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昌城/方方长篇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作家方方创作的长篇小说《武昌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以1926年北伐战争中的武昌战役为中心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武昌城》并不是为纪念辛亥百年而作。她期待读者了解被时光掩埋的历史,记住那些在武昌战役中牺牲的人。本书由《攻城篇》和《守城篇》两个独立的中篇小说构成,分别写城外北伐军的“攻”和城内北洋军的“守”。

内容推荐

《武昌城》以1926年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为中心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上部以追随北伐军的青年学生梁克斯、罗以南,北伐军连长莫正奇以及女兵郭湘梅、张文秀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战争中人性的袒露,理想和友情的强大力量以及不同信念、不同性格之间的冲突和契合。下部则主要刻画了北洋军军官马维甫,进步学生陈明武、洪佩珠,北洋军遗孤喜云等人物。在坐困愁城的日子里,军人的天职和良心、青年的激情和懦弱、少年的天真和早熟,都在纠结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武昌城》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上部 攻城篇

下部 守城篇

附录

 武昌城简史

 北伐战争武昌战役攻守态势图

 北伐战争及在鄂境内的三大战役

 武昌战役所涉重要历史人物

 北伐誓师词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武昌战役部分阵亡者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此一刻,黄昏的天空真是阴沉,乌云浓重得仿佛就要砸下来。

比天更阴沉的是罗以南的心。罗以南从汉口跳上过江的划子便大叫着,快!快点!船夫望望江对岸,咕噜道,这么大条江,再快也得一桨一桨地划啊。

长江茫茫一派,流得无声无息。虽然是夏暑之日,却无端地呈现出萧瑟气象。罗以南心乱如麻。电话里满是混乱的杂音,但他还是听清里面传出的噩耗,陈定一被砍头了!他的脑袋挂在司门口!

罗以南拿着电话的手剧烈地抖动。他想,我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为什么呢!

姨夫弹棉花的弓子在院子里嗡嗡作响。隔着花格的窗口,姨夫觉得奇怪,大声说,你怎么了?罗以南靠在窗下的条案边。条案上镶银的鸟伸展着翅膀,一副欲飞的姿态,在明亮的光线下熠熠放光。罗以南表情木然,他没有回答。弓弦在窗外的阳光下跳动,灰黑的棉絮一层层翻白,他只觉得一切都开始恍惚。

这是一九二六年的夏天。

姨夫在汉口跟人弹棉花,原是表弟当帮手。这两天,表弟的脚跟长了脓包,走路疼穿了心。罗以南过来探望姨妈,住在这里。表弟央告说,表哥你得帮我。他与表弟关系一向要好,便慨然允诺。弹絮的主家是个富商,姓白。年年都会请姨夫过去做新絮,彼此也都熟了。白家装有电话,少爷是个中学生,知罗以南在武昌上学,不知是好意还是显摆,他对罗以南说,要想跟武昌同学说话吗?可以打我家电话。罗以南纯是好奇,更兼心里有几分想念昔日女友叔雅,便真打了。叔雅几个月前跟他说了分手,理由就是没有理由。他心里颇是激愤,却也表面平静地表示了同意。他知叔雅是富家千金,而他不过一个寒门子弟。这样不般配的家世背景,在如此世道之中,人情世故终是过不去。几个月来,他心里一直备受煎熬。他不能怪叔雅,只是恨这人情乃是无情。蓦然间他很想听听叔雅的声音,于是试着摇了几下电话,接通了。叔雅的声音果然传了过来,随后他便在一片嘈杂声中获悉了这个惊人的消息,陈定一被砍了头。

罗以南不信这个人会死,他必须亲眼一见。他跟姨夫打了个招呼,拔腿便朝江边跑。白家少爷追着他问,砍头的是革命党吗?你急什么?莫非你也是?罗以南没有理会。

渡江的小火轮没过来,江边有一只划子。船夫正欲去武昌,他纵身一跃跳了上去。江水总是这么流着,不管这世道如何变幻,它的姿态永远。望着江水,罗以南满怀说不出的愤怒及痛楚,更或是惶然。划子靠岸,没等靠稳,他便一个大步跳了上去。船夫不悦,大声道,你这么个赶法,是要躲死呀!

罗以南一路狂奔,船夫的声音竟像影子一样,追随在后。他便跑得更快,仿佛正是躲死。汉阳门原本就满是惊慌失措的路人,他的这通奔跑更吓得他们一脸惶恐。

罗以南一气跑到司门口的火巷。在巷口一幢老屋的百叶窗下,他止住了脚步。仿佛是在鼓足勇气,又仿佛想要克制情绪,犹疑片刻,他才把自己的头抬了起来。

一个脑袋正高悬在上。

这颗孤零零的头颅上,半眯的眼睛微垂着,脸上露一副罗以南熟悉的平静。脸型依然是长的,只是比以往更长。这正是陈定一。

罗以南两腿发软,他想就地坐下,又想号啕。当年他初来武昌读书,站在长江边,见如此浩荡之水,心情有些激动,衣服没脱便跳下去游水,结果不识长江水情,差点淹死。恰遇陈定一乘小划子过江而来,跳下水抓住他,将他拖到岸上。与陈定一同行的……

3-5

后记

后记

武昌以前是有城的。这个概念我竟长久不知。

我在武汉生活了五十几年,青少年时代住在江北的汉口,三十岁后住到了江南武昌。我在山水逶迤的武昌街上来来去去,逐渐对它的地名了如指掌。我坐在公共汽车上看了洪山看蛇山,也骑着自行车穿过古楼洞,路经胭脂路,还到花园山参观过老教堂。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武昌以前是不是有城。

直到有一天,我的同学夏武全约我一起去昙华林看老街老建筑。夏武全在《长江日报》当副刊部主任,跟我在武大中文系同一个班甚至同一个小组。毕业后因为所从事的工作都与文学相关,所以我们日常来往颇多。他们要做一个关于城市老建筑保护的专题,请我也说说话。这样的邀约我自然不能不去。便是那一次,我在老前辈石瑛家的后院,看到了武昌城残留下的一点城墙角。同去的历史专家冯天瑜先生说,这真的是老武昌城的城墙砖。我有些惊讶,甚至有点震动。抚摸着那些古朴而苍老的墙砖,心里竟有万千感受奔腾而起。原来武昌有城啊!我当时这么想。

然后就开始留意了。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为写《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和《汉口租界》三本书,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资料以及在武汉的街巷中穿梭考察。甚至开着车,把整个张公堤从头到尾跑了一趟。长时间的泡资料以及实地观看,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我知道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竟有着如此复杂丰富的历史,有着如此惊心动魄的事件。时光将这一切都已掩埋。生活在这时光层表层上的人们,成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竟对它曾经惊心动魄的过往一无所知。这其中包括一九二六年初秋的武昌围城。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你知道武昌围城的事吗?回答仿佛统一过口径:不知道呀。有一天,我站在大东门,望着蛇山和长春观的屋顶,心想,你们是知道的。你们都亲眼见过那惨烈的场景,你们的身上甚至浸染过血迹。但你们却只是默然。

我动念写《武昌城》是二〇〇六年。在阅读了关于武昌战役的回忆资料后,我开始动笔。这一年是武昌战役结束的第八十年。十月,几乎在当年围城结束的日子,我写完了它的上部,即围城部分,有近八万字。小说发表在《钟山》杂志上。因为篇幅太长,不便转载,读到它的人竟是不多。这是很让我遗憾的一件事。

小说发表不多久,我在东北大学当教授的二哥来武汉开会,会议结束后在我家小住了两天。二哥是文学爱好者,早年当知青时在乡下写过小说和相声,说来当年也是湖北的业余作者。我们经常笑说,当年如果高考他选择的是中文系的话,说不定就是那些厉害的老三届作家中的一员了。但是二哥的愿望却是当科学家,他选择了理工科,成了他所学专业的专家。虽然远离文坛,二哥却仍然热爱阅读。他把高阳所有的历史小说都读过一遍。我家的二月河小说也都挪到了二哥的书架上。而我二嫂则是王安忆最忠实的读者。在我家小住的两天里,二哥读到了《武昌城》。他说,你写得很好呀,我非常喜欢。可是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长篇呢?

其实从一开始写这部小说我就是中篇的构想。我恐怕自己对历史的氛围把握不好,对战争的场景描述不真,便没打算写长篇。但二哥的话对我却是富有诱惑力的提示。我想,是啊,其实是可以写成长篇的。我可以按我自己适合的方式来写,按我所理解的历史氛围和我所推测的战争场景来写。小说毕竟不是原始事件的还原,而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写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想象。于是回过头来,我再次翻阅资料。那些曾经被我放弃的关于武昌战役的林林总总,重新浮出水面。同时,我开始利用互联网,寻找更多有意思的细节以及搜集我所不知的事情。便在这样的搜索中,我看到了一份武昌战役部分人员死亡名单。这份名单令我发呆。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我觉得,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经有如此多的人在此长眠。他们用自己全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让我们从此路过这里,心里会想起他们,想起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

于是,二〇一〇年,我重新开始动笔写《武昌城》。我准备以两个独立的中篇来展示这场战事。守城和攻城,各有自己的角度,各有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也各有自己的痛苦和悲伤。战争将人性中的大善大恶都张扬了出来。我相信,无论革命军还是北洋军,投身行伍,有人是为了解决饥饿,有人是为了反抗压迫,有人是因为天性尚武,也有人就是无可奈何。但亦有人,为的就是理想。这理想便是希望中国有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能投入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国家和平安宁。他们的理想是相同的,只是选择不同结果也全然不同罢了。

这些人,我们都应该记住。

为了让人们能更透彻地了解武昌战役,我作了一个附录,以补充小说所发生的历史背景。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

春天,我完成中篇《刀锋上的蚂蚁》之后,便开始全力写这部作品。而这期间,不断地插进一些事来,打断我的写作。所以时断时续,一直写到今年春节前夕才完稿。感谢编辑杨柳的耐心等待。我的第一部长篇《乌泥湖年谱》亦是杨柳的责编,那部小说她等了十几年。她的认真和专业,我深有体会。我们自一九八三年在兰州认识后,弹指间,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真的是老朋友了。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找我约写长篇,一直约到现在。我们两人所做的事似乎一成不变,她依然当她的编辑,我依然写我的小说。当年我们青春勃发,现在却已然几近老年。有时候我会觉得,只有在和平岁月,才有可能一生都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一件事,从不改变。这样想过,真的会由衷感谢那些曾经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而付出生命的人们。

把《武昌城》的稿子交给杨柳,我对她说,如果你喜欢,我就很高兴了。

方方

2011年春于武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昌城/方方长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8477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09472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