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是毛、邓权威研究专家余伯流教授最新版精华本。

史上第一部最大胆最真实最权威可读的披露毛、邓复杂关系的撼世之作。

独家揭秘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情愫与纠结、恩怨情长的一生,全景展现毛、邓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思想性、学术性、史料性、揭秘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典藏书。

CCTV、新浪、搜狐、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引领全国媒体红色宣传浪潮,百余家知名传媒机构共赏推荐。

珍贵图片资料+别具匠心设计+精美纸张装帧,高品质高档次,送领导送朋友最好的礼品书。

党政机关、军队系统、政府人员传阅率最高、值得收藏的最佳团购读物。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与邓小平,自1927年8月汉口八七会议相识起,共同走过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既共过患难,亲密无间,充满深情厚谊;又有过分歧,若即若离,存在恩恩怨怨,可谓铁马谊笃,恩怨情长……

《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作者余伯流)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以毛泽东、邓小平交往的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或片断为素材,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叙述了毛泽东与邓小平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岁月中所结下的深厚的同志情、战友情,《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也客观地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疏离,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人格、气质、胆略和才华。

目录

卷首语 铁马谊笃 恩怨情长: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解之缘

第一章

苏区聚首 风雨同舟(1927.8—1932.9)

1. 汉口初识

2. 毛泽东开创中央苏区

3. 红七军千里转战,“汇合朱毛红军”

4. 邓小平主政瑞金

5. 毛、邓叶坪聚首,共商国是

6. 苏区“开国大典”:苏区人民首次称呼“毛主席”

7. 首任红都“京官”——邓小平

8. 毛泽东的军事韬略:从赣州撤围到漳州大捷

9. 邓小平在会、寻、安

第二章

祸起萧墙 逆境相知(1932.10—1936)

10.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赋闲汀州卧龙山

11. 反“罗明路线”的由来

12. 所谓“寻乌事件”

13.“毛派”头子——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落

14. 苏区党内健康力量的鼎力相助

15.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

16. 毛、邓相忍为党:逆境中的伟人风采

17. 遵义会议前后相继“出山”:邓小平出任党中央秘书长, 毛泽东进入军事统帅部

18. 长征到陕北后,红军主帅毛泽东派邓小平向 红二、四方面军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

第三章

共赴国难 铁马情深(1937—1945)

19. 毛泽东一年之内三次荐举邓小平出任要职

20.34 岁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

21. 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土窑前喜结良缘

22. 毛泽东说:“邓毛谢古死了三个,希望邓要为党争气”

23. 邓小平立马太行,治军有方

24. 邓小平说:抗日根据地奇迹的“秘诀”,是“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

25. 1943 年邓小平在北方局整风时就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26. 毛泽东亲自致电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第四章

决战决胜 龙吟虎啸(1946—1949)

27.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邓小平发出命令:“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

28. 从平汉战役到陇海鏖战

29. 中原逐鹿:毛泽东指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0. 毛泽东称赞:“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

31. 邓小平说:“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

32. 毛泽东“完全同意”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请示报告

33. 军委和毛泽东确定淮海战役以“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刘陈邓三人为常委”处置一切

34. 毛泽东盛赞“淮海战役打得好”

35.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36. 邓小平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37. 百万雄师渡江前,毛泽东将指挥权交给了邓小平

38. 邓小平纵谈南进战况,参加开国大典

39. 毛泽东电令“小平准备入川”,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

第五章

治国安民 和衷共济(1950—1965)

40. 毛泽东称赞邓小平坐镇西南“路线正确”、“成绩极大”

41.“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42. 毛泽东1951 年就说:“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43. 八大前夕,毛泽东提议邓小平出任党中央总书记

44. 邓小平在八大后的治国创见

45. 毛泽东在莫斯科盛赞邓是“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

46. 1959 年毛泽东透露:我为正帅,邓为副帅

47. 邓小平告诫全党:不要“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化了”

48. 邓小平纠“左”的不懈努力

49.“我们党有五好”: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50. 邓小平的“猫论”令毛不快

51. 莫大的殊荣:毛泽东破例亲赴机场迎接邓小平访苏归来

52. 山雨欲来

第六章

狂飙骤起 南北分离(1966—1971)

53. 毛泽东说:“邓小平什么事都不找我,几年不找我”

54. 毛泽东的惊世大字报——《炮打司令部》

55. 全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

56. 毛泽东不同意开除邓的党籍,提出“把刘、邓拆开来”

57. 放逐江西:羁居“将军楼”

58. 沉思与劳动:“邓小平小道”

59. 邓小平说:“林彪不亡,天理难容”

60. 邓小平两次致信毛泽东,请求“做点事”

61. 禁锢解冻:邓小平六年磨难生活的终结

第七章

国难思贤 “ 军师”出山(1972—1974)

62. 林彪身亡后,毛泽东在巨痛中把视线投向邓小平

63. 邓小平解禁后在江西老区参观时说:“毛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64. 邓小平入京

65.“文革”分离近七年后,毛泽东会见邓小平

66. 韶山行:邓小平“为毛主席干杯”

67. 毛泽东请来“军师”邓小平

68. 毛斥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

69. 长沙决策:邓小平主政的关键

70. 毛泽东下决心重用邓小平的深层原因

第八章

筚路蓝缕 奸佞进谗(1975)

71. 邓小平主政,迎击“四人帮”

72. 全面整顿,力挽狂澜——中国改革的预演

73. 毛泽东当着“四人帮”的面,指着邓说:“我只见过你一面,你就是毛派的代表”

74. 毛泽东对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说:邓小平是“壮丁”

75. 姚文元利用“评《水浒》”演了一场闹剧

76. 康生进谗,奏了邓小平一本

77. 联络员告“御状”

78. 江青颐指气使,煽风点火

79. 张春桥老谋深算,推波助澜

80. 王洪文咒骂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

81. 周恩来在病重时称赞邓小平:“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82. 要不要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第九章

逆风又起 山重水复(1976)

83.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圈阅同意邓小平为总理致悼词

84. 逆风突起、席卷全国的“批邓反右运动”

85. 天安门怒吼:悼念周总理,呼唤邓小平

86. 邓小平激愤地说:“我没有什么好怕的,无非是第二次打倒”

87. 在邓小平危难时,毛泽东托付汪东兴采取措施保护邓小平

88.“天安门事件”的误断: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三落

89. 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邓小平仍处于被软禁状态

第十章

复出举旗 反对“非毛”(1977—1981)

90. 邓小平复出,狠批“两个凡是”

91.“一个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92. 邓小平复出后的高风亮节:不当党主席,就任军委主席

93. 反对和批驳“非毛化”,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94. 邓小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95. 邓小平:“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

96. 邓小平:“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97. 邓小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98. 邓小平:“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99. 邓小平:不要“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

第十一章

世纪伟人 光照中天(1982—1997)

100. 两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福星

101. 两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102. 两个设计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大师

103. 两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碑

104. 两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巨人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论资历,毛泽东当然要比邓小平资深得多。毛泽东出席过党的一大,是“创党”的赫赫大员之一,曾任中共中央的组织部长和国民党中央的代理宣传部长,又是中共中央的农委书记,瞿秋白曾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尤其是这次在大会上的一席发言,更是振聋发聩、入木三分,令全体与会人员耳目一新!毛泽东以亲身经历,从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并对涉及会议总方针的最核心、最紧迫的军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

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 。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段文字的神来之笔,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此话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思想的最初由来。毛泽东这一精辟论断的提出,立即引发了与会中央委员们的热烈反应,并得到中央委员们的普遍赞许,对于列席会议的中央秘书处负责人邓小平来说,更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邓小平是在会议的进程中认识毛泽东的。在此以前,他对毛泽东的大名已早有所闻,知道这个党内的著名“农民运动大王”是个湖南汉子,满腹韬略,很有抱负,只是无缘相识。今日幸得一见,而且亲耳聆听了他的一番宏论,自然是由衷敬佩。毛泽东以前不认识邓小平,这次在会议上看到这位中央秘书处的负责人这么年轻、干练,而且听说还留过法、俄两国,学识渊博,办事认真,亦从心底流露出对这位四川小个子的赞许之情。

由于时间紧迫,来去匆匆,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会议上来不及交谈,会议一结束就分手了。

半个多世纪以后,邓小平以76岁高龄于1980年初夏到武汉视察工作,在八七会议旧址前回忆道:

当时,为保证会议绝对安全,会议代表有二十多人,分三天三批由党内交通员带进去的。办事情的少数人去得最早,走得最晚,中央负责人后进,最早走。八七会议会址与餐厅相隔,两处均有后门相通,会议代表全部从后门进入。李维汉是秘书长,会议代表有二十几人,我是中央秘书,陈独秀原先要搞正规大中央,搞八大秘书,我就算是一个,以后没有到齐。我是政治秘书,还有刘伯坚没有到任。1927年底在上海我才当秘书长。我们二十几个人分三批进来,我是第一批,记不清和谁一起进来。我在这里呆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我是最后走的,走得最晚。八七会议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甚至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我是在一个晚上带小行李进去的,我们进去就睡地铺。

当时都是年轻人。毛泽东34岁,瞿秋白29岁,李维汉31岁,任弼时23岁,我23岁,陆定一那时比我小两岁。 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将党从机会主义的泥坑之中救出来,重新走上革命的大道”。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的紧急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

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果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尔后引兵井冈,结交了“绿林双雄”袁文才、王佐,开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做了红色的革命“山大王”。  .

邓小平在八七会议后随同中央机关到了上海,是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央日常工作。  汉口,大江奔腾东去的雄关要津!中国革命在这里留下了惊险的一幕,瞿秋白、李维汉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这里留下了匆忙的身影,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个后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在这里见过面、开过会。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汉口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湘、赣等地领导农民秋收暴动,从而掀起了土地革命的伟大风暴!毛泽东、邓小平也从此脱颖而出,指点江山,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汉口匆别后,毛泽东与邓小平分道而去,各奔东西继续各自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未料,三年多以后,他们又汇合在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土地上了。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直接领导开辟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后,中央政治局领导人瞿秋白独具慧眼,认准毛泽东是个很有胆识、很有见地的党内优秀人才,曾邀请毛泽东随中央机关到上海,留在中央工作。论交情,毛泽东与秋白相谊甚厚,是难以回绝的;论公理,秋白是他的上级,理应听从组织的安排。但毛泽东考虑到中央政治局已责成他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赴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农民秋收暴动,他的脑海里已浮现出“秋暴”、“上山”的蓝图。他感激秋白的知遇之恩,却坦直而坚定地对秋白说:

“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于是,在湖南省委沈家大屋会议上,毛泽东受命出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于1927年9月5日在安源张家湾会议上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率领5000余起义将士,发动了著名的湘赣边秋收暴动。但由于敌强我弱、缺乏经验等多种原因,秋暴受挫,“溃不成军”。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毅然放弃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作出了“退兵萍乡”的决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开始了我党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向农村的伟大转折。毛泽东指着地图向起义将士说:

“我们要到罗霄山脉中段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但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革命的山大王,与历代的山大王不同。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个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徐图发展!”

毛泽东的话语,像一股春风,驱散了郁结在起义将士心中的阴影。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踏上了“引兵井冈”的伟大征程。P51-52

序言

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两代核心,同一伟业。

他们两个伟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不同的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又有类似的大落大起的坎坷经历;他们既有过患难,亲密无间,充满深情厚谊,又有过分歧,若即若离,存有恩恩怨怨;他们既有伟人高风惊世之举,又有令人扼腕而叹之事。他们两个伟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奇特而又微妙的传奇色彩,闪耀着传统而又亮丽的真理之光。

毛泽东年长邓小平11岁。

从1927年毛、邓相识到1997年邓小平去世,整整七十年。让我们以简短的文字,勾勒一下毛泽东与邓小平七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走过的风风雨雨的人生轨迹吧。

苏区时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竞出的年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哪里?怀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神圣的使命,两个年轻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从大山中走出来了!他们审时度势,殊途同归,径自都来到了他们共同的祖籍地——江西,从此登上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舞台。他们从汉口初识到苏区重聚,共同战斗在火热的中央苏区。岂料,正当毛泽东、邓小平雄姿英发。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竭智尽力的时候,“左”倾阴霾笼罩中央苏区上空。一股恶浪汹涌袭来,两人竟双双“落难宁都”:毛泽东于1932年10月在宁都小源村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军职,在汀州赋闲三个月;邓小平于1933年5月在宁都七里村被罢免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之职,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痛苦。“自古雄才多磨难。”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历经种种坎坷和曲折,他们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终于走出了困境,直到遵义会议前后相继“出山”。

抗战时期

“抗日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去薄燕台。”在狼烟四起、硝烟滚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大批革命家经过战火的洗礼,显得愈加坚强、成熟!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个在延安窑洞运筹帷幄,一个在抗日前线驰骋纵横。毛泽东说:“邓毛谢古死了三个,希望邓要为党争气。”身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员大将。邓小平偕同刘伯承统率八路军一二九师,一文一武,轻重自如,从血战晋冀豫,到立马太行山,演绎出抗战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邓小平说:抗日根据地“奇迹的秘诀”,是“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邓小平在1943年北方局整风时就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多次推举邓小平担任重职,七大后又亲自致电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解放战争时期

邓小平曾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睿智,确定“出击中原”的决策,刘邓大军衔命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决定中国革命最后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又以他过人的胆识启用了三员四川虎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构建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核心领导班子(三常委)。刘、邓、陈偕同粟裕、谭震林一道,指挥中野、华野千军万马,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军55万精锐主力,随即挥师渡江,直捣南京蒋家王朝。“战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担。”毛泽东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好”。总前委书记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建国前夕,毛泽东电令“小平准备入川”,刘邓大军千里进军大西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余年间,毛泽东与邓小平相知相亲,铁马情深。

建国后十七年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此乃中国古训。建国以后,毛泽东是党、军队和国家的领袖。邓小平当了两年西南局第一书记,五年副总理,十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他们是核心与成员的关系。他们之间合作共事,亲密无间,配合默契,携手走过了治国安民的风雨十七年。邓小平后来谈到“十年总书记”这段工作经历时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可谓“日理万机”。毛泽东1951年就对人说:“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党的“八大”前夕提议邓小平出任党中央总书记;1957年在莫斯科称赞邓是“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1959年透露说,“我为正帅,邓为副9巾”。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关于“我们党有五好”的讲话,得到毛泽东的赞赏。然而,在这以后纠“左”的进程中,毛泽东同邓子恢、邓小平等人在农村“包产到户”等问题上意见相悖。邓小平的“猫论”更是令毛不快。总书记与党主席的分歧,种下了邓小平“文革”厄运的根苗。  ’

“文化大革命”前期

历史常常是在曲折、反复甚至是痛苦中不断前进的。“文革”初期,毛泽东已逾古稀。他对外宾说:“我明年七十三了,这关难过”,“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中央几个大人,把他一革,就完了。”于是,晚年毛泽东抛出了《炮打司令部》的惊世大字报,演绎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大悲剧。在灾难性的“文革”狂飙中,刘少奇含冤去世,邓小平也落难了。由于毛、邓在“包产到户”等问题上意见相左,加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敢于负责、雷厉风行的一贯作风,使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觉得邓小平不大听话,很少请示报告,以致产生不满。“文革”前夕,毛泽东指责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一个是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一个是李富春主持的国家计委。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忿懑地说:“邓小平什么事都不找我,几年不找我。”邓小平终于被打成全国第二号“走资派”。毛抛弃了邓,却不同意开除邓的党籍,提出“把刘、邓拆开来”。于是,邓小平被放逐江西,羁居三年。邓小平曾沉重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林彪事件后

林彪事件的发生使毛泽东心力交瘁。古人云:“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面临国家危难,毛泽东大病一场后,在巨痛中思考,究竟谁来担纲治国?74岁高龄的周恩来已于1972年5月18日被确认“患有不治之症”,“四人帮”又难以担当治国大任,这样,年富力强的68岁的邓小平被毛选定为“接班人”。是天降机缘,还是水到渠成,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不过,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被打成“毛派”头子,是毛泽东启用邓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林彪事件后,邓小平在江西上书毛泽东请求“做点事”后仅10天,毛即批示: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毛的批示,是邓的福音。随后,在周恩来的运作下,邓小平入京。毛、邓“文革”分离近7年后重聚首。为了国家利益,毛泽东毅然请出“军师”邓小平,治国理政,支撑危局。

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

1975年的政局是乍暖还寒,喜中有忧。其时,中央高层斗争十分激烈。一方邓小平复出主政,大刀阔斧,全面整顿,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四人帮”却虎视眈眈,拼命搅局,伺机夺权。年已82岁的毛泽东,思虑天下社稷和身后之事时,面临两难:他既要维系国家经济,又要维护“文革”声誉。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中国改革的预演。毛泽东对此颇为赞赏,但一触及对“文革”的评价,又疑虑重重。这时,“四人帮”一伙奸佞小人大进谗言,动摇了毛泽东对邓的信任。围绕着要不要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毛、邓发生了生前最后一次政治碰撞,邓小平义无反顾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1976年“批邓反右”期间

1976年是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多事之秋。由于此前邓小平婉拒毛泽东关于“文革”三七开的评价,冲决了政治上“毛邓合作”的最后底线,毛泽东不能容忍,始下决心“倒邓”,并提议华国锋为“接班人”。毛、邓终于最后分手了,令世人扼腕而叹!然而,“天安门事件”后,毛又手下留情,再次保留了邓的党籍。其中原委及其历史作用,耐人寻味。邓小平后来回忆说:“林彪、‘四人帮’总是想把我整死,应该说,毛主席保护了我。”“我是乐观主义者,相信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在邓小平危难之际,毛泽东托付汪东兴采取措施,将邓的住地从宽街转移到东交民巷予以保护,免遭不测。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后,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在人民的呼唤和党内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鼎力相助下,邓小平又奇迹般地“东山再起”,重返政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理论界十分活跃。可是,就在这时,党内外、国内外出现一股“非毛”思潮。邓小平高瞻远瞩,豁达大度,高举旗帜,反对“非毛”,以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风亮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精心指导起草《决议》,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他们走过了一个世纪,矗立起两座丰碑。邓小平没有走到21世纪,却为中国打开了通向21世纪的大门,实践了毛泽东的夙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两座雄伟的高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光辉的形象,永远的旗帜!斯人已去,伟绩长存!

七十多年来,邓小平同毛泽东确实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战争年代,铁马谊笃;建设时期,恩怨情长。论年龄,毛泽东比邓小平大11岁,邓小平视毛为领袖、兄长。论情分,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被打成“毛派”头子,毛泽东对此念念不忘,刻骨铭心。论友谊,邓小平从立马太行到挺进大别山,从淮海决战到进军大西南,都是遵循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取得大胜、立下大功的,这种战火、硝烟中结下的战友深情是极为坚笃、牢不可破的。论恩怨,毛泽东有恩于邓,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赞赏邓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多次提携、荐举邓出任要职,甚至一度确定其为自己的“接班人”;同时,毛又抱怨邓不大听话,“耳朵聋,听不见”,对自己“敬鬼神而远之”,而同刘少奇却走得很近,尤其让毛不满的是,邓小平再度复出主政时,怎么也不肯顺从他老人家的最后一个心愿,维护“毛邓合作”的最后一道底线,主持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于是,毛不得不将邓罢黜。因为他不允许在他在世时或身后对“文革”存有非议,更不允许任何人翻“文革”的案。但毛泽东在两次将邓“打倒”的同时,又顾念旧谊,留有余地,两次刻意保留了邓的党籍。

邓小平历来对毛泽东极为尊重、佩服,忠诚不二,竭诚拥戴,但他又是一个同毛一样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肯让步的人。十年“文革”,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他本人也靠边了六七年,他不愿意违心地主持制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他对毛泽东有看法,觉得毛过于专断、家长制、一言堂,认为“毛主席犯的是政治错误,这个错误不算小”,“用‘四人帮’,毛主席是有责任的”。但当他第二次被毛“打倒”又奇迹般地复出主政时,又高瞻远瞩,豁达大度,高举旗帜,反对“非毛”,一切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以一个政治家的远大眼光和博大胸怀,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这就是“恩怨情长”!这就是伟人风范!这就是实事求是!恩也罢,怨也罢,在伟人眼中,都不是什么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一切以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利益为准绳,一切为了党的事业和国家利益。

最后。再说几句话。

伟人也是人。伟人也是性情中人。伟人是伟大的,但也会有失误;伟人很高尚,看得很远,想得很深,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伟人的心难以揣摩,但也不是深不可测的;伟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也不是不可探索的。在我们党力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伟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和情感,应该不再是什么“禁区”,而恰恰是一个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很有兴味的话题。

“以史为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资政传统。本书的探索尽管都是言之有据、据必加考,但不可能是完备无误的。倘若本书能在某些方面给读者提供一点政论启示,吸纳一些思想资源,将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后记

《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从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出书,迄今已有六、七年了。值此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人们自然会缅怀、念想中共两个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本书的再版,将使更多的读者能清晰地洞悉毛、邓两个伟人的人生际遇、高风亮节,领略他们之间的情愫与纠结。

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两代核心,各呈千秋。他们两个伟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战争年代,铁马情深;建设时期,和衷共济。“文革”十年,则南北分离,心存芥蒂,风风雨雨,令人扼叹。中国的现代化伟业“始于毛,成于邓”。毛、邓是一代伟人,创下伟业,但伟人也不是完人,也有失误。斯人已去,伟绩长存;毛、邓双雄,光照中天。

本书的传主是两个伟人,题材重大,触及高端。尽管作者始终秉持“信史”理念,但难免会有不妥之处,热望读者识正,不胜感激。作为一个学者,期盼的是拙著的评析与解读,能得到学界、政界的认同。近六、七年来,作者一直应邀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担任特聘教授,讲授井冈山斗争史和中央苏区史。教学之余,仍致力于研究毛、邓。当今,国内外学界有很多研究毛、邓的大家,我热望并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深层的研究毛、邓的力作问世!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

余伯流

2011年5月

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毛泽东,1956年

“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毛泽东,1973年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邓小平,1978年

“搞‘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犯的是政治错误,这个错误不算小。”——邓小平,1980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伯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162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62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6
173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