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亥风云
内容
编辑推荐

顾艳所著的《辛亥风云》全方位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的历史风云,生动再现浙皖起义、武昌起义、上海光复和杭州光复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故事。作家用不同的视角看辛亥,书写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与众不同地强调并描述了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一部超历史小说的原始风情画。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似乎一夜成功,可你是否知道,在此之前,有多少轰轰烈烈的起义,以血雨腥风落幕;在此之后,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捍卫民主共和,或血洒疆场,或身陷囹圄?顾艳所著的《辛亥风云》以小说的形式,叙述了辛亥革命前后共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辛亥风云》的主人公沈鸿庆,参加了光复会,与秋瑾、徐锡麟等同赴国难;参加了同盟会,与孙中山、张静江等共举义旗。他看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然而并没有看到中国的未来。中国向何处去?他十分迷惘……

邬爱香,沈鸿庆的妻子,一位美丽的江南传统女性。新婚燕尔,丈夫远离,面对婆婆的专制,她将如何自保?面对新女性对家庭的“入侵”,她将如何应对?面对婚变,她将如何维持在沈家的地位?面对日本教师的爱情,她将何去何从?作者颇有深意地设置了邬爱香、莲子、豆腐西施等女性角色,让她们以复杂的目光,打量着辛亥革命……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下卷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沈鸿庆刚娶了媳妇,蜜月还没有度完,就去蒙馆给孩子们上课了。在私塾里担任教师才一年的他,给这所蒙馆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勤耕读书屋”。他家离勤耕读书屋只两里路,每次他都像老先生那样捧着紫砂壶去。他光光的额头后面拖着一条长辫子,走在沿河的青石板路上,冬日里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来,他的鼻子冻得通红。尽管新娘子邬爱香给他编织了黑色的长长的粗毛围巾,可他却压在箱底里舍不得围。

勤耕读书屋是一座临河而筑的瓦屋,瓦屋后边有一个天井,种着冬青树、枇杷树和葡萄藤。沈鸿庆总共只有七个学生。蒙学读物是《三字经》、《千字文》和《幼学琼林》,但在他眼里,这些传统读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需求。不过,他一时也没有对蒙学教材的改革方案,只好一边在私塾里担任教师,一边博览群书准备应考科举。

一辆木架子板车从他身边经过,车上坐着一个年轻女人。这女人是他家附近的豆腐店老板娘。街坊邻居都叫她“豆腐西施”。豆腐西施见他穿着长袍、夹着课本,便道:“新郎官,你怎么不在家陪陪新娘子,干吗一大早就往蒙馆赶,真是好先生哩!等我儿子长到六岁,一定送他来你这读书。”他本来不想理睬她,但看她们拉着三四板热腾腾的豆腐出来卖,就说:“留两块豆腐给我们家吧!”

青石板路上,每走几步路都有驴粪,那是赶早集的毛驴车留下的。沈鸿庆用手捂着鼻子,朝边上走。这时豆腐西施丢过来一句:“哪里还用你交代?你姆妈天不亮就从我的磨坊里拿走了四块豆腐呢!”她那神气,好像他的姆妈白拿了她的豆腐似的。

板车渐渐远去了。沈鸿庆知道拉车的男人是豆腐西施的姘头。他眼睛直直地盯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突然,一个小男孩奔跑过来与他撞了个满怀后,又摔倒在一摊驴粪上。小男孩看着自己的布鞋和裤子都沾满了驴粪,没有一点儿英勇气概地哭了。沈鸿庆赶紧上前把他扶起来。

“别哭别哭。来,我帮你擦干净。”沈鸿庆从长袍口袋里取出一块大手帕,帮小男孩擦鞋面上的驴粪。这时小男孩母亲手上拿着一副大饼油条,急急匆匆地赶上来骂道:“一眨眼,就不见你人了,你跑那么快干什么?你个小畜生,就会给我添乱。”母亲说着举起右手,给了儿子一个耳刮子。小男孩哇哇地哭起来,母亲没有与沈鸿庆打招呼,拉起儿子的衣角就往回拖。沈鸿庆心里满怀愧疚,若不是他盯着豆腐西施的背影,小男孩就不会摔倒,也不会挨母亲的打了。

沈鸿庆到河边洗手,并将擦过驴粪的手帕丢进了河里,手帕像乘风破浪的船一样漂远了。沈鸿庆望着远去的“船帆”,突然想起去年夏天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的事,心里不免像吞了苍蝇一样地屈辱和难受。国难当头,老百姓人心惶惶。他不知道今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十九岁的他,虽然已经成家立业,但仍和父母住在一起,家就是他的避风港。

前边就是勤耕读书屋了。孩子们琅琅的背诵课文的声音,随着风儿传进他的耳朵。这些孩子文化程度不一,有的才刚识字,有的已能开笔作文了。他对孩子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学过的内容过不了关,就会挨他的戒尺。孩子们都怕挨戒尺,但家长们却喜欢。尤其,徐一华的爷爷徐金荣认为小孩子不打不成器,戒尺就是最好的工具。

沈鸿庆刚进书屋,就看见徐金荣领着他的小孙子徐一华来到座位上。他转身见到他,笑着说:“沈先生,徐一华不乖,你就用戒尺给我狠狠地打。”沈鸿庆没有吭声,望着他沾了不少油污的长袍前襟,以及两只污秽不堪的袖口,目送着他走出书屋去。徐金荣在屋外听到沈先生的讲课声音,心里便踏实多了。他虽年纪大了,耳朵却是格外地灵。现在他双手反背着,走在回家的路上。冬日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仿佛和他一样是个迟暮的老人。

徐金荣与沈鸿庆都住在东街上。徐金荣是看着沈鸿庆牙牙学语长大的。在他眼里,这孩子国字脸儿,双眼皮,鼻梁很挺,看上去很有做官的样子。的确,沈鸿庆比他的两个儿子都有出息多了,年纪轻轻的就是秀才,做上了私塾的教师。而他的大儿子徐阿宝好吃懒做,整天干着偷鸡摸狗的事。小儿子徐小宝呢,却赌博成瘾,输了钱,连家里的铁锅子都拿去当废铜烂铁卖。他们家只有他的远房大侄子徐锡麟,曾经参加过山阴院试,并且被录取为县学附生。徐金荣老人常以大侄子徐锡麟为荣。一谈到大侄子徐锡麟,他的脸上就挂满笑容。

徐金荣开了大半辈子的洋铁铺子,街上谁家的锅子漏底了都拿到他这里来修补。从前他的老伴帮他干些下手活,可现在刚五十出头的老伴,就开始病病歪歪地服药。为了省钱,他还必须给老伴上山采草药。两个女儿已出嫁,两个儿子不学好,两房媳妇窝里斗,一家大小的活口,就全靠他的洋铁铺子。因此,他的心情总是不大好。只有喝酒,才是帮助他消愁的最好办法。

回到家,徐金荣弯着腰准备坐下来干活,老伴从里屋捧着药罐出来对他说:“这是最后一天的药,明天没有了。”徐金荣皱了一下眉头,没有做声。老伴语气加重地说:“明天没有药了。”徐金荣不耐烦地说:“没有就没有了,没有就不吃。”老伴见徐金荣这样说,不免伤心地落泪道:“我老了,病了,你就像遗弃一条病狗一样地遗弃我。”

徐金荣虽然心里烦,但最受不得老伴落泪,毕竟风风雨雨、同甘共苦走过来几十年不容易,尽管没有让她挨饿受冻,可也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心里有一份亏欠。于是,徐金荣在她的脑门上狠狠地点了一下道:“你就会哭鼻子,这辈子我就输在你的眼泪上。”

老伴见徐金荣马上动身采草药去了,脸上微微笑了一下,转身去厨房熬药。家里的许多事,她叫不动儿子媳妇就叫徐金荣。徐金荣像家里的仆人一样,随她使唤。这便是她嫁给徐金荣后,心里最大的安慰。

拉着木架子板车的徐金荣,宛如一头老黄牛。他要去采草药的那座山矗立在市中心,春秋时期建立绍兴城时,就以此山为城市中心了。山脚下的越王官城仍然巍峨庄严,几株数百年的老树就像历史老人一样见证着岁月。徐金荣最喜欢山顶上的嘹望台,他想象当年越国的士兵,该是如何警惕地注视着北方,警惕着已经强大了的吴国的突然侵略。没多久,徐金荣拉着板车已穿梭在山脚下狭窄的古城区内的小街小巷了。吴越争霸时留下来的铁甲营、西营等地名,仿佛记载着血与火的往事。

P3-5

后记

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辛亥革命的前世今生

顾艳

二0一一年早春二月,我写了两年余的长篇小说《辛亥风云》完成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让我欣喜不已。

我不是研究辛亥革命的专家,对于辛亥革命,许多专家肯定比我了解得更多、更透彻。我呢,只是小时候与绍兴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尽管我八九岁时他们已白发苍苍,但他们讲的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那些有趣的家长里短的故事,待我长大之后才知道原来都与辛亥革命有关。

自从一九九八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杭州女人》后,我就酝酿着想写《辛亥风云》这部书,然而总是一拖再拖,其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笔力不够,火候不到,写不了那么厚重的作品。因此,那时候写了个书名就束之高阁了。直到二00五年我又有想写它的感觉,当时手头正在写长篇小说《灵魂的舞蹈》。于是,一边写《灵魂的舞蹈》,一边搜集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然而读那些辛亥革命的资料,远没有小时候听外祖父母讲的故事来得生动。我想如果没有新意,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我要写它干什么呢?因此写完长篇小说《灵魂的舞蹈》的两年里,我写了一部评传,一部农村长篇小说。到了二00八年底,《辛亥风云》的创作激情再一次闪现,这时构思已基本成熟。到了二00九年元旦那天,我写下这样的开头:

沈鸿庆刚娶了媳妇,蜜月还没有度完,就去蒙馆给孩子们上课了。在私塾里担任教师才一年的他,给这所蒙馆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勤耕读书屋”。他家离勤耕读书屋只两里路,每次他都像老先生那样捧着紫砂壶去。他光光的额头后面拖着一条长辫子,走在沿河的青石板路上,冬日里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来,让他的鼻子冻得通红。尽管新娘子邬爱香给他编织了黑色的长长的粗毛围巾,可他却压在箱底舍不得围。

写完了第一小节,我便知道我写的《辛亥风云》,将是一部超历史小说的原始风情画。也就是说,我不是仅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写历史小说,还有不少虚构人物。我并没有用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来作男女主人公,而是以有原型的同时又通过艺术加工的小人物来作全书的男女主人公,以绍兴为主要地域展开故事,这就给了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想象与驰骋空间。我把自己融入于男女主人公里,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感觉着他们的感觉,开始与历史人物对话。然而在读了大量的史料和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后,我发现一九。四年十一月在上海诞生的光复会以及光复会成员,并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尽管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日本联合湖南的华兴会和浙江的光复会成立了同盟会,但光复会后来的自行消亡,以及光复会重要领导人的性格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就把这部长篇小说定位在光复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上,除了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光复会成员中的重要历史名人都成了我笔下的人物。而我呢,把这些历史名人还原成日常生活中有激情、有信仰的普通人。在这个基础上与他们交流,我感到趣味无穷。同时我透过他们的视野、感觉和信仰,便感觉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革命热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

中国自从秦始皇确定君主专制制度后,这个专制制度发展到晚清已走上了末路。而制度的末路,又表现在晚清王朝统治的末世上。因为,有了世界大局的变化。什么变化呢?那就是西方科学与民主精神已在人类历史上拉开了序幕。一些欧洲专制国家,经过革命、改革与开放后,建立了民主制度,开始走向共和。共和革命的结果,一是君主立宪,即虚君共和,如英国;二是直接共和,如法国。西方在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发展,无形中影响到了中国,使中国不得不面对着世界的进步潮流。中国不想受列强的欺负就要发展自己的军队。但是强兵需要富国,国家富了才能养军队。因此发展经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训练好自己的士兵,才是中国的出路。然而,一场甲午海战把清朝三十年的富国强兵经济改革成果毁灭殆尽。三十年富国强兵却打不过一个小日本,最后落得全军覆没、割地赔款,从而使晚清王朝危机四伏,内乱不止,开始走向最后的衰亡。

这时候中华民族真正面临着外患内忧,交相煎迫的艰难时日。如果说,外患表现在列强对中国的贪心;那么,内忧则表现在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人民的起义和反抗上。这给晚清的中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时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为期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试图推行新政,从统治阶级上层进行改革。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保守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于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艰难探索。

正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历史背景下,孙中山选择了政治上的革命。他主张学习西方民主革命的方式,以民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晚清封建王朝。而事实上,辛亥革命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是改朝换制,是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新制度。

我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沈鸿庆,虽然是小人物,但他是革命的经历者与参与者。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绍兴的徐锡麟一拍即合,成为知交。在许多观念上,他深受徐锡麟的启蒙与影响,从而萌发了革命热情。于是,他立志到日本东京留学,并想让自己从个人主义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抑或是说想摆脱旧家庭的羁绊,融入东京的革命大熔炉里。然而却遭到既传统又保守的父亲的反对。几经周折后,他终于顺利地来到东京弘文学院。在弘文学院里,他与周树人、许寿裳、黄兴等成了同学。同时,结识了陶成章、龚宝铨、章太炎、宋教仁、秋瑾等。除了留学,他在东京还任《浙江潮》杂志编辑,后来又任《民报》编辑。

在小说中,我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的生活层面,重视男性革命背后女性的生存和付出,使以男性主人公沈鸿庆为主线的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参与者,与以女性主人公邬爱香为主线的社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者、坚守者,交融一体,构成一幅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图。我想只有这样,我的小说才是踏实的,才能有泥土的感觉。如果一味地写历史人物和辛亥革命的战斗场景,那么仿佛树没有了根,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我的笔墨透过男主人公沈鸿庆,走进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沉浸在小说创作中,与历史人物交流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我与他们的对话不是冰冷刻板的历史的资料,而是赋予了血液和空气。当然,除了男性革命者,我的小说里还有女性革命者。我在书中着重表现革命及革命者的复杂性,以及普通人的多样性。在性别观念上,我用现代意识观照,使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女性革命者,还是我虚构的女性劳动者,都有她们各自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两年多来,这部书稿跟随我走了不少地方。秋天从杭州来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夏天又从斯坦福大学来到了康奈尔大学。在英语世界里,很多个夜晚我在图书馆里写着我的方块字《辛亥风云》这部小说。现在书稿完成了,许多人物仍然活在我心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要感谢河南大学文学院谢玉娥老师,她是我书稿的第一位读者,给予了我最初的肯定和建议。我还要感谢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王斑教授,二00九年夏,他以很快的速度读完了我的小说上卷初稿,给予了我肯定和建议,让我对下卷的写作充满了信心。我还要感谢浙江文学院的盛子潮院长、海飞主编,他们在读完我的上卷书稿后,给予了肯定和推荐,使该书稿成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的重点项目。我还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叶晓芳老师和鲍娴女士,感谢她们为这部书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最近,我把这部《辛亥风云》的书稿,又传给了《作家》杂志的主编宗仁发先生,他读后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将辟出版面刊登这部小说。为此,我要谢谢他,并且谢谢他多年来对我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我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又想起了小说中一百年前的今天,美丽的女主人公邬爱香走在绍兴东街上的情景。前世今生,只在弹指一挥间。

2011年3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亥风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2220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