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
内容
编辑推荐

清影工作室编著的《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是《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更为关注镜头下底层人们的命运,及通过这种透视呈现出来的社会结构,引起人们的思索。

内容推荐

清影工作室编著的《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汇聚清影工作室2011年度放映的17部纪录片和16位导演的精彩访谈,其中包括——

王清仁《博弈》:拆哪的故事

范力欣《归途列车》:春运、全球化,夹缝中蹒跚的家园

邹雪平《饥饿的村子》:草场地“民间记忆影像计划”,老人们口中的“大饥荒”

范俭《活着》:汶川震后的造人悲喜剧

徐星、老安《5+5》:五千多个艺术家,不出怪事才怪

《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以纪录片作者访谈为主,兼有对作品的介绍,努力记录下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每一个精彩问答并认真地录音整理而形成: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

目录

钟大年 序

汪东升作品 《浓妆艳抹的城》

我喜欢作品里面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王清仁作品《博弈》

所有人都被裹挟在经济大革命的浪潮中

訾瀚作品 《老年男女》

你怎么用机器对待你的对象,将来观众也怎么对待你

范立欣作品 《归途列车》

他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但城市里没人会注意他们

雷建军作品 《2008??纪》

中国纪录片当中难得有一个中产阶级形象的出现

邱炯炯作品 《姑奶奶》

我的片子是我的眼睛,这是被我反刍过的现实/

潘志琪作品 《迷墙》《侦探》

拍人物的纪录片都离不开利益两个字

和渊作品 《阿仆大的守候》

我并不在乎这个人在文化上有什么,仅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赵海涛作品 《喜业》

我认为他不是最纯粹的民歌艺人,一般有名的人都不太纯粹

邹雪平作品 《饥饿的村子》《吃饱的村子》

寻找知识应该是普遍的追求,而不是某一个群体的

章梦奇作品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

我必须得找到自己要说什么才能一直走下去

李曼华作品 《我们正在老去》

生命末端的那些人需要的是保持生命的尊严

马莉作品 《无镜》

我要首先对人发生兴趣,其次才会考虑知识

范俭作品 《活着》

生命只能往前,回不去

徐星、老安作品 《5+5》

多个艺术家肯定会出些怪事,你想不出怪事才怪

清影工作室后记 《以影像温暖世界》

试读章节

“镜头缓慢横移,画面中,搭建未完的鸟巢的一道道铁梁默默划过,零落其中的建筑工人有的干自己的事情,有的随意瞟一眼镜头,一言不发。我第一次从这样既疏离又贴近的奇怪视角审视鸟巢,这个被无数媒体以干篇一律的镜头拍摄过的奥运圣坛。”

跟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粗粝的纪录片相比,《浓妆艳抹的城》的确是浓妆艳抹:大量缓慢横移的镜头、处理得像中国古代印玺的字幕、像行为艺术那样一动不动看着镜头的普通人、隔三差五变幻的音乐,钢琴曲、摇滚乐、古筝、唱诗班、笛子、鼓点,最后以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那首温暖而略带感伤的主题曲《To be by your side》结尾,让人产生各种情绪联想——沉静、悬疑、紧张、舒缓、悲悯。

虽然导演加工的色彩很浓厚,然而,当你静静地去回味这部纪录片时,却发现它又是客观真实的纪录,它纪录的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在奥运大氛围中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只不过这种观察,并非以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几个典型人物、一个事件、起承转合的情节、圆满或不圆满的结局,这些都没有。导演故意制造的疏离感,反而是在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不假思索的日常生活。

除了若隐若现的鸟巢和奥运排练让人想起这是在拍北京奥运会,整部影片更像是“城市交响曲”,诗意的画面在传递隐晦和多面的内涵,影片没有任何主要的人物和情节,几段人物对白也是点到为止——鸟巢工地里皮鞋开裂的安保人员扬言主席来了也不允许进入,几个老人坐在胡同里四合院墙角闲聊医疗保险、退休金和治病,冬天里女记者在北海滑冰现场录制英语节目,地铁里匆匆赶上车的中年人回身说一句“别照了,本来就挤”,奥运志愿者、开闭幕式演出人员、奥运礼仪小姐排练中严厉的训话,高层领导视察工作时试图玩一下站立式电动车,几句轻松的玩笑话……有时候甚至没有对白,2008年雪灾下的春运,一个儿童玩具被无数只脚踩来踩去,监控器里拥挤的人潮就像海里的水母一样无声无息地舞动。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和小布什夫妇这样的名人出镜时,导演只是把背影剪入影片,拒绝给他们哪怕是一小段正脸。

纪录片的声音处理也像电影一样,把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电钻、喷漆、钢架撞击等机械噪音,北京街头川流不息的汽车所带来的轰鸣,北京胡同里推自行车的老汉“磨剪子嘞镪菜刀”的吆喝声,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玩具喷塞棉花的气流声,从其他声音中剥离出来单独聆听的时候,一种慢慢品味生活的感怀由心底袅袅升起。

P7-8

序言

纪录片一直是行业内的沉重话题,做纪录片难,看纪录片难,播纪录片难。但是依我看来,对于纪录片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认识和理解纪录片恐怕是最难的。

我们这个时代急剧变化,变化的人、变化的事、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心……其实,这正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大好时代。“历史的存证”与“时代的见证”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融在一起,它不再是“记录”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地通过“纪录”成为了一种功能。

一方面,我们在整体上把纪录片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再现系统”,这是承认它与社会意识形态及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它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生产并复制着社会文化的意义、观念和意识,特别是那些依附于媒体的纪录片。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引导社会观念和意识的特权,并且赋予媒介一种再现社会实践的特权论述。这种特权论述,要求依附于它的纪录片,根据主流意识形态所需的内在化标准,去诠释人们所面对的那个世界。从这个意义讲,在媒体中,尽管纯粹意义的“纪录片”不再景气,但观照社会变革、表现民众生活、反映时代面貌的纪实类节目却是媒体内容的主流。其实,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纪实性节目,都是在为不断变动的真实世界提供一种稳定性,将影像冻结在画框内,以供后来人去解读。

另一方面,我们从作品的角度,把纪录片看作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与思考并进行艺术化表述的结果”,这是强调纪录片创作的主体动机和风格化的重要性。其实,任何一个纪录片作者,无论是有意或无意、承认或不承认,都必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带入作品,对社会和人生发表意见,特别是那些“独立制作人”。纪录片的品格,本质上是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它是自由话语和个体动机的张扬,有时甚至是站在个人立场对主流话语权的反叛。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们能不受功利诱惑去用自由的心灵独立地对客观世界发表意见,这种诱惑包括政治的和商业的。客观世界是个多义性的存在,这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它的多元可能。从这个意义讲,独立纪录片尽管带有某种反主流意识形态和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它仍然应是温暖的、善意的、真诚的。从纪录片创作的历史和实际看,其实,无论是代表个人的观点、社会的观点,还是政治权威的观点,纪录片都必定会表现出理性的动机。

当今,媒体的商业化确实大大挤压了作为社会鉴镜的纪录片的展示空间。那些不能在媒体播出的纪录片,很多不得不变成所谓的“独立纪录片”,那些执着的纪录片创作者,很多不得不成为所谓的“独立制片人”,这的确是时代的悲哀,但却不应该是那些执着的纪录片创作者的悲哀。因为,他们能于“执着”中获得自我张扬和心灵的满足,尽管这种张扬和满足是有代价的。

后记

中国独立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惜大部分人没有机会看到。即便是在互联网横行天下的时候,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好影片总是无法与好观众在惬意中相逢。正是在这种想法折磨下,我们开始准备做一个纯粹的纪录片放映,并且坚持一定要定时、定点、免费。看纪录片的观众实属不易,纪录片观影不论地理位置还是放映条件都无法与商业院线相比,还有导演们自由的创作状态,总是让观众必须主动参与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努力给观众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一个免费欣赏的承诺。近四年来,虽然也有各种遗憾和不足,但这或许就是今天,这个转型时代,纪录片拍摄、放映和观看的魅力。

2009年4月25日,文津·清影·放映第一次正式放片,刘硕想的口号是“以影像关怀世界”,一句有理想有视野的话,美中不足的是“关怀”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或许应该改为“以影像温暖世界”。消息放出去的那几天,我们收到了很多朋友发来的邮件信息,从里面发现了老朋友,发现了校友,发现了同行,发现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志同道合者。那一天,我们摆好了从“金五星” (北京著名的批发市场)买来的小椅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那些即将到来的观众,等待着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平凡和感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津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放映场地,良友文化基金会成为我们的主要资助者,电影学院的张献民、张民两位老师、CNEX、栗宪庭电影基金、香港采风电影等机构和个人成为我们主要的片源,Elvita和她的生活便签给予推广上的大力支持。在这些没有任何回报的、无私的帮助下,我们把一部部优秀的纪录片带到了观众的面前,并且结识了一个个优秀的作者、一位位优秀的观众,这个世界温暖了我们,我们再把温暖通过纪录片传递开来。

放映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对大部分作者进行采访,对作者与观众的交流进行录音,通过这些声音我们试着走进他们的创作理念,走进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最终听到了冯艳讲她“被抓”的故事,听到了林鑫讲仰视生活的态度,听到了顾桃讲敖鲁古雅和神鹿的关系,听到了盛志民讲摇滚与撒娇的区别,听到了张以庆讲《幼儿园》之后无法再拍纪录片的心情,听到了徐童讲东北的见闻,听到了蒋樾讲理想横行的年代……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一切,也希望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纪录片、纪录片作者及片中人物的真实存在,感受到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那份相对的宁静。纪录片就是生活,是值得分享的那部分生活,是直达人心的、温暖的影像记忆。

书评(媒体评论)

独立纪录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清影纪录中国》汇集几十位导演的访谈实录,帮助我们了解其中最活泼的部分。只要你肯去看一部纪录片,去了解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你就会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

——贾樟柯

这正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大好时代, “历史的存证”与“时代的见证”在这一刻合而为一,它不再是“记录”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地通过“纪录”成为了一种功能。

——钟大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活着(清影纪录中国20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影工作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0960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5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0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