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三日 星期六
今天一早.黄世梁已代为联络好高雄长庚医院,并等候多时,准备陪同我去看门诊。最近左脚不小心受了一点伤,大家都很关心,为了不违拗徒众的一片孝心,也就只有“恒顺众生”的去看医生了。
九点半来到长庚医院,院长室邱高忠医师以及副院长李汝浩医师已经等在门口迎接,陈石铭医师为我检查伤口并细心治疗,常发心至本山云水医院义诊的林美君医师也很关心的赶了过来、本山徒众觉圣的妹妹余玻莉及杨素苹小姐是细心的护士。整个医疗的过程,大家谈谈说说,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医疗的任务,我感觉如沐春风,好像去拜访老朋友一般,专业的医师与护士毕竟不同,能够给病人带来信心。
移民至美国的法令条例当中,其中有一条是护理人员优先。而本地合格的护理人员更是供不应求,报上刊载了桃园林敬杏医师的投书说:“员工薪水从二万到三万,免费供膳宿,劳保,每天工作八个半小时,月休六天,还是找不到合格护士。”由此恶性循环,医院只有公开征求缺乏专业知识与训练的“密护”,甚至卫生主管部门竞也拟定了所谓的“护理人员的再修法”,护理法要求有照护理人员方可执业之条文窒碍难行,所以必须修法以维护开业医师之利益云云。据报章刊载,有关“密护”因缺乏专业知识,对患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遗憾与不幸,时有所闻。法律条文一订,往往就是十年、百年的影响,诸公不可不慎。
医疗水准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成正比,欧美诸国对于医疗专业人员素质之要求尤其重视,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各国都有,但是没有任何国家开文明之倒车允许密护合法化。护理人员缺少,想来有两大原因,其一是现代青年贪逸恶劳,不耐于护理工作之烦琐,如果欠缺宗教情操一般的慈悲涵养,以及对自我机智与耐力的挑战,很少人能将护理工作做得理想。
有些人工作了几年,对于生离死别见得多了,往往从“有心”到了“无心”,从“同情”到了“麻木”。难怪善心的护士被比喻为“白衣天使”,我则把她们看成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
我诚心的鼓励有志向的佛教女青年发愿加人护理人员的行列,或成为义工人员,并能带给患者信心、欢喜,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法门。
另外,应设立更多的护理学校,一则纾解联考的压力,再则令各公私立医院都有合格的护理人员.对这些专业的护理人员能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提升青年就业之意愿.也是全民之福祉。
昨天,余陈县长跟我见面,谈到她对各种保险的贡献,她争取到的有残障保险、儿童健康保险、农民保险等,社会在进步,渐渐的关心到社会各层面的需求,乃是可喜的现象。我立刻建议她能成立宗教师的保险,令各宗教的神职人员无意外或病痛的后顾之忧,更能投入服务众生的工作,也是官方提倡精神建设重要的一环,她非常欢喜的接受我的建议。
回程中,黄世梁问:“师父,跟随您四十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成就?”我回答他:“你住在佛光山,每个人都认识你黄菩萨是护法金刚,佛光山全体的荣耀,就是你的荣耀,整个佛光人的成长,也是你的成长,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呀!”
远在四十年前,黄世梁的夫人黄秀兰就要跟随我出家,那时候我还没有道场,没答应她。后来见到黄菩萨忠诚耿直,两人性情相投,就为他俩举行佛化婚礼,为他俩证婚,结成菩提眷属。数十年来,在婚姻道上,他们互敬互爱,可说是佛光人家的典范。数年前他俩更进一步结束世俗的事业,全心全意的上山护法,这种能放下、能提起的勇气与担当,令我时时感念在心。常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成为我的“入门弟子”?我现在可以回答.能全心全力投入度众的佛化事业,成就大众的慧命,有正知正见的人,可以说是我的人门弟子。黄菩萨夫妇是其一也!
中午十二时半,谢银党先生约同屏东县警察局副局长郭显庄来访,谈到目前转型期的社会,法治不足,问题丛生。我开玩笑说,要是有人能设计一种特别的电脑程式,成为及时雨的“张老师”,每当人们心中生起贪、痴、嗔、傲慢、疑忌……想不开要吵架、要生气、要离婚、要厌世轻生时,一按键就能化烦恼为菩提、转黑暗为光明,有一座这样灵验的“电脑菩萨”就好了。像两位这样有心的警政人员,真正的关心大众十分难得。未来的文明社会,除了在职的公务人员恪守岗位之外,我提倡人人做警察,人人都有道德勇气,有关心他人的热心,则人间净土可期可待。
下午四时半,约见澳洲中天寺信徒刘昭明、陈秋琴伉俪,并陪同二人至三宝殿禅净法堂参观,刘居士认为佛光精神运用在事业上必定会有特殊的成就。我回答说:“一般的事业从‘有’出发,佛教的事业则从‘无’开始。譬如慈庄法师当年经过十年的努力,创建了美国西来寺,功成不居,落成后随即请调,这就深刻体会到‘以无为有’的欢喜。佛光山的徒众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成就事业与道业。”
我请刘居士返澳后,关心设立“佛光城”或“佛光社区”的构想,因为澳洲具有自由民主、地大物博、气候温和等天时地利的条件,如果能在澳洲设立佛光城,创建佛光净土的理想,就能实现人间了。
目前的佛光山,可说是佛光城的雏形,许多佛光人尽兴乎来,集中士、农、工、商,完成理想的净土理念,人人都是“从成就大众中完成自己”的菩萨,期待这样一座佛光城的建立,带来人间永久的幸福.这也是我一生当中,努力想去实现的一个理想。
P22-25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自序 星云
基督徒VS高僧柏杨
吃亏上当的哲学(1993年7月1日-7月15日)
收支平衡的人生(1993年7月16日-7月31日)
忙碌的喜悦(1993年8月1日-8月15日)
一颗种子(1993年8月16日-8月31日)
编辑后记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已,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收支平衡的人生》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大师的《收支平衡的人生》,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收支平衡的人生》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