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镜头看美国/从镜头看世界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记者邹德浩在《从镜头看美国》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回顾了在美国各地访问期间,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旅行期间,常有一些国内读者不易见到,而又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忆。这些照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美国,特别是从记者的观察力和视角切入,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

内容推荐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人,又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记者邹德浩在《从镜头看美国》中用镜头捕捉到的瞬间,既有纽约那样繁华的大都会,《从镜头看美国》中也有中西部一些比较荒凉和落后的“悲情城镇”。

目录

1 纽约是个大苹果

 1.初到纽约

 2.曼哈顿岛上风景多

 3.美国梦的象征——自由女神

 4.冒险家的乐园——华尔街

 5.都市规划的典范——洛克菲勒中心

 6.充满艺术气息的57街

 7.汇聚商业文明的中城区

 8.时尚的窗口——第五大道

 9.世纪之吻

 10.表演家的殿堂——百老汇

 11.艺术家憧憬的舞台——林肯中心

 12.屡受重创的“无畏号”航空母舰

 13.纽约唐人街的变迁

 14.纽约永远的地标——帝国大厦

 15.在时报广场上演唱的裸体牛仔

 16.音乐剧“狮子王”为何在纽约长演不衰

 17.《纽约时报》引领美国的风骚

 18.纽约有个格林威治村

 19.纽约有个少林寺

 20.纽约的“北水南调”工程

 21.百万人在纽约的时报广场迎新年

 22.“玻璃小镇”有大品牌

 23.孩子们喜欢的节日——复活节

 24.将军的摇篮——西点军校

 25.生活在另一个世纪的阿米什人

 26.“中国第一留学生”容闳重返耶鲁

 27.亿万富翁的生活观

 28.纽约到底有多挤

2 美国中西部风光难得一见

 1.西出“拱门”无故人

 2.密西西比河流域风情多

 3.诚实的林肯

 4.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巡礼

 5.历史的记忆访美国空军博物馆

 6.探密走进博物馆的战略导弹发射井

 7.底特律快成空城了

 8.中西部小镇破旧不堪

 9.亚特兰大市的两张“名片”

 10.中美友好在人心

 11.美国的博物馆数不胜数

 12.一眼望四州的地方

 13.白沙城里导弹多

 14.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

 15.硅谷建筑外表朴实

 16.硅谷的优势在创新

 17.从土豆州到科技州

 18.星巴克的精品意识

3 美国南部见闻令人难忘

 1.布什的家乡——克劳福德小镇一瞥

 2.访休斯敦航天博物馆

 3.身经百战的战舰

 4.育人有方的“里斯大学”

 5.美国的“天涯海角”

 6.迪斯尼乐园在走下坡路

 7.目睹新奥尔良“无人区”

 8.俄克拉荷马爆炸悲剧不能忘记

 9.内陆州的发展之路

 10.自豪的孤星之州

 11.“9·11”事件带来的思考

试读章节

1.初到纽约

初次从北京直飞纽约肯尼迪机场,第一个感觉是这里的夏天比北京还热。美同人形容气温的高低都用华氏,当地的巾国人聪明,他们有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华氏100度减去30再用2除,就等于摄氏35度。

经济不景气,夏天不好过。第二个感觉是乘车从肯尼迪机场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路上的汽车比北京还多,塞车现象比北京还严重,20多公里的路,走走停停开了近一个小时。第三个感觉是街道上垃圾太多,好像多日无人打扫。除了热、挤、脏以外,第四个感觉就是纽约的摩天高楼多,乘车在曼哈顿岛上跑一圈,庞大密集的楼群堪称世界一绝,横竖300多条大街上的高楼数量,比笔者在加拿大8年看到的所有大城市的高楼加在一起还要多。

纽约市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德逊河口,濒临大西洋。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国际政治、经济、资本、科技、教育、商业、建筑、文化、艺术等高度发展。

纽约市的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犯罪率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世界。黑人集居的哈雷姆贫民窟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翻翻这里的报纸,与当地雨姓聊聊天,才发现生活在世界经济强国的美国人民,面对各项严密的保安措施、随处可见的警察和警车,以及内心深处留下的“9·11”事件阴影,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笔者下榻的一大道和34街交汇处,来往的车辆昼夜川流不息,濒临东河的机场,飞机起降时马达的轰鸣声,以及大街上不时传来的救护车、警车、消防车刺耳的警笛声,时时让人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状态。深夜大街上突然爆响的大马力摩托车的加速声,连隔音效果不错的双层玻璃也被震动。好在《人民日报》常驻联合国记者站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大楼隔街相望,每当从窗户看到代表团大楼楼顶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便会涌出一种温暖,即使身在他乡异国,也觉得祖国就近在咫尺,很是踏实和安全。

福利缩水,失业率增加。美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但近几年各种福利明显缩水。著名的朗讯科技公司,福利曾多到“仓库是开放式的”,职工需要什么,就进去拿什么。公司在兴旺时曾不断增聘新人,有的部门员工每月都能到高级餐厅用公款大吃一两顿,红利和加薪让人兴奋得脸冒红光,个个满意。不过,这样的好日子随着财务报告出纰漏和股票下跌,都成了明日黄花。现在朗讯科技公司的仓库已经关闭,用什么办公用品都要自己从家里带去,免费供应的矿泉水也没有了,原来有专人送的邮件,现在要自己去取,各部门经常主办的联谊活动,改成一年一次的郊游,而且员工还要交钱。

自2001年起,网络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一个个曾日进斗金的网络新贵,纷纷从云端跌落。“9·11”事件前,许多华裔科技人才在新泽西州各地开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如今这些公司清一色关门大吉,业者纷纷另谋出路。有一个从网络公司跳槽出去创业的工程师,已经对科技业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最后索性到一家加油站工作,每天清晨4点钟就到加油站当班。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把美国带进21世纪第一个经济寒冬。2003年美国有50万人被裁,全美失业率达6.1%,是9年来新高;纽约地区更是高达8%以上,失业超过6个月的人,也创下20年来的新高。而求职所需的时间,则平均为5个月,远超过一般遣散金所能维持的时间。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好转,2011年2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全美失业人口高达1400多万人,失业率为9%。

经济不景气迫使各公司设法降低成本,如裁员、减薪、减少福利等,上班族都敢怒而不敢言。近年来朗讯员工已从全球的14万人裁到35000人。笔者有一个朋友15年前从河南移民纽约,她在车衣厂有一份稳定的低收入工作,但15年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从不敢请假。她对笔者表示,现在做一件衣服的收入,已从过去每件20美分降到9美分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调查,今年首季平均周薪降低了1.5%,这是20年来的最低水平。收入减少,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还债能力,降低消费信心,并可能造成通货紧缩。

企业应变,转嫁危机。自“9·11”事件以后,美国连续宣布降息,至今已是2001年来第13次降息,其用意是防止出现通货紧缩。但有专家指出,当经济下滑时,企业主会压低员工薪水,进而也影响到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下跌,企业获利减少,消费者收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000年前,39岁的托德在一家电子公司内任市场销售经理,年薪为11.5万美元,他以为到了自己人生收获的季节。但随着科技股票不景气和市场一蹶不振,他的工作不断调动,责任不断加重,薪水却节节下跌到7万美元。托德不敢有怨言,因为看看周围的人,自己能按时拿到薪水,就应该感到非常高兴了。

纽约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倒是不轻易裁员,但他常问大家:“你们是想要加薪,还是要被裁员?”二选其一,员工自然不敢要加薪。就这样,公司冻结加薪,员工自付的医疗保险费增加,退休金计划也做了修订,各种福利更是不能开口问了。59岁的某企业职工汤姆,去年惨遭两次减薪,年薪从5万美元降到33000美元。他对《时代周刊》记者说:“我觉得我就像在跑马拉松,好容易看到终点线了,教练举起一个牌子写着:还有25英里!”汤姆本想盖一栋房子退休时住,如今这个计划已成了泡影,13年前买的小货车还要将就着开。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你必须在房贷、车贷和医疗保险之间,作出一个选择”。

但是,一些充满活力的美国企业在这场考验中沉着应战,它们用减薪省下来的钱,再把那些曾被遣散的员工找回来,而且沿用原来的薪水标准。有的公司在取消了员工的部分福利后,以另外一种比较省钱的方式来鼓舞士气。如维吉尼亚州的奥尔维斯邮购公司,开始给员工提供各种学习课程,并给每个新聘人员100美元去布置他们的办公室。还有一些公司设了发廊、外卖餐点、洗衣房、医务所、托儿所和宠物保健室。这些服务虽然都要员工自掏腰包,但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公司老板表示,他们要好好留住员工的心。

P2-8

序言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人,又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2003年6月,笔者以《人民日报》常驻联合国首席记者的身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笔者目睹了“9·11”事件后美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笔者在美国各地访问期间,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旅行期间,常有一些国内读者不易见到,而又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忆。这些镜头捕捉到的瞬间,既有纽约那样繁华的大都会,也有中西部一些比较荒凉和落后的“悲情城镇”。这些照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美国,特别是从记者的观察力和视角切入,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

(注:书中有部分报道是与《人民日报》驻联合国记者何洪泽先生合写的,在此特表谢意。书中照片除有注明的外,均为笔者本人所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镜头看美国/从镜头看世界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德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89210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9.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