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宅玄机/解密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探索中国失落的文明,揭秘历史求解的谜团。

CCTV走近科学栏目编著的《古宅玄机》是《解密中国》科普系列丛书之一。古宅玄机、寻找“太极张三丰”、中国的侏罗纪公园、景山坐像之谜……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好奇,人类需要更多的探索,人类需要解开更多的谜团。

翻开此书,让我们踏上探索未解之谜的旅程。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是什么?百年古宅有何玄机?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飞檐走壁如何炼成?景山坐像有何神秘?张三丰是否真有其人?CCTV走近科学栏目编著的《古宅玄机》让你从疑问开始,走近科学,解密中国。

本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好读好懂的优秀科普书籍。

目录

百变神刀

大地飞鹰

点蝇成金

飞檐走壁

古宅玄机

赤手空拳

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白发魔头

与金丝猴零距离接触

解密北京中轴线

景山坐像之谜

寻找“太极张三丰”

失落的宝藏

寻找消失的神鹰

我看《走进科学》

道具在科普节目中的运用

试读章节

飞檐走壁

提起《卧虎藏龙》、《十面埋伏》这些武侠电影,大家都为电影里精湛的武打场面所折服,尤其是武林高手在刀光剑影中身轻如燕、飞檐走壁的身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视作品里的飞檐走壁大多是使用了夸张手段,采用了特技处理,这种能够飞檐走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吗?

葛强,2005年33岁,身高172厘米,体重70千克。从13岁开始,练习攀爬跳跃。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影视剧中身怀绝技的替身演员,在不借助任何钢丝吊带的情况下,能够飞檐走壁。

人们俗称的“飞檐走壁”,应该是“走壁飞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人在上房的时候,首先通过房子主体的一个墙面,踩踏上去以后,再抓握房檐,抓握以后,在房檐上的动作叫飞檐,很明显走壁在先,飞檐在后。

既然走壁在先飞檐在后,那么,葛强练习的第一步就是走壁。

每一次向上奔走时,葛强总感觉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使劲儿向下拽着他,没跑几步就要掉下来。为了快速上到一定高度而不掉下,葛强一开始练习走壁时,追求的是速度,速度快不仅不能帮他摆脱地球的吸引,反而还让葛强吃尽了苦头。

葛强:因为在以很快速度向墙面跑过去的时候,由于脚底下打滑,借不上力,整张脸就直接撞在墙上,血就流出来了。

为了减少碰壁之苦,葛强在最初练习走壁的时候,选择的是一些容易把握的栏杆,这样,不仅能避免被撞得头破血流,而且还练就了抓拿把握的功夫,腾空以后整个身体的重量完全可以掌控在两手之中。除了锻炼灵活而有力的手上功夫,葛强还要训练脚踝的力量,就是俗称的倒挂金钟。那些在电影里看到的精彩画面,并不完全是虚构的。

葛强70千克的体重,完全依靠脚背钩着屋檐的力量支撑着,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训练,现在这种姿势葛强能保持1分钟。即使这样坚持不懈地辛苦训练,葛强发现离自己的理想目标还是太遥远了。走壁的高度不够,就很难进行下一步的飞檐。

在跳纵的时候,尽可能科学地训练,使双腿爆发更大的力量,来克服地球的吸引力,但这种方法绝对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踩踏墙面的时候,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但这个高度绝对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像影视剧里面所描写的那样一飞纵就是十几米高。

电影里飞檐走壁的高手,他们轻而易举地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轻轻一跃就能飞起来,飞在水面,飞在竹林,飞在刀光剑影里。他们的身影是多么让人羡慕。看看真正的拍摄过程吧。原来,演员们的背上都吊着钢丝,他们只需要做几个优美飘逸的造型就行了。

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他们在飞檐之前一般都是身体向上一跃,或者用脚猛一点地,获得一个向上的弹力,正是这种向上的爆发力让他们一跃就是十几米。生活中已经练就一身好腿功的葛强能否效仿这些武林高手呢?

挑战极限的前提是要有科学依据。虽说不能达到电影里那种神乎其神的飞檐走壁,但是经过训练,葛强走壁的高度是可以再高一些的。

P29-31

序言

张国飞

《走近科学》的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对“科学”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节目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什么是科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对科普类电视栏目来讲,其关键是怎样理解科学。如果把科学仅仅理解为知识或学问,以此为目的,那科普传播便不二于应试教育——缺乏真正的智慧和科学的精神。涵盖于“科学”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层面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没有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巧妙的科学方法,科学就难以成就并实现突破。因为对人类来说,科学是生存的手段而非目的,故而我们要做的是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科学,实事求是地还原科学。目前,《走近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把电视传播规律和传播科学知识相结合。具体说,就是用电视来表现动作和过程是其最擅长的,而传播系统的、成型的科学知识并不是电视节目的专长。我们希望用比较有效的手段,把科学知识变成一个副产品,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作为一个主要产品。

众所周知,每个栏目都有它的目标受众群体,有人认为《走近科学》的传播题材可能会限制其受众构成,影响到它的收视率,甚至还有人认为,《走近科学》是本科以上观众的节目,是给高端看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多半对科学的理解过于狭窄,因为科学是无处不在的,“通吃”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是《走近科学》的受众定位。孙子日“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走近科学》可以带领观众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世界,而无论观众是什么知识层面和年龄阶段的人。有人质疑科普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但事实上,人的智慧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思考是人的本性,无论3岁顽童还是耄耋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汲取并发掘着智慧,家庭主妇的生活窍门也是智慧,而电视科普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工作者们高精尖的科研活动中蕴涵的普遍智慧挖掘出来,这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当栏目的内容与观众定位后,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种定位。在内容上考虑时效是非常有必要的。挖掘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中的科技故事或科学景观可以延续观众对事件的关注,并获取科技层面的解释和认识,这种节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以前我们觉得科技节目受限于制作习惯、拍摄条件以及制作周期,很难迎合社会热点。但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新闻时效不仅是指以快速、及时著称的第一时效,还包含着第二时效,可以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去解读同一个事件,去探究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含义,这样也能体现为时效。比如印度洋海啸期间《走近科学》做了两期节目,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比消息报道得更快,但我们不再浪费电视资源去报道海啸带来的伤亡数字、时间地点,而是迅速在国内组织访问,分析海啸现象的成因、能量、影响、波及面等等。新闻消息的传播目的是让观众知其然,《走近科学》则希望观众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第二时效下的独家报道。

什么样的内容表现形式是观众所愿意接受的,是我们在不断思考并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故事模式的形成是《走近科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故事做主”是我们的理念。大家都知道科普节目不容易做,这在于它很容易形成说教。但实际上,电视的基本功能是消遣、娱乐及传播信息,对于教育的功能,它远不如学校来得直接,因此,说教的形式是观众所不愿意接受的。观众的兴趣、喜好始终是我们所关注的。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将通过故事的展开与深入来传播科学知识,并让观众从中理解科学,了解事情的真相。

如今《走近科学》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将更加尊重人的兴趣,进而拓展人的兴趣。前几天跟一位科学家聊天,他的一席话很有道理。他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兴趣点无外乎四个方向:一是财富,人对财富的向往直接导致了技术的产生、运用和提高,没有技术就难以积累财富、难以实现发财梦。比如刀耕火种和机械化诞生于不同的文明,机械化能够创造财富,而刀耕火种只能满足人类的基础需要。二是生命科学,这一兴趣层面主要源于人对自身的好奇。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的生命构成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的精神求知欲望的一种传达。三是未知世界和外层空间。人对自身繁衍、生存的星球还很陌生,对历史、未来、外空充满好奇和疑惑。四是人类对交流的渴望。人需要自我交流,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都需要交流,人类交流的欲望是永恒的。仔细想来,这四个方向完全可以涵盖我们的题材范围。既然观众的兴趣在这里,那我们就立足这四个方面深挖、细凿,层出不穷地发掘细节和新意,这是节目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

人,不能没有敬畏的心。我们敬畏什么?我们敬畏未来。科学,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走近科学》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我希望这个栏目永远处在初始阶段,永远是蓄势待发。只要观众需要《走近科学》,我们就应该坚持去做、去探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将是我们的不断追求。贴近生活,要深入生活去体察和感悟,去体会生活的真谛、感受时代生活脉搏的律动:贴近实际,生活在空中楼阁只会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脱离实际做出来的节目不会为人所关注和接受:贴近群众,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实际才能体悟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这样,我们做出来的节目才会让观众喜闻乐见,我们的栏目生命力才会长久。

为了感谢观众的厚爱,我们将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努力,为广大观众奉献出更多精品节目。

后记

刘民朝

几年前,《走近科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出过单本的解说词集,但像这次系列化出书还是首次。据说还是被出版社看中,认为有市场需求,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确定出版的。这说明《走近科学》真的好看了,真的在广大受众中生根了。

的确,《走近科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普节目本土化、平民化的路子,并且取得了成功。它那种找由头、讲故事、设悬念、做演示的样式,那种好看、有用、贴近、轻松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些迹象告诉人们,一个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栏目诞生了。

《走近科学》不但看的人多,而且来电来信,网上点击,甚至千里迢迢到栏目造访的人也多。这说明大家看过之后,还有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和反复进行欣赏的需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在平面进行二次传播的价值。不但有可视性,而且有可读性。尤其是这套丛书对节目进行了精心梳理,选取了其中引人入胜的内容,名日《解密中国》。我深信书的内容和这个书名一样吸引人。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因为读了它不但能开眼界长知识,还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宅玄机/解密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CCTV走近科学栏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2729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4131745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41:12