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旅日工程师、作家的萨苏,妻子是日本人,又在日本生活10年,他一直用理性、幽默、草根的态度看待日本。《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一书中,他将一些“媚俗”而只关注阴暗面的因素一扫而空,通过对日本民族思维在家庭、文化乃至国家政策中滑稽可爱一面的揭示,将一个摘掉“眼镜”后的纯净日本形象展现眼前;细腻真实的生活情景让人与日本零距离接触,再也没有隐私的日本让人倍感其阳光一面。尤其是他搞笑、辛辣的文笔,让人笑出眼泪来,一改其他作品写日本的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读后忍不住喊一声:日本人还是很可爱滴。

内容推荐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是著名旅日工程师、作家萨苏在2011年的最新力作。作者用中国人独有的乐天情怀和京味调侃,爆料自己初到日本的各种笑话,与妻子上演的国际文化“冷幽默”,以及自己经历过的各种趣事。《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述草根的动人生活情境,让日本再也没有隐私,展现日本从未有过的阳光面。

在日本,笑一笑,生活就是这样简单有趣。

目录

代序 蹬车出嫁,浪迹全球

第一章 熟悉而陌生的东方神韵 日本·妻

笨妻学织

整个医院都狂笑

穿越《水浒》

宝姐姐的肘子

白蚁骗子斗魔女

以日本治日本——笨妻解难题

白衣天使恐惧症

大阪风味煎饼果子

美味醒酒汤

左脑淑女 右脑魔女

李琦碰上了俩“二百五”

小魔女给藤原纪香做马仔

花嫁,梦回唐朝

附:花嫁,角隐,白无垢

第二章 当天使降临人间 日本·女人

喝牛奶背后的长效投资

日本二战失败与牙齿有关

日本新女性的代表

儿童读物变魔术

我要“哪里都能去的门”

小小魔女变身杰瑞鼠

楼上北京卧室,楼下神户厨房

俺被闺女雷到了

“政治改革版”白雪公主

邪教徒、马屁精还没文化

七个输给一个

——欧美平等教育理念下的孩子

天堂一瞥——日本幼儿园速写

萨家有女初长成

第三章 会心之处 中日一家 日本·家

异乡儿女的祝福:平安,中国

绿豆荒与大国责

漫谈“安卡瓦”

珍珠翡翠白玉汤

一杯咖啡与一声问候

萨尔摩斯探案圣诞邮包

附:萨娘关于萨尔摩斯的评论

在日本成了中箭虎

有老婆不怕吃错药

中华料理事魔女

和天使一起过情人节

附:床子弩说明

太太、女儿和没心没肺

随意饮食参禅机

第四章 日本原来在西方的西方 日本·文化

高丽人参汤

附:赴汤——说说日本的温泉混浴文化

日本猛兽成灾

诸葛亮娶孙尚香,赵高登陆日本

日本“七夕”——“乞巧节”成儿童节

繁缛的送礼事件

日本鼓励高中“早恋”

猫狗为奸

“小心不要风邪”

日本八卦传播力

中国的鱼是一种马

第五章 用日本的镜子照照中国 日本·社会

日本政府养狗捉猴子

对罪犯也人道——慢镜头捉飞车党

日本教育时刻危机

“硬脑壳”的日本人碰上中国代表团

身边美女竟是机器人

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

附:日本政府用什么车

跨国忽悠抗癌药

黑社会老巢在楼下

移民时代流风——结婚纪念写真

日本急诊向兽医倾斜

公立如爷,私立如孙——也谈日本医院现状

住院部病房的三个“二百五”

日本奸商与吃草莓

“不发弹”跟堵车一样

附:街上有炸弹是一种生活方式——日本“不发弹”处理趣谈

震后出日本记

代跋 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

试读章节

笨妻学织

曾经逼迫小魔女学习给老公打围脖,也知道她的手比较笨。日本女孩子更没有学过织毛线,够难为她的,因此说说罢了,根本不敢抱什么希望。

有一日,忽然发现家中某壁橱里藏了几根毛衣针。不久,围脖的毛茸茸的一头开始露出来。心中暗暗欢喜,却在老婆面前故作矜持状。等啊,等啊。

冬天来了,那围脖却长得像宋人的菜苗,就是不挪窝。

等啊等,有一天,听见老婆跟朋友鬼鬼祟祟地打电话,请教技术问题,说道:“ 新年的时候 总要织好 ”于是就等着新年。

新年快来了,看老婆却越来越是一副欲哭无泪的面孔,围脖可是不见长。

新年到了,我只能叹口气吧。

还好,不久又发现旁边放了一张情人节的卡片,于是就等着2月14号吧。好歹戴个冬天的尾巴也行。

眼看着时间进了2月,围脖的长度还是没有超过一尺,老婆却再次越来越显示出欲哭无泪的征兆。只好再叹口气。

有一天和老婆吃饭的时候,就随口说:“你们医院那位沈大姐打毛活真厉害,上次地铁里碰上,30分钟一只袜子就打出来了。太有意思了。”

老婆当时唔唔地漫应,仿佛也没注意听。第二天,围脖就不见了。

结果呢,2月14日那天,我就戴上了自己老婆打的围脖,嘿,破天荒啊,我是高兴得不得了,老婆也得意得不得了,又厚又长,暖和得很,也气派得很。

就是 就是围脖尾巴上,有一尺左右的长度,别别扭扭的,怎么戴,怎么不是那个感觉,总是活像甩着个小尾巴。

不过这条围脖到今天还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老婆再也没有给我打过第二条。

后记

家父工作于科学院,这里笨夫比笨妻多得多了。某位老大,炖肉,取一汤匙尝之,觉淡,锅中加盐;就汤匙再尝,依然淡,复加盐不止;至匙内汤尝尽方悟,已成咸肉也。萨爹导师陆启铿教授说,此事古人也曾干过。越明年,此老大得子,为儿煮奶粉,不知浓度配比,大锅烧开,用小匙加一匙奶粉,撒入,良久,见颜色几无变化,复一匙。如是徐徐增加,三个小时奶未煮好,夫人已作河东狮也。

朋友评论

呵呵,你讲这故事倒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那是我刚结婚那会儿,一门心思地想给我们那位织毛衣,就开始织。织一截在自己身上比画一下,织一截在自己身上比画一下,最后毛衣真织起来了,我们那口子穿身上一试,胳膊胳膊短,身子身子短。我穿着,倒是正合适。

后来,新毛衣只好袖子接一截,身子接一截,算是凑合穿了。

之后一次,又心血来潮,再织,干脆几年就只织了一个前片,到现在,那前片十几年过去,还在那儿扔着,连拆都懒得拆了。

整个医院都狂笑

有些朋友知道我那口子是一女鬼子,但不知道她还是一聪明的女鬼子。

一般的鬼子和中国人都用汉字,就算说不明白总能写明白,所以总是轻视到中国留学的困难程度。聪明的女鬼子明白这里面大不一样,比如说看病吧,感冒,你就得写“感冒”,你要是照着日文写成“风邪”,没准儿人家把你送黄大仙那儿去了。

所以这女鬼子非常热心学习,什么“学而时习之”啦,“火车”啦,“大便不通”啦,“王麻子切菜刀”啦,都能够招架一番。这个汉学水平,要搁几十年前,闹不好让天皇陛下弄去当间谍培养。虽然我知道她说梦话,不适合当间谍,她那个胆儿也干不了间谍,让八路的瞪一眼大概就全招啦!

但是鬼子毕竟是鬼子,对汉语比较深刻的部分,理解就难免出问题。

话说这一天,我们家女鬼子的室友突发急病(当然也是一女鬼子了),鬼使神差地还是休息日,找不到值班的老师,我们家女鬼子比较泼辣,架起来病鬼子就给送校医院了。

问题是校医院机构相当精干,算上副院长才十来个,翻译更是没编制,急诊室的小大夫还倍儿轴,怎么也说不明白病情。我们家女鬼子一着急,就写吧。

什么病呢?嗨,外国人到中国能得什么病?中华料理称为中国两大法宝之一,鬼子见了能不两眼发光吗?但是他们怎么知道咱放多少地沟油,用什么河里的水,还用哪些过期材料不是?鬼子的肠胃哪见过这个?十个有九个是泻肚。

问题是日本汉字里没有“泻肚”这个词啊!

我们家鬼子灵机一动就写了四个大字,递了上去。

那大夫看了,脸上表情十分怪异;旁边护士看了,捂着肚子就跑门外头去了。那大夫强撑着开了黄连素,给病鬼子打上吊瓶,然后忍不住地狂笑。

我那鬼子莫名其妙,十分惊讶。后来她把写的条子给汉语老师看,那老师也是一边笑,一边佩服得不行。

原来我们家鬼子真正是“造句高手”。

她对“腹泻”、“泻肚”这些词语一窍不通,但是想起来曾经学过,便秘叫做“大便不通”。于是,灵机一动,既然便秘是“大便不通”,那么,泻肚当然就是 “大便不停”了啊!

倒也逻辑清楚。

可怜的大夫,恐怕一边干活,一边还要“大笑不停”了。

朋友评论

这思维 好像也挺有道理哈。不过照此说来,头痛是脑袋疼,风痛和痛风是……

P2-5

序言

蹬车出嫁,浪迹全球

作为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和写作人,萨日前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谈谈自己的中学时代。采访中,特别谈起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话剧演出,选择的剧目是《威尼斯商人》。当时,萨突发奇想,提出可以去找一家剧团借些真的演出服来。记得那一次借到服装以后,全班女生的眼睛都变成了蓝色,在极短时间内抢劫了所有的服装(让我们很多男生第一次认识到了女生的另一面 )。于是,有了一次在当时颇算“辉煌”的演出。

记者让我提供当时的照片,老萨于是打开了自己的旧相册。然而,发现的老照片远不仅仅这些。最终,我的目光在两张照片上停了下来,想了好久,终于决定还是将它们放在这里。

这是萨苏和小魔女在结婚之前的照片,应该说,照得都非常狼狈 那是我们在北京的胡同里,自己修建小厨房时的情景。必须说,看到这两张照片的时候,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什么轻轻触动。

还记得即将成为人妻的妻子,如何快乐地蹬着自行车,一边一个大包来到我们的小家,穿上一件旧衣就开始和我一起刷墙。其实,当时的萨除了一份还说得过去的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也没有多少存款,几乎欠缺给一个女孩子快乐的所有物质条件。可是她就是这样快快乐乐地来了。这份自己修房子的经历,今天的日本女孩子大约没有几个人有,中国的女孩子也不会很多吧。

这张照片中的妻并不美,却可以让我重温起我们认识以来所有的快乐。所谓相濡以沫,大概就是如此。

曾经在我的一本书中写过:“我的婚姻很幸福,到今天我也很快乐。说起来,所谓 我愿随你浪迹天涯 ,很多女孩子都可以说,而到了实际上女孩子多喜稳定,漂泊万里,其中甘苦有几个女孩子能够承受呢?萨的情形,大学毕业以后换了七家公司,北京、新加坡、圣何塞、奥马哈、东京、大阪,一路如风吹落叶,雨打浮萍,萨苏始终感激小魔女和我风雨同舟,乐乐在一起,苦苦在一起,从无怨言,始终如一。

做男人的,还求什么呢?”

这段文字,写在六年以前,而今天,萨在十六年前的照片前,依然还愿意如是再写一遍。

这是心中对妻子的感激,也是给所有那些能和一无所有的男孩子们共甘苦的女孩子的感谢。

后记

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

我祖父一生颇有传奇色彩,而我对此,直到他去世那年,才稍稍知道。

我祖父祖母都是河北省平乡县人,两家所在的村子相邻不过几里地。1994年我祖父去世前夕,河北老家有两位老人来看,带了厚礼,要求将我祖父运回老家去,将来“老了”可以土葬,“到时候再唱两台戏”。我祖母和他们极是亲热,把一位白发如雪的老者称做“和尚”,让我感到十分奇怪。这个当然不可以,我祖父的病情也不适合移动。两个老人后来终到我祖父床前磕了头才走。

后来听我祖母说此人当年真的是个和尚,我祖父于他有恩。我们河北老家的乡下,民风还是一如当年的淳朴,一如当年的情义深厚。

这叫做“和尚”的,幼年家贫,父母双亡,到庙里当了和尚。穷人,又做了和尚,大约一生只能无所作为了,但此人脑子非常聪明,善于经营,靠着做和尚居然慢慢发迹起来。他发家的办法并不靠装神弄鬼,而是利用和尚庙的优势。和尚庙有什么优势?和尚不吃荤腥,但也是人啊,一天到晚的萝卜豆腐、豆腐萝卜,一年到头出家人也要造反的。因此和尚庙里素菜都做得特别好,比如木耳、黄花、蘑菇、面筋,都比一般市场上做得出色。“和尚”当了五年和尚,经书读了多少并不知道,一手素菜却是出神入化。每到过年,他便做好了素菜,以感谢施主的名义给各个大户人家送。年节下,大户人家都吃得油腻,“和尚”的素菜吃来别有风味,以后不用他送,人家就到庙里来买了。那时没有素菜馆,“和尚”的素菜出了名,他又勤勉而善于周旋,把有权有势的人维持得很好,不知不觉地竟成了当地的一个名物。“和尚”挣了钱索性还俗,娶的媳妇据说相当漂亮,给他生了六个孩子。现在来讲,计划生育严重超标。

老人家说过:“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和尚也不例外。七七事变,抗战军兴,河北沦陷,接着就是“闹八路”。老辈人讲,这八路可不是游而不击,它确实把鬼子揍了几次。鬼子汉奸吃了亏,就到处抓八路。用老乡的说法,那八路都是受过训练的,那么好捉?结果鬼子们就往往把老百姓捉了充数。“和尚”也在被抓之列。日本人把他们都送到东北抚顺和本溪矿里做苦工,这种矿的苦工,吃的是掺锯末的窝头,喝的是掌子面渗出的脏水,一天到晚没命地干活,所以天天有人死。日本的苦工矿,只有进没有出,死了人就横一层,竖一层,垒着埋在废矿坑里。

“和尚”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样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还有六个孩子,还有老婆呢,怎么甘心死在矿里?他联合了几个老乡,偷了一点儿吃的,顺着废矿坑往外爬,外边有电网,他们用原木顶开电网,终于逃了出来。

逃跑的人中有一个在奉天(沈阳)有亲戚,就带着他们跑去投靠。那个人很仗义,咬着牙在警察鼻子底下藏了他们几天,又把他们带到我祖父的木场子里,他知道我祖父帮着逃出来的人往关内跑。

那时候我祖父在沈阳汇丰银行对面,有个相当大的木场子(1994年我去看过,还照了相,已经是一片地基,人声鼎沸,不久要兴建高楼的样子),里面有个地窖,经常藏逃出来的劳工。

我祖父对日本人,本来应该并没有不好的印象。

他是14岁坐火车顶上闯的关东,受苦一言难尽,我曾祖父早年到达沈阳,在那里开有一片产业,老家饥荒,我祖父便去投靠。哪料想到了那里我曾祖父已破产死去,他只得在“锅伙”混一口饭吃。

“锅伙”是当时闯关东的老乡合伙做饭的地方,也像个同乡会。有穷苦的家乡人来了,“锅伙”总仗义地给个吃饭的地方,还帮着找工作。发迹了,也不忘给“锅伙”凑点儿份子。

我祖父当年回忆,说张作霖时代东北并不是吃不上饭,“锅伙”里面的老乡们把肉冻了,用刨子刨着刷,那是最好吃的东西。当时的东北风情足够另外写一篇,这里就不多说了。  “锅伙”把我祖父介绍给一个叫木鲁木的日本老太太,在她的木场子干活。我祖父虽然年龄小,在那里干活踏实卖力气,加上他读过书,能算账,不久就转到“柜上”工作。那老太太的丈夫死了,她本人惦记着回日本,过了几年,看我祖父能干诚恳,就委托他看场子,自己回国了,在我祖父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再过几年,老太太不想回来,就让我祖父按个价钱把木场子卖了。我祖父是干事业的人,东挪西凑,借到一笔钱要自己买下。木鲁木老太太人很好,在价钱上大大地打了折扣。我祖父后来苦心经营,把木场子渐渐做大,从他心里,对日本人未必没有好感,而所谓家国之恨大抵是比较淡薄的。

他的改变,和我祖母有很大关系。我祖母在河北老家算是才女,我祖父有了自己的产业,按照传统回乡娶亲,就带着她回到沈阳。因为读书的时候先生的影响,我祖母是对日本人很反感的(我祖母的表兄晋梦奇送她去的沈阳,晋后来在邯郸地区领导抗战,人称“晋司令”。他后来被汉奸出卖,在平乡县西河村被包围,自戗殉国。代替晋的张子荣也是我祖母的亲戚,自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物,后来做河北高检院长,枪毙刘青山、张子善,他是经手人)。

那时日本人到处抓人,受晋梦奇司令的影响,把我祖母的哥哥和叔叔都抓了去,也要送到本溪做苦力。这些苦力的行踪本来无人知道,一旦被抓就生死无踪。我祖母的哥哥人很聪明,被捕的时候身上有些钱,被日本人抓到,人人要洗澡,其实就是剥夺一切私人物品,他把钱含在口里,没有被搜去。他们被拖着走,每天都有人被打死。关在一个庙里的时候,他把钱塞在墙缝里,裹上一张血书,写明白家乡、根据日本人说话猜测的去向和途中的悲惨。他们走了以后,当地有人发现了钱和血书,河北乡下就是古代的燕赵之地,人都仗义,看了这个就把血书送到我祖母家里,我的曾祖母看了信,一边哭,一边去追,一直赶到石家庄,总算赶上了苦力的队伍,看见了我祖母的叔叔,苦力都是双手背剪着被拉着走,一步也不能停,老太太只能哭着把带来的煮鸡蛋给他往口里塞了吃,就是绑着、走着吃一口。押送的汉奸来了,就用枪把她赶开,到底没有见到我祖母的哥哥。

再后来才知道我祖母的哥哥因为有文化,日本人怀疑他组织逃跑,没到石家庄就把他打死了。曾祖母为了给他收尸,又给管事的汉奸贿赂了一笔钱,才告诉埋葬的地方,天气热,尸体都脱了骨,惨不忍睹。我的曾祖母就写信给我祖父祖母,让他们在沈阳想法把叔叔救出来。我祖父为人仗义,当下不计代价,层层托人,到本溪煤矿去救人。

那段时光,我祖母每天都无法入睡,日夜焦虑,晚上一听到风吹门响,就想是我祖叔逃出来了来敲门,一夜几次地去看,次次失望。最后总算贿赂到了本溪煤矿的管事人头上,他让我祖父到本溪矿里去认人,认到了就带走。我祖父去了,但是遍寻各处,也找不到他。我祖母的叔叔最后埋骨何处,至今无人知道。

但是这一次,目睹井下同胞的惨状,对我祖父刺激很深。井下面那些同胞面目黢黑,难辨老少,只有一双双眼睛都睁得很大,只盼望我祖父要救的是他。我祖父后来说他看着那些眼睛从充满希望到无助的绝望,又看我祖母哥哥留下的血书,几日几夜地难过。他是个硬汉子,不干则已,干就敢担风险,他对我祖母说:“救不了死的,我还救不了活的吗?”

就这样,他对“锅伙”上的人秘密地说了,知道有逃跑的人就到我家的木场子去。以后,就有人真的逃来,我祖父把他们藏在木场子的地窖里。然后想办法为他们买车票入关回乡。日本人抓得很厉害,做这种事情是要杀头的,在东北日本人杀人很多,经常把“犯人”就在沈阳旁边的浑河边捆上,凿一个冰窟窿扔进去,其实很多“犯人”不过是小偷小摸,连抗日的影子也沾不上。所谓草菅人命,莫过于此。所以我祖父每天出门,都把账簿、钥匙等交给我祖母,意思是一旦被捕,家里的事情要有人清楚。这些人进来的时候很多都瘦得像骷髅一样。有的吓坏了,回到家乡没几天就生病死去。

“和尚”他们就是这样到的我祖父的木场子。我祖父掩护的,基本都是河北老乡,外地的人,一来不知道有这个藏身的地方,二来也不敢信任。因为风声紧,他们在那里藏了一个月,我祖父才送他们上火车,回老家去。

听我祖母的说法,那时候因为那个地窖活命的人多了,都是我们的河北老乡。后来就有了破绽。这些人都是够仗义,无论是“锅伙”的老乡,还是逃跑的人,没有人出卖我祖父。可是这些人感念我祖父的恩德,很多人回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车票钱、住的时候花的钱折算了给我祖父寄回来,还常常加了很多。收的信多了,引起日本警察的怀疑,就要捉我祖父去审问。

这个时候我祖父有个日本朋友土井,他太太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冒着风险通知了我祖父。土井是铁路的职员,已经40多岁了,有三个孩子,因为兵不够,给征到了南洋去,走的时候给日本兵送行有规定,家属只许在路边挥旗欢呼,都不许哭,有敢哭的,军官过来就用大耳光打。这个女的心地善良,告诉我祖父赶紧跑。

我祖父很镇静,箭不容发之间安排我祖母等人先走,他自己在火车站送,日本警察在站上查他,他却从容自若,行若无事。应该往关内跑,我祖母他们也是进关,他自己却先坐了当时的快车“亚细亚号”去哈尔滨,谈了一笔生意,然后从哈尔滨南下进关。日本人没想到他一个生意人这么冷静,竟然没有抓住他。

抗战胜利后我祖父移居北京,我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常常有人从老家来看他,我那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祖母后来告诉我,这都是那时候救下来的人。知道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有一年我看电影《辛德勒名单》,非常激动,借了录像带直奔我祖母处。看完,我急切地问她,我的祖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老人关了电视,想了想,说:他不一样,他做的事情没那么大,也没那么感人。你爷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最大的理想是发了财,和几个老朋友回乡里办一所中学校。她絮絮叨叨地念叨起在沈阳时代的日本邻居,提到了木鲁木老太太和土井的事。但我的妻子却是一个日籍的女孩子。

有朋友知道我的立场,便问我,所谓国恨家仇,您怎么又找了个日本人呢?你家里人没意见吗?她对这些又怎么看呢?其实早年我祖母对旧事语焉不详,“和尚”来,提到当年我祖父藏匿劳工的事情,另有晋梦奇司令的夫人,我们称为二姑的,是我祖母好友,有时来访,从而得知当年河北军民抗战的一些旧闻,多只言片语,而我祖母对家人死难于斯之事,始终讳莫如深,我不知道。

但是我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的环境使我成为一个相当偏激的反日分子。说起来好笑,我们高中班上有个日本学生关东,1986年闹抵制日货,我们就毫不客气地“出卖”了这个家伙,让他被市民痛打一顿,险些酿成国际事件。1995年到嘉定讲课,结识我太太,那时她是我们公司医疗部的客户,我讲课时宣称:课程不难,大家必可通过,盖因世界上最聪明的莫过中国人、犹太人,其次欧美人、非洲人,然后大猩猩,然后日本人也。众人哄堂大笑,而不知下面有一小日本也。下课即来找我,遂天南地北地聊起来,她自己讲普通话说得不太好,用的中国名字,我还以为邂逅江南佳丽,入围中而不知也。

而后即告我已调北京,更得接近。一同骑车出榆关,畅游北戴河,夜走津门,我以为得红颜知己也。唯一日,娘不放心,儿子约会时做Peeking Tom(喜欢偷窥的人),回来讲这女孩子长相有点儿古怪,眉宇间宽阔不似我国人。这才空山大索,诈出真情。果一东瀛扶桑也。两人情愫已生,而种族家国之隔阂油然而生,委决不下。

细细询问,她祖父是交通专家,奉调来华,生我岳父于大连,故我岳父虽为日本人,每每以中国人自居,后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汉语,“我是中国人呢”,而两个女儿都留学中国,一个回大阪读博士,一个就在中国工作了,即我后来的太太。因为这种特殊的情况,她对中国和日本的感情,恐怕难说哪个更重。而此人对此十分模糊,对于种族家国一无概念。她的态度相当简单,我知道你反日,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要是两个人结了婚,用中国姓,以后和你一块儿反也行。当然中国结婚是不需要换姓的。

难以决断,祖母多谋善断,幼时相依为命,感情不同,故此前去找老太太一诉衷肠。老太太详细问过前后,乃徐徐道来:日本人也没有什么不好。然后举她在沈阳时代的日本邻居,就提到了木鲁木老太太和土井的事。土井还有后续,他一去南洋不返,不知道死于哪个荒岛。战争结束后,遣返日本人,他的妻子儿女就到了营口,我祖父特意去看望,今是昨非,只有一怀清泪。妇道人家全无主意,我祖父帮助她安排抵挡了不少事情,而土井夫人则以祖传的一只瓷瓶相报。那时国民党军警对日本人也十分不客气,土井夫人把瓷瓶藏在一团乱草里,临上船时交给我祖父,作为永远的留念。我祖父回忆当时临到上船,盟军方面宣布每个日本人只允许携带20公斤物品。日本遣返人员多思东洋三岛弹丸之地,回去断无生计,日夜彷徨,内有人在东北经营多年,多有细软,经此最后一击,多有精神崩溃者,一时港口哭声震地,大批日本人在营口投海自尽,在船上,我祖父亲眼见一四十余岁之人,将金戒指吞入口中,从船上跳入大海,救之不及。

对一般日本人的情况,我祖母也多有正面描述,比如日本警察比国民党的尽心敬业。当时街角上都有小亭子,里面有个铁盒,日本警察夜间按时巡逻,到那里就打开铁盒,签字盖章,说明自己巡逻到了。而国民党“光复”以后,警察人少,胆子也小,缩在局里,绝不出来巡逻,即便是报警,也要耗到天亮来。还有木鲁木老太太的丈夫病死沈阳,送葬的时候肃穆而安静,全无中国传统大出殡找几百叫花子来哭的喧闹。我当时哪知道老太太的心思呢?后来她告诉我对我太太印象很好,哪国人无所谓,人好最重要,试图力促这门婚事,所以不对我讲当年的事情。

结果,我和我太太在相识六个月后于北京结婚。按老太太的安排,我们没办婚礼,后来到南方旅游了一次。我的婚姻很幸福,到今天我也很快乐。真正知道这些详情,是在我要到日本的时候。因为我太太要到神户大学续学业,我决定支持她一同前往。那时,我祖母叫了我去,才长谈一番,把当年和日本人的这些恩怨一一道来。说到那夜夜听风吹门响的时光,我的老祖母依然饮泣不禁。末了,对我说,说这些不是为了我恨他们,就是为了我到那边不要吃日本人的亏,他们中间有的人心里狠啊。至于叔兄之仇,两国的恩怨,我祖母倒比我看得开,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日本人后来受的罪也不少,也挺可怜的。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

“我们中国人不讲究报复。”听了我祖母这句话,我方体会老人家的苦心,不禁泪如泉涌。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我们最普通的中国人的胸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萨苏带你看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50571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313.0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9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