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叔本华所著、林康成翻译的《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人生总论”、“处己之道”、“处人之道”、“命运与世道”和“阶段人生”。在这五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年龄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

内容推荐

叔本华所著、林康成翻译的《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取自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是他对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名声沉寂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叔本华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是《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书中,叔本华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这本充满悲观主义情绪色彩的书中,叔本华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辨与箴言更是人们处世修身的大智慧。

目录

第一章 人生总论

第二章 处己之道

第三章 处人之道

第四章 命运与世道

第五章 阶段人生

试读章节

人生的福分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福分划分成三类:来自外界的福分、来自心灵的福分,以及来自肉体的福分。我不计较这种划分的内容,只想保留它的数字。据我观察,人的命运的根本不同点,可以归结为三类:

人的自身:针对人格的广泛意义而言,它包括健康、精力、美、脾气、品性、才智和教养。

人的所有:就是指财产和其他各种可能占有的一切。

人的地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人是根据什么看待你的。这可以从别人对你的看法中透露出来,而别人对你的看法,又可以从你所获得的荣誉、地位和名声中明显地看出来。

人生是一次旅行

为我们的一生做周详的准备——不管是哪种;隹备,都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愚蠢行为。这种准备,首先假定我们会长寿,我们可能活到人类最长天年——有多少人能活那么长久!即使能活那么久,对于所完成的计划而言,也太短了。因为要实现那么多的计划,需要的时间比我们在开始时所想到的要更多。而且沿途会有许多事故和障碍。

在人世中,究竟有多少人能达到目标?最后,纵使目标达到了,我们思考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不管是我们的工作能力,还是享受的能力,不可能一辈子都一样。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为某一伟业做准备所逝去的岁月,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不畏艰难和危险所累积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用,勤劳所得只能留给他人;或者是,他多年努力奋斗所获取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见景色跟开始的时候不同,当我们走近些,它又有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时常找到些别的东西,一些甚至比我们所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一途径上,而在另一条小路上。我们没有找到期望的欢乐与喜悦,我们获得的是经验、世故、知识——一种真正而永恒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我们竭尽力量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尽力发挥我们个人的品质,让我们从事的事业,能够用上我们的才智,在能力范围内,极力避免其他的纷扰。因此,我们就得选择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行业和生活方式。

认识你自己

建筑工人可能对所建房屋的通盘设计一无所知,无论如何,他不会心中老记挂着设计图样。对于一般人也一样:在他一生进行活动的每日每时,他很少想到自己一生就其整体而言的路程和特性。

如果一个人要让自己的事业具有价值和重要性,如果他要精心策划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那么,他就需要不时地把注意力转向一生的“蓝图”,也就是一张具有设计概要的小草图。

当然,要这么做,他必须运用“认识自己”的格言;他必须对了解自己的方法有若干进展:他必须知道在一生中他的真正的主要的和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他最想拥有的快乐是什么;还有,在那之后,什么在他思想中占据着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他必须找出,就整体来说,他一生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他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跟世界的一般关系如何。

如果他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画好了草图,时不时地看一看自己一生的这张小图,当是最能刺激他、鼓励他、提升他、促使他采取行动,使他不至于走上错误的道路。

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拿我们所经历的欣喜或欢乐,去衡量一生的快乐与否,显然是采用了错误的标;隹。因为欢乐毕竟是负面的。认为欢乐会产生快乐是一个错觉,是受到羡慕心的偏爱所致,最后难免会遭受惩罚。

痛苦给人的感觉是不折不扣的,快乐的真正标准就是没有痛苦。如果我们没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觉得生活枯燥,世上快乐的必要条件都已经达到了。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实去换取负面的虚幻。但为了避免痛苦而牺牲欢乐,却是有利可图的。至于痛苦是跟随在欢乐之后,还是在欢乐之前来到,都是无关紧要的。P3-10

序言

箴言与哲思

叔本华,生于1788年2月22日。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叔本华最初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来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1814年,叔本华取得博士学位。19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继承了东方印度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康德哲学的精神,确立了他的悲观主义的哲学体系。以往众多的悲观主义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用这么大的学问来证明悲观主义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同时又说明生命本身是不幸的。在他心目中生长、存在着的这种对生命的悲观主义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结束都没有改变过。

叔本华生时并不广为人们赏识,却大大影响了后世的哲学。他高瞻远瞩,看出人是非理性冲动的牺牲,为弗洛伊德和一般心理学的理论开创了先河。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在法兰克福逝世。

这本书是叔本华誉满天下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他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地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在这本充满悲观主义情绪色彩的书中,叔本华从广泛的人性角度人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人微的阐述。另外,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辨与箴言更是人们处世修身的大智慧。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人生总论”、“处己之道”、“处人之道”、“命运与世道”和“阶段人生”。在这五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年龄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

一、人生总论

对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作了基本的划分:人的自身、人的所有和人的地位。另外,对人生的选择和准备作了总体的概括。

二、处己之道

本章阐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幸福快乐和内心的平静安谧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幸的遭遇,以求得比较完美的一生。特别地,作者强调了孤独对个人修养的磨炼。

三、处人之道

人的一生免不了与人交往,包括配偶、父母、孩子和朋友等。在人生旅途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宽容和自律,避免与人争论和口角,这样我们的一生将获益良多。为人处世的睿智,更显哲思的光辉。

四、命运与世道  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不管命运如何坎坷不平,我们都应该坦然而对。人生不会永远幸福,也不可能长久地陷于不幸。正所谓“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五、阶段人生

从出生到死亡,人们要不断经历痛苦和折磨。在每个人生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人生图景,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顺利走完一生。

人生是什么?如果世人不能免于痛苦和不幸,我们应该怎样求得幸福和成功?无数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此苦苦寻求人生的真谛所在,更有多少人为了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耗尽一生的精力却一无所得。人生竟是如此神秘莫测么?我们可曾在黑夜里,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思考过关于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谧?怎样才是完美的人生?

或许我们都曾经这样思考过,也为此迷茫不解而深感痛苦。人生是如此的复杂多变,以至于我们浪费了多少青春和美妙的时光,为了活命而不惜牺牲宝贵的年华。

在这本书中,哲学大师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对诸如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政治、智慧等一系列困扰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给许多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最可慰藉的处世为人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思想。这是一本闪烁着高度文学价值的哲学杰作,历经百年而更加闪耀着哲思的光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林康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34152
开本 32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1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