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
内容
编辑推荐

职场菜鸟、社交新手必备的终极破谎术虚假信息泛滥时代最佳自救指南,从街头骗术到商业骗局从婚恋危机到职场心计,让你看透一切,在工作与生活中占尽先机!全书包含大量心理学研究及侦察实例!雅克·纳斯海编著的《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详细分解说谎者的行为,让你有效辨识生活、爱情、工作领域常见的谎言!本书简明五大识谎基本原则,让你成为犀利的真人测谎机!本书提供实用技巧,让你在谈判、沟通、购物、对话中抢占先机!

内容推荐

还在为经常上当受骗而苦恼不已吗?雅克·纳斯海教授用亲身经验告诉你,其实揭穿谎言并非难事,你不用备有精密的仪器,无须接受复杂的训练,只要准确掌握本书所授的方法,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透视谎言,洞悉真相!

纳斯海教授是一位研究说谎与欺诈行为的专家,在《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中,他结合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们讲解了揭穿谎言所需的五大基本技巧,教我们通过分析说谎者行为模式、辨识说谎者情绪等方式科学有效地识破谎言。雅克·纳斯海编著的《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包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及侦查实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极具实用性的破谎技巧,即学即用,效果立竿见影。读过本书,你自己都会为你明辨真假的能力感到大吃一惊!

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注意行为模式的改变

 1.1 找出行为基准线

 1.2 基准线的改变

 1.3 结 论

 本章要点整理

 卖掉巴黎铁塔的男人——以说谎为乐的案例

第二章 辨识三种说谎的情绪

 2.1 担心东窗事发的惶恐不安

 2.2 罪恶感

 2.3 行骗的欢愉

 2.4 结 论

 本章要点整理

 贼王与一面镜子—完美诈骗的案例

第三章 观察不协调的信号

 3.1 不协调的征兆

 3.2 真实的情绪:微表情

 3.3 结论

 本章要点整理

 “小白脸”历险记——婚姻诈骗的案例

第四章 增强说谎者的紧张感

 4.1 紧张的典型征兆

 4.2 增强紧张情绪的技巧

 4.3 提供救赎的出路

 4.4 结 论

 本章要点整理

 爱丽舍宫里的村姑——豪华的大骗局

第五章 检视行为控制所引起的反应

 5.1 身体方面的征兆

 5.2 陈述内容的细节

 5.3 结 论

 本章要点整理

 结语:真实与谎言的丛林

谢词

注释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如今我们明白,在揭穿谎言时,人们多半会去注意一些方向完全错误的线索。无论是言谈的内容,还是所谓“典型的”征兆,例如避免目光接触或是肢体上的焦躁不安,都无法真正反映出一个人是否诚实。换言之,事情其实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人类毕竟不是童话里的小木偶。十九世纪末,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collodi)创造出了小木偶匹诺曹(Pinocchio)这个角色。他是一个用木头做成的小男孩,只要他一说谎,鼻子马上就会变长,然后他的木匠爸爸便可轻松地识破他骗人的把戏。可惜的是,人们的鼻子并不会因为说谎而变长。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人各有自己使用语言与肢体动作的独特方式,因此也没有任何共同的信号是每次说谎时必然出现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言谈举止。例如,跟长辈一起喝下午茶时,我们的言行就与跟女朋友一起时大不相同。固定的征兆并非重点,“改变”才是关键!

我们往往习惯于等待某个身体或口语信号,并盲目地相信这么做是正确的,其实这样的方式对于揭穿谎言只是徒劳。更甚者,被视为说谎信号的某些典型征兆,有可能会反将我们一军。例如,脱口秀节目里的某位嘉宾,在讲出每个了无新意的答案之前,都会先沉思片刻,这并不一定就代表这个人竟然厚颜无耻地当着所有观众的面撒谎。他之所以迟疑,也许是当天聊到的主题太过私密,又或许这位嘉宾面对镜头就是会感到害羞。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过世前的几年里,每年依然拖着风烛残年的身子,勉力地为信徒们主持复活节弥撒,当时他那颤抖的身躯不会代表着他正在说谎吧!

然而,若是交谈对象总会在特定的问题上停顿一下,或是在谈到某个主题时总是吞吞吐吐的,我们就该留意了。我们应该观察的是偏离正常言谈举止的现象。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两种常见的说法:“他当然是在说谎。每当我问他些什么,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我知道他在说谎!因为他反常地从头到尾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虽然这两种陈述提出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作为线索,可是它们确实都指出了说谎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两个说法的判断根据似乎有所差异,实际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一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被观察的对象偏离了他惯常的行为模式。

为何当人们说谎时,在言谈举止方面会有所改变呢?原因在于当人们感受到不安、罪恶、欢愉或紧张时(这些都是伴随说谎行为的典型情绪,在之后的章节会有更多相关讨论),身体也会跟着做出相应的反应。

想要有效地辨识出改变的征兆,我们就必须先知道所观察的对象平常的行为究竟是怎样的。换言之,必须先观察他正常的行为模式,好确认在他身上是否发生了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这正是测谎机的原理。如下文所述,我们不用靠一堆感测器和电子设备,光凭“注意行为模式的改变”这项原则,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测谎功用。测谎机的原理

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人发明出了完美的测谎机,而且这样的装置遍布各地。在求职面试的场合,通过这样的仪器,你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晓得应征者是否诚实可靠。每当丈夫或妻子显露出外遇的蛛丝马迹时,马上就得接受完美测谎机的一番检测。法庭上,不消几分钟便可以完成证据调查的程序,事实上只要定期询问每位国民是否犯了法就一切太平。记者们可以随身携带一台迷你测谎机,短短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确认受访者是否有所欺瞒。在往后的每一场大选里,电视台(甚至视频网站)还可以在现场转播时同步显示,候选人在辩论会或政见发表会上所说的言论是否属实。

虽然这样的“真相时代”尚未到来,可是通往那个时代的道路似乎已经逐渐展开。测谎机并非某种以直觉方式识破谎言的奇迹,它其实只是在测量人体的一些基本反应。进行测谎时,通常会在受测者身上安置一些感应器,借此侦测出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其中一个感应器套在手臂上,测量脉搏与血压;胸部与腹部也会各置一个感应器,测量呼吸的频率;此外,手指还会套上电极套环,借此掌握因出汗所造成的表面电阻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装置根本不算什么新发明。早在1902年时,詹姆斯。麦肯齐便已经发明了测谎机。过了19年之后,才由一位名为约翰.拉森(JohnLarson)的医学院学生,首次将这种机器拿来做实际应用。然而,从1921年至今,除了机器的造型变得更精简、显示器从类比式改成数字式之外,测谎机几乎没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

1917年,当时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威廉·穆顿·马斯顿(WilliamM0ultonMarston,此君后来以CharlesMoulton为笔名创造了漫画英雄人物“女超人”,她手握一条神奇套索,凡是被套索捆绑的人必然会吐露实情)发展出了“相关一无关测试”(relevant—irrelevanttest),这项测试方法不仅构成了传统的测谎问答,更不断地获得改良。在进行“相关一无关测试”时,首先要问受测者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诸如现在几点、受测者的名字等。对于这些问题,受侧者可以大方地据实回答。问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可以测量出受测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生理反应。专业术语称这些测试出的正常反应为“基准线”(baseline)。确定了基准线之后,便可以开始提出一些受测者可能会用谎言来回应的关键性问题。比如说:“你是否偷了钱?”倘若这时受测者的生理反应起了变化,偏离了基准线,那么这些改变便可以被当作说谎行为的线索。

这项测试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变形,是由另一个方向展开测试。在这个测试方法里,对受测者提出关键性问题前要先知道,受测者在说谎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生理征兆。例如,先问一些无关的问题:“在你十八岁之前,是否曾经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我们所知,每个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偷过一些小东西。然而,这时受测者可能以为,这应该是一种与人格有关的问题,于是他或许会说谎,回答“否”。此时便能测量到他在说谎时的生理反应。在接下来所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中,若是出现了与这类“小”谎言同样的生理反应,那么受测者就是在这些问题上不诚实。切记,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必须先找出最重要的行为基准线。P20-23

序言

自序

2008年8月18日,《法兰克福论坛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从肯尼迪别墅饭店到监狱》的报道。经过几周的羁押之后,两名澳大利亚籍嫌犯,韦恩(A.wayne)与安东尼奥(I.Antonio),被戴上手铐出庭,在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受审。韦恩的身型略显消瘦,还染了一头棕发,报纸形容他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花花公子”。相反,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不管外头天气如何,安东尼奥总是裹着一件大外套,显然在这二人组里,他只是跑龙套的配角。

这起案子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两位澳大利亚男士下榻法兰克福的知名饭店“肯尼迪别墅”,于该饭店的总统套房享受了几个月,准备在跟饭店说好的退房日期前一天,拍拍屁股回悉尼。几个月下来,累积账单金额已经高达十五万欧元,当然,他们并不打算付钱。正当两人匆忙收拾行李之际,饭店通知警方将他们逮个正着。这是一场误会吗?事后经过调查,这两个自称在迪拜和纽约都设有公司的“富商”,根本就一文不名!

这张高达十五万欧元的账单不只是住房费用,还包括两名嫌疑犯林林总总的奢华开销。在大量的客房服务中,光是安东尼奥请饭店的理发师来理发,就花了数千欧元。然而,这一点也是最启人疑窦的地方,因为安东尼奥的头顶上根本就没几根头发。

事件爆发之后,饭店的愚蠢遭到各界耻笑,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再清楚不过:这两位白吃白住的大爷,确实欠了这家饭店一大笔债。即便如此,这两人真的有罪吗?依照德国现行法律,若要给他们安上欺诈的刑责,必须证明他们是故意赖账的。可是在这件案子里,情况真是这样吗?还是说,这两位先生其实是因为一夕之间突然破产,无奈地沦落到付不出钱来的境地;换言之,赖账是否违反他们的本意呢?这听起来像是法律的咬文嚼字,然而,对于“这两名澳大利亚人是否欺诈”这个问题,上述的区别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我以审判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了这场诉讼。我首先想搞清楚的是,两位被告究竟是突然没钱,还是原本就蓄意欺诈。关于这一点,我跟审判长交换过意见。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自然流露的气势与犀利的问答,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我向他反映,我个人认为对这两名被告的判决似乎有欠妥当,他立即反驳,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只要看到被告走进法庭的样子,他便能分辨出他们是不是骗子。有一回,他以观光者的身份去参观澳大利亚的法院,才一坐进法庭,完全不用等被告开口,他马上就知道,眼前那位被告一定有罪。而这两名澳大利亚籍被告的案子也是一样,虽然法院替被告安排了通译,可是光凭他们步人法庭的姿态,他便能断定这两个家伙根本就在撒谎。

这位审判长的那份自信不禁让我深思。人真的可以准确地识破谎言吗?说谎的人会有典型的言谈举止吗?

要是真有这么简单,那该多好。本书的缘起

在此之前,我对“说谎”这个问题只是略懂皮毛。由于上述的机缘。让我兴起想要深入了解这个主题的念头。于是我全心投入谎言研究的领域。早先在特里尔和牛津两地求学期间,我曾经发展出一套心理学的理论,用来说明人们是如何展示其专业能力的,我将这种技巧称为“能力展现”(competencedisplay)。对于律师、顾问、银行职员等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那些提供自己的能力为他人服务,且必须展现出这样能力的人,这个主题格外重要。不久之后,全球刮起剧烈的金融风暴,局势最严峻的时候,我正好待在风暴的中心纽约。经常有人问我,到底怎样才能看出某个人是否只是三脚猫?在我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有一点越来越明白:识破三脚猫的伎俩其实就是识破谎言;换言之,就是拆穿包在虚假专业能力外面的糖衣。

于是,我进一步将研究范围拓展到说谎的行为。说到底,这是一个我终归会涉及的实际问题,因为若是想要揪出那些到处出没的三脚猫,就必须先学会如何拆穿谎言。

一开始我便知道一个好消息:比起现有的各种测谎仪器,人类其实才是最好的测谎机!只不过要让人类这部测谎机得以顺利运行,需要一些正确的技巧。有了这些技巧之后,光是根据交谈对象的脸部表情,你便能将识谎准确率从原本的50%提高到60%~80%;若是再参考声音方面的种种征兆,辨识的准确率更可以提升到86%;如果按照本书介绍的各种原则,将脸部表情、声音与肢体语言全部合起来观察,准确率甚至能够突破90%。资料来源

我是从哪里学到构成本书的种种知识呢?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参考当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二是收集实务上的相关经验。在实务经验方面,我主要分析小至地方警察、大到cIA专家所运用的审讯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说纯属实务导向,其中不少也已经通过科学检验,有些技术的效用获得证实,但也有些技术最终被斥为迷思。本书与实务结合的程度,堪比审讯专家的教科书。所有无用的技术与迷思尽皆排除。本书是从实用知识中萃取出来的精华。

在试过一些最有效的技术并加以归纳之后,我找出了某种规则:这些识谎技术之所以能够成功,绝非出于偶然,它们不仅系统地相互关联,而且与心理运作机制紧密结合。我从中提炼出五项可以帮助人们透视谎言的基本原则,这五项原则分别是:注意行为模式的改变、辨识三种说谎的情绪、观察不协调的信号、增强说谎者的紧张感、检视行为控制所引起的反应。关于这五项原则,我将在本书中各辟专章进行阐释。

除此之外,诸如测谎仪器以及警方惯用的一些审讯技术,例如现实监控(realitymonitoring)等,本书也会有详尽的讨论,并提供原则性的要点归纳。通过本书,读者将可获得揭穿谎言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如此,为了让读者更容易且更清楚地理解,本书还辅以许多与感情和职场有关的实例,使读者通过研究周遭俯拾皆是的状况来掌握各种揭穿谎言的技巧。

拥有本书,你便犹如手握破解谎言的指导手册,只要按照手册中所有实务及科学的规则去判断,你就能够有效地揭穿各种谎言。

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个澳大利亚“富商”的案例。两位澳大利亚籍被告最后怎么了?他们各被判处一年又五个月的有期徒刑。不过此案的判决基础令人质疑,关于这一点,你很快就会明白。用语与注释

在本书里,我将放弃“性别主流化”(gender·mainstreaming)的做法;我不会一直用“他/她”来称呼读者,因为如此一来可能会让阅读过程变得十分别扭。为了确定该用何种性别来称呼读者,我特地在动笔前掷了铜板,人头是男性,数字则是女性——只不过我一直掷到出现人头就是了,以自己的性别来书写应该最可靠。

本书内容之所以不断夹杂英文专有名词,是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界便一直为英美语系国家所主宰。

收录于本书的各种资料来源都会标明出处,一方面是要向这些专家学者致谢,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造就了我的学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突显本书中蕴含的知识,是基于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而得出的。这些资料来源犹如我的证据,任何时刻都经受得起检验。因此,读者们大可放心,你从本书中了解到的关于说谎这个问题的信息,就目前来说,绡对是最可靠的。

后记

出版后记

随着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谎言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大到商务沟通,小到逛街买菜,都有可能让我们饱尝被欺骗的苦果。面对谎言的泛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准确辨识谎言的有效技能。《透视谎言》一书,就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帮助。

作者从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出发,一步一步地为我们介绍了透视谎言的五大技巧,包括注意行为模式的改变,辨识三种说谎的情绪,观察不协调的信号,增强说谎者的紧张感和检视行为控制所引起的反应。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戳穿狡猾骗徒的层层伪装,轻松识破骗局。全书还包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侦察审讯案例,内容生动详实,极具参考价值。

市面上教人辨识谎言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围绕FBI来谈的,而本书作者纳斯海博士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告诉大家,FBI的测谎术也并非万无一失,有时候那些看上去身怀绝技的专业人士,测谎的准确率其实并没有比普通人高出多少。如果你能掌握本书所授的测谎方法,你识破谎言的成功率不仅有望赶超专业人士,甚至能超越测谎机。因为测谎机毕竟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它过分科学客观却缺乏灵活性,而分辨谎言有时候需要人类本能的直觉和主观感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雅克·纳斯海
译者 王荣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25602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9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4003446
中图分类号 C912.6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Wilhelm Heyne Verlag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