谈》/331布莱顿的春天来了/331大英博物馆/331转载:

伦敦博物馆/334做客布莱顿/336穿街走巷看牛津/338转载:腐朽的资本主

义国家/339转载:Sophie扭伤了脚/340图书馆里有天地/341重大发现!

/341被抓了!!!/341不精明的英国人/344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345谈

Fuck色变/346你好/346小林均、日本人及海啸/347日本瓷器/348慈善

/348悼念一个刚刚离去的人/349示威游行/349仿佛昨天板蓝根/350红鼻子

/351大游行警报/352偷得浮生半日闲/352急救小分队/354说几句英国交通

/355苹果遐想曲/355康桥堤上金柳/356英国农村考察报告/357风笛声里苏

格兰/359英国教育见闻/362这样的考试受欢迎/364记一次野餐/365解救蒙

奇/365难忘的一节课/366跳蚤市场(fleamarket)/367尾声:时有鸥声入梦

采/368

小荷才露尖尖角/王甲地、王牧雨、王书来

椅子坏了/375看电影/375假如我是小学校长/376爬山记/377我的小叔叔

/379我的二哥王甲地/380你也是一颗珍珠/381为人性而感动/382我的妹

妹——牧雨/383

后记·平凡的写作/王拙

试读章节

冬梅

社员 王汉英

老队长要去大队林场当领导啦,我这个副队长心上像拴了个秤砣,忽悠忽悠的沉。老队长一走,这个担子不是要我来担了吗?

老队长是大队党支部委员,名叫耿忠。他这个老长工出身的基层干部,思想红,革命干劲大,有他领头,再大的困难,咱也不往眼皮里夹一夹,就用脚底板蹬了。

但是现在他要走了,我却在心里划开了道道。

划啥道道?因为在今天公社召开的生产队长会议上,要讨论当年粮食的增产问题。咱这当队长的,心里总得先有个谱呀!

我端着一只大黑碗,正一边吃饭,一边在心里掂量增产指标,忽然,“咚咚咚”一阵脚步声,从门口闯进一个人来。我一看,是铁姑娘队的队长冬梅。

冬梅见我正吃饭,就收住脚,二话没说,就把一张大字报哗啦啦抖开来,要我带到公社会场上去。我一看,标题是“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嘿,头等大事抓得不错!我满意地接着看下去。可是,越看越不舒服起来,因为大字报上提到的事,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却看出是在批评我右倾保守,最后还把增产指标提得那样高——增产三成,真是吓死人!

我拿筷子狠劲地敲打着碗边说:“咱这东坡生产队,去年粮食产量在全公社冒了尖,多种经营也占了个头,增产潜力挖了个底朝天,现在油水不大了!”

冬梅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问:“那么,就到顶啦?”

我骨碌咽下一口饭,理直气壮地说:“咱们今年不是又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繁殖了三头牛,一匹马,四个骡,怎能说倒退?只是我想,戳破天,只能增个一半成了。”

冬梅哗啦啦卷起大字报,“咚咚咚”地冲出了大门。

踏进公社的门,我立刻看到一伙人正围在一张大字报前在议论,公社李书记也站在人圈外,笑眯眯地看着。我走近一看,啊,这不是冬梅那张大字报吗!立时拴在我心上的那个秤砣更加忽悠忽悠地摆起来!

会议开始后,我正勾着头在考虑发言。忽然一阵热烈的鼓掌,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抬头一看,原来大家在欢迎冬梅!接着公社李书记宣布:请东坡铁姑娘队的队长冬梅同志先发言。这一下把我弄懵了。我心想:这个愣头青啥娄子捅不出来!她在这儿放炮容易,担子却要我挑呀!

我两只眼忙找老队长,想叫他出面挡一挡,先不要捅娄子。老队长靠墙蹲着,吱儿吱儿地抽旱烟。我“吭吭”干咳两声,引他转过脸来,就一个劲地向他打手势挤眼睛,就差喊出声来。可是老队长手拿旱烟袋,四平八稳地蹲在那儿,朝站在李书记身边的冬梅微笑着,看上去很高兴,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唉,真没办法呀!

冬梅脸红红的,一只手按着桌角,代表铁姑娘队发起言来。我一听她提的产量跟大字报上写的一模一样,生气地想,增产,增产,谁不知道增产!谁不爱多打粮食?谁不愿给国家多作贡献?可就是这么个条件,你能咋?除非你能一下子把剩下的六十亩旱地变成水地!

“六十亩旱地能不能变成水地?”冬梅声调激昂地说,“能!我们东坡队的贫下中农决心把六十亩旱地全部变成水地,拿回更多粮食,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可是有些人,却背着‘增产到顶论’、‘唯条件论’的大包袱,直不起腰,迈不开步,说这‘油水不大了’,说那‘戳破天了’,眼里只有牛马骡,却看不到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无穷力量……”

听,我这个队长还没“正式”哩,就有一大堆麻烦在那儿等着。我浑身上下像有三百只蚂蚁一齐抓挠,从里到外不舒服。肚子里的发言稿,早被搅得七零八落,还发啥言呢!只好抱了头蹲着。

散会后,我兜着一肚子火气往回走。  “哎!继成,等一等——”听到有人在背后喊我。我回头一看,老队长忽闪着青棉袄的前襟,噌噌地追上来了。我气呼呼地站着,连脸也不转。

“嗨,被‘将’了‘军’啦!”老队长乐呵呵地笑道,“‘小将’追上来了,咱们‘老将’得欢迎,也得加劲,要不就落后啦!”我气鼓鼓地冲他说:“这个责任我可担不起。到时候,就别怨我丢了先进。”言外之意就是说,队长这副担子现在是要我来挑呀!

老队长好像全然不懂我的言外之意,仍然乐呵呵地笑道:“冬梅这会儿可成了闯将……”

“闯将!创业难,守业更不容易。”我还是没好气。

“当然,”老队长紧走两步说,“但是只守不创,那就不叫革命了。”登上山头,老队长指着对面山脚下那片果园,深情地说:“晤,看吧,那是守出来的,还是创出来的?”

经他这么一问,我倒不知说什么好了……

吃罢晚饭,我怀着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去找冬梅,想耐心地开导开导她。

冬梅的屋子里亮着灯光。我推门进去,不见人影。桌上摊开着书和笔记本,看样子,她出去不久。我坐在床头,思考着六十亩水地的事,吱啦吱啦抽起烟来。

“咚咚咚”,一阵脚步声,冬梅两腿泥巴地进来了。她把被汗水粘住的短发往后一掠,一双大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彩,说:“继成哥,我正要找你。”她把手中的一卷纸打开铺在桌面上,兴冲冲地说:“这是我们铁姑娘队刚画的一张草图,先请你看看。”

我哪有心思看这个,只瞟了一眼,就说:“冬梅,你这炮可放得不小呀!六十亩水地,三年五年成,两三个月可办不到。我看,咱们还是压压产量,更保险些。”冬梅的眼瞪得大大的,在图上指指划划,不服气地争辩说:“怎么办不到?咱这东河坡度大,水量也足。先在这儿一闸,这儿开一条渠,再把水引到这儿蓄起来,就可以提上来浇地。搞得好,用不上三个月时间。”

我见她反而开导起我来,就不由得有点恼火。领导生产,哪能这样顾前不顾后地蛮干呢!

P5-7

序言

温暖的源泉

童年记忆中,土炕边土台上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冒着黑烟,吃饭的炕桌旁父亲蜷腿而坐,孜孜笔耕。下雨天他不出去,就给全家人念他小说的草稿,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反复推敲。比如《实心眼启启》最后一段大牛放车轱辘的声音究竟用哪一个象声字好,全家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嘴里不断模拟演示。“腾”“嗵”“噔”“轰”“砰”……一一揣摩,最后一致同意用“砰”更有气势,更形象生动。

父亲的文学创作在他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后中断了。他一直念叨着退休后重操旧业,未曾想1990年他因病住院后,手抖无法握笔写字,勉强口述完成并发表了《骡殇》《区别》《老友》等几篇小小说和散文。壮志未酬身先病,长使老父空嗟叹。

我的姥爷白希圣原是甘肃省农事试验总场的职工,平时也爱写点“豆腐块”在报上发表。20世纪60年代,姥爷到会宁县农村支教,父亲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姥爷假期回到兰州在家人前不断夸奖父亲。母亲是他的大女儿,不由对父亲产生爱慕之情。书信来往,恋爱并成婚。造化弄人,那个年代学习成绩好不一定就能上大学。父亲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当上民办小学的教师。住在兰州安宁的姥姥在西北师范学院(现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门前望眼欲穿却成空,始终揪心牵挂在乡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母亲。姥姥的早逝与操心抑郁不无关系。“文革”结束后,父亲由小学民办教师转正为中学教师,后又调到县教育局工作,成了城里人,开会讲话,说着“会普”(会宁普通话)。生长在兰州市的母亲却一直在村子里务农带孩子,把我们姐弟四个拉扯成人,现在说着一口我们全家最地道的会宁乡村方言,衣食草率,最具农民本色。

母亲早具文学天赋,上小学时作文常被老师做范文读,同学们戏称她为“白作家”。我以为惺惺相惜是她和父亲城乡恋的坚实基础。父亲病后,身患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母亲就一直服侍照顾着他。等到父亲睡了,腿疼睡不着觉的她就开始歪歪扭扭地一字一句地写作。多少年不写字了,很多字都不会写,她就翻着孙女的《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如此艰难,2007年她竟然写了几十万字的东西,仅《灰鸽子》就有16万字。母亲写的东西多为沉浸在往事回忆中的絮叨,我称之为“意识流”写作手法。为了让大家看着方便,我和王拙“左一刀右一刀”地横砍竖削。母亲不由得心疼,嗫嚅着:“这些字弄得不容易。再说,字多了稿费也多……”是啊,那个年代,父亲发表作品的几元钱稿费可顶大用哩。如果告诉她,出版这本书,我们哥俩还得凑许多银子,她就更心疼了。

耳濡目染,我和小弟王拙打小就爱看文学书籍,上学时作文一直得到表扬。这次将我初二、初三写的日记编入,不加修饰,只想印证往日岁月留下的青涩足迹。一晃快30年光景过去了,同龄人或能从中也觅到自己的身影。有诗为证:祖厉河畔意彷徨,会师楼前说坚强。立志少年今何在?兰山夜雨黄河淌。这些日记如今翻看,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时时在自省,天天在励志,为实现个人价值、为改变家庭境况、为祖国“四化”建设勤奋努力,孜孜以求。说实话,我现在上初中的女儿和她的大部分同学没有这种自觉精神,就连耽于觥筹交错、应酬频频的我回首往事,也恍如隔世,非常陌生。又自愧弗如,脸红耳热。看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知易行难。

王拙子承父业,考入父亲当年梦寐以求的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后又荣获广东惠州市首席教师,如今又当上了中学校长。他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文如其人,他的文字清新活泼,令人莞尔(举才不避亲,呵呵)。今年1月,他参加教育部一个出国留学项目所写的《布莱顿笔记》,就很有看头。将他在英国写的笔记辑入,全书文字跨度从陇中山村延伸到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敢说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也多少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意思。

三个小孩子写的日记和作文选了几篇,除了以资鼓励,也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希冀。

关于书名。陇中贫瘠甲天下,小时候,稍有闲暇,大人就让我们提个筐子漫山遍野拾柴去。将一些枯枝野草拾掇来,一来做饭,二来烧炕,解决温饱。父母平时上地干活,也要随手提个筐子拾柴火。要是偶尔碰见几块别人没发现的干牛粪,就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是啊,那会为贫寒的家中增添多少温暖。这本书中的东西,除了父亲发表的作品过得硬(干牛粪?呵呵),其余的零零碎碎,不成体系,恰如枯枝野草般。但拾掇在一起燃烧,也能给人一丝半缕的温暖,增添些许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加之父亲曾将他的一些诗作辑成一册,起名《拾柴小叙》,故此书名为《拾柴记》。

其实,最初和王拙商议是将父母写的文字整理成册,内部交流。兰州新华印刷厂市场部的王新祥部长看后,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我正式编辑出版一本家庭成员合集的书。他还邀了厂里的美工李中安老师共同编排设计。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林治波社长欣然题写书名,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谢鹏、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车满宝也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同事唐和伟、方圆、王淼帮忙整理照片及文字,马有清、顾世荣校对文字,在此一并致谢。姐姐王田田悉心照料病弱的父母,二弟王晓雷扫描、打印了大部分文稿,妻子王端行和女儿王牧雨给我许多精神鼓励和生活上的关心,使我能够集中精力和王拙一起将本书顺利编完。

还有,父亲反复叮咛我一定要声明,书中许多纪实文字,涉及种种人事,未及细心修订。无论褒贬,往事如烟,随意飘散。不妥之处,万望海涵。

王韧

2011.11.6于兰州黄河畔鸿运润园韧行斋,夜雨

后记

平凡的写作

我对童年的记忆,总有种影影绰绰的感觉,这和我的近视不无关系。虽说记忆模糊,但有三条山路在头脑中永远鲜明。一条路,通往深深的沟底。每天傍晚,二哥和我抬着水桶,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到沟底,装满一桶泉水,然后慢慢地上坡,回家。沟底有两眼泉,一眼泉牲口专用,另一眼泉是人吃。黄昏,狭小的空间,驴、骡和黄牛,嬉笑打闹的孩童,“叭嗒”、“叭嗒”抽着旱烟的大人,沐浴在晚霞中,等暮色四合,寂静的山沟里只有泉水汩汩的流淌声。

第二条路通往邻村。沿着山脚,一路向西,其间一半上坡,一半下坡,约莫三里路就到了我就读的小学——张湾小学。冯校长和我的父亲曾是同事,对我的要求似乎更严些。上学时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都要走过这条山路,一路上排着队,浩浩荡荡。那时候的雪下得格外大,一脚下去没至膝盖。有时,我们从坡上一路滑下去,这样没多久,母亲又要在我的裤子屁股位置加块补丁了。

第三条路升往山梁,那里有我家的几亩薄田。春种时分,我挎着小篮子跟着牛屁股,把一块块切好的土豆撒到犁出的一条土渠里。夏收时节,顶着酷暑拔麦子,在滚滚麦浪中捉蝗虫。哥哥在县城上初中,有讲不完的故事。劳作休息时间,我们在麦垛下纵情歌唱。老黄牛总是一副沉默寡言不为所动的样子。麦田不远处的山梁,野草有一人多高,是天然牧场。我和小伙伴牵牛赶羊,聚在山顶。把牛羊安顿好之后,我们拿小铲子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来吃,或甜或辣,都是天赐美味。不过也有大祸临头的时候,我的一个小伙伴家的羊误入苜蓿地,结果吃多撑死了。于是有人挨打,却换来全村人美餐一顿羊肉。

后来,我沿着其中一条山路,爬上坡,离开小山村进了县城。那时,母亲由于长年辛劳,心脏病、关节炎渐成气候;然后大哥只上一年师范就得了严重的胸膜炎,绵延求治;再后来父亲又患重病,几乎不保。家境潦倒困顿已到极限。甚至是过年,一家分做几处。有时候都不敢回想,这一家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令父母欣慰的是,我们姐弟四人都先后完成了学业,有不错的工作,也先后成家生子。每个春节,我携妻女从南方踏上归途,家的概念越来越明晰。只有在父母周围,家才是完整和温馨的。每次,在敲门之际,我都几乎抑制不住自己,那个举步维艰、走路摇摇欲坠的老头子和那个头发银丝遍布、屈着膝、几乎要爬行的老婆婆,我的父母,我要深情地拥抱你们!

感谢生活给我珍贵的记忆,感谢平凡的写作让我分享这个家的喜怒哀乐。感谢父母温暖的胸怀,让我们永驻爱的港湾。

关于本书的结集出版,自始至终我感到忐忑不安。这本是大哥和我一种自娱自乐的想法。眼看父母年事已高,想把他们写的一些东西打印装订起来,“老莱子娱亲”,让父母欢喜一番。这个集子充其量就是个“内部交流”。但是事情发展到现在,我真是又兴奋又惶恐。又想到甚至要读者自掏腰包,花“冤枉钱”,脸都要发烫。好在现在社会、人心都比较宽容,我们这才集聚起点点勇气。

停笔喝杯热茶,蒸汽袅袅而起。眼前,仿佛又见到黄土高原的大山。两尺厚的积雪中,我吃力地走着,慢慢挪动。一个最简单的信念在脑中:回家。坐在热热的炕头,往火炉中添块木柴,噼啪声中,红红黄黄的火苗蹿起来……

王拙

2012年2月26日于广东惠东白花中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拾柴记(一个家庭的写作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韧//王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003983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7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1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