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倍增式经营
内容
编辑推荐

那些行业标杆的管理者为什么不是你?那些行业翘楚的企业为什么不是你的?

因为你企业资源2/3的潜力被忽略了。陈兵所著的《倍增式经营》是第一本详述企业人力优势与其伴随效应的内在联系,借助伴随效应,化低成本竞争为高效竞争的论著。帮助你挖掘企业潜力,教你将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黄金法则!

内容推荐

在中国,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只发挥了三分之一的竞争潜力。而伴随效应与三维管理,可以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借助伴随效应,以人力优势赢得企业在智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倍增式经营》是第一本详述企业人力优势与其伴随效应的内在联系,借助伴随效应,化低成本竞争为高效竞争的论著。人力优势的伴随效应,可以使企业依靠三维管理,构建企业人力、智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优势。这依靠种三位一体优势,打造自身品牌,使企业与外部社会之间,与其他企业和行业之间,与其他企业人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企业站在其他企业和社会的肩膀上,更顺利地发展。《倍增式经营》由陈兵所著。

目录

第一章 伴随效应:别忽略那些发挥作用的因素

 从《三国演义》谈起

 伴随效应——棒球帽到增高鞋

第二章 双向效应:用产品撬动社会公众

 你为什么老是陷入战略性被动?

 形赚实赔经营有道

 双向效应撬动社会公众的力量

 降低企业发展的外部阻力

第三章 加减法法则:增员减时远离低成本竞争

 多花钱并不代表赔钱

 做“减法”——价值倍增

 避实击虚是有效竞争最基本的原则

 增员减时远离低成本竞争

第四章 化学反应:利润的倍增器

 经营中的化学反应公式

 NBA在行动

 午餐现象是低成本撬动的高竞争力

 厨师与手术的启示

第五章 公共品法则:让产品从功能上升为文化

 企业究竟是私人品还是公共品?

 让产品成为公共品,就像可口可乐那样

 木石效应,给经营一个“势能”发力点

第六章 三维管理:高效集合员工体力智力与社会力

 两千年前已有的三维管理经验——改变用人方式

 释放三维潜能,体力智力社会力高效糅合

 奥运会为什么从“烫手山芋”变成了“香饽饽”

 明星效应,充分发掘员工潜力

 梅兰芳的“组合激增”经验

第七章 逆向思维:免费是最有价值的商业模式

 刘伯温的智慧,做事顺序很重要

 洛克菲勒与联合国总部

 换个角度看超载

 一盘录像带的逆向运作

第八章 高原效应:员工心态决定企业收益

 双重心理与经营决策

 胡雪岩是一位心理大师

 员工心理状态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

 认同感,无形的战略资源

第九章 衍生价值:在直接价值外再看远一步

 “士家屯田”决胜官渡,伴随效应带来衍生价值

 直接价值与衍生价值之争

 突防能力是企业高效竞争的关键

 企业有时候也要学习小学生的经验

第十章 细节法则:向细节要效益

 “活曹操”的心得——捏碎细节

 玻璃与电梯——细致化思维管理

 足彩效应

 置对手于“囚徒困境”

第十一章 衔接艺术:释放员工的三重潜能

 “衔接艺术”是企业通用的经营法则

 两个小摊贩的启示

 搭建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共享机制

 练“气功”,培养员工的豪气霸气和志气

试读章节

从《三国演义》谈起

在许多情况下,行为的直接和主要结果显现出来以后,其他效应才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并有可能压倒和颠覆直接结果,从而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实例,生动地说明了做事过程中,重视伴随效应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误判,从而导致费力不讨好的结果。相反,如果我们重视伴随效应的巨大作用,不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伴随效应早已被人们注意和运用。早在我国古代,道家就提出了阴阳之说。如果把“阳”视为行为的直接主要效应,那么“阴”就相当于如影随形的另一种效应。诸多效应经常是以间接而潜在的形式发生作用,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在许多情况下,行为的直接和主要结果显现出来以后,其他效应才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并有可能压倒和颠覆直接结果,从而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让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行为的诸多效应还有可能随着自身影响逐渐显现,日益与其他内外各种因素发生作用,从而使事物在性质上产生变化,在影响力上出现极大的增加。这些都会导致经济行为产生质变,形成出乎行为者本身预料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企业经营既存在着巨大风险,也孕育着很大的机遇。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倘若只注意行为的一种效应,对经济行为的诸多其他连带效应缺乏敏感,很有可能发生战略性误判,把本属于战略性机遇的行为视作风险,将本属于高风险的行为认作机遇。与此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认知和把握行为的伴随效应,就可以更加准确地在行为的诸多效应之间进行权衡和考量,这不仅可以规避一些其他人较难察觉的经营风险,更有可能抓住别人尚未洞悉到的战略机遇,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行为的一种效应出发去考虑问题,同时经常忽视其他连带效应的潜在巨大影响。但是连带效应经常使行为的性质发生质变,使人们的行为与预期目的之间产生偏差。那么,伴随效应究竟通过什么形式影响企业呢?总的来看,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种是使行为的性质逐渐由有利转为不利;第二种是使行为的性质慢慢由不利转为有利;第三种是让有利的行为更为有利。

伴随效应对行为的巨大影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为人们所关注。例如在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一些描述,就生动表现了伴随效应能使有利行为变为不利。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空城计的行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蜀国大将马谡失守街亭,导致司马懿率大军直逼诸葛亮,而诸葛亮的西城大营兵力空虚,无力迎战司马懿的大军。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万般无奈,只好摆出空城计,让手下人大开城门,打扫街道,他本人也来到城头,悠然自得地烧香弹琴,迎接司马懿大军的到来。司马懿来到城下,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大开城门,在城头以烧香弹琴的形式迎接他。

司马懿生性多疑,又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害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没有敢贸然向城内进攻,而是仅仅凭借诸葛亮的琴声就得出城内有伏兵的结论,糊里糊涂地兵退40里。等到司马懿明白过来以后,为时已晚,司马懿痛失一次活捉诸葛亮的千载难逢之机。

空城计至今被视作诸葛亮智胜对手的典范。但是有很多人总觉得,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空城,没有首先选择设法搞清楚城内的虚实,而是单凭诸葛亮弹琴的声音,就主观地认定城内设有重兵,极为草率地决定兵退40里,痛失活捉诸葛亮的良机,让人困惑不解。似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脑子突然短路,导致决策失误。其实这正是伴随效应发生作用的结果。

司马懿的头脑绝对不像普通人那样简单。从他行为的诸多效应来分析,假设司马懿活捉了诸葛亮,会产生很多伴随效应,而他能从这些效应中得到什么结果呢?

首先,他能得到的是朝廷的封赏,也能得到个人荣誉。但是这在司马懿眼中并不是什么稀缺之物,因为魏国已经公认司马懿是最能带兵打仗的统帅,况且他当时也已经手握重兵,权倾朝野,并不缺少财富和荣誉。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完全不需要通过抓住诸葛亮去讨好主公曹睿,引起曹睿对自己的注意和赏识。所以活捉诸葛亮并不是司马懿的迫切需要。那么,司马懿活捉诸葛亮还有什么其他结果呢?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蜀国最会打仗的统帅,魏国除了司马懿以外,没有人能与诸葛亮过招,更不要说战胜他了。司马懿并不是魏国的皇亲国戚,魏主曹睿给他这样大的权利,是看到当时在魏国,只有司马懿能应对诸葛亮。处于这种情况下,一旦诸葛亮被活捉,司马懿在魏主曹睿眼中,用途就将严重下降。因为没有了诸葛亮,很多魏国的将帅都能带兵战胜蜀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时拥有重兵,党羽甚多,又不是皇亲国戚的司马懿,就很可能成为魏主曹睿身边的祸根。曹睿最有可能做的事情,是在司马懿班师回朝后,对他明升暗降。虽然给他加官进爵,但却剥夺其军权,将其调任虚职,甚至找借口处死司马懿,永除后患。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事情的真相大白:对司马懿来说,活捉诸葛亮的收益十分有限,连带而来的风险却极为巨大。“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与我们当代人相比,司马懿距离春秋战国和东西两汉的时代要近得多,伍子胥和韩信的前车之鉴,他恐怕不会不知道。因此对于司马懿来说,留着诸葛亮比活捉他对自己更加有利。所以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当司马昭提出异议时,司马懿便拿出诸葛亮琴声不乱,作为支撑城内设有伏兵的证据,来搪塞部下,命令部队赶紧撤兵避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P2-5

序言

你企业资源2/3的潜力被忽略了

中国企业所运用的经营理念和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师从于欧美。而参加工作多年来,由于曾经从事涉外工作,我遇到了一些外国友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固然一方面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和成就钦佩不已,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热心的外国朋友,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朋友,恳切地指出“中国这十多亿人口,是你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绝不能局限于欧美的观念。”这一点从他们口中说出,让我极为震惊,对我触动很大。

尤其是一对来华旅行的德国夫妇,曾经这样分析:中国搞高科技,抓企业效益,大方向都正确。但是高科技不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提高经济效益离不开科技和经验,这同样不是中国企业的强项。而你们庞大的人口,使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怎样把这种人口优势与企业的科技发展和经验积累相结合,让人口优势与高效经营形成良性循环,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大机遇。

然后,这对德国夫妇提到了他们的邻居——一家中国移民。

“我的邻居就是一家中国移民。因为他们,我感觉到你们中国人非常善于发挥人的多重能力。我的中国邻居,他的夫人每天不仅自己照顾老人,还自己抚养、教育孩子,自己买菜,烹制各种各样的复杂中国饭菜,全都好吃得让人流口水。最让我钦佩的是,她还在家里,为一家企业网站做维护工作。这么一位身材不高,丝毫不惹人注意的女士,竟然每天能做这么多事情,实在让人惊叹。中国的家庭,老人不受罪,孩子很开心,丈夫很放心,妻子很顺心。一家几辈在一起,尽管人数很多,却其乐融融。你们中国人可是把人的多重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觉得,中国的家庭里,老人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给老人带来欢乐;夫人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丈夫为家庭创造收入。每个人都能为家庭出力,这是良性循环。反观西方的家庭,往往是吃饭买成品,孩子请家教,老人送公寓。虽然省了心,可是开销大,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少了人气,没有中国家庭特有的天伦之乐,更没有四世同堂的幸福感,缺乏家庭凝聚力。在他们看来,西方的家庭,虽然人口比中国家庭少,可是生活开支,却比中国家庭大,同时家庭幸福感较低,缺乏向心力,离婚率要高得多。

与这对德国夫妇的交流让我深思。我想,中国人口如此具备优势,如果我们的企业也能像那位中国邻居一样,发挥每个人多方面的潜能,就可以少花很多钱,却可以创造出比现在高得多的效益。人口优势,就有可能转化为科技和效益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向心力,赢得外部的认同与钦佩。

外国友人对我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启发就是,一位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学生跟我聊天时说,她觉得,西方企业是把人当作机器,单纯强调其一方面的能力,把人的其他多种能力都视为无用之物,这是一大缺憾。我把那一对德国夫妇的经历告诉了她,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说,德国人碰到的那家中国邻居,其家庭主妇从早忙到晚,非常开心。可是恐怕他们全家,包括她丈夫,都不会认为,她只是在网上为公司办公时,才是在干活吧?实际上,她从早到晚,都在为家里干活,只不过发挥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干的是多种工作而已。因为她不干,家里就必须另外花钱去请别人干,别人干得还不一定那么尽心尽力,更不可能产生家庭凝聚力了。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让这位夫人,从早到晚一直维护公司网站,可能她就不愿意了,更不会让她产生其乐融融的感觉。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工作,发挥不同的能力,虽然工作时间仍然很长,但是从事工作的人却很快乐。这是你们中国人的高明之处。”

正是这些交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萌生了研究中国企业经营模式的想法。

通过长时间的调研,我发现,中国大部分的企业只发挥了企业资源潜能的1/3。而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都没有意识到,人才与人力优势的伴随效应,可以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借助伴随效应,以人力优势赢得企业在智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被忽视的重要方向。

所以,我开始研究一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的模式,幸运的是,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再加上与客户、与同事的共同探讨和分析,几经反复,终于完成。而伴随效应与三维管理模型,是这本书所提到的核心观点。人力优势的伴随效应,可以使企业依靠三维管理,构建企业人力、智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优势。依靠这种三位一体优势,打造自身品牌,让企业人力优势与其伴随效应的内在联系发生作用,化低成本竞争为高效竞争。使企业与外部社会之间,与其他企业和行业之间,与其他企业人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企业站在其他企业和社会的肩膀上,更顺利地发展。

这是我近些年研究如何发挥企业多方面既有潜能,以此提高经营效益,获得竞争优势的成果。有不妥和欠缺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帮我提高。

感谢那些素不相识的中外友人,他们充满真诚的指点与启发,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同学战崇文、王景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好友宁翀和颜滨的鼎力协助与关怀。

陈兵

2011年5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倍增式经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6012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9: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