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猎头/纸糊的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身处商海,追逐利益。难免要与各色人等角逐智力、比拼精力。成功的公司多半有着各自的经验,但有一点应该一致,那就是善于用人。如果这一点做好了,就事半功倍;反之,不仅寸步难行,甚至还会遇上不必要的麻烦。人的作用有三类,一类是积极的、正面的,再一类是消极的、负面的,还有一类是混事的、中庸的。不要以为一个人不发挥积极的、正面的作用,顶多变成混事的、中庸的一类。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没有发挥出积极的、正面的作用的人很可能一下子就会发挥消极的、负面的作用。

比如,如果老板身边的文秘人员不是铆足了劲儿去干活的话,很有可能会从无所事事、人浮于事蜕变成到处坏事。要知道,秘书是离老板最近的人,更有可能掌握很多一般员工无法掌握的资料。所以说,一旦这样的人有异心,老板就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

为此,就拿《三国》中的吕布来说明一下。需要明确,这里的《三国》指的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方面。

那么,为什么用吕布当例子?先来看看吕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按照《三国》武将通行的武力排名,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大概因为“三英战吕布”之故,吕布荣登“三国武力榜”状元。

确实,吕布的武力,不仅是演义里渲染,也见诸正史。俗语说:“英雄莫问出身。”但这话多半是出身不够荣耀但后来发迹的人物用来自我安慰的。其实,英雄的出身就如同人才的履历一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三国志》中,这么记载:“以骁武给并州。”这足以证明吕布是靠武力挣得原始声望。

但是,根据“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的记载可知,吕布的出身是“主簿”之职。

那么,何谓主簿呢?就是给领导掌管文书的,类似文秘,或者说机要秘书。这么看来,吕布还真很有点文武双全的架势。  结合当时的情况看,就不奇怪。汉朝的大丈夫多半是文武双修,比如刘备、公孙瓒,包括曹操都是能文能武。因此,吕布此人,文化程度应该不低。否则,很难胜任主簿工作。

如果将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比作一家家公司的话,吕布就是丁原公司的秘书长。

由此,孔子在《论语》所说的“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文,可以理解为知识;而质,则可以解释为本质,或者说身体素质,再扩大一下概念就是前面提到的“骁武”。

所以说,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文武双全,既有文,又有质,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

还要提一句,根据正史,似乎并没有关于吕布认了丁原当干爹的记载。甚至关于吕布和董卓的关系,也只是提及吕布说董卓待自己情同父子,并没有说董卓是吕布的义父。

至于为何张翼德动辄爱拿吕布的“三姓家奴”称号说事,大概是因为小说家带有自己的褒贬。

姑且按照演义的说法,吕布先后在丁原公司和董卓公司干过,而且都是在老板身边工作,属于老板身边的人。可这两家公司的老板都是一样悲惨的结局,吕布用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段将两位老板谋杀,前一次是为物质,后一次是为感情。当然,两次都是在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名义下进行的。

两次谋杀中,吕布有着固有的作案动机和特有的作案条件。

固有的作案动机就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既然是群雄割据,新公司如雨后春笋,随着竞争的加剧,势必会有相互兼并的现象。而一些本来没有多大志向的人看到开办一家公司的门槛那么低,自然趋之若鹜。再加上摇唇鼓舌者不遗佘力地煽动、运筹帷幄者处心积虑地算计,吕布想不这么干,也难。

特有的作案条件就是吕布的职位。吕布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被自己杀掉的两位老板,而且由于干的是文秘或文秘兼打手,对于老板的家底、路数、习惯甚至是出行路线都熟悉得如同自己手纹一般。  上述两方面条件都具备之后,作案与否只是等待契机。在那个时代,最不缺乏也最泛滥的就是契机。

当然,吕布的下场也比较悲惨。原以为谋杀完老板们就可以驰骋天下甚至逐鹿中原。可是,真要自己当上老板,就会知道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吕布文有陈宫之谋、武有张辽之勇,兼有高顺、臧霸之助,可最后竟然被自己的中层员工出卖,像捆绑一只猛虎那样被捆着四肢献给了曹操。

吕布到死还觉着自己对待背叛者不薄,一直将委屈带进坟墓。其实,吕布只是不知道,当老板不光要有野心和狠心,厚德载物的道理对于吕秘书来说,实在高深。

在文明社会,杀戮以及其他类型的犯罪为法律所不允许。可是,现在的老板们也不要忽视自己身边的人。毕竟,在当今这样需要协作的社会中,个人英雄主义只是一种精神,而绝非做事手法。何况,法律所禁止的事情并不是说这类事情就没有发生的可能。对于一些有亡命徒倾向的人来说,越是法律禁止的,就越有诱惑力。

如果做老板做成丁原、董卓那样,还不如为人打工。P21-23

后记

陈寿铁笔直书于前,罗氏精彩演义在后,加之后来的说书、唱曲、梨园、徽班甚至不少歇后语,《三国》已然成了中华民族沉厚文化积淀中最厚重的一部分。往大处说,开国之君可以拿来当行动指南;向小里看,平民百姓听着评书过日子;从古时讲,忠义关云长赤面长须秉忠义;按时尚来,多少款网络游戏吃定了这一部章回小说。

可以说,三国文化的角度之多,可谓“道可道,非常道”。不难发现,在众多角度中,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度万万不能忽视,那就是如何发现人才、选择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可以说,对于想事业有所成就乃至弘扬光大之人,人才,可谓“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人才来源于人力,而人力依托于人口。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人才,是从众多人口中脱颖而出的。正是如此,发现一个人才的概率不是很高,这还没有考虑鱼目混珠、纸上谈兵等负面情况。所以说,人才,无论古今中外,莫道各行各业,都是焦点中的焦点。

为此,本书着重从《三国》中用人的角度结合当今企业选人、用人的现状来梳理成王败寇,总结成败得失,判断是非明暗,推演愚者千虑,以博古人智慧,明识人三昧。但凡能使若干人士多少有所收获,实乃作者之大幸矣!

本书缘起,应该说是有感于时下“大师”之风喧嚣,浮躁之气厚重,无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成果,似乎都在抢着上市。更有甚者,就连自古相传的文化,都要成为人人皆可发财的“金矿”。诚然,文化需要发展,但文化要想发展却着急不来,就如同真正的大师需要潜心积淀,需要皓首穷经,需要“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一样。因此,本着对伪大师们的不屑,本着对真正大师的敬仰,《所谓大师》最先写成。  随后,觉得有关人才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三国》和现代社会居然有不少相通之处。于是,《成功人士的用人之道》、《性格决定命运》随之而来。

再以后,觉得曹操家族人才济济,而且,曹操治家有方,他的众多子弟总归是栋梁多过膏梁,干将胜过纨绔,《老曹一家人》也就写成。

同时,又觉得在《三国》里,不少人才除了具备很强的内功之外,自我推销的能力也很强。还有,不少人的口才真是可以和《战国策》里面的人物媲美,《三国好声音》和《谁有我能说》又相继出炉。

当然,看名著还是要有点批判精神。于是,《纸糊的经典》和《冰寒于水青出于蓝》向思维定式挑战。

考虑到为数不少的血淋淋的用人教训,就以陈宫和吕布为典型,写出《不能合作,就是对手!》和《老板身边的人最危险》。

此外,有些公司或者组织多半会出现“鸡多不下蛋,龙多不出水”的协作不畅问题,《究竟听谁的》结合袁绍、曹操两家的组织协调得失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

对于有创业梦想的人来说,第一桶金的获得方式比较受人关注。《如何获得第一桶金?》从《三国》里挑出一些野心家,对他们的发家史和成败得失进行分析。

最后,对于当今但凡有点事业心或者说雄心壮志或者说野心的雇员来说,跳槽是在所难免的。《跳槽记》专门就《三国》人物的跳槽行为进行细致梳理,或许能对现在的跳槽者有所帮助。

《人马情未了》、《冷艳锯传奇》两篇,则完全是对好马的歌颂和对青龙偃月刀的赞美,看似和人才关系不大,但一来千里驹向来是优秀人才的象征,二来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所以这两篇的加入,应该不会影响本书的成色。

本书不敢自诩是什么上乘之作,但绝对是作者抱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认真写就。本书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希望对真正喜欢人才的人和真正的人才有所裨益。本书不可能是字字珠玑,但应该说有些亮点。但愿这些亮点能够对于人们某些习惯性错误认识起到“一灯能照千年暗”的微弱作用。

本书能完成,要诚挚感谢我的妻子。不论是在本书的构思创意上,还是在本书的行文风格上,她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3年6月于北京程宅

目录

所谓大师

老板身边的人最危险

冰寒于水 青出于蓝

如何获得第一桶金?

老曹一家人

成功人士的用人之道

三国好声音

谁有我能说

究竟听谁的?

不能合作,就是对手!

冷艳锯传奇

人马情未了

跳槽记

纸糊的经典

性格决定命运

后记

序言

留学归来,即以全副热情投身于实现自我价值之工作。几千日夜,观各种买卖开张关张;十余年来,看经济大潮起起落落。其间,以自己儿时梦想为魂、少年学堂所学为魄、青年所读有用之书为骨、海外求学心得为筋、初尝人情之历练为皮、感悟事故之小悟为肉,加上在商界多年打拼的经验,对于人才的发现、人才的鉴定、人才的管理、人才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同时,又深切体会到许许多多老板对于人才无比渴望的同时对于人才的现状又是万般无奈。一方面有那么多失业大军使人才市场里总是熙熙攘攘,另一方面真正有实力的老板们的招军旗下多半冷冷清清;一方面数不清的招聘广告都是在“急聘”、“诚聘”,另一方面说不清理由的无业人员全都在抱怨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当家人在哀叹人手难招,另一方面如过江之鲫的求职者在呼唤伯乐。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雇员总是怀才不遇。

所以说,老板、求职者和雇员三者形成一个“社会生物圈”。在这个圈子里,老板们多半会觉得发现、任用一个人才何其难也;大多数求职者们会抱怨老板们都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而不少雇员们则总是对现有的工作有着“鸡肋式”的纠结。

有趣的是,在这个圈子里,还有一部分人在老板、求职者、雇员三者之间转换角色。

比如,“雇员一老板一求职者”路径是说某人开始给别人干,可总觉得自己屈才,于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一旦当家就知道柴米的价格、经营的艰辛,实在干不下去,只好成为求职者。

而“老板一求职者一雇员”路径就是说原来的老板因为某些原因成了求职者,随后又给别人打工。这个路径和前面那个其实可以连接到一起。

至于“求职者一雇员一老板”路径,则说明某人很成功,从职场新手到职场老手再到自立门户,这种经历听起来很神奇,也很诱人。

可是,不同的人才在禀赋、能力、性格、机会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都想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可以说,不论是老板也好,求职者也好,还是雇员也好,都想搞明白:人才究竟该怎么着?

当然,各方的侧重点不同。老板方面,侧重人才的内在属性和获取渠道;求职者方面,侧重人才的就业选择或自身发展规划:雇员方面,侧重人才的实际价值和人才流动收益率。

因此,如何回答“人才怎么着”的问题,几方自然各有各的答案。那么,这个问题是否有适用于各方的通用答案呢?从《三国》里面,完全可以发现!

比如说,并非老板级人物的陈宫究竟是不是人才?答案是肯定的。陈宫的计谋,足可以和郭嘉、贾诩媲美,尤其是濮阳城的那场烧得曹操几乎玩儿完的大火,就是出自陈宫的手笔。可是,原本可以和曹操好好合作干上一番自己梦寐以求的大事业的陈宫,却选择炒了曹操这位老板的鱿鱼而选择有勇无谋、鼠目寸光的吕布,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可是,只要简单分析一下陈宫的性格特点,就会明白,陈宫其人,实际上缺乏那种自主创业的魄力,却很具备当老板助理的能力。只不过这种优秀助理对于老板也很挑剔,喜欢头脑简单却冲劲十足的老板,不喜欢心机百变、胡乱出牌的老板。无疑,曹操是后者,吕布是前者。曹操的疏忽就是没有留住这样的员工,而陈宫的错误则是太尊重规则。

对于老板来说,陈宫型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大项目助理的工作。或者说,陈宫不适合被直接领导,而是更乐于接受在某个部门快快乐乐地做点实事。切记,太聪明的老板在陈宫看来,已经威胁到自己最起码的安全。总之,一定要让自己企业的陈宫们觉得老板很忠厚、没心眼,这样,才不会流失如此优秀但认识上有些偏执的业务型人才。

接着,探讨一下那些具备创业魄力的人士。

对于很多志在创业的人来说,如何获取第一桶金是很关键的一步。何进、马腾、公孙瓒、孙权、张角、吕布、董卓、司马懿等人,他们或出身草根,或起于行伍,或巧取豪夺,或艰难守成,反正都是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可是,他们中的每一位获取事业上第一桶金的方式却是各显神通。要么凭关系,要么去蛊惑,也可以去侵占,更可以去投机,家底好点的可以靠继承,时运不济的只好去玩儿命,甚至还有通过炒作去达到目的的。所以说,上述那些三国野心家们获取第一桶金的方式和现代社会的情况多少还是有些相通之处。

显然,仅凭第一桶金将事业做大是不可能的。用人是一个企业能否生存乃至做大做强的核心。不成功公司的根源也许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成功公司至少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善于用人。曹操和刘备这两位超级大老板在起点上、资历上差别不小,在行事方式、运作模式上也各有千秋。可是,他们在用人上却都是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各自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系统理论。

而公司一旦做大,老板们很自然要面临一个选择,是将公司做成家族公司还是职业经理人公司?或者二者特性兼而有之?在这一点,曹操的选择比刘备更理性一些。尤其是在如何摆正家族成员在公司里的位置上,曹操公司的做法值得学习。

不要忘了,用人之前必须识人。有道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识人之术对于老板来说,是一门权重很高的必修课。张角和张鲁都是善于洗脑的人,二人有何异同?管辂和紫虚上人都会看相,差距又在哪里?于吉和华佗都是医学领域的巨擘,可为何华佗对于后世的影响要远远高过于吉?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性格,可以分析一下蜀汉公司五虎大将的性格。他们五人之所以能入选,当然是各有各的看家本领,但各自的性格也不可忽视。关羽追求完美,才有单刀赴会和刮骨疗毒的举动,成就职场精英;张飞其实颇有几分内秀,不时耍些智谋,就更让人觉得其有可爱之处,职业前景一片大好;赵云其实很现实,最善于权衡比较,使自己在职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最大;马超业务能力超强,只是性格中的偏激限制住自己在职场上发展的步伐:黄忠完全就是属于那种过分看重同事交情而忽略职场丛林法则的典型。

同时,识人还要听其言观其行。惟其如此,才有可能通过人才或者求职者的外在表现对其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说到听其言,就是看看人才们的口才如何。李肃、满宠、李恢、张辽等人的口才很适合为公司充当临时专用猎头,用来挖掘别的公司的墙脚,尽可能说服目标对象跳槽到自己公司。而贾逵、邓芝、陈登这样的舌辩之士更适合去代表公司谈判,千难万难,尽可能为公司争取最大利益,他们可谓随何、陆贾再现。至于姜维、贾诩、诸葛亮,则属于战略说客,他们的目标就是左右局势,他们的手法完全是纵横捭阖,简直就是苏秦、张仪复生。

提及观其行,除了正常的观察之外,还有通过或借助唱歌来展示自己能力的人。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都曾经一展歌喉,诸葛亮借助隆中农夫的民族唱法以及自己的诗朗诵先声夺人,曹操搞得赤壁大型音乐会也很有特色。至于诸葛亮鼓琴退兵,祢正平击鼓骂曹,则很接近行为艺术。

识别人才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听取建议并做出决策。一般人会觉得做决策有哈难的,动动嘴皮子就行。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具有决策权的老板来说,做出决策要承受超乎常人的压力并排除无穷无尽的干扰。袁绍公司的实力原本远远超出曹操公司,两公司的实力简直不在一个级别上面。可就是因为袁绍公司混乱的决策机制、决策者孱弱的判断力以及薄弱的抗干扰能力乃至团队差劲的执行力,使得策划时广纳意见、决策时乾纲独断、执行时上下一心的曹操公司后来居上。可以说,就是因为在究竟听谁的上面的纠结,使得袁绍公司痛失好局,将河北基业拱手送给曹操公司。

另外,人才对于公司来说,并非一成不变。也就是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同当今职场上,《三国》中跳槽的人士比比皆是。张邰、徐晃、甘宁之类的武将通过跳槽而成就名将威名,苟或、郭嘉、贾诩亦是凭借跳槽而造就谋臣典范。同时,吕布、魏延、马超的跳槽属于不成功的案例,他们的跳槽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从思维方式看,《三国》里的跳槽者和当今跳槽者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这里,完全可以将“猎头”一词的内涵扩大。猎头除了指前面提到的用来挖别人墙脚的李肃、满宠、李恢、张辽之流的“临时猎头”,还应该将有眼光、有胸怀的老板们算作最大的猎头。孙策折服太史慈,曹操恭迎许子远,刘备三请诸葛亮,孙权包容甘兴霸,等等,无一不是展示“老板猎头”的经典案例。

本书之所以名为《三国猎头》,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在《三国》里,有不少老板级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同时都是人才猎头,他们的事业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发掘。在这里,“猎头”就是普通意义上物色忧秀人才的人。其二,通过仔细研读《三国》,可以发现很多和人才有关的普适真理,在这里,“猎头”的意思就是获取的战利品。再引申一下,就是从《三国》里得到的启发和思维方式。

读完本书,就会发现《三国》里可谓;

刘禅绝非草包,诸葛不管不顾;

谋臣、武将跳槽是学问,大师、秘书庐山真面目;

原始积累获取之差别,家族企业人才之关注;

拍板的着实为难,能说的不在少数;

性格决定职场生涯,成功来自用人有术;

唱歌也乃求职信,辞职竟是挑战书;

刀也有道德,马比人靠谱。

本书将《三国》看成一个巨大的人才市场,里面各种档次、能力、学历、资历的人才是应有尽有。本书尽可能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一些重要材料,对比一些有个性的老板,点评一批有能力的雇员,目的是为了尽量使有缘分读到本书的人士多少有些识人、用人方面的收获。

对于求职者来说,本书可以出些招。

对于用人者来说,本书能够提个醒。

对于上班族来说,本书用来充点电。

对于既不是求职者也不是用人者更不是上班族的有钱有闲阶层来说,本书纯属消遣,有益身心,真材实料,童叟无欺。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说的《三国》,包括《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是为序。

2013年6月 于御风台

内容推荐

《三国猎头》重点从人才角度对三国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分析和拓展,结合作家程飞本人十余年经济管理的经验,揭示出不少《三国演义》小说及《三国志》等史料中的玄机,富有极强的阅读乐趣,又具备很强的管理内涵。该书对于用人者和求职者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阅读使用价值。

《三国猎头》将《三国》看成一个巨大的人才市场,里面各种档次、能力、学历、资历的人才是应有尽有。本书尽可能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分析一些重要材料,对比一些有个性的老板,点评一批有能力的雇员,目的是为了尽量使有缘分读到本书的人士多少有些识人、用人方面的收获。

对于求职者来说,本书可以出些招。

对于用人者来说,本书能够提个醒。

对于上班族来说,本书用来充点电。

对于既不是求职者也不是用人者更不是上班族的有钱有闲阶层来说,本书纯属消遣,有益身心,真材实料,童叟无欺。

编辑推荐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独树一帜、深入人心。它凝聚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思想与情感,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由此派生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表现了国人对四大名著的热爱与崇拜。作家程飞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创作并出版了《西游漫记》,在获得读者好评以后,又着手创作《三国猎头》》。

本书着重从《三国》中用人的角度结合当今企业选人、用人的现状来梳理成王败寇,总结成败得失,判断是非明暗,推演愚者千虑,以博古人智慧,明识人三昧。但凡能使若干人士多少有所收获,实乃作者之大幸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猎头/纸糊的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626863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324711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