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以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视角,透视以制度变革为模式推动传统中国国家转型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提供一种思考。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概念并梳理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探索。第二章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国家转型的政治意识、制度构建及具体实践。第三章分析抗战末期宪政民主思潮的兴起和第三方力量的成长,前者加强了政协会议召开的政治文化基础,后者则是政协会议的政治主体之一。第四章着重梳理了促使政协会议召开的另一关键因素:政治主体的政治角力。第五章分析了政协会议的人选、议题、过程和决议。第六章分析了政协会议对于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实现路径。

内容推荐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近代中国国家转型史上的重要节点。于秋兰编著的这本《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回顾和梳理了近代以来国家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制度变革与社会革命这两大路径选择为视角,对政协会议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政协会议以政党协商、和平转型为原则,讨论了宪法、政府、国(民大)会、军队等构建现代国家的基本问题,在制度创设方面体现了极高水准。当时情况下,政协会议本可以成为中国的“制宪会议”,但最终由于国民党的反复及时局变化而不了了之。它的失败说明,在多元政治结构没有形成、变革方案没有经过充分博弈之前,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很难成功。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政治进程,从《中华民国宪法》到1949年新政协,国家构建只有遵循它的精神才是合法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

目录

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引言

一、研究对象: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二、历史视野下的政协会议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家转型与制度变革

 第一节 概念

一、何谓国家转型

二、国家转型的启动

三、国家转型的路径

四、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几个研究视角

 第二节 转型危机与国家转型的早期探索

一、王朝国家:中国传统政治

二、转型危机:紧迫性与复杂性

三、晚清五十年的制度变革

四、民国早期的革命与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共两党国家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党与国家转型

一、政党:主导国家转型的重心

二、民国早期的政党生态

三、党治国家:孙中山的理论

四、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转型

 第二节 国民党的实践:党国?军国?

一、党国早期(1924 1928)的政治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党国到军国

 第三节 延安道路:共产党的转型实践

一、苏维埃时代:1924—1934

二、“延安道路”:共产党的“党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奏:第三方力量与宪政逻辑的回归

 第一节 国民党的困境

一、以党治国的主体:“主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二、党治的阶级基础:国民党代表谁的利益

三、国民党:以苏俄建党模式改组的政党

 第二节 宪政民主与制度变革:第三方力量的国家想象

一、第三方力量的形成

二、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三、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与第三方力量的政治主张

四、美国的影响与战时第二次宪政运动

 第三节 “联合政府”口号的三方解读

一、“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二、国民党:还政于民而非还政于党

三、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视野下的党派联合

四、第三方力量:现实与理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协会议的发起:政治角力的平衡

 第一节 背景与政协会议的雏形

一、政协会议召开的三大背景:历史、主体和文化

二、联合政府与党派会议:中共的关键词

 第二节 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

一、赫尔利调处下的国共两党

二、短暂的共识:政治咨询会议

三、国共各自部署第二套方案

 第三节 重庆谈判:确定召开政协会议

一、中苏条约的政治意义

二、重庆谈判:国共重回协商轨道

 第四节 马歇尔使华与政协召开前的政治生态

一、杜鲁门声明:美国的中国转型方案

二、后重庆谈判时期的国共两党与第三方力量

三、政协会议召开前的政治生态——以国民党为重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协会议的召开: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

 第一节 政协会议的性质:制宪会议

一、人选:多元政治力量的表现

二、议题:构建国家的基本内容

三、政协会议是什么

 第二节 协商与博弈:政协会议的过程

一、政府改组:一党训政到多党联合

二、施政纲领:专政向民主的过渡

三、军队问题:军党分离与军政分离

四、国民大会:旧代表与新格局

五、宪法草案:总统制到内阁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协决议的落空:重回武力逻辑

 第一节 政协会议对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

一、协议体现的制度目标

二、协议达成的转型程序

三、政协会议后的社会评价

 第二节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稍纵即逝

一、国民党的反弹:六届二中全会

二、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

三、政协决议流产

 第三节 政协会议失败的原因

一、统治集团与既得利益

二、政治结构:两极而非多元

三、零和博弈的政治文化

四、外力与内在的紧张

 本章小结

结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秋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4295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4146478
中图分类号 K266.20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