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精心修行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精心修行术)》编著者空明子。

佛法、禅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认清事物本质的本领,避免我们犯错误,毁灭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佛法、禅理不像很多文艺作品一样去逃避,消极地不作为。

想得到佛法、禅理的好处,只有通过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是脱离,而是回归,回归自己的本心。这种本心应该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通过改变自己去顺应自然、顺应社会。这是佛家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法门,也就是佛家智慧的根本。

内容推荐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精心修行术)》编著者空明子。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精心修行术)》内容提要:佛家的智慧,可以虚,可以实,可以直白,可以幽默。想得到佛法、禅理的真谛,只有通过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通过改变自己去顺应自然、顺应社会。这是佛家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法门,也是佛家智慧的根本。

目录

上篇人生禅:百年生死。如梦如露

第一章 贫与达:一切皆为虚幻

广厦千万,卧眠仅七尺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D

六根不净,功败垂成

——心灵满是欲望才是真贫

无论贫达,须布施心

——再贫穷也可以帮助他人

每下愈况,近于禅

——越是卑下,越能接近世界的真理

一切适可而止,切莫无度无边

——对金钱的追求要适度

越是简单,越有禅意

——过“只有一块布遮身”的快乐生活

第二章 善与恶:为善为恶,一念之间

人性本善

——别人并没有你想象得那样坏

作了恶,就没有借口

——别给自己的恶意留下缺口

千日行善,一日做贼,休矣

——最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无善无恶心之体

——努力向善的目标进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留给别人忏悔的门

第三章 智与愚: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s

莫故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的人所有的只是小聪明

难得糊涂

——懂装不懂是智慧

你看百年后,何为智叟愚公

——智和愚的相互转化

愚者无忧虑

——做一个快乐的“无知”者

人人既是智者,也是蠢物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心定则智慧自生

——破除成见,总能找到好的方法

第四章 空与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身处红尘,心向净土s

我已放下,你如何还背着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佛:四大皆空,无欲无求

——不在意所以不会有失败感

脸上污秽,心放光明

——人不可貌相

芥子纳须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天地

最难写出个“人”字

——在空色转化中活出自己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不要故意装作清高

第五章 命与理: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

命,从理数可知

——别人可以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不能不了解自己

万千命运,终归一途

——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事注定,何必妄求

——你若改变,尚不知这本是注定的一种

生命当在饭食间

——把握现在就是把握命运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做好命运的最后一站

第六章 生与死:东方春花落,西土自莲开;生死荣枯,百年去来

万物归于寂灭

——死亡是最甜美的归宿

生命无常也有常

——生命的质量的好坏与寿命的长短没有关系

哭着出生,笑着回去

——人生是一场苦旅

不修今生,则无缘来世

——浑浑噩噩的生命,与死无异

功德圆满即为圆寂

——让我大限将至,则去留随意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要为死后的世界操心

中篇生活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第七章 苦与乐:苦乐来源于心境,而不是处境

别挡着我的阳光

——享受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人生八苦

——在苦涩中享受生命的甜润

佛靠修行,人靠磨炼

——苦难是人生的试刀石

诸法加于身,佛做笑语

——不要为遭遇而悲伤

吃苦就是吃补

——越是苦,就越容易得到收获

无永恒之乐,无永恒之苦

——做好生命变化的准备

予乐拔苦,博大爱心

——找个人和自己一起分享苦乐

第八章 因与果:当品尝果的时候,因为自种,应作如是想

因果互存

——原因和结果存在着矛盾辩证关系

无风未必无浪,然风水相激,奈何

——不要忽视任何小事的后果

积因为果

——每次为未来做一点改变

因果互承,正反连接,胜负相牵

——所有的事构成系统的联系

倒因为果,则因不可解

——用倒带的方式看世界

多积善因,终得善报

——尽量多撒善意的种子

第九章 情与欲:情欲爱生起,烦恼自生

爱我就来抱我

——大胆地面对心底的情欲

色字头上一把刀

——年轻人需戒色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珍惜爱情

一刀下去,烦恼依在

——从欲望中解放自己

除却心头火

——在情欲中,人的智商会降低

第十章 喜与悲:周遭寂静,无悲无喜

你若笑他人,他人则可笑你

——不要让笑容染上恶意

能知悲喜,便是庆幸事

——不要让生活渐渐地麻木了你

你伤害不了天,所以天不哭不笑

——不反击,所以没有悲喜的破绽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在得意时居安思危

佛祖不动、不生、不死、不灭

——坚持自己的立场,则不会受伤害

菩提树下,证道成佛

——思考能让人变得清醒

第十一章 傲与谦:若一水杯,空时便容大

大海在低处,才能有众河奔流

——谦虚的姿态才能收获更多

菩萨以忍耐为利

——好性格,更容易成功

吾何器?瑚琏也

——做一个永远不会满的杯子

傲为万法相渊薮

——人应该有傲骨,不可有傲气

中土有神,名日混沌

——做一次合格的“聋哑人”

如果回嘴,便是称了他人的心意

——不要针锋相对地回击他人的侮辱

第十二章 贪与嗔:不贪不求,一切随缘;不嗔不怒,得大自在

去除贪婪心,方得真布施

——有时候需要停下来自省

不咸不淡,可以永年

——在思想上追求长寿

一瓢一饮,足矣

——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

贪婪苦海,无边业障

——人类的欲望没有止境

人心不足,赤蛇吞象

——不要让欲望迷失了自己的眼睛

不迁怒,不贰过,才做得大事

——不要为错误找借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幸运儿”

下篇工作禅:香象渡河,佛满人间

第十三章 舍与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有轻重缓急,自有放弃坚持

——经过权衡后,做出自己的抉择

主动舍弃,才是大智慧

——不要被逼无奈才放手

双手合十,佛心在握

——幸福是双手奋斗而来的

知足常乐

——把握属于自己的简单幸福生活

一切随缘任它去

——不要痴迷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世间诸事都有残缺,不可一味强求完美

——放弃“强迫症”

我忘了怎么成佛

——有时候需要忘却来减压

第十四章 进与退:进退不得,我往旁边去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人生应该是向上前进的过程

退一步海阔天空

——绕点弯路,可能更快完成目标

前狼后虎,我往旁边去

——寻找第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心求佛,可惜了清风明月

——不要忽视过程中的美丽

急流勇退,不如急流渐退

——从来不要想奇迹似的改变

悬崖勒马,回首光明

——做错了事要立即改正

进退明知,才能拿到开心果

——猜测好每一种选择的结果

第十五章 成与败:是非成败转头空,只看坚持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不要只关注眼前的胜利

尊者见人生苦,因此得解脱

——成功都是逼出来的

种豆得豆,种瓜未必得瓜  

——努力和成功之间没有等号

爬得越高,摔下来越疼

——一步一步地坚持

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

——成功的代价太大,不如失败

第十六章 言与行:世界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积累起来的

你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事

——根据身份来确定言行

舌灿莲花,不如一刀一枪

——以实际行动代替口号

良言一句,胜过浮屠三千

——好的口才非常重要

不要让佛的话来烦恼你

——人云亦云,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学佛祖的言行,终不能成佛

——模仿永远跟不上原创

不言不行,才是真美

——默默付出,总会有回报

第十七章 宽与严:勿偏执一方

你再怎么禁酒肉,也做不了佛

——拘泥于形式,就放弃了真意

人人皆是菩萨

——不要忘了慈悲之心

打破了,佛就不保佑你了

——打破规则的人就不受到规则的保护

佛心就是人心

——不要把成佛想象得那么难

宁可放过,不可除错

——有可能下次犯错误的是自己

第十八章 名与利:波澜壮阔,尽在拈花一笑

若为名利所诱,前面尽悬崖绝壁

——名利都是容易让人犯错的东西

名利本是相生的,去之务尽

——获得名就有利,有了利就不难得名

一切皆为幻影,何必抵死相争

——适当放弃一些蜗名蝇利

陷入名利,就出不来了

——名利是最容易蛊惑人心的东西

欲度人,先度己

——不在一无所有时攻击名利场

名利来了,也得做个普通人

——在成功后保持平常心

在浮屠塔里看众生相

——在宇宙的尺度上,名利都是可笑的东西

试读章节

历史上的张飞和《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历史上的张飞是个文化程度很高的白面书生,家里是个小地主,从来没有当过卖肉的屠夫。但是,历史上的张飞和《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死亡原因,都是被副将范疆、张达谋杀的。

历史上的张飞因为文化程度比较高,看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士卒、军官稍有差池,就肆意鞭打,打完之后又“不计前嫌”,还让他们“将功折罪”、“戴罪立功”。

刘备对于张飞这样的做法很担忧,认为很不妥当,多次提出批评:“你对人的要求太苛刻,对于犯错的人处理得也很不得当。你每天鞭打有过失的军官,打完之后又继续任用他们,完全没有防备,这样下去迟早是会出乱子的。”

但是,张飞依然我行我素,不听刘备的劝告。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攻打东吴,意图夺回荆州,命令张飞从阆中起兵,前往江州会合。结果,刘备等来的是张飞的死讯。

原来,张飞又因为小过错而鞭打副将范疆、张达,还扬言要杀了两个人祭旗。觉得自己死到临头的范疆、张达拼死一搏:趁张飞醉酒,将他刺死在军中。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于他人的冒犯,我们应该多宽容、体谅对方,尽量宽恕对方的过失和错误,不要把人彻底得罪了。这样可以避免对方走到更加对立的地方,为自己增添敌人。

武侠小说界的哲学家古龙说过:“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原因就在于敌人既要提心吊胆地考虑如何防备你加害他,又要挖空心思考虑如何加害于你。人心的险恶是这么让人害怕!

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需要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的帮助。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除了留下了“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典故之外,还流传下来了“绝缨”的故事。

有一天,楚庄王和群臣宴饮,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将席间的灯烛全部吹灭了。就在侍者纷纷寻找火种重新点燃灯烛的间隙,楚庄王的宠姬悄悄拉住他的袖子,低声向楚庄王哭诉:“大王,刚才灯烛熄灭的时候,有一个大臣调戏我。”

“好大的胆子,谁这么大胆竟敢调戏爱妃?”

“我也不知道是谁,但是我趁机把他的帽缨给扯下来了。等会儿灯烛点起来之后,大王可以查看一下,谁少了帽缨,谁就是调戏我的人。”  “嗯,说得很对,爱妃,把刚才扯下来的那个帽缨给我。”

宠姬把帽缨交给楚庄王,可是没想到,灯烛还没有点亮,楚庄王就改了主意,说:“今天和大家宴饮得还不算尽兴呐!大家还是太拘束了。不如这样,所有人都把帽子给我摘了,放下当国家大臣的架子。我也把帽子摘了,大家也别把我当大王。我们一起喝个痛快!”

等到灯烛亮起的时候,君臣上下都没有戴帽子,也看不出来是谁曾经丢失了帽缨。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楚庄王遮掩过去了,楚庄王事后也没有继续追究到底是谁趁乱摸黑调戏了自己的宠姬。

几年之后,晋楚两国为了争霸,再次展开大战。在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局面对楚国很不利。不过,幸亏有一位大臣始终站在楚庄王前面,奋不顾身地与敌人厮杀,保护楚庄王的安全。最终,楚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成就了霸业,实现了饮马黄河的梦想。

楚庄王很奇怪,怎么会有人为国效力到奋不顾身的地步?于是他私下找来了那位大臣,问他原因。

“臣本来犯了死罪,是大王赦免了我。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回报大王的宽恕之恩,今天战局危急,我怎么能不拼死作战。报答大王呢?”

“你犯了死罪,怎么我不知道?”

“我就是当年宴会上没有帽缨的那个人。”

不管别人是出于过失还是故意冒犯了你,你都应该多多宽恕。谁都不是傻子,你宽恕对方时所表达出来的善意,别人不会不知道;而且,谁的心都不是铁做的,对于你的善意,对方也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也会找机会回报你。

我们向一个普通人施以再小的恩德,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如果代价太大,就会让我们“周转不灵”,同时我们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多少回报,这还是一个未知之数。但是,一个对我们有亏欠的人就不一样了,我们施与对方的,只是我们的宽恕,就如同免去对方的“负债”,我们不需要再拿什么东西出去。而我们能从对方那里得到的回报,有可能多,也有可能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比我们让这笔“负债”变成“坏账”要好得多。

在隋朝时,李靖和李渊曾经同朝为官,而且李靖是李渊下属的下属。李渊密谋造反的事情被李靖察觉之后,李靖为了立功,便向朝廷告发李渊的阴谋。结果,李渊就先下手为强,起兵占领了长安,俘虏了李靖。P32-P33

序言

现代人认识佛教大多数是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电影《少林寺》开始的,而佛家智慧的传播则远早于这两部文艺作品。2500~,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东汉明帝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菩提达摩东渡到达中国,带来了禅宗的思想基础。

佛家的智慧与道家、儒家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互补,它们并称为“三教”,已经构成了传统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的精神基础。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佛家的智慧,通过这些智慧让我们能够更迅速、灵活、准确地处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而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谈佛家智慧,指的是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宗派——禅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于,如何从对立的矛盾双方中求解脱、求平衡、求超越——类似的矛盾有很多,如出世和入世、做人和成佛、求佛和求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和统一”,不是用一方去“统一”另一方,而是从事物的一体两面中兼而有之。

从宋代开始,禅宗深邃的思辨精神就把生存、超脱的智慧带进了中国人的大脑里,创造出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那些有关于人生中生活、事业的智慧果实俯拾皆是:

《五灯会元》卷17记载青原惟信的一段禅语就经常被人引用:“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就将这段禅语敷陈为如下诗句,为人所津津乐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正是这些智慧结晶的闪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去亲近佛教、感悟禅理,并将这些智慧运用自如,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以诗说禅的苏东坡、人称“诗佛”的王维等。

同时,佛法、禅理又给这些文化巨擘的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出尘之美。如自居易诗云:“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冈开智慧花。”黄庭坚诗云:“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刘长卿诗云:“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而且,佛家的智慧并不专属于那些口中吟诵“阳春白雪”的文化精英,对于那些“下里巴人”,佛家的智慧也是可亲可近的。

有时候,佛家智慧的表达表现得直白通俗,《西游记》《少林寺》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西游记》中,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一般都是没什么后台的,而那些领导的司机(如赛太岁、独角兕大王等)、仆人(如黄眉大王、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亲属(如金翅大鹏雕、白毛老鼠精等)到了危急关头就会有人帮它们求饶:“悟空住手,饶了它这一回吧。”但是,除了这些“关系户”之外,也不全是消极的一面。如果个人能力突出,也会有人慧眼识才,给它们一个纠正错误的机会,如黑熊精、红孩儿、百眼魔君等就被上级领导收归己用,戴罪立功。

而且,有时候,佛家智慧的表达更显得幽默辛辣。

宋孝宗到杭州灵隐寺游玩,有高僧陪同导游。

灵隐寺前有一个小山,传说是从印度飞过来的,故名日:飞来峰。宋孝宗就问高僧:“这山既然能飞,为什么飞过来之后,不飞回去?”

高僧回答:“这正是俗话说的‘一动不如一静’。”

进得山门,宋孝宗看到观世音菩萨像手持念珠、做祷告状,又问:“菩萨拿着念珠有什么用?”

“菩萨也是要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

宋孝宗很奇怪:“菩萨念自己有什么用?”

高僧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在上面的笑话里,高僧的两句谚语都是意有所指的,并不是无的放矢。宋孝宗接掌南宋朝廷的时候,一反前任宋高宗向金妥协的政策,整军经武,准备收复中原。高僧其实是在警告宋孝宗不要急于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同时也不要聚敛财赋过重,增重人民负担。

这就是佛家的智慧,可以虚,可以实,可以直白,可以幽默。因为“广开方便之门”,所以人们可以迅速地在各种知识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意思。

而且,从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来,佛家的智慧针对社会现实有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在这种批判的态度之下,才具有超越的可能性。这种智慧不是那些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者能够具备的。

所以,佛家的智慧常常表现为一种悲剧的形态,即便是那些可以当作笑话看的故事,也像卓别林的喜剧一样,是笑中带泪的,名为喜剧,实为悲剧。评断的标准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佛法、禅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认清事物本质的本领,避免我们犯错误,毁灭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佛法、禅理不像很多文艺作品一样去逃避,消极地不作为。

想得到佛法、禅理的好处,只有通过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是脱离,而是回归,回归自己的本心。这种本心应该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通过改变自己去顺应自然、顺应社会。这是佛家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法门,也就是佛家智慧的根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慧禅(慰藉心灵的精心修行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空明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3978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