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生风义兼师友(精)
内容
试读章节

2004年2月,我前往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一学术研讨会时,给唐先生打了一个电话表示问候,另给他寄了一笔稿费。同年9月前往纽约参加“哥大与中国”学术研讨会时,再次与唐先生通了一个电话。本来那次会议邀请唐先生参加,但他因病重不便外出,未能遂愿。在电话中,唐先生以嘶哑的安徽口音表示,因病不能同与会朋友们见面,甚感歉意。我感到老人家是一位仁厚长者。真是人之将老,其言也哀!

唐先生一生治史主要有三项成就:

一、中美关系史。他的博士论文《中美外交史1844-一1860》(英文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口述历史。1957年初,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部成立,主持这项工作的是韦慕庭教授(claFence Martinwilbur),下属工作人员为夏连荫(莲英,英文名Julie How)和唐先生。在中国口述历史部,唐先生先承担《胡适口述自传》(作于1957年)、《李宗仁回忆录》(作于1958年9月至1965年6月)、《顾维钧回忆录》(1960一1962年,参与其中部分工作)等人物的口述自传撰写工作。张学良晚年获自由后,重出江湖,唐先生又曾重拾这一工作,有志于作一部《张学良口述自传》。经刘绍唐先生撮合,唐先生于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采访张学良,先后录下11盒录音带,惜这一工作因故中辍。如今这些著作在海峡两岸均已出版,且重印多次,在史学圈内和广大读者中产生极大反响,佳评如潮,被视为口述史学的典范。唐德刚因此得享“中国现代口述历史的开拓人”、“口述历史大师”的盛名。除自己身体力行外,唐先生在海外还创建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会,带领更多的年青学者投入这项工作。唐先生之所以热衷于这项工作,是因为他相信这是一项抢救史料的工作。

三、中国近代史研究。1972年,唐先生从哥大图书馆中文部主任转往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任教授,其工作重心遂转向历史教学与研究。据他自述,他在纽大上过“世界文化史”、“亚洲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史”等十余门课程,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三千里无所不讲、无所不通,中西历史冶于一炉。1994年他从纽大退休,专事《中国近代史》的撰写工作,已成《晚清七十年》(五册)和民国史第一胍《袁氏当国》,是极具个人风格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堪称“空前绝后”之作。民国史部分因病未能完成,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从事历史教学、研究之外,唐先生还撰有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自传体回忆录《五十年代底尘埃》,胡适研究著作《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等。唐先生擅长演讲,他讲话带有浓厚的安徽老家口音,引经据典、纵横捭阖、随意所至、无所不谈、毫无拘束。唐先生是性情中人,结交朋友也是如此。与他相交,你会感到这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顽童,他极具亲和力,毫无老气横秋之做作,难怪颇得人缘,在海峡两岸、大洋彼岸有不少各界朋友。1992年夏天他来北京开会,“失踪”了两天,吴健雄特从美国打电话到北京来寻找,在朋友中被传为笑谈。

唐先生身处异邦,却有着一颗不泯的中国心。他自述:“笔者不敏,学无专长,加以流落异域数十年,打工啖饭,颠沛流离,一言难尽。然正因身历艰难而幸免于浩劫,对祖国终未忘情,总是对所见兴亡有所领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对数十年之所学,与殚精竭虑之思考,亦不敢过分妄自菲薄。”从早年投身撰写中国口述历史工作,为中国现代史抢救“活的历史”,到晚年撰写《晚清七十年》,以大手笔勾勒中国历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其在海外大力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发起民间对日索赔、寻访慰安妇活动,到他f临终前将藏书捐给母校安徽大学,表达对故乡的一片依恋之情,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中国情怀。唐先生为人处世,若如其名,德刚并济;作文言谈,又如其人,活泼可亲。唐氏幽默系天性养成,还是后天修炼,或是受那位幽默大师林语堂的影响和私传,这是一个值得文史专家探讨的问题。他身上体现的既深具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又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经验,在海内外史家中恐已不可复得。他遗嘱将其骨灰撒向大海,可见其心怀之宽广!一生得以结识这样一位老友,毕竟是吾辈之缘、之幸!

2009年11月3日深夜于北京海淀蓝旗营

P8-11

书评(媒体评论)

怀人,着眼于人,但又因人涉事,因事论世。作者所怀虽是一人,但透过人的遭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就是怀人篇什的魅力所在。对手头这本书,我亦作如是观。

——陈四益

后记

主持《南方都市报》大家版多年,一直想做一个阶段性的回望。本书以怀人为主线编就,一则是主题明确,避免了把版面文章简单堆砌成书的套路;二则是怀人的文章更富感染力,有人物,有情感,文字的魅力也更易于体会。本书所选文章,基本都曾刊发于《南方都市报》的大家版。书名“平生风义兼师友”,则取自维舟先生纪念好友张晖的同名文章。

杨奎松先生的史学著作读者甚众,本书收录了他悼念高华教授的文章,不仅满溢着他对朋友英年早逝的悲痛之情,更令人由衷感叹史学家竟也可以有如此沉郁的文笔;易中天先生怀念父亲的文章,是我在父亲节前夕约请易老师写的,平和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至深情感;陈平原先生怀念吴宏聪教授的文章,则分明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间的温情表达与绵和力量……

大家版是《南方都市报》副刊的重要版面,是“沟通读者与大家的桥梁”。其实,“大家”二字,可以理解成名家、大腕;也可以理解成普罗大众,这里有每个人都喜欢读也读得懂的文章。我在刚接手做大家版编辑时,既惶恐又欣喜:惶恐,是因为我要面对的是声名远播的大作家、学养深厚的大学者,不学如我,如何约到理想作者,又如何不错过好文章,都是心中没底的;欣喜,是因为终于有机会和诸多仰慕已久的名家通电话、信件,甚至当面请教、沟通。多年过去,惶恐渐少,喜悦常有,而面对挑战的警惕,一直存于内心。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挑战自己。报纸每天都在出,西西弗斯式的悲情似乎与报纸编辑如影随形。然而,细心的读者从日常版面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我们一直在努力与庸常对抗,力求为读者奉献优秀文本。

“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这句话无处不在,深深刻入每一个南都人的心里,副刊编辑也是如此。我们要办中国最好的副刊,不敢说已经做到,但毫无疑问,我们一直在路上。

结集是一个新的开始。感谢读者,你们是报人的衣食父母,你们的阅读与反馈,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感谢大家版的优秀作者,我何其有幸,能与你们有文字之交。在与你们的交往中,我的所获远远超过我的付出,正如《圣经》所说:“你使我心里快乐,胜过那丰收五谷新酒的人。”(诗篇4:7)

我的前辈,也是我很尊敬的老朋友古剑先生,曾对我说:“做一名编辑,要做好两点,一是勤奋,一是真诚。勤奋是做事,真诚是待人。”我一直默默记得。

最后要感谢陈四益先生,他为大家版奉献了很多精彩文章,更在眼疾刚愈之际,又为本书写了序言。从他的言与行中,我获得的力量是难以言喻的。

目录

上 辑

欧阳哲生 唐德刚的中国情怀

胡文辉 哲人其萎,史笔之绝

杨奎松 悼念高华

陈四益 章培恒先生

周振鹤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怀念我的老师季龙先生

陈平原 格外“讲礼”的吴宏聪老师

桑克 怀念郭预衡先生

方广锠 怀念冀淑英先生

韩敬群 忆金隄先生

林岗 怀张宪

中 辑

陈四益 丁聪往事——一桩未结的公案

黄大德 苗子无愧无憾地走了

周立民 怀黄裳先生

吴中杰 话说戴厚英

古剑 怀念戴厚英

古剑 够朋友的陆文夫

何立伟 纪念史铁生

蔡登山 绕梁长系旧人思——访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兼谈孟小冬

吴中杰 一代名记赵敏恒

下 辑

易中天 我的父亲易庭源

左双文 父亲的记忆

长平 冯老师

王学泰 野驴顾惟乔

肖复兴 冷湖之春

南翔 血泪祭奠是青春

维舟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念张晖

刘炜茗 编后记

序言

怀人,是中国文学不曾中断过的传统。怀念亲人,怀念友人,怀念前辈,为每一时代留下不少可歌可泣、可亲可近、可思可念、可悲可叹的身影。他们未必是正史中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不见得是传说中的奇人异士、英雄豪杰,但就是那一诗一文、一聚一散、一思一叹,读之可以见学问,可以见性情,可以见人品,也可以见时代、见思潮、见兴替,令人难以忘怀。这些怀人篇什,几乎各种文体——诗歌、词赋、散文、书信、碑铭、序跋、笔记、小说——无不兼赅。洎乎近世,薪传不绝。

怀人篇什大多出自文人学士,所怀之人也多为同道,即便是官僚集团中人,其文若能流传,也大抵因其文学、德行有过人之处,或本来就是学界领袖、才子班头,即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

这种怀人的文学传统,20世纪中期以后似有中坠。偶有所见,也往往是场面话多而真性情少。究其因,盖环境使然。自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虽已经过“思想改造”运动,仍被分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其间界限并不分明。起初,前者大抵是从解放区来的,后者则多为国统区留用的。后来,运动不断,文化人中一些来自解放区的,已成共产党人的,甚至身为“老布尔什维克”的,也在运动中不断落马,成了这样那样的“分子”,自然也就跌进了“资产阶级”的圈子。一人获罪,常常牵连朋友熟人,胡风一案、“反右”一案,都株连甚广。此后,依旧运动不断,我在大学读书时经历的,举其大端,就有“拔白旗”、“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教育革命”、“四清”,直到“文革”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所有这些运动中,被批判的、打倒的,学者文人,首当其冲。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愿意去写那些怀人的篇什?已经被划为“分子”的固然不可“怀”,即便今日还受尊崇者,又焉知明日不生变故?一旦落下把柄,白纸黑字,便难摆脱纠缠。即令“遵命”而作,也不过四平八稳,说些应时的话语罢了。因此这一段时期,怀人之作,少有佳篇。至于各种革命回忆录,叙事记人,虽有可观,却因事涉“革命”,所讳颇多,连《刘志丹》这样写革命领导人的文学作品也被指为“利用小说反党”,更让人口将言而嗫嚅。

直到“文革”结束,冤假错案推倒,许多人物(包括已故的或旅居海外的)才重新被人们记起。于是,先是出版社小心翼翼地发掘出先前尘封的一些怀人篇什,予以重刊,然后又从试水到重评,再到追忆,恢复起中国文学这一中坠多时的传统,大胆地、精细地描绘出人物的本来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套一句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话:“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这一类书籍销售颇畅,一则因为所怀所忆之人本来就是人们关注的人物,二来也因为史书一类,讲述概略,缺乏细节,不免枯燥乏味。怀人之作,透过细节,将一个社会的风范、时尚、气氛、人情,包括人们的委屈、冤情、不公、沉沦,一一叙描,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理解,且又读来令人兴致盎然,自然多受青睐。所憾者,今日的怀人之作,文体较为单一,多为散文随笔,而昔人那种文体兼赅的局面,似难再现了。

怀人,着眼于人,但又因人涉事,因事论世。作者所怀虽是一人,但透过人的遭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就是怀人篇什的魅力所在。对手头这本书,我亦作如是观。

内容推荐

《平生风义兼师友(精)》由易中天、杨奎松、陈平原等所著,《平生风义兼师友(精)》所有文章,均选自《南方都市报》知名专栏“大家”中的文章,主题为怀人,所怀念之人,有知名学者,有青年新秀,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易中天先生在父亲逝世一周年时特撰文纪念,陈平原先生怀念恩师吴宏聪教授,林岗先生怀念好友张宪教授,周振鹤先生怀念恩师谭其骧,感人之情弥漫于字里行间。尤值一提的是陈四益先生怀念多年合作伙伴丁聪,并带出一桩历史公案的澄清。透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人对人间情感的重视、珍惜。

编辑推荐

《南方都市报》大家版首次结集见证易中天、杨奎松、陈平原、王学泰、陈四益等知识人的真挚与温情。触碰力透故纸的牵念与风义,平生师友多黄土,唯有怀念,才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平生风义兼师友(精)》由易中天、杨奎松、陈平原等所著,本书作者阵容强大,都是目前活跃于学界及公众视野中的重要学者、作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包括易中天、杨奎松、陈平原、欧阳哲生、周振鹤、王学泰、肖复兴等,供读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生风义兼师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中天//杨奎松//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13377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320207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6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