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广电领军人物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做了一个梦,10年,10年前我到了迪士尼和华纳片场,我有一种心酸和悲壮的感觉。回来以后就开始做这个梦,为中国、为华语电影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一流的制作基地,为中国的导演和所有热爱中国电影的艺术家,为中国的观众打造一个生产优质影片的基地来。3年前我们开始圆这个梦,去年终于梦想成真!”

2009年1月20日,2008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获央视经济年度人物奖。在颁奖会上,韩三平发表了如上获奖感言。

韩三平人选获奖的理由是:从《无极》、《投名状》到2009年的《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的这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人成熟的大片时代,《赤壁》(上)更是创下了3.2亿的票房标杆,成为其他影片追逐的目标。

对商界来说,韩三平是一位新近冒起的“优秀企业家”。对于中国电影界而言,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在隆重的颁奖仪式上,韩三平坦然而自信,因为他知道,这份荣誉其实是属于所有电影人,属于正在高速前行的中国电影产业。

对经历了中国电影业生死浮沉的人们来说,韩三平的获奖感言,非常能唤起那种苦尽甘来的共鸣。但对于韩三平而言,那番话语中,还另有着一份非常个人化的体悟慨叹。

电影这个梦,韩三平不止做了10年,而是伴随他走过了30多个岁月,甜酸苦辣,从青丝到白发。

韩三平籍贯四川旺苍县,1953年出生于成都。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他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共和国初创和蓬勃发展的年代,家庭的熏陶和当时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给韩三平打下了浓厚的理想主义生命底色。这一点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日后从事电影工作,影响深远。

在那个年代,电影是人们的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韩三平与许多人一样,非常喜爱当时的红色电影。韩三平回忆说:“我小时候喜欢看电影《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喜欢李向阳、刘洪。男孩子都有这种情结吧,我更强烈一些,对银幕英雄形象更加崇拜。”

那个年代的孩子是有理想的。韩三平最大的志向,是当一名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的军人。银幕上的电影,对那时的韩三平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韩三平正常的读书学习生活。懵懂的青春岁月遭遇的社会动乱,在学业损失的同时,他意外地收获了天性的放松和自由自在的乐趣。接着,韩三平赶上了那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他成为了全国16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1969年2月,韩三平到四川省洪雅县天宫公社插队。对中国农村底层生活的接触以及每日繁重的劳动锻炼,为他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生活阅历,也磨砺了他性格的坚韧不拔。

当时,解放军是全国人民仰慕的对象。韩三平报名参军,于1971年1月穿上了军装,终于圆了小时候的军人梦。1971年到1975年,韩三平在空十九师当空军地勤技术兵,服役期间,于1972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5月,韩三平从部队退伍复员,等待分配工作,跟当时所有人一样,都是“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他最早被分到成都一家茶叶厂,但他因为车祸受伤,没去成。1975年下半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招工。韩三平听说电影厂可以分房子,立刻就去报了名。

命运的戏剧性就是这样,韩三平从此走人了中国电影的历史。此前,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电影联系在一起,即便是他进了峨眉电影制片厂,他也没觉得自己会与电影之间有什么不解之缘。

1975年10月,韩三平到峨眉电影制片厂报到,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被分配做照明工。照明工在业内又称“灯爷”,就是在灯架上给演员们打灯,30多度的高温让人汗水直流,但他还要上下调度灯光设置,反反复复,加上又没有手套,让人热得受不了。

韩三平有一句口头禅:猪往前拱是找食。他的天性中有一种不安分、争强好胜的劲头,这使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他要当导演。多年以后,韩三平回忆时说得很坦率:“这是一种人的本能,你看电影里面照明不是最好的选择,导演是最好的选择。我也没有艺术上的造诣,到了制片厂只有一条,人往高处走。”

恰逢其时,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关键机会。韩三平显示出他日后广为业内称道的那种对关键机会下手不含糊的特点,全力以赴高考。1977年4月,他考进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其后几年正规的大学学业,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底蕴。

1980年4月,韩三平大学毕业,回到了峨影厂,被分配到厂宣传科做宣传干事。初衷不改,围绕当导演的目标,他开始了向上腾挪攀登之旅。韩三平做事勤快、有想法、肯动脑,赢得了领导赏识,被调到艺术室当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了副导演。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办导演进修班的消息传来,雄心勃勃的韩三平闻风而动,想尽办法,又牢牢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1983年9月到1985年3月,韩三平在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扎扎实实学习了一年半,并且担任班长。电影学院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当时北京浓厚的艺术氛围,使韩三平受到电影艺术修养的熏陶和思想视野的开拓,让他终身受益。并且,在电影学院,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电影人,积累了宝贵的业内人脉关系。这一点对他日后的事业助益匪浅,譬如《建国大业》的联合导演黄建新、《建国大业》的摄影,就是他电影学院的同学。

从北京镀金归来,韩三平自然得到了厂里的重视使用,很快被任命为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中心主任。并且,他正式成为了导演,终于有机会从事导演工作。1986年,他与米家山合作,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不沉的地平线》。这是一部描写一位老红军重返当年草地旅途故事的影片。接着,他又与周力联合执导了描写几个在教堂避难的中国女性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抗战题材影片《避难》。通过这两部影片的实践,韩三平的导演功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和提高。P2-4

目录

韩三平:做电影要有情怀

魏文彬:勇敢的改革者

任凤霞:燃情胜火写铿锵

汪良:领异标新二月花

欧阳常林:行者

周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黎瑞刚:热爱与癫狂

任仲伦:从学者型领导到现代电影企业家

白玲:琴心剑胆激情创造

张惠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阎晓明:取之于电影 用之于电影

白芳芹:以创新追梦的人

汪文斌: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王茂亮:躬耕深圳 志在一流

王昌连:激情与梦想

曹强:敢为人先 创新突破

夏陈安:厉兵图强的指挥官

闰爱华:地面突围

郑晓龙:低处扎根 高处俯瞰

严克勤: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郭建华:一块银幕一种精神

何枫:把赤诚融进这片热土

序言

改革是广播影视的动力,发展是广播影视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广播影视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涌现出一批具有突出成就和鲜明特色的代表性人物,他们锐意创新,改革发展,推动了广播影视事业的进步,创造了广播影视的繁荣。他们不是成龙、章子怡或巩俐,不是张艺谋、陈凯歌或冯小刚,也不是董卿、孟非、汪涵或朱丹,他们远没有这些人的知名度高,但他们却领导着这些名演员、名导演、名主持。荧屏银幕上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却始终处于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最前沿,用最犀利的目光密切关注着行业的风云变幻,用最智慧的思维作出一个又一个果断决策。他们叱咤风云、运筹帷幄,他们充满激情、胸怀梦想,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是广播影视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时代弄潮儿。在以他们为首的团队带领下,美妙动听的广播声音、精彩纷呈的影视图像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谱写出中国广播影视的新辉煌。

这批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耀眼的事业成就,他们在广播影视改革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以团结众多艺术家见长,他导演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欧阳常林,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从“超女”到“快男”,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节目,其领导的湖南卫视多年来保持着中国地方卫视第一的业绩。

周莉女士,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创造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品牌频道定位,打造出《非诚勿扰》、《人间》等优秀品牌栏目,她组织拍摄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大的幸福》、《南京!南京!》等优秀影视剧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向。

黎瑞刚,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内地曾经最年轻的传媒少帅,精心打造的第一财经已经成为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多个版块的金融和商业信息服务集团,IP TV百视通新媒体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IP电视网,东方购物则以28亿的年收入领先全国。

汪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北京书法院院长,大力推进电台改革创新,使北京电台第一个实现广告创收突破亿元大关,并连续十年以上保持全国省级电台第一的业绩,特别是交通广播经过短短的6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广播影视行业的一面旗帜……

他们为广播影视事业奋力拼搏、无私奉献,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广播影视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把汗水、心血、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和壮大。在中国从广电大国走向广电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领军人物。

许多地方广电部门负责同志为了促进当地广播影视的快速发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人员到广播影视发展较快的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为满足大家的需要,我们精心选取了22位广播影视各条战线的代表人物,依据这些人物的成长经历和事业成就,采用人物传记的纪实手法,详细再现了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在选取这些人物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广播影视系统公认的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一定成就和在广播影视理论方面颇有研究的人物;二是从各种报纸、杂志评选的全国传媒人物和优秀传媒人物中选取;三是除重点选取省级有影响的人物外,还兼顾了地市、县基层的广播影视管理者;四是原为广播影视系统、现已提拔不再担任原职务的人物,由于他们的影响力较大,也列为入选人物;五是将中央级广播影视基层单位的有影响的管理者列入选择范围。为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这批人物,并听取各方面意见,我们还在广电总局办公厅主办的内部刊物《广播电影电视决策参考》上开辟专栏,陆续刊登这些人物传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在广电总局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在这些代表人物所在单位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和支持配合下,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交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广电领军人物》一书。该书撷取个人成长的点滴,融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浓缩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历程,并试图在某种意义上描绘广播影视的未来走向,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对整个广播影视的改革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各地广电部门拓展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的编写得到入选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很短时间为我们撰写了高质量的稿件,提供了照片。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也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种种原因,本书并未选取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三台的领导者和公务员,主要选择的是基层一线的领导者。因时间紧迫、能力有限,尽管我们反复斟酌,但在对人物的选取上难免挂一漏万,一定还有很多的“广电领军人物”没有在本书中收录。书中也难免存在不妥和不足之处,恳请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10月

内容推荐

《中国广电领军人物》(作者朱虹)撷取韩三平、汪良、曹强、严克勤等个人成长的点滴,融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浓缩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历程,并试图在某种意义上描绘广播影视的未来走向,相信《中国广电领军人物》的出版会对整个广播影视的改革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各地广电部门拓展思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改革是广播影视的动力,发展是广播影视的主题。近年来,随着广播影视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涌现出一批具有突出成就和鲜明特色的代表性人物,他们锐意创新,改革发展,推动了广播影视事业的进步,创造了广播影视的繁荣。

他们是韩三平、汪良、曹强、严克勤……

《中国广电领军人物》(作者朱虹)撷取个人成长的点滴,融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浓缩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广电领军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9031
开本 16开
页数 4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5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76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