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表情控心力(美国间谍必修的心理学课程)
内容
编辑推荐

所谓的微表情,顾名思义就是细微到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表情,比如一个人的站姿、坐姿、外在的形体状态及面部的细微表情等等。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想要真正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学会观察微表情变化,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书稿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人们一些微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从而使读者在与人相处时,不仅可以实现情绪上的自控,还能够轻易地了解对方的心理,从而实现有效地与人交往。

《微表情控心力(美国间谍必修的心理学课程)》郎世荣著。

内容推荐

《微表情控心力(美国间谍必修的心理学课程)》内容简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了解到交谈对象的心理变化,从而做出应对的策略。同时,在明了这些微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之后,在与人相处之时,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一种心态去面对,真正做到在社交中的游刃有余。人们不仅可以实现情绪上的自控,还能够轻易地根据对对方心理上的了解而实现有效地“掌控”他人。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我们才编写了本书,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了解微表情控心力。

《微表情控心力(美国间谍必修的心理学课程)》郎世荣著。

目录

第一章

眉目传情:

眨眼的频率诉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1.当心,眼神会出卖你内心的真实想法/002

2.从眨限的频率可看出对方的心理密码/006

3.透过心灵之窗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009

4.通过眼球转动,看透眼神背后的心理变化/012

5.男人与女人看人的眼神也有差异/016

6.眼睛神韵的变化解开心理密码/019

7.不要让眨眼泄露了你的心思/022

8.隐藏在视线中不为人知的心理秘密/026

9.透过眼睛的形状了解对方的性情/029

第二章

看耳识心:

耳朵变化是心理最真实的“速写"

1.耳朵和一个人的潜在特质究竟有哪些关连/034

2.抓挠耳朵究竟是什么心理暗喻/038

3.看破背后的玄机:耳朵隐藏的秘密/042

第三章

识鼻窥心:

鼻子变化瞬间猜透一个人所思所想

1.不会讲话的鼻子却能够;隹确地表现出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046

2.人们的鼻子背后隐藏的惊人秘密/049

3.表情木讷的鼻子隐含着怎样的精彩的“内容”/052

4.简单的鼻形和鼻势同样会将一个人的“心事”暴露无遗/056

第四章

窥笑视心:

微笑背后揭开的内心“天机"

1.警惕笑容背后所深藏的“险恶”内心/062

2.再甜的微笑也无法掩盖内心真实的谎言/065

3.笑容笑貌同样会暴露自己复杂的内心变化/068

4.微笑的方式是窥视对方内心密码的有效途径/072

第五章

观头察心:

发型变化背后撕开欺诈者伪装的“外衣”

1.抬头低头间却泄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078

2.习惯性头部动作会让人的心事一览无余/082

3.点头摇头:暴露你最真实的想法/085

4.歪头、仰头,并不表示他没有做出决定/088

5.“面无表情”的头发也能“表白”自己的心曲/092

第六章

窥嘴探心:

嘴型的变化揭秘不为人知的“内幕"

1.下巴是解析心灵密码的金钥匙/098

2.嘴部动作所体现的内心情绪/103

3.嘴巴那些不用“言说”的秘密/106

4.薄薄的嘴唇,又能暗示出多少心里的隐私/111

5.嘴的不同状态,有着不同的心情/116

6.去遮住嘴巴的手,却传达出了更多的信号/120

第七章

才目由,也生:

面相的变化是内心的“晴雨表”

1.识破对方的谎言,必须抓住一闪而过的表情/124

2.左脸是引燃内心情绪的导火索/126

3.脸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缜密的心思/128

4.谎言信号:一闪而过的面部微反应/131

5.捕捉面部细微变化,探究内心真实想法/135

6.脸色——人类心理的“晴雨表”/138

第八章

习惯探心:

日常习惯背后隐藏的心理玄机

1.不经意间的行走,却将心事一一留在了路上/142

2.衣饰颜色同样能够“说”出主人的心里话/145

3.口头语暗藏的“心事”/149

4.挥手之间的习惯,遗落的“内心独白”/154

5.无意间的涂鸦是泄露心事的“告密者”/157

6.握手之间却握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161

7.从睡觉习惯看人的“心理”/165

8.完美主义者的穿着习惯/168

9.一双鞋子,透露出的行为习惯/173

第九章

情绪玄机:

情绪背后体现出的心理“画板”

1.理性控制自我情绪,不要让表情出卖了自己/178

2.理性看待一切,控制好自我情绪才能提升控心力/184

3.想要提升控心力,必须拒绝坏情绪的感染/187

4.运用情绪杠杆,掌控对方的心理/193

5.掌握对手的情绪是提升自我控心力的捷径/196

6.抓住情绪变化,一眼从表情看出对方的本质/200

7.从对方情绪出发一步步把握对方的心理变化/204

8.消极情绪:让谎言无处藏身/209

第十章

言表心声:

语言变化“投影"真实的心理特征

1.打消戒备心,初次见面叫出他人的名字/214

2.言语间留有余地,利用迂回方式使对方靠近自己/217

3.赞美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心理玄机/222

4.完美的回答是说谎者的“微表情”/225

5.通过说话方式读懂一个人的习性/229

6.说话时的举措是内心情绪波动的外显/232

7.闻其声,知其人:说话声音是内心韵律的真实体现/235

8.从说话特点中窥视对方的真实性格/239

9.发挥语言攻势,是占据对方的心理制高点的不二法则/243

第十一章

喜好窥心:

个人的爱好透视一个人的心理世界

1.投其所好,才能洞悉他人心里的真实想法/246

2.字如其人——从字体看一个人的性格/248

3.不同的音乐爱好彰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252

4.习惯性的吸烟动作:吞吐出的绝不仅仅是缕缕烟气/256

5.从对鲜花的喜好中窥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259

6.一双小小的鞋子,却透露出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263

试读章节

在人们普遍的思维中,将话说得滴水不漏已属不易,但是破解谎言更难,特别是一些同意对心理操纵术也感兴趣的撒谎者。他们懂得了一些识别谎言的信号转换后,会更加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谎言,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这无疑给想要破解谎言的人增加了更多的困难。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从对方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而在各种说谎的信号中,对方的眼睛无疑是破解其谎言的最重要的线索。

从对方的眼睛中识别谎言,是一些心理学家百试不爽的方法。他们都认为,快速眨眼是撒谎的一个重要信号。心理学家们经过常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了这一现象——当人们紧张或思维高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就会迅速提高,但是事实也并非全部如此。例如当人们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劳累而背负沉重的压力的时候,其眨眼的频率也会有所上升。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人们因为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而背负压力,其眨眼的频率会比平时提高四至五倍。

除了快速眨眼之外,眼神游离不定也是人们撒谎的一个重要信号。为了探求眼神的游离不定与谎言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求得真相。在试验中,心理学家们将参加试验的人分成两部分,然后让其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说谎,而心理学家们则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用以做细致的分析。接着,心理学家们举办了一次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心理学家们让与会者观看整段录像,然后让大家指明谁是撒谎者,结果竟然出乎心理学家们的意料——在所有的说谎者中,30%的人的眼神一直在游离不定,结果在这30%的人中,80%的人的谎言被识破;与以上的说谎者相比,剩余的70%的说谎者则目光坚定,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被骗者,结果在这些人中,只有25%的说谎者被识破。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些人在同你交谈的时候眼神飘忽不定,你就要加倍小心,因为这也许就是对方对你说谎的信号。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男性识破谎言的成功率要远远低于女性,这是因为女性更善于从其他方面寻找破解谎言的细微线索。

眼神是心理学家识别对方是否谎言的一个重要线索。细心的心理学家发现,从某种程度来讲,眼神的方向也能够暗示所说内容的真假。例如,当交谈中人们的眼神向左上方看去,则意味着他们在思考一些想象中的事物,例如会飞的人、紫色的天空或者蓝色的大象等。因此,当对方在向你描绘捏造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眼神就会向左上方看去。此外,当对方的眼神向左上方看去的时候,心理学家还会得到这样的信息——他们在凭空想象某种听觉,这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谎言的暗示。相反,当人们的眼神指向右上方的时候,则表明人们在回忆某种画面或某种听觉感受;而当人们在回味某种味觉的时候,人们的眼神则会自然的指向左下方,而人们自言自语时的眼神则多半会指向右下方。

对此深有造诣的心理学家必须承认,若想识别谎言、破解谎言进而达到操控对方心理的目的,人们必须学会识别谎言,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把谎言当作人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毫无疑问,这将对人们的自我保护起到很大的帮助。P2-3

序言

随着近几年心理学的持续升温,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心理学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良师益友”。而在这股心理学热潮中,各种心理学的细分科目也被人们不断挖掘了出来,微表情心理学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很快发展壮大。

人类对微表情并不陌生,所谓的微表情,不过是人类外在的一种表现,包括一个人的站姿、坐姿,以及一个人外在的形体状态等,从严格意义上讲,都属于一种微表情。但在现实中,只要一提起微表情,很多人都会习惯地认为,微表情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在传统观念里,微表情的确多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比如人们常说的“察言观色”,指的就是通过对一个人的言谈和他面部所流露出来的内心的情绪波动的细微观察,从而了解和掌握这个人的心理,这种理解部分正确。

事实上,微表情并不仅仅局限于面部,因为,当一个人的内心出现某种情绪尘埃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会从他的面部微表情中表现出来,还会伴随着其他的一些“表情”变化。比如,当一个人到车站或机场去送别他的朋友或亲人时,一时间心里有些不舍,他不仅会眼里噙满了泪水,面部呈现出一种难舍难分的微表情,而且还会有意无意地向即将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挥一挥手,这种挥手的动作和眼里噙满泪水的表现都是一种“微表情”。再有,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内感觉到可能会有些危险或是对自己不利时,在这种情绪支配与影响之下,他全身的肌肉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比如握紧拳头、两只眼睛表现出一种警惕的样子,甚至有的人会紧张得有些发抖,所有这些表现同样都属于“微表情”——微表情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一个人所有的肢体行为与语言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想要真正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学会观察微表情变化,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善于伪装的人来说,他可以用谎言否定某一件事情,心理素质较好的人还可以努力克制自己不让内心的情绪发作出来,然而尽管他可以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从他的面部微表情上根本无法捕捉到什么变化,但是他身上其他的“微表情”却会做出最真实的反应。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微表情是一个人内心情绪的自然流露,即使是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比如特工、间谍,他们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总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微表情”会如实地将自己真实的意图表露无遗。比如,当一个人听到其同事已经死了的消息后,从面部表情上来看,他可能依然会很坦然,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在他的心里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会划过一个念头的,而正是这个一闪而逝的“念头”就足以让他的身体不自觉地做出某些微袁情,比如打个喷嚏,原本一动不动的脚尖会突然挪动一下。这一微表情所表达的就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这种一闪即逝的“念头”也足以让这个人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暴露无遗。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内心情绪发生变化时,在“心念”突转的一瞬间,会下意识地将这种内心的变化传导给身体,做出时间上至少有1/25秒的微表情,这1/25秒就将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了。

由此可见,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之后,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很容易就能够通过对对方微表情出现的变化进而及时掌握到对方的心理。不仅如此,还可以一个人在平时的某些习惯性行为或口头禅、穿衣打扮等微表情,甚至是一个人抽烟的动作和他所写的字迹上,一眼就能够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及做这些事时的内心情绪变化。而了解了这些,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了解到交谈对象的心理变化.从而做出应对的策略。同时,在明了这些微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之后,在与人相处之时,就可以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一种心态去面对,真正做到在社交中的游刃有余。人们不仅可以实现情绪上的自控,还能够轻易地根据对对方心理上的了解而实现有效地“掌控”他人。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我们才编写了本书,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了解微表情控心力,我们特意从眉目传情、看耳识心、识鼻窥心、窥笑视心、观头察心、窥嘴探心、相由心生、习惯探心、情绪玄机、言表心声、喜好窥心等十一个方面对微表情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阐释,希望读者能够从中真正了解到微表情控心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人所谓识别谎言的方法给面部行为附上过多意思,比如“眼睛看着地板、回避与人目光接触是欺骗的信号”。另外,微表情对测谎有一定的帮助,而测谎专家会进一步收集其他信息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

——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反间谍特工:乔·纳瓦罗

我的“微表情训练工具”(Mett)被国家安全部门和执法机构用于侦查可疑行为。我们每年在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TSA)培训了1000人。我教他们留意“微表情”——转瞬即逝、但会泄露人们可能想要隐藏的愤怒或恐惧等情绪的面部表情。通过帮助发现试图登上飞机的恐怖分子,这可能会挽救人们的生命。

——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反间谍顾问:保罗·埃克曼

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脸部会透露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它通常只有1/20秒的时间,一般人用肉眼根本察觉不到,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感觉。“微表情”就和脑波一样,虽然科学家明知其存在,但如何解读还需多研究。此次实验之所以让科学家特别雀跃,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各种“微表情”之中,“说谎”的表情特别容易被辨识出来!

——《华盛顿邮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表情控心力(美国间谍必修的心理学课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郎世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2057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3209587
中图分类号 B842.6-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