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方丝王都锦生/民国浙江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1943年5月在上海病逝。李冈原编著的这本《东方丝王都锦生》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浙江爱国民族实业家的精彩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李冈原编著的《东方丝王都锦生》。《东方丝王都锦生》的内容提要如下:

都锦生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浙江十大爱国民族实业家,是杭商的杰出代表。

都锦生23岁首创丝织西湖风景画。25岁彝教职,开办家庭作坊。他下南洋,负笈东瀛。他闯荡上海滩,让“四字题名”的“西湖十景”绽放在“影后”胡蝶主演的影片申。

如今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锦生织锦,始于20年代,以他名字命名的“都锦生织锦”注册商标成为驰名海内外的民族品牌;28岁,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代表作《宫妃夜游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在他炽烈的企业家精神激情燃烧的45年生命历程中,始终怀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梦想;始终秉承“求是”学风和“七戒”“诚朴”校训;始终直面挑战,筚路蓝缕,诚信经营,热心公益。

……

他的精彩人生无疑是励志的完美范本。

目录

第一章 家世/1

 引子/1

 童年/9

 “世居茅家埠”/19

 水乡文化之浸润/28

 时局与变革的冲击/33

第二章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44

 民国初年甲工求新知/45

 “求是”学风的浸染/54

 西方先进技艺的影响/61

 生命中的良师益友/66

第三章 艰难创业/7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73

 辞去教习,织锦绣梦/86

 费城获奖/103

 搬迁新厂,走向事业巅峰/119

第四章 走出国门/148

 扬名西湖博览会/148

 引进技术,深度研发绸伞/166

 打造多元产业链/175

 卓越的创业人才/182

第五章 最后的岁月/198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99

 “实业救国”梦断时,挺立的民族脊梁/219

 避难中辞世/224

 重视培育后人,热心教育救国/234

 后继有人、喜获新生/240

第六章 余论/245

 附录一 都锦生织锦作品统计表/257

 附录二 都锦生织锦调查访问表/270

 附录三 都锦生织锦技艺传人李超杰采访记/271

 附录四 都锦生丝织厂总经理助理徐狲采访记/277

 附录五 都锦生织锦老艺人汤焕然采访记/284

 附录六 都锦生织锦老艺人宋崇濂采访记/291

 附录七 都锦生年谱/295

 参考文献/300

后记/313

试读章节

水乡文化之浸润

都锦生的身上体现着浓郁的江南文人色彩。使之既有精明的经营头脑和创新意识,又有耿直不屈的传统文人个性。都锦生的作品充溢着强烈的水乡文化特点。特别是其主打丝织风景产品,几乎涵盖了西湖的美丽景致。这不能不说与都锦生自小耳濡目染的地理环境和水乡文化特色有着莫大的关系。

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古就有崇尚文化与知识的传统。都锦生生在杭州,在西湖边长大,他的身上自然就浸润了千年古都灿烂的人文色彩。杭州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光辉的“良渚文化”,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禹贡时杭州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吴越两国争霸的地方。秦汉时已有县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杭州设县治,时为钱唐县,属会稽郡,治所在今灵隐一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过丹阳,至钱唐”南巡来杭,这是钱唐之名第一次见于史书的记载。南北朝时改县为郡,南朝梁时将钱唐县改为临江郡,至陈时又改为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除钱唐郡改称杭州,故杭州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京口(今江苏镇江)至杭州的江南大运河,使杭州成为贯穿中国南北运河的终点和交通枢纽。从此,杭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发展,地位开始凸显,逐渐“走上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唐代杭州日见兴盛,唐代中期杭州已成为“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的商业大都市。特别是白居易管理杭州期间极力“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倾”。进一步兴修水利,治理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绮丽多彩的江南风光,给白居易提供了赏玩不尽的创造题材,也让他写下了大量呤诵不绝的名诗佳作。同时,也正是因为白居易的名声和诗作,大大宣传了西湖的知名度,西湖从此名扬天下,成为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杭州也成了世人心中最美丽的城市,一跃成为当时的“东南名郡”。五代十国时候吴越国定都杭州,周边战乱四起。而杭州却保持相对稳定的局势。杭城经济与文化持续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东南第一都市”。北宋时杭州人口激增,社会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东南形胜”之地。西湖名声也进一步传播。尤其是苏轼在杭任职期间,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修筑了苏堤,在堤上遍植杨柳、桃树,使西湖景致更加妩媚、多姿。同时,不少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也都慕名来杭,留下了大量赞颂西湖人文美景的动人诗篇,为杭州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公元1138年,宋室南渡,定都杭州,杭州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杭州更加美丽、繁华,从此步入繁华鼎盛时期。当时的杭州是国内最繁盛的商业都市,也是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一年四季商贾云集、大小店铺林立、舟馆旅驿遍地。城内街市纵横,比户相连,酒肆、茶坊遍布其间,生意买卖之声不绝,顾客日夜盈门,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载:“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杭城的繁盛景象可见一斑。南宋以后,杭州城的城市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虽历经劫难,但“自元迄清,杭州城市经济继续得到发展,逐渐成为江南丝织业中心之一”。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赞叹杭州无可置疑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可见杭城在世人眼中的崇高地位。清代时统治者对杭州也比较重视,特别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游玩杭州,乾隆皇帝更留下了“六下江南”的生动传说,对西湖美景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杭州城亦名扬天下。

唯因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素有“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都锦生自小在西湖边长大。美丽的西湖风景,文物之邦水乡的四季晨昏、风花雪月,其灵秀与通达精神,早已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发芽,变成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丝绸之府”的锦绣荣光更让都锦生深以为豪,并最终指引他走向织锦之殿堂。都锦生在他的创作题材中鲜明体现了水乡文化底蕴。其作品中既有风景无边的西湖美景,也有文人墨客的绘画、诗词,更有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条屏画,可谓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这正是水乡杭州,古都深厚人文色彩的外在体现。

杭城依山傍湖,风景秀丽。百姓口口相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明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蕴涵浓郁的江南水乡情韵。杭州的水乡文化色彩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是一脉相承的。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到西湖,西湖已成为杭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杭州山水风光的一种自然折射。自小在西湖边长大,对西湖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孩童时期的迷恋到青年时期的挥洒激情梦想,再到创业时的上下求索。都锦生的创业史与西湖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位于杭州城西。隋代以前西湖还是一片葑草。经历代大力整治,初具规模,是“天成与人工相结合而产生的山水风光杰作”。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一》记载:“西湖,故明圣湖也,周绕三十里,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早在唐宋时期,由于白居易、苏轼等人对西湖的大力建设和对西湖景色的极力赞扬,西湖名闻天下。宋室南渡后,西湖苏公堤一带更是“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沿岸建筑华丽,成为一片繁华胜地。西湖之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峰奇石秀,林泉幽美。众多山峦如众星拱月一般,把西湖打扮成一颗璀璨明珠。历代文人对西湖的无边美景也是赞赏有加。白居易在《杭州回舫》中写道:“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无比留恋之情;苏东坡更直截了当地赞扬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其实,再美的言辞也难以表达西湖的旖旎风光。宋代汤仲友诗“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就已点明这点。尤其是苏东坡的《饮湖上初雨》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被公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西湖之美不但在于景点众多,更在四时皆有可赏之景。其朝夕晨昏、风雪雨雾、春夏秋冬,仪态各殊,令人倾慕不已。杭州有句名谚“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意谓西湖景致“四时朝暮,阴晴雪月,无在不宜”。晴天观湖,碧水清流,山色苍翠,湖景如画;雨天观湖,但见水天连一,烟雨潆漾:月夜泛舟湖上,山色空漾,若隐若现;雪天观湖,但见水天一色,茫茫无边。无论什么天气,都能让人感悟到非凡的意境。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天然画卷,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歌咏西湖的诗词、文赋、绘画等艺术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西湖之景致也触动了都锦生缠绵的思绪,整日游览西湖美景、披览西湖人文传说,触发了他通过将西湖美景与杭州悠久的丝绸工艺相结合来介绍给世人欣赏的想法。他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循序渐进地不断创新,最终取得了成功。山湖相依,色影并美。西湖如绝世佳人风情万种,令人心醉神迷。

后人把美丽的西湖景色选出若干景点,作为西湖的代表,是为“西湖十景”之滥觞。南宋时,宫廷画院的画家从西湖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景观作画,并将这些画作,冠以四字题名。这些画作流传开来后,人们遂以画作上题名指代相应的景观。后遴选其中的10个作为代表,形成最初的西湖十景。首批“西湖十景”分别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些只是西湖最具特色的景观,南宋后期正式定名。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中对此均有记载,明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还专门题有《西湖十景诗》,可见西湖十景影响之深远。而丝织风景的首创者——都锦生,则更是熟悉西湖风景之盛,深谙西湖文化之底蕴。创业之初,他便确定以西湖十景为题材,织造丝织风景产品,淘到了“第一桶金”。

都锦生生在千年文化浸润下的杭州,悠久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他重诗书、崇文化的传统习惯,也奠定了他乐善好施、治国齐家的伦理思想。都锦生自幼好学、聪颖伶俐,他“在私塾、学堂里对经纬之类诵读如流”,深得先生喜爱。然而,都锦生生性活泼,兴趣广泛,他经常去湖畔的绿荫里垂钓,更喜欢泛舟湖上,到西湖的怀抱中亲自感受她的温柔与呵护,西湖四季不同、春花雪月的旖旎风光更让他流连忘返。平时,都锦生还酷爱诗书画作,尤其是收集古代山水画。在他看来,那朦胧淡雅、皴染点泼的一幅幅水墨山水简直就是对西湖的最佳阐释。迷人的西湖景色在都锦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成了他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华美篇章,诗、书、画、丝的大干世界,更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艺术与文化根基。

快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经过五年初等小学堂的学习,都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渐渐变得安静、沉默,这是他心理成熟的标志。他已不再是当初的懵懂少年。他开始学会思考,更善于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P28-33

后记

五年前,我申报了2007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之“浙商文化与商界名人研究课题——《都锦生传》”。经专家评审与浙江省哲学社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批,这一研究项目被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重点项目。而着手这项课题研究时,资料方面的困难始料未及。有鉴于此,我在浙江图书馆和杭州档案馆各处尘封的故纸堆中爬梳的同时,采取辅之以田野调查的办法,并开展了口述史的工作。其间,诸事缠身。2008年2月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在李世安教授指导下,承担了教育部的一项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2009年1月起,参加杭州市重大课题“城市学”研修工作。是年7月,我被作为高级研修学者派往伦敦格林威治大学。自2009年12月回国以来,除从事城市学相关24个主题资料的整理翻译工作外,还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五门课程。凡此种种,造成这项课题研究工作时断时续,延误至今。

幸运的是,五年来这个研究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凝聚了众人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亦是友谊地久天长和人间美好真情的见证!

首先要感谢的是。本书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都锦生先生后裔们的理解和帮助。特别是都先生的长子——都祖荫先生写作的《大家族》,为本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这五年中,老人家几乎年年来杭州,见面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并对写作予以热情的鼓励。都先生的女儿都恒云女士不顾年事已高,更是多次亲自陪同去故居。

写作中,荣幸地得到25位领导、学者、专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锦生织锦技艺传承人,以及这家“中华老字号”织锦厂领导和老员工们的指导和帮助。在发放和回收四套问卷的过程中,得到了都锦生织锦厂工会主席范洁女士、都锦生故居的欧振民主任、都锦生博物馆的柯道存先生、浙江工商大学吴忠良博士、夏衍中学的孙正娟校长和傅波老师,特别是西湖博物馆的孙良馆员的友情援助。

借此,还要表达对我供职的杭州师范大学的感谢。从学校到科研处领导,尤其是人文学院这个温暖大家庭诸位前辈及历史系同仁们对我的帮助难以言表。浙商问题研究专家陶水木教授。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学术上宝贵的建议和精神上的支持。2008年至今,研究生刘克龙参与了资料收集和部分初稿写作;尹芳、王倩、李成江、殷优优、张姗参与了这个项目资料的收集、口述史的采访以及问卷的发放和年谱的整理工作。

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和该馆历史课题组章伟良馆员在我每每陷于困顿之际,慷慨伸出援手,令我刻骨铭心。对于他们无私的鼎力襄助,表示最真挚的谢忱!

还要向我的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亲人们致敬!

当然,此书能够顺利出版,最终要衷心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张献忠博士。他对全书内容予以耐心周详的审校。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希望有机会将《访谈录》作为此书的姐妹篇集结出版。

作为首部都锦生先生的传记,难免挂一漏万。祈望社会贤达、方家学者们批评教正。要申明的是:我对书中的疏忽和错谬负全部责任。

2011年4月8日于杭州美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方丝王都锦生/民国浙江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冈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1244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