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悔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东西是一个尖锐的人,一个饱含同情的作家。他的小说,总是从世道人心中那些微妙的疑难出发,以富有现代意味和精神警觉的叙事,生动地讲述一个时代的欢笑和泪水。他所塑造的那些躁动的灵魂,在守护自身残存尊严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都走向了孤独和荒谬。

《后悔录》书写了一个小人物如何在禁欲和纵欲的年代里用一生来犯错、又用一生来后悔的荒诞经历,并在新的叙事角度下为个人的不幸作了巧妙的辩护和注释。他写了悲伤,但不绝望;写了善恶,但没有是非之心;写了欢乐,但欢乐中常常有辛酸和叹息。他的小说超越了现世、人伦的俗见,有着当代文学中并不多见的灵魂刻度。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后悔录》是东西在小说写作上的一次飞跃。它写了一个叫曾广贤的人,这个人本性善良、胆怯,可是,他的一生好像都在为难自己,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使自己后悔,他的一生也为这些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自己一不小心将父亲的情事“泄密”,父亲遭受残酷迫害,三十年不和他说话,母亲死于非命,妹妹失踪了;因为一时冲动,闯进了漂亮女孩张闹的房间,虽然什么事也没发生,却得了个“强奸”的罪名,身陷牢狱多年;因为对感情和性爱抱着单纯、美好的想象,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对他示好的女友;因为被张闹的一张假结婚证所骗,他多年受制于她,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人财两空;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性充满热情的人,却一直没有享受过真实的性爱——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只要我的邪念一冒头,就会看见女人们的右掌心有黑痣,就觉得她们要不是我的妹妹,就是我妹妹的女儿。我妹妹真要是有个女儿,正好是你这样的年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四十好几了,都九十年代了,也没敢过一次性生活,就害怕我的手摸到自家人的身上。”所以,曾广贤最后为自己总结到:“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挖坑,都在下套子,挖坑是为自己跳下去,下套也是为了把自己套牢。我都干了些什么呀?”

曾广贤肯定是近几年来中国小说中最有个性、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东西通过这个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建立起来的叙事伦理,深刻地体现在他所创造的曾广贤这个人物的心灵世界里。

《后悔录》是一部重要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有着足够广阔的灵魂视野,有仁慈而平等的目光,有“好玩之心”,有生之喜悦和生之悲哀的相遇,有超越善恶的、温暖的同情心,有“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同时并存的精神维度——这样的写作及其可能性,在当代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试读章节

我得先说几句仓库。这仓库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他是资本家,解放前一直做西药生意。一九四九年,城市被新政权接管,他把房产全部捐献出来,然后提起一口破皮箱,带领全家人赶到火车站,准备迁往乡下老家。那个新市长念我爷爷财产充公积极,派了两个秘书到火车站挽留,并把我家装药的仓库回扣给爷爷居住。当然不是一家人居住,一家人住那么宽,那等于还没改造过来,还是臭资本家。仓库住进了三家人,除我们家,还有于发热、赵大爷两家。于家过去给我们曾家管账,是管家。赵家过去给我们当仆人,干一些拉车扫地扛麻袋的活。我那时还没出生,这些事都是从大人们的嘴里听来的。等我出生时,爷爷早就见阎王去了,他的情况我一点也不熟悉。这样的背景,就像我妹妹手掌心的黑痣,就像我脑袋上卷曲的头发,怎么也擦不掉、拉不直。当时“资本家的余孽”像一顶十层楼那么高的帽子,戴在谁的头上谁都会得颈椎病,甚至会变成“宰相刘罗锅”,头抬不起来,眼睛总盯着自己的脚尖。哎呀!我说跑题了,还是先说仓库吧。

仓库被红砖隔成三户人家,各有各的卧室和厨房,只有厕所和屋顶是共用的。厕所起在仓库后面,有五个坑,可同时容纳三男两女。共用屋顶是因为每一壁墙只砌四米高,上面没封顶,站在各自的家里抬头,都会看见仓库的檩条、瓦片和采光的玻璃瓦,所以各家各户的声音会像蒸汽那样冒上去,在屋檐下交叉、传染。

那天晚上,我家餐桌上摆的是红薯、南瓜。我爸吃了几口就放下筷条,捏上菜刀要去门外剥狗,说是给我们弄红烧狗肉。我大声地:“我不吃狗肉!”我爸晃了晃菜刀:“你怕狗肉卡你喉咙吗?”我抹了一把眼角:“都怪你,要不是你用席子拦,我们家的狗就不会死。”

“它们自己不想活了,怎么把责任栽到我的头上?”

“就怪你。你要是不拦它们,赵校长就不会看见,赵校长不看见,它们就不会挨棍子,它们不挨棍子就不会跑,它们不跑,就不会撞到车上……”

“你真会耍赖。那我问你,是谁给赵万年递的棍子?”

我顿时傻了。棍子不是我递的吗?我干吗要给他递棍子?我要不给他递棍子,而是把狗赶跑,那狗不就活下来了吗?

“不要动不动就赖别人,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爸说着,跨出门去。我妈把筷条狠狠地拍到桌上:“我看你就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要是去吃那脏东西,最好先把婚离了。”他们为吃不吃狗肉发生争吵,吓得曾芳哭了起来。我爸不得不摔下菜刀,强行咽下吃肉的欲望,重新端起南瓜。吃的过程中,他成了哑巴,而我妈的话却像坏了的水龙头,哗哗流淌:“动物园运来了一只老虎,是在森林里刚捕到的,它比任何一只老虎都凶,但是何园长却给它取了一个女人的名字,叫什么兰兰……”

“你要是不洗,从今天起就别再看我一眼,免得把我弄脏。”赵万年的声音像砖头,忽然从屋顶劈下,打断了我妈的讲述。我和于百家跑到赵家门口,看见赵家的餐桌上放着一盆清水。赵万年命令赵山河洗眼睛。赵山河不服:“只听说过饭前洗手,没听说过要洗眼睛。”赵万年抓起赵山河的头发,把她的脸往水盆里按。赵山河扭来扭去,碰翻水盆,一部分水洒在赵万年的裤腿上。

赵山河一甩辫子:“你是不是手痒了,想拿我当阶级敌人来练。”

“你还有脸!那狗也是你看得的?”赵万年抖着裤脚。

“爸看了,妈看了,方阿姨也看了,就连那些小毛孩都看了,凭什么我不能看?不就对对屁股吗?”赵山河的嗓门大得差不多掀翻了头顶的瓦片,一边说还一边撅嘴。

“你什么态度?他们看,那是因为他们都是资本家的余孽,而你,你是什么?你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更重要的是,你还是个姑娘!”

“姑娘就不是人啦?”

“你看看,中毒了不是?姑娘就应该像白纸那样清清白白,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东西给腐蚀了。”

“我喜欢腐蚀,我恨不得现在就被腐蚀!你管得着吗?”说‘完,赵山河扭着屁股走进卧室,把门“嘭”地撞上。

赵万年气得手指抽风,也许自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以来,他还是头一回碰上这么强硬的声音,所以他着急了,扬起巴掌来回找地方,最后找到墙壁上的一个镜框。镜框落在地面,玻璃裂成数不清的线条,就像光芒万丈那样的线条,线条下面是赵山河的大头像。赵万年想挽救他妹妹的主意,可能就是这时冒出来的。他找赵大爷商量,要在仓库里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他认为只有把那两只狗批臭批透,才能洗干净赵山河所受的污染。赵大爷往地上吐了一泡口水:“我的大校长,除了开批斗会,你就没别的事干了吗?到哪里去开批斗会都成,就是不要到仓库里来开,不要让我看见,眼不见心不烦。”赵万年连连说了几声“余孽”,从此不再跟他爸商量事情,后来他爸的裤裆破了他也不提醒,不提任何建议,就让他爸的脸掉在地上。P4-6

序言

长篇小说《后悔录》是东西在小说写作上的一次飞跃。它写了一个叫曾广贤的人,这个人本性善良、胆怯,可是,他的一生好像都在为难自己,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使自己后悔,他的一生也为这些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自己一不小心将父亲的情事“泄密”,父亲遭受残酷迫害,三十年不和他说话,母亲死于非命,妹妹失踪了;因为一时冲动,闯进了漂亮女孩张闹的房间,虽然什么事也没发生,却得了个“强奸”的罪名,身陷牢狱多年;因为对感情和性爱抱着单纯、美好的想象,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对他示好的女友;因为被张闹的一张假结婚证所骗,他多年受制于她,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人财两空;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性充满热情的人,却一直没有享受过真实的性爱——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只要我的邪念一冒头,就会看见女人们的右掌心有黑痣,就觉得她们要不是我的妹妹,就是我妹妹的女儿。我妹妹真要是有个女儿,正好是你这样的年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四十好几了,都九十年代了,也没敢过一次性生活,就害怕我的手摸到自家人的身上。”所以,曾广贤最后为自己总结到:“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挖坑,都在下套子,挖坑是为自己跳下去,下套也是为了把自己套牢。我都干了些什么呀?”

曾广贤其实是一个生活的受害者。然而,一次次受伤,一次次错过,他都不抱怨现实,也没有想去报复谁,而是一味地承担责任。他的“后悔录”,反思了自己一生中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没有将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全部由自己承担了下来。即便是面对张闹的“阴毒”,她不愿意在离婚报告上按手印、签字(不离婚他就不能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结婚),他也没有怨恨她,相反还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跪下来求她,“跪一次不行就跪两次,跪两次不行就跪三次,这么一次次跪下去,她就是木头也会流泪,就是鳄鱼也会签字。也许我跪了一百次,她也不一定感动,但是我并没有跪呀,既然没跪又怎么知道她不会感动呢?我为什么不跪下来试一试?要是那时我能拿到她按手印的离婚报告,就可以回过头去娶陆小燕。小燕嘴巴上说只等我一个月,其实她等了差不多四年才嫁给胡开会。”——很显然,这是一个软弱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却扛住了这个世界所施加给他的所有重压,他不仅没有被这些重压压垮,反而因为承担了所有事情的责任,而获得了一种灵魂的自尊。

曾广贤肯定是近几年来中国小说中最有个性、最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东西通过这个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建立起来的叙事伦理,深刻地体现在他所创造的曾广贤这个人物的心灵世界里。谁都知道,曾广贤受了许多委屈和错待,但东西最成功的一点是,他没有像林语堂“帮苏东坡本人憎恨王安石”那样,去帮曾广贤憎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他和曾广贤一道,宽恕一切,承担一切,将一切来自现实的苦难和重压,都当作是生活对自己的馈赠。这样的承担,就是一种生存勇气。它超越是非和善恶,承认在现实中,并不分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大家都是生存的人——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曾广贤原本是一个渺小的人物,但因为他承担责任,他的生存就变得真实而高尚。《后悔录》仿佛在告诉我们,小人物承担个人的命运,跟英雄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其受压的过程同样值得尊敬。

“后悔”对曾广贤而言,也是一种自省。不过,这样的自省,并非要把曾广贤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要让他更坚定地成为现在这个人。因此,曾广贤的“后悔”,并无改写自身生命痕迹的愿望,他只是在通过“后悔”这种灵魂叙事的形式,达成和自己、和亲人、和周围的人以及和世界和解的愿望。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和别人、和世界之间都积怨太深,因此,他的“后悔”,更多的是精神和解,是为了化解积怨——也包括化解自己内心的积怨。从这个角度说,《后悔录》中的灵魂叙事,也兼具“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这双重身份,所以它能触及到深处的灵魂。不过,曾广贤的“后悔”纯粹是中国式的一次自我追问,它以自言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为没有倾听的对象——虽然曾广贤的“后悔”是在父亲面前说的,但由于他的父亲一直处于昏迷之中,这意味着倾听者还是缺席的。这种“后悔”和西方式的“忏悔”有着根本的区别。“忏悔”是面对神的一次悔悟,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神都是倾听者、审察者和赦免者。但《后悔录》的叙事伦理,并不指向这么深远的“忏悔”,它只是通过“后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在灵魂的自尊中,奠定生命重新开始的基础。

《后悔录》是一部重要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有着足够广阔的灵魂视野,有仁慈而平等的目光,有“好玩之心”,有生之喜悦和生之悲哀的相遇,有超越善恶的、温暖的同情心,有“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同时并存的精神维度——这样的写作及其可能性,在当代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后记

徐春萍:“后悔录”,一个非常好的小说题目。这个小说的视角很独特,结构可谓匠心独运。“后悔——如果”,以这样的关键词切人,讲述一个人后悔的_生,是“后悔”而不是“忏悔”,这在当代文学中还未有过。读完之后,觉得你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小说家”。你的小说总是很独特,就连作品中人物的思维也很独特。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写这么样一个人物的?

东西:因为我常常做后悔的事,后悔说错话,后悔交了烂朋友,后悔表错情,后悔投错资……如果真要计较起来,后悔的事多少仓库也装不完,就像玩纸牌,每一种出法都会改变结局,当结局不如意的时候,我就会拍大腿,捶胸口,会幻想另一种出法也许能赢。正常人都有后悔,尽管我身边不乏自信的,嘴巴经常挂着“从不后悔”,但仔细分析,其实他们比那些后悔的还要后悔。我一直羡慕鲁迅写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加缪写出了“局外人”,纳博科夫写绝了“老男人”的心态,所以写人的内心秘密和普遍心理也成了我多年来的追求,而“后悔”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它躲在我心里的底层,不时跳出来刺激我,于是,我就把它放大,做足,再加上我的生活背景。

徐春萍:你的生活背景,具体地说就是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我看到你在一个创作谈里说:“这变化那变化,不如我们的心理变化大。”《后悔录》写的就是在这巨大变化的三十年里一个人的“情感变迁”,或者是一个小人物关于性的遭遇。小说叙述从一开始就指涉到了性,由性写政治、写伦理。你是一开始就找到这个能深度反映个人和环境、时代关系的角度吗?

东西:是慢慢找到的。开始我只是想写后悔,但后悔什么还没想清楚,我用了半年时间来找后悔什么,有一天终于找到了性后悔。六十年代,别说性,人们就是谈恋爱都得开着门,向组织汇报,而现在,社会进步了,再也不会出现那种情况了,人们的情感以及性心理变得越来越自由和复杂。有人写过高楼的变化,马路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但好像还没有人从性这个角度写过变化。当时,我很兴奋,决定从这个角度试一试,于是就写了“禁忌”、“友谊”、“冲动”、“忠贞”、“身体”、“放浪”、“如果”,共七章,把我们的情感变化过程梳理了一遍,写一个叫曾广贤的人后悔没选好老婆,后悔中了别人的圈套,后悔自己该有性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从他的后悔中可以看到悲哀、善良和幻想。其实,喜欢后悔的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同时也是幻想者,因为他希望能够做得更好,幻想没有选择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所以,这个人物只要你看过,就会越来越喜欢。

徐春萍:八年前,你的第一个长篇小说《耳光响亮》也是写这个年代,看得出,你对你生活的时代特别流连,能比较一下你的这两个长篇吗?

东西:《耳光响亮》是从毛泽东逝世那天写起,写我们在没有父亲的天空下如何长大,时间跨度十年,写转型期我们这代人的迷惘和不适应。《后悔录》则把时间拉长了,写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有太多刺激的内容,有太多触目惊心的记忆,但我没有写鸿篇巨帙的才华,只拎出了一条情感线,或者说有关性的线索。每个写作者都有他痴迷的背景,有人喜欢写遥远的历史背景,有人喜欢写未来的幻想背景,而我则更愿意面对现实。十多年前,我跟诗人杨克聊天,他说如果今天的作家去完成沈从文的写作任务,那就是失职,这话对我很有冲击。只有把被遮蔽的生活写出来,作家才会获得读者的尊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如果能成为某个时期的代言人或者是镜子,那才是写作者最高的荣誉。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时段是写作的富矿区,还没有完全写透,有的地方甚至连碰都没人碰。如果后来者在翻阅这三十年小说时,只看到硬币的一面,那将是作家们最大的遗憾。所以,我愿意把我经历的时代记录下来,愿意在这个时间段徘徊一阵。  徐春萍:曾广贤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是个生活的受害者,一次次错过一次次受伤,最后一章“如果”中,当他回首往事,几乎是对自己一生所有的选择都作了反省式的后悔。这一章读来令人心酸不已,是个意味深长的高潮。有评论认为,曾广贤是近年来最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一。前不久《南方文坛》讨论当代作品“文学人物形象”的缺失现象,你也参加了相关讨论。想听听你在写这个人物时的想法。

东西: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野心,有的是为了结构,有的是为了语言,有的是为了挣稿费,有的是为了疗伤,有的是为了写活一个人物……不管作家的重心放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我发现,凡是好的作家身后总站着一排人物,比如鲁迅的身后就有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等。写好一个人物并能让读者记住,太难了。先锋小说盛行的时期,我们可以找出不数的理由不塑造人物,甚至谁塑造人物谁就遭到鄙视,但是现在看来,没人物是不行的,最好的作家是在给小说贡献新技术的同时,还能保持住小说的某些传统,比如讲故事,比如塑造人物,这些基本项丢不得,一丢小说就会失去读者。回过头去检阅当代文学作品,凡是我们能记住人物的,都是上品,而那些只有事件,只有多线条、大场面和时间跨度的所谓史诗,却不一定能让我们记住。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我要写人物,从各个侧面来写,不光写他的后悔,还写他吸取失败经验试图回避后悔,让人物在故事的链条上发生变化,就是他的每一步选择都会影响他的性格,但是人物有人物的宿命,尽管曾广贤一再回避还是没法逃出困境。当然写人物还得动用一些伎俩,如果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后悔了大半辈子的人物却是以一个不后悔收场的。

徐春萍:你曾说:“身体就在脚下,心灵却在远方。一个小说家的好坏,取决于身体与心灵的距离,也就是自己离开自己有多远。”《后悔录》可以证明你是个很棒的小说家。今天有很多读者不愿读小说而宁可看视听艺术,这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有关。你认为文学本身有什么需要反省的吗?

东西:有。美国《读者文摘》给所有的编辑三个要求,就是你编的稿件“它有趣吗?它实用吗?它耐读吗?”如果我们拿这样的要求来要求我们今天的小说,就会发现没人读小说的主要责任应该由作者来负,而不是读者。我们也许是太急于求成,太在乎稿费,太害怕别人忘记自己,所以要不顾质量地频频露面,于是造成了读者对小说的一次次失望,最后读者不见了,只剩下作者在读作者。另外,媒体、专家和出版方大肆吹捧伪劣作品,也是读者流失的原因,一两次的虚假吹捧,读者也许还能原谅,但多次之后,读者就要发疯,会一看见“名著”就有不适的心理反应。能够把作品弄成“人人都不愿意读,但人人都想说自己读过”的名著,实在是一种本事。我们用多大的劲鼓励平庸,就会有多大的劲把读者推远。我说“身体就在脚下,心灵却在远处”,是因为看了太多跟作者生活完全重合、相等的作品,我希望能够回避这样的写作问题,不希望像曾广贤那样回避之后,又掉人陷阱。

徐春萍:你是一个很有影视缘的作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被改编成电影《天上的恋人》,在第十五届东京电影节上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你的第一个长篇《耳光响亮》又被改编成电影《姐姐词典》以及同名电视剧,电影正在上海等地上映,你的短篇小说《我们的父亲》也被改了同名电视连续剧,你还曾把铁凝嗣、说《永远有多远》改编成电视剧,《后悔录》也十分具有影视潜质。有眼光的应该赶紧找你,以免落后。说说这几年的触电感受吧。

东西:我的小说一般不太容易改编成影视剧,像《没有语言的生活》这样的小说,写聋哑瞎的故事,更是不好改编。碰巧我遇上了爱玩艺术的制片和导演,才开始触电。电视剧《响亮》(原名《耳光响亮》)在北京、江西、成都、武汉等电视台播出后,创造了高收视率,才有人发现原来我的小说也还有市场。前些年,影视公司只要有关系,不管多烂的片都能播出来,就像当初写小说的人少,只要能写字就能发表。但是,当电视台开始以收视率论英雄的时候,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影视作品也开始讲角度,讲技巧,讲深度,否则就卖不动。影视作品竞争越激烈,那些构思精巧、喜欢思考的小说就更有可能被改编。我现在被改编的小说大都是七八年前甚至十年前写的,它们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被认可。触电既能解决生活困难,又能扩大作品的影响,没有什么不好。

徐春萍:一般来说,从小说到电影,有改变有过滤。前几天看《姐姐词典》的主角蒋勤勤在谈“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和《孔雀》中的“姐姐”的区别。蒋说,我演的姐姐是个杂草。你对这部电影怎么评价?

东西:这个电影首先是真实,牛红梅就是那个时代姐姐的形象,既有责任,又有臭美。有人看了这个电影跟我交流,说剧中人说的都是人话,不拿腔拿调,很朴素。当初我们就是按这个路子走的,不拔高、也不贬低人物。但是,正如你所说,每一个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小说的信息都会有所损失,好多细微的东西被过滤掉了。打个比方,我在《耳光响亮》里写牛红梅全身留下了强奸犯宁门牙的齿印,由于他的门牙已被金大印打掉,所以那些齿印都少了一颗门牙。这样的细节,电影就没法弄出来。这也是大部分原作者不给影视作品打满分的原因。

徐春萍:有一段听说你在写影视剧本,文坛的朋友有点担心。有种说法是影视剧本写多了,会把写小说的笔写废了,会损伤一个优秀的小说家的创造力。当读到《后悔录》之后,很多朋友都很欣喜。因为大家看到,东西的那支笔依然如故,甚至更好。就你的情况来说,写剧本的经历对你的小说创作而言,得失如何?

东西: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是极痛苦的,因为写剧本没有写小说那么自由,语言优势发挥不出来,随便一个人就可以给你提一大堆修改意见,弄得你无所适从,但是,为了挣生活费,再苦再累也得咬牙挺住,难怪有人说“家里不穷不干这活”,就连美国作家福克纳也不能幸免。现在剧本写多了,特别是改编自己的小说之后,这种折磨感消失了,反而从写剧本中学会了坚韧和谦虚,比如过去我写小说一般不喜欢修改,但是写《后悔录》的时候,我修改了好几遍,每一次修改都有新的发现。另外,剧本对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要求更高,这对写小说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其实,小说《后悔录》就借用了一些影视创作方法,它比我过去的小说更好读,更简洁,人物的对话也更准确。剧本不是小说的天敌,只要处理好,反而会丰富小说的创作。一个好的剧本同样具备探索精神,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现在我看一些外国电影,它对我心理的撞击力绝对是某些小说的十倍、百倍。

徐春萍:听说为写《后悔录》,你推掉了一个很挣钱的写剧本的活,是吗?在这样一个好作家寂寞的时代,你为什么选择当一个小说家而不是别的?

东西:好多作家都表达过写剧本是为了生活,写小说是为了艺术,我也愿意把这两者分开。影视作品是集体的智慧,艺术个性往往不能全面伸展,有时甚至缩手缩脚。只有小说,才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劳动,它可以达到极点,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热爱写作的人都不会放弃小说,不管剧本的稿费有多高。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关于身体的后悔录,也是最直接的身体批判檄文,因为后悔的思绪,对身体的批判就是对自我的批判,而所有的自我批判都是批判的误区,所有的后悔都是后悔的歧途。小说关于身体的悔恨声讨不再是抽象的欲望表达,而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直接面对身体的二大重要器官,其一是口腔;其二是生殖器官。这是身体的唯物论,实实在在的面对身体的器官.在对器官的错误检讨下引向生活和历史事实。这种书写在中国现代性以来的文学中尚未见过,这个大胆亵渎之举实际是在探索一种极富个性的小说叙事艺术。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后悔录》是一部重要的小说,它激发起了我追溯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冲动。在这部小说中,有着足够广阔的灵魂视野,有仁慈而平等的目光,有“好玩之心”,有生之喜悦和生之悲哀的相遇,有超越善恶的、温暖的同情心,有“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同时并存的精神维度——总之,它见证了一种新的叙事伦理,并让人想起由曹雪芹、鲁迅、张爱玲等人所代表的伟大的小说传统;这样的写作及其可能性,在当代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谢有顺(著名评论家、华语传媒文学奖评委)

东西以小说的形式令人信服地阐明,人的许多错误并非无心之失,恰恰相反,人是在动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包括全部的道德防范意识以竭力避免错误的精神紧张中不断犯错的。作为一种自觉的纠错意识,“后悔”不仅无用,也在根本上不可能。“世上没有后悔药”,多么平常的一句话。但要对它作现象学的还原,并不容易、以“后悔”为突破口,揭露世俗理性的局限,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如果连“悔”也抛弃了,剩下来的还有什么?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东西以其极为精巧的叙事,在将曾广贤不断推向后悔的极致境界时,其实也道出了那一代人不断被扭曲被改写被替换的命运史。它让叙事从曾广贤的内心出发,通过后悔而直面命运,又通过命运而追问存在,由此将纷繁芜杂而又荒诞不经的历史真相浓缩在个人的心灵记忆中。值得注意的是,善良、纯朴而又怯懦、直率的曾广贤在讲述自己后悔的一生时,尽管充满了历史的无奈和悲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依然带着无数的“如果”,不屈不挠地轻即未来的门扉。

——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特别有意思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是让它的主人公选择了一位“小姐”来听讲他的故事、小姐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完成金钱与肉体的交易,“我”的目的却只是“倾诉”。但是,当代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性观念、性行为并未治愈“我”的心理“性病”,反而加剧了“我”对随时有可能乱伦的恐惧?在性自由的时代,“我”其实仍然是被阉割了,而且,“我们”也只能就此妥协。就此来说,《后悔录》中的“后悔”诉说,留下的是对当代生活和当代社会的一种“悬念式的质疑”。

——吴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悔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7441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