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原野牦牛/中外动物小说精品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西藏阿里,我遇到了一群野牦牛。我曾经和很多野地生灵的眼睛对视过,有恐惧的、羞涩的、漫不经心的,但我从没有见过一双如此高傲的眼睛。那是独属荒原的高傲目光。它们是荒原之王,在雪域高原自由地生息,它们是与雪山圣湖同在的高贵的生命……

《狼王梦》作者、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精心选编《中外动物小说精品》,带你进入异彩纷呈、感人至深的动物王国……

本书是《中外动物小说精品》分册之《高原野牦牛》。

内容推荐

《狼王梦》作者、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精心选编《中外动物小说精品》,带你进入异彩纷呈、感人至深的动物王国……

本书是《中外动物小说精品》分册之《高原野牦牛》:

在西藏阿里,我遇到了一群野牦牛。我曾经和很多野地生灵的眼睛对视过,有恐惧的、羞涩的、漫不经心的,但我从没有见过一双如此高傲的眼睛。那是独属荒原的高傲目光。它们是荒原之王,在雪域高原自由地生息,它们是与雪山圣湖同在的高贵的生命……

《高原野牦牛》收录了《陶陶和它的伙伴》、《高原野牦牛》、《山羊兹拉特》、《小野猪》等中外动物小说精品。

目录

母兔

陶陶和它的伙伴

大迁徙

小天鹅

高原野牦牛

山羊兹拉特

四耳狼与猎人

小野猪

试读章节

它是那样坚决,那样固执,毫不动摇。

母兔趴伏在马兰草丛中,一只大耳朵抿在背后,朝着天空;另一只大耳朵却竖立着,微微摆动,谛听着山野里的各种信息,无论是来自天空的,还是来自树林灌丛的,它都能立刻作出反应。

风是它的朋友,只要有风,哪怕是极其轻微的,小得连树叶儿也刮不动,母兔还是能利用它,使它为自己服务。风传来声响和气味,耳朵听得到,鼻子嗅得到,外加它头两侧那对像大杏核似的眼睛,就能立刻发现目标,判断距离,采取对策。

这是一道山岭的支脉,它好像大山伸出来的一只须角,盘踞在草原的边缘上。山上有树,坡的低层是乱蓬蓬的灌木丛,稍上一点儿,布满了丫丫权权的杂树。山脚下,连接草原的地方,丛生着一片红柳。枝条一簇簇的,红得发亮,树叶儿拥挤在一起,再加上许多攀缘植物,左盘右绕,把柳树丛包裹得像一个神秘的迷宫。

母兔最喜欢这样的地理环境了。它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最终下定决心,准备在这儿繁殖后代的。

这个地方虽好,但也有天敌存在。天空中有老鹰,树丛里也藏着狼和狐狸;就是走在草地里,也要特别留心,因为有蛇盘成一团或者缠绕在野蒿上,这些家伙都威胁着它的安全;更危险的,是人和猎狗,好多人常常围成一个大圆圈,大圆圈不断地缩小,然后把狗放出来,“汪汪”地叫,等兔子们跑出来,猎人们就端着猎枪“咚咚”地射击,十有八九,兔子们是很难逃脱的。

母兔趴伏着,两眼盯着坡下的红柳丛。

突然,有一只狐狸懒洋洋地从树林中走出来,它走走停停,转动着两只尖耳朵。狐狸饿了,需要找点吃的东西。

“咕咕——”荒草丛中传出几声雉鸡觅食的叫声。

狐狸发现了目标,一路小跑着直奔荒草丛而去。可惜,雉鸡受了惊动,“扑棱棱”一阵响,它们扇动着闪烁斑斓色泽的翅膀朝红柳丛飞来。

有一只长尾巴雉鸡起步慢了,它擦着草尖儿“咕咕”乱叫着飞了一段距离。狐狸蹦跳着追赶,尖嘴巴只差一丁点儿就挨近雉鸡的肚皮了。

雉鸡飞,狐狸追,奔跑的方向正好朝着母兔藏身的马兰草丛。这可不是个好事情!母兔感到危机来临了,它猛地一跃,以极快的速度在狐狸的鼻子底下横穿过去。

狐狸愣了一下,就趁这工夫,雉鸡一鼓作气,飞到雉鸡群中去了。狐狸把怒气全转到母兔身上,它迈开四肢追了下去。

光靠奔跑,母兔是很难胜过狐狸的,但它却有自己的打算。早在选中这块地方时,母兔就观察好了地形地貌,并且深深地记录在脑海中。就在前边的山坡上,有两棵老树,它们纵向排在一条线上。前边的那棵,在贴近地面处有个透亮的树洞;后边的那棵,硬邦邦地挺立着,一点儿也没朽烂。

母兔急跑一阵后,突然停下身来,回头看了一眼疾驰而来的狐狸,它嘴边的胡须动了动,就一头钻人树洞中,迅速在第二棵树下转了个弯儿,藏匿到一片开着白花的暴马子树林中去了。狐狸追得很急,像箭一样射人树洞,它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砰”的一声撞了脑壳,立刻眼前一黑,瘫在树洞里了。

母兔蹲坐在暴马子林中的野草里,竖起大耳朵,用前爪拂弄着嘴巴,静静地待了一会儿。它见狐狸没有动静,就穿林而过,绕了个大圈子,钻进迷宫一样的红柳丛中了。

早晨,一片阳光灿烂,整片山野都镀上了一层淡黄色。绶带鸟儿、兰大胆儿、长尾巴汤勺儿……在红柳丛中跳着、蹦着,尽情地欢唱。

母兔从一片野玫瑰丛中钻出来,趴在山坡上吃草,还专挑那些嫩绿的草尖儿吃。它也许是大意了,本该回马兰草丛中去了,可它无意中发现了几棵野莴苣,那可是可口的食物,又嫩又脆,甜而多汁。在这座山里,它还是初次见到这种美味。

“咔哧,咔哧”,母兔吃了一棵,接着又“咔哧,咔哧”吃了第二棵。它正在盘算着吃不吃第三棵时,从天空中飞来一只翅膀上有白斑的鹰。

开始时,鹰在草原上盘旋,两翼平伸,忽上忽下、高高低低地绕圈子,它大概没有发现什么可以捕猎的食物,就开始沿着山坡拔高,观察着树林。

咦,一只山兔!

鹰开始降低高度,并且改变了顺风盘旋的方式,开始迎风而行了。它深知兔子的习性,有顺风耳,可以听得很远,也可以听见极细微的响声,并且十分机警,听到一点儿风吹草动,拔腿就跑,奔跑的速度快极了,鹰有时候也望尘莫及。

鹰准备好了,像钩子似的嘴喙微张着,两双毛茸茸的粗腿下的利爪乍撒开,颀长的翅膀开始收拢,它就要俯冲了。

母兔突然停住了嘴巴,它看见一个黑影儿从野莴苣上掠过。不好!它迅速跳转了一个方向,双耳转动起来,立刻收到了鹰从空中滑过时发出的声响。它发现,从天空上袭来的敌人已经临近了。

弱者在强者面前的唯一办法就是逃跑,可母兔跑不掉了。鹰侧着身子,瞪着眼珠子,像疾风一样冲下来,顺势用翅膀一扇,正抽在母兔的脊背上。母兔被抽得侧身翻了几个滚,它忍住剧烈的疼痛,“腾”一下站起来,两只前爪像捣蒜似的轮番扑打起来。

此时,鹰第二次扑下来,母兔立刻击中目标,尖利的爪子挠在鹰的胸脯上。顿时,几根灰色的绒羽被掀下来,飘飘扬扬飞上半空。

“啾——啾——”鹰吓了一跳,匆忙中把身子提起来。

母兔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奔跑起来,它要越过一片开阔地,奔向近处的树林。鹰识破了它的企图,迎着它的面,擦着草梢儿冲过来。这可不是个好兆头,一旦被鹰贴着脊背掠过,就会被鹰爪抓穿两肋,那样可就没命了。

母兔猛然刹住脚步,向左侧一跳,鹰就在右斜上方滑了过去。母兔用双眼测量一下同树林间的距离,接着,它四脚腾空,直弹了出去,射向皂角树林。

母兔清楚,只要进了皂角树林,所有的麻烦就都解除了。

“啾——啾——”鹰在半空划了一道弧线,然后迅速追上奔跑的母兔。它挥动双翼,罩在母兔的头上,不再急于进攻了。

母兔双耳贴在背上,耳轮朝上,薄薄的透明的耳轮里暴起几束红色的血管,它正在竭力捕捉着鹰的声响。母兔开始动心眼儿,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奔向皂角林。

“啾——啾——”鹰可不想给母兔什么机会,它又开始了进攻。只见它整个身子朝下压,双爪对准了母兔的脊背。

母兔只好就地翻身,四脚朝天地仰卧着,它用前爪护住胸脯,两只后腿蜷曲起来。鹰临近了,爪尖如同锋利的钢针。母兔不慌不忙,看得十分准确,它挥动前爪使劲地抓挠,而后腿则出其不意地蹬起来,“嘭、嘭”,踹中鹰的腹部。P3-7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生物学派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行为学。传统生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在学术观念、观察角度、研究手段和考察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传统生物学注重被研究者的共性,热衷于调查物种的起源、种群分布的情况,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门别类,根据动物的生理构造和特化器官,确定该归于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类什么科什么属,分析动物的食谱,解释某种动物与某种环境的依存关系,观察动物的发情时间与交配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机制等。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的表现投注了更多的研究热情,透过动物特殊的行为方式,从生存利益这个角度,来寻找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同时,其严肃理性的目光也注视人类行为,在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间勾画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给人类以外的另类生命带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喜欢读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书,每当浮生偷得半日闲,躺在摇椅上,捧一杯清茶,翻开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动物行为学创始人康拉德·劳伦兹的《攻击与人性》,或者浏览美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先锋斗士E.O.威尔逊的名著《昆虫社会》,或者阅读西方最负盛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罗伯特·杰伊·罗素的力作《权力、性和爱的进化——狐猴的遗产》,深深被大师们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犀利的目光、翔实的资料、风趣的语言和无可辩驳的论点所折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引发巨大共鸣。我相信,动物行为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能找出人类行为为何发生偏差的终极原因,是医治人类社会种种弊端的灵丹妙药,为人类把握正确的进化方向提供了牢靠的坐标。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爱,有点言过其实了。可动物行为学家们通过长期观察动物生活提供的许多例证,确实对人类社会具有发聋振聩的作用。

例如,解释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大量开荒种地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但动物行为学家却另辟蹊径,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巢穴,尤其是母动物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做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显然是有害无益的,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的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独,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期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了,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崽,但过的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条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好艰难,遭遇危险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夭折,繁殖后代生命延续的链条就此断裂。

比照我们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做是累赘,把家看做是牢狱,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还不该及时醒悟吗?再看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里,吸取某种教训?

在动物面前,人类常常犯自高自大的错误。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总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灵、动物都是低等生灵,自己是天地间主宰、动物是任人摆布的畜生。不错,人类是地球进化最快的一种动物,学会直立行走,使用语言文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现代文明。然而,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地球存在生命已有数亿年历史,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人类这种动物在进化成人类以前曾经过漫长的动物阶段,动物的本能、动物的本性在人类身上根深蒂固,不可能在几千年短暂的进化过程中就把数亿年养成的动物性荡涤干净。科学家证实,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两大要素。人的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社会大文化,传统势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治说教、宗教戒条、法律法规、民情民风、乡规民约,不断修正和规范你的所作所为,迫使你去做这件事而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行为的文化动因。人的另一部分行为受制于生物本能,贪婪好色、权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恶劳、贪图口福、嫉妒心理,又时时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驱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这件事,这就是行为的生物动因。假如某人的行为,既带有合理的生物本能,又符合社会大文化的要求,就是一个真实自然的好人;假如某人的行为,完全抑制生物本能去迎合社会大文化的苛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虚伪矫情的假人;假如某人的行为,放纵生物本能,弃社会大文化于不顾,就是一个凶残狠毒的坏人。有一句话说,人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动物行为学剖析发生在动物身上有利于生存的合理的善的行为准则,学习借鉴,让人类变得更像天使;揭示发生在动物身上不利于生存的荒谬的恶的行为准则,去铭记教训,让人类更自觉地远离魔鬼。

曾有某药物研究所做过这么一个令人发指——不——是令动物发指的实验,为了证实某种戒毒药物是否有效,人们给一只红面猴注射毒品(实验本身就证明了人类对待动物是何等霸道、残忍和阴险,人类自己心灵扭曲得还不够,自己被海洛因毒害得还不够,还要把罪恶强加在无辜的动物身上)。两三次后,可怜的红面猴就成了吸毒者,一见到穿白大褂的管理员,立刻就会从铁笼子里伸出手臂,哀哀叫啸,恳求人们替它往静脉血管打针。倘若不满足它的要求,它会用自己的脑袋撞铁笼子,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假如还不能达到目的,就咬自己的爪子和身体,把自己咬得满身血污。一旦人们掏出注射器,它会跪伏在地下,猴嘴从铁杆间伸出来,谄媚地亲吻管理员的裤腿和鞋。过去它在动物园生活时曾被热水瓶烫过一下,由于条件反射作用,平时最害怕看见热水瓶了,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热水瓶走过来便会吓得躲起来。有一次它毒瘾发作,手臂从笼子里伸出来,工作人员提着热水瓶来吓唬它,它竟然无动于衷,将开水淋在它的手臂上,它也不肯把手臂缩回去。这是只雄红面猴,被买来做实验品前,曾与一只雌红面猴相好,据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这对红面猴青梅竹马、卿卿我我,感情很甜蜜。把那只雌红面猴牵了来,关进同一只铁笼子,希望能由此减弱雄红面猴对毒品的过分依赖。它们分开时间也不过二十来天,天涯苦相思,意外又重逢,正所谓“小别胜新婚”,那雌红面猴一见到雄红面猴激动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刻与之紧紧相拥在一起,但雄红面猴却面无表情,冷冷地瞥了对方一眼,就像看到一只陌生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雄红面猴毒瘾上来了,哈欠连天,鼻涕口水滴滴答答,抓住铁栏杆使劲摇晃,发出呦呦哀叫声。管理员从甬道走过来了,雄红面猴迫不及待地将手臂从铁笼子里伸出去。雌红面猴出于好奇,也趴在笼壁上看热闹。雄红面猴大概以为雌红面猴要同自己争抢毒品,勃然大怒,揪住雌红面猴穷凶极恶地大打出手,比打冤家下手还狠,啃下一口口猴毛,抓出一道道血痕,要不是管理员闻讯赶来打开铁门救出遍体鳞伤的雌红面猴,后果不堪设想。雄红面猴被人类强行注射毒品后的行为表现,与人类社会瘾君子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区别,同样丧失理智、丧失人格、丧失自尊、感情冷漠、道德沦丧,成为一具还在呼吸的行尸走肉。  实验的结局颇出入意料又耐人寻味,戒毒药物也不起什么作用,由于过量注射海洛因,雄红面猴奄奄一息了,整整两天不吃不喝,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眼皮耷拉,连叫都叫不出声了,只有那条布满针眼的手臂还顽强地伸出铁笼子,手掌朝上、瑟瑟抖抖做乞讨状。药物研究所决定给它注射最后一针大剂量毒品,减少它临终前的痛苦,让它在虚幻的快感中结束生命,也算是人类的一种仁慈。同时也决定,将那只雌红面猴牵来继续做相同实验。

拿着注射器的管理员和那只雌红面猴几乎同时来到铁笼子旁。雄红面猴混浊的眼光落在雌红面猴身上,就像快要燃尽熄灭的炭火被风一吹又短暂地烧旺,那双垂死的眼睛骤然发出一道骇人的光芒。就在管理员针头快要刺进红面猴静脉血管的一瞬间,雄红面猴奇迹般地“复活”了,伸出铁笼子的前爪突然抓住管理员的手腕,拖进铁笼子去,张开嘴一口咬住管理员的手掌。管理员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那只灌满毒品的注射器掉在地上,跌得粉碎。人们赶紧来帮管理员,七手八脚强行将猴嘴撬开,雄红面猴早已气绝身亡,只有那双猴眼还瞪得溜圆,一副满腔怨恨死不暝目的可怕模样。雄红面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幡然醒悟,天良发现,为了抗议人类的暴行,也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雌红面猴步自己的后尘,做出了一只垂死猴子所能做出的反抗行为。较之人类社会那些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在毒品泥潭里越陷越深的瘾君子和那些为了自己发财致富、不惜将千家万户推入“火坑”的毒贩子来,雄红面猴似乎更配“人”这个高贵的称呼。

人和动物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领域,人和动物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仅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稍有不慎,人就有可能变得像动物,甚至变得比动物还不如。

只要用心去观察,不难发现在情感世界,在生死抉择关头,许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忠贞和勇敢,常常令我们人类都汗颜,让我们自愧弗如。

这就是动物小说的灵魂,这就是动物小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为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原野牦牛/中外动物小说精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石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53751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8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4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