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巧夺天工--把名字留在奇工巧技史上的人/好故事可以这样读
内容
编辑推荐

程颖刚编著的《巧夺天工--把名字留在奇工巧技史上的人》主要描述了20多位中外历史上的奇工、异术和巧匠,每一篇用3000字左右的字符来展现他们的传奇之处。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巧匠鲁班,他在实际生活中发明了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锯子等工具,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者蔡伦,给我们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影响。通过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加深对这些奇工、巧匠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推荐

程颖刚编著的《巧夺天工--把名字留在奇工巧技史上的人》收集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各类民间工艺大师和能工巧匠的成才经历和传奇故事,包括文房四宝、雕刻工艺、织锦刺绣、饮食小吃、手工技法等,用故事的语言生动描述了这些工艺大师和能工巧匠的成功经历,在他们的传奇中,读者可以看到一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不同凡人的顽强意力。《巧夺天工--把名字留在奇工巧技史上的人》语言通俗,叙事直白,是启迪和教育青少年奋进的通俗读物。

目录

塑像圣手——杨惠之/001

制墨第一人工匠——李廷珪/007

制做湖笔的百年老店——“王一品斋”/013

纺织业的永远丰碑——黄道婆/019

紫砂壶鼻祖——供春/025

制成“张小泉剪刀”的——张小泉/031

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037

泥人张——张明山/042

鼻烟壶内画的一代宗师——周乐元/047

“针神”——沈寿/052

十八街大麻花创始人——范桂林/058

“殷派”核雕大师——殷根福/063

用花烛点亮人生——程国华/069

黄杨木雕的巧匠——王笃纯/075

剪纸艺术家——周兆明/081

雕刻漳州竹初木偶的大师——徐竹初/086

漆线雕工艺的传承人——蔡永况/092

鬃人制作继承人——白大成/098

花丝镶嵌的传人——程淑美/104

微雕达人——郭月明/l09

把一生献给竹刻艺术的人——乔锦洪/1 14

杨柳青年画的传人——霍庆有/l20

马尾绣传人——韦桃花/125

铁画神工——汤天池/l31

湘绣大师——刘爱云/l37

竹编艺人——马富进/l43

试读章节

塑像圣手——杨惠之

杨惠之是唐朝开元时期的雕塑家,生卒年不详,据有关的记载说是吴郡(今苏州)人,创作活动主要在唐开元(713-741)年间。早年曾学画,据说和吴道子是朋友,同时学习梁代张僧繇笔法。后转向学习塑像,他在南北各地寺院雕塑过许多塑像。他是中国古代甚至是世界艺术史上杰出的彩塑巨匠。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塑像作品栩栩如生,将许多艺术要素有效地紧密结合,创造了属于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被迫”学画

唐朝时,苏州有个叫吴山头的地方,吴山头旁边有个叫杏村的小山村。杏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过着简单艰苦的生活。杨惠之就出生在这样一座不为人知的、普通的小村庄里。

杨惠之从小就喜欢弄泥巴,不管他随手从哪抓起一些潮湿的泥土,经过他的小手随便捏捏就活灵活现的,小伙伴们都很佩服他。他捏的许多菩萨被放在庙里竟然吸引了一些虔诚的人前来上供烧香,这就树立了他在伙伴中的头领地位。杨惠之把上供的东西都分给小伙伴们吃,伙伴们乐坏了,都愿意让杨惠之当大哥,跟随着他。

不料就是在他们享受着这杨惠之成果的喜悦之时,厄运开始降临了。当地的乡绅说杨惠之的做法亵渎了神灵,会给当地带来灾难,所以要惩办杨惠之。眼看杨惠之要遭殃,父母都很担心但又没有办法帮助他。这时,他家的一个邻居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劝他父母说:“既然你家孩子对这方面感兴趣,不然就送他到城里的道观去学个画神像的手艺,这样不仅可以逃过眼前乡绅的惩罚,而且将来有个手艺也好谋生。”杨惠之的父母听了后觉得很有道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很开心。他们到处求亲托友给杨惠之找学习的地方,就这样把他送去学画了。

奔画从塑

杨惠之从小心灵手巧,又跟了个手艺很好并且严格的师傅,几年下来杨惠之就能把神像画得活灵活现的。不过,有件事让他很失望,那就是每次他觉得自己画得不错的时候,再去比比他的师兄吴道子的作品,他才知道吴道子总是比自己画得好一些。但是杨惠之没有放弃,他决定要下苦功,希望勤能补拙,可以超过师兄。可是,最终他发现要超过师兄几乎是没什么可能的,并且吴道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如果他要超过吴道子必须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功成名就。就这样杨惠之放弃了学画,决定重新开始学习塑像。当然杨惠之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他清楚自己的条件,他学过绘画,对石刻技术也有所掌握,如果他能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肯定是能做出成绩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对他的影响。中国的雕塑艺术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是在铜器上雕刻,勾勒出人的粗略形象。到春秋战国时期,塑像的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佛教的佛像雕塑也传人中国,中国人对这种美术制品也有了需求。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步入全盛的一个时期,艺术上也出现了精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在雕塑方面,传统雕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创新发展阶段,流传至唐代以臻于成熟,佛教比起前代更加盛行,塑像和壁画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并没有出现大量气度不凡的雕刻作品。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刺激下,杨惠之选择了塑像,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塑像艺术的学习之中。

杨惠之放弃学画之后,开始认真研究塑像。他仔细观察不同人的不同特征和各种神情,雕刻出来的塑像非常传神,栩栩如生。

梅花扑鼻香

放弃学画后,杨惠之又捏起了泥人,但是和小时候不同,他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因为可以通过捏泥人来把握人物的鲜明特征,几年的学画经历使他的泥人也捏得越来越好。

一个初夏的晚上,夜很静,只有田地里的青蛙不停地呱呱叫着。月亮冲破云的屏障,挂在天边,照亮了整个大地。半夜里,杨惠之吃力地抱着一尊自己新塑好的塑像。这尊塑像有一人来高,塑的是一位年轻的妇女,手里提着菜篮子,面朝外静静地站着。杨惠之悄悄地把她放在一个菜市附近的一个亭子里,因为这里每天人来人往,他想看看大家对这个塑像的反应。等天快要亮了,他就躲在离亭子不远的地方偷偷地观察着。

天刚刚发白的时候,一个早起去卖菜的菜农,挑着一大担蔬菜,看着亭子里的塑像停了下来,对着她问:“要买菜吗?”半天没有回应,菜农便上前了两步仔细地看看,才看出是一尊塑像,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是谁把她放在这儿的?塑像太逼真了,手艺真不错!”

接着,一个卖菱角的,一个卖花的,都来向泥人打招呼,发现是塑像后不停地惊叹作者的高超技艺。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巧夺天工--把名字留在奇工巧技史上的人/好故事可以这样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1089
开本 32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2013165165
中图分类号 K825.72-49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2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